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33)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33)

1. 熱病第二十三

更入髮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顖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湧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

白話文:

熱病第二十三

在頭部兩側,距離髮際三寸處各刺五針,共十針。耳前後及口下方各刺一針,頸後正中一針,共六針。頭頂一針,囟會穴一針,髮際一針。廉泉穴一針,風池穴兩針,天柱穴兩針。

胸中氣滿、呼吸急促,取足太陰脾經的大趾末端,距指甲如韭菜葉寬處針刺。寒證則留針,熱證則快速出針,待氣機平復後停止。心疝突然劇痛,取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的穴位,刺其血絡放血至盡。

喉嚨腫痛、舌頭捲縮、口乾、心煩、心痛、手臂內側疼痛無法舉至頭部,取手小指次指(無名指)指甲下方,距指尖如韭菜葉寬處針刺。眼睛發紅疼痛從內眼角開始,取陰蹻脈穴位治療。

風痙(痙攣)導致身體反張,先取足太陽膀胱經及膝膕處的穴位,並刺血絡放血;若體內有寒,再取足三里穴。

小便不通(癃閉),取陰蹻脈及足大趾三毛處的穴位,刺血絡放血。男子症狀如中蠱毒,女子如受驚嚇,身體腰脊鬆散無力、食慾不振,先刺湧泉穴出血,再觀察足背血脈充盈處,全部刺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