《黃帝內經-靈樞》~
1.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聲音之戶也。口唇者,聲音之扇也。舌者,聲音之機也。懸壅垂者,聲音之關者。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足之少陰,上係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寫其血脈,濁氣乃避。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白話文: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黃帝問少師:「人突然因憂慮憤怒而發不出聲音,是哪條經脈阻塞?哪種氣機失常,導致聲音無法彰顯?希望聽聽其中的道理。」
少師回答:「咽喉是飲食的通道,喉嚨是氣上下運行的路徑。會厭是聲音的門戶,口唇是聲音的門扇,舌頭是聲音的樞紐,懸雍垂是聲音的開關,頏顙(鼻咽部)是氣分流洩的部位,橫骨則受神氣支配而控制舌頭的活動。」
「若人鼻流涕不止,是因頏顙不通,氣的分流功能失常。會厭若小而薄,氣流通暢,開合靈活,發聲容易;若會厭大而厚,開合困難,氣流遲緩,說話就會遲鈍。人突然失聲,是因寒邪侵襲會厭,使其無法正常開合,氣機受阻,聲音便無法發出。」
黃帝問:「如何針刺治療?」
岐伯答:「足少陰腎經上連舌根,聯絡橫骨,終止於會厭。可瀉其血脈兩次,排除濁氣。會厭的經脈上絡任脈,針刺天突穴,會厭功能便能恢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