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61)
《黃帝內經靈樞》 (61)
1.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眾之為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下,絜絜然。桎之為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黃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歧伯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黃帝曰:其形色相勝之時,年加可知乎。歧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之時,無為姦事,是謂年忌。
黃帝曰: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奈何。歧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齊,行則善高舉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瘁,善痿厥足痹。
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鬚,血氣皆少則無鬚,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䯒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踵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捲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口多鬚,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歧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歧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濇,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濇。凝濇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
白話文: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所謂「眾」型之人,對應於右足太陽經,其下部特徵為整潔有序。而「桎」型之人,對應於左足太陽經,其上部特徵為安穩平和。因此,五種基本體形衍生出二十五種變化,正是人與人之間差異的根源。
黃帝問:「若形體符合某類,但氣色不符,會如何?」岐伯答:「若形體強於氣色,或氣色勝過形體,每逢相剋之年歲,外邪侵襲便易發病,失調則招致憂患。若形色相合,則富貴安樂。」黃帝又問:「形色相剋之年歲可預知嗎?」岐伯說:「凡需注意的年忌,通常以七年為週期: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為關鍵之年,需謹慎調養。此時若感邪則病發,失調則憂患,應避免妄為,此即『年忌』。」
黃帝問:「如何從經脈上下與血氣表現,推斷形體氣質?」岐伯詳述如下:
足陽明經
- 上部血氣旺盛:鬍鬚豐美而長;血少氣多則鬍鬚短;氣少血多則鬍鬚稀疏;血氣皆不足則無鬍鬚,嘴角多皺紋。
- 下部血氣旺盛:胸腹毛髮長而美;血多氣少則毛短至臍,行走時腳抬得高,足趾少肉且易寒;血少氣多則易生凍瘡;血氣皆不足則體毛稀疏枯槁,易足痿麻痺。
足少陽經
- 上部血氣旺盛:連鬢鬍鬚長而美;血多氣少則鬍鬚短;血少氣多則鬍鬚稀少;血氣皆不足則無鬍鬚,易受寒濕而骨痛、爪甲枯槁。
- 下部血氣旺盛:小腿毛長而美,外踝豐滿;血多氣少則小腿毛短,外踝皮厚而堅;血少氣多則腿毛少,外踝皮薄軟;血氣皆不足則無毛,外踝瘦削。
足太陽經
- 上部血氣旺盛:眉毛秀美且有細毛;血多氣少則眉毛雜亂,面部多皺;血少氣多則面部豐腴;血氣調和則容色佳。
- 下部血氣旺盛:足跟肌肉飽滿而堅實;氣少血多則足跟空虛;血氣皆不足易抽筋、足跟痛。
手陽明經
- 上部血氣旺盛:髭鬚美觀;血少氣多則髭鬚粗劣;血氣皆不足則無髭鬚。
- 下部血氣旺盛:腋下毛髮美,手掌魚際溫暖;血氣不足則手瘦冷。
手少陽經
- 上部血氣旺盛:眉毛修長,耳色潤澤;血氣不足則耳焦枯晦暗。
- 下部血氣旺盛:手掌厚實溫暖;血氣不足則手瘦冷;氣少血多則手瘦且青筋顯露。
手太陽經
- 上部血氣旺盛:鬍鬚濃密,面部豐潤;血氣不足則面瘦色差。
- 下部血氣旺盛:手掌肌肉飽滿;血氣不足則掌瘦冰冷。
黃帝問:「針刺二十五類人是否有準則?」岐伯答:「眉毛秀美者,足太陽經氣血充盈;眉毛稀疏者,氣血不足。體胖而膚潤,血氣有餘;胖而無澤,氣盛血虛;瘦而無光,氣血俱虛。審察形氣盈虧以調治,可明病情順逆。」
黃帝問:「如何針刺各陰陽經脈?」岐伯答:「先按寸口、人迎脈以調陰陽,再探查經絡瘀滯處。若氣血凝澀不通,則身體痛痹,甚則活動受限。瘀滯者需溫通氣血,待血脈調和即止。若絡脈結阻,須刺絡放血以通暢。氣血上逆者導之下行,上虛者推補其氣,氣滯遲至者迎而調之。須精通經脈循行,方能施治得當。寒熱交爭者疏導調和,瘀血未結者則適時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