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70)
《黃帝內經靈樞》 (70)
1.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歧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濇,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欬,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
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濇者,風痹也。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
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大便赤辦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欬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白話文: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不觀察面色、不把脈,只通過診察尺膚(前臂內側皮膚)來判斷疾病,從外在表現推知內在病情,該怎麼做?」
岐伯回答:「觀察尺膚的鬆緊、大小、滑澀,以及肌肉的堅實或脆弱,就能確定病情。例如:
- 若眼瞼微腫如剛睡醒,頸部脈搏跳動明顯,時常咳嗽,按壓手腳凹陷不起,是風水或膚脹病。
- 尺膚滑潤如油脂,多為風症;尺部肌肉鬆軟無力,可能肢體懈怠、嗜睡,若伴隨消瘦,則是寒熱病,難治。
- 尺膚乾澀為風痹;粗糙如魚鱗,可能有水飲停積。
- 尺膚發熱且脈搏強躁,是溫病;若脈盛大而滑,病情將好轉。
- 尺膚寒冷、脈細弱,多見腹瀉氣虛;尺膚先熱後冷或先冷後熱,均屬寒熱病。
局部發熱對應病症:
- 肘部獨熱:腰以上有熱。
- 手掌獨熱:腰以下有熱。
- 肘前熱:胸前熱;肘後熱:肩背熱。
- 手臂中部熱:腰腹熱;肘後下三四寸熱:腸中有寄生蟲。
- 掌心熱:腹中熱;掌心寒:腹中寒。
- 手掌魚際泛青脈:胃寒。
- 尺膚灼熱且人迎脈盛大,可能失血;尺膚堅硬脈極細弱,氣短煩悶加重,會猝死。
目色與疾病關係:
- 目赤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若黃色不明顯,病在胸中。
- 眼痛伴赤脈:從上而下為太陽病,從下而上為陽明病,從外向內為少陽病。
- 寒熱病中,赤脈延伸至瞳孔,一脈主一年內死,依此類推。
其他診斷:
- 齲齒痛按陽明經,局部發熱對應患處。
- 血脈色多赤為熱,多青為痛,多黑為久痹;若混雜出現且身痛、面色微黃、齒垢指甲黃,是黃疸。
- 嗜臥、小便黃赤、脈細澀者,食慾不振。
脈象與預後:
- 寸口脈與人迎脈大小浮沈相近,病難癒。
- 女子手少陰脈(神門穴)搏動明顯,可能懷孕。
- 嬰兒頭毛逆豎或耳現青脈,預後不良;大便帶血、脈細手腳冷難治,若手腳溫則易癒。
四時與疾病規律:
- 陰陽轉化: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 季節致病:冬傷寒春發熱病,春傷風夏腹瀉,夏傷暑秋瘧疾,秋傷濕冬咳嗽,此為四時相應之序。
2.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有五節,奈何。歧伯曰:固有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矇,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黃帝曰:夫子言五節,余未知其意。歧伯曰:振埃者,刺外,去陽病也。發矇者,刺府輸,去府病也。去爪者,刺關節支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寫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歧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䭇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於振埃。黃帝曰:善。取之何如。歧伯曰:取之天容。黃帝曰:其欬上氣,窮詘胸痛者,取之奈何。
歧伯曰:取之廉泉。黃帝曰:取之有數乎。歧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黃帝曰:善哉。
黃帝曰:刺節言發矇,余不得其意,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府輸,去府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歧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鍼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矇耳,尚疾於發矇也。黃帝曰:善。願卒聞之。歧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
黃帝曰:善。何謂聲聞於耳。歧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鍼也。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歧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腊乾嗌燥,飲食不讓美惡。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黃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寫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歧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黃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寫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鍼若此,疾於解惑。
白話文: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針刺有五種節制方法,具體是什麼?」
岐伯回答:「確實有五種:第一叫振埃,第二叫發矇,第三叫去爪,第四叫徹衣,第五叫解惑。」
黃帝說:「您說的五節,我不太明白意思。」
岐伯解釋:
- 振埃:針刺外部經脈,治療陽分病症。
- 發矇:針刺六腑的腧穴,治療腑病。
- 去爪:針刺關節支絡。
- 徹衣:全面針刺陽經的奇穴。
- 解惑:徹底調和陰陽,補不足、瀉有餘,使失衡恢復平衡。
振埃的細節
黃帝問:「振埃為何是刺外經治陽病?」
岐伯說:「振埃針對陽氣上逆、胸中脹滿、呼吸急促、怕煙塵的症狀,效果比振落灰塵還快。」
黃帝問如何取穴,岐伯答:「取天容穴,咳喘胸痛加刺廉泉穴。天容穴進針不超一寸,廉泉穴見血色變即停針。」
發矇的細節
黃帝問:「發矇治耳目失聰,為何刺腑腧?」
岐伯說:「這是針刺的高深境界。中午刺聽宮穴,針感傳至眼珠,並讓患者按住鼻子快速閉氣,聲音會隨針響應,達到『不見而效』的神明境界。」
去爪的細節
岐伯解釋:「腰脊是身體大關節,腿足主行動,生殖器關乎精氣流通。若飲食情緒失調,津液滯留睪丸,血脈阻塞導致腫脹、行動困難,需用鈹石放水治療,如同修剪多餘指甲。」
徹衣的細節
岐伯說:「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時,內外皆熱如懷炭火,怕衣被靠近,汗閉口乾。針刺天府、大杼穴三次,再刺中膂穴瀉熱,補手足太陰經令汗出,退熱之速如脫衣。」
解惑的細節
岐伯說明:「大風病(如中風)使血脈虛實失衡,導致肢體歪斜、神志混亂。此時瀉有餘、補不足,使陰陽平衡,療效比解開迷惑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