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回本書目錄

1. 行鍼第六十七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九鍼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鍼行;或氣與鍼相逢;或鍼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發鍼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

歧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歧伯曰: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藏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歧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歧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黃帝曰:其氣與鍼相逢,奈何?歧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鍼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黃帝曰:鍼已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藏,故鍼已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

黃帝曰:數刺乃知,何氣使然?歧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

黃帝曰:鍼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麤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白話文:

針灸時的六種不同反應

黃帝問岐伯:「我向您學習了針灸,也用在百姓身上,但我發現每個人的氣血狀況都不一樣,所以施針時會有六種不同的反應。有的人精神一動,氣就跟著針一起走;有的人氣和針同時到達;有的人針拔出來了,氣才獨自跟上;有的人要扎很多次才知道穴位;有的人針一扎進去,氣就逆行;有的人扎了幾次病反而更嚴重。這六種反應各有不同,我想知道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精神一動,氣就先走的人,是屬於重陽之人,他們的心神和氣都很容易被調動。」


黃帝問:「什麼是重陽之人?」

岐伯回答:「重陽之人性子急,聲音大,走路很快,腳抬得高。這是因為他們心臟和肺臟的氣特別旺盛,陽氣又很滑利強盛,所以心神一動,氣血就跟著走了。」


黃帝問:「那為什麼有些重陽之人,心神動了,氣血卻沒有先走呢?」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這個人體內還帶有些陰氣。」

黃帝問:「怎麼知道他體內有陰氣?」

岐伯回答:「陽氣多的人,比較愛笑;陰氣多的人,比較愛生氣。但如果他雖然愛生氣,卻很快就消氣了,就表示他體內也有陰氣。因為陰陽互相交織,所以心神就無法那麼快地領著氣血走。」


黃帝問:「氣和針同時到達,是怎麼回事?」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這個人的陰陽調和,氣血又順暢滑利,所以針一進去,氣也跟著一起,很快就到了。」


黃帝問:「針拔出來了,氣才獨自跟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這個人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重,陽氣卻浮在表面,氣血都沉在身體內部。所以針拔出來後,氣才會慢慢地跟在後面,顯得它獨自行動。」


黃帝問:「扎很多次才知道穴位,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這個人陰氣太多、陽氣太少,氣血沉重,運行困難,所以需要多扎幾次才能感受到氣血的反應。」


黃帝問:「那針一扎進去,氣就逆行,還有扎了幾次病反而更嚴重,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氣逆行和病情加重,並不是因為體內陰陽氣血浮沉的問題。這些都是醫生技術太差造成的失敗,跟病人的氣血狀態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