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59)
《黃帝內經靈樞》 (59)
1. 五禁第六十一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歧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奪。歧伯曰:無寫其不可奪者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過。歧伯曰:補寫無過其度。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逆。歧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黃帝曰:余聞刺有九宜。歧伯曰:明知九鍼之論,是謂九宜。
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歧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矇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寫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
黃帝曰:何謂五奪。歧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是五奪也,此皆不可寫。
黃帝曰:何謂五逆。歧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白話文:
五禁第六十一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針刺有五禁,什麼是五禁?」
岐伯回答:「禁止在不可針刺的時候施針。」
黃帝問:「我聽說針刺有五奪。」
岐伯回答:「不可瀉那些已經嚴重虧虛的情況。」
黃帝問:「我聽說針刺有五過。」
岐伯回答:「補瀉不可超過限度。」
黃帝問:「我聽說針刺有五逆。」
岐伯回答:「病情與脈象相反,稱為五逆。」
黃帝問:「我聽說針刺有九宜。」
岐伯回答:「清楚瞭解九針的理論,就是九宜。」
黃帝問:「什麼是五禁?請說明不可針刺的時機。」
岐伯回答:
- 甲乙日(屬木),不可針刺頭部,也不可治療耳內疾病。
- 丙丁日(屬火),不可在肩、喉、廉泉等處施針。
- 戊己日(屬土,對應四季),不可針刺腹部或放腹水。
- 庚辛日(屬金),不可針刺股膝關節。
- 壬癸日(屬水),不可針刺足脛部。
這就是五禁。
黃帝問:「什麼是五奪?」
岐伯回答:
- 形體肌肉已嚴重消瘦,是第一奪。
- 大量失血後,是第二奪。
- 大汗出後,是第三奪。
- 嚴重腹瀉後,是第四奪。
- 剛生產或大失血後,是第五奪。
這些情況都不可用瀉法。
黃帝問:「什麼是五逆?」
岐伯回答:
- 熱病脈象卻平靜,出汗後脈象反而躁盛,是第一逆。
- 腹瀉而脈象洪大,是第二逆。
- 痹症久治不癒,肌肉消瘦破損,身體發熱,脈象偏絕,是第三逆。
- 過度耗損導致形體消瘦,身體發熱,面色蒼白,隨後便血且血塊嚴重,是第四逆。
- 寒熱病導致形體虛弱,脈象卻堅硬搏指,是第五逆。
2. 動輸第六十二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歧伯曰:是明胃脈也。
胃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歧伯曰:氣之離藏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上逆,故其行微。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歧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歧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股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歧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此之謂也。
白話文:
動輸第六十二
黃帝問:「人體有十二條經脈,為何唯獨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脈搏跳動不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胃脈的關係。」
胃是五臟六腑的營養來源,其清氣向上輸注於肺,肺氣再沿手太陰經運行。這種運行與呼吸相應,因此人一呼氣,脈搏跳動兩次;一吸氣,脈搏也跳動兩次。呼吸不停,脈搏也就跳動不止。
黃帝問:「氣通過寸口脈時,向上十次後稍停,向下八次後潛伏,它是從什麼路徑循環的?我無法理解其規律。」岐伯回答:「氣離開臟腑時,突然如箭離弦、如水沖堤,向上至魚際後逐漸減弱,其餘氣衰散而向上逆行,因此運行較微弱。」
黃帝問:「足陽明胃經為何跳動?」岐伯回答:「胃氣向上輸注於肺,其中強悍之氣上衝頭部,沿咽喉上行至孔竅,循眼系入腦,再從額部下行至頰車,與陽明經會合,並向下至人迎穴。這是胃氣分佈至陽明經的途徑。因此,陰陽經脈上下協調,跳動一致。若陽經病而陽脈細弱,或陰經病而陰脈過大,均屬異常。陰陽經脈若同時過靜或過動,如繩索傾斜,即為病態。」
黃帝問:「足少陰腎經為何跳動?」岐伯回答:「衝脈是十二經之海,與足少陰的大絡同起於腎下,出於氣街,沿大腿內側斜入膝膕,再沿小腿內側與少陰經並行,下至內踝後方,進入足底。其分支從踝部斜出,沿足背進入大趾間,灌注諸絡以溫養足脛,因此此脈常動。」
黃帝問:「營衛之氣的運行上下貫通,如環無端。若突然遭遇邪氣或嚴寒,手足懈怠,經脈陰陽的輸注交會失常,氣如何循環?」岐伯回答:「四肢是陰陽之氣交會之處,也是氣的大絡所在。四街(頭、胸、腹、脛四氣街)是氣的徑路,若絡脈阻斷,徑路仍可通暢;四肢鬆解後,氣又能重新會合,輸注如環。」黃帝說:「好!這就是所謂『如環無端,無法測知其規律』的道理。」
3. 五味論第六十三
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乾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薰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穀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蠱動,蠱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白話文:
五味論第六十三
黃帝問少俞說:「食物進入口中後,五味各有其歸屬的臟腑,過度攝取也會引發相應的疾病。酸味歸屬於筋,過量食用會導致小便不通;鹹味歸屬於血,過量食用會引發口渴;辛味歸屬於氣,過量食用會使心中空虛不適;苦味歸屬於骨,過量食用會引起嘔吐;甘味歸屬於肌肉,過量食用會讓人心煩悶。我知道這些現象,但不明白原因,希望能聽聽其中的道理。」
少俞回答:「酸味進入胃後,其性質收斂澀滯,上行至中上兩焦,卻難以順利運行。若無法排出,便會滯留胃中。胃中環境溫和時,酸味會下注膀胱,但膀胱壁薄而柔軟,遇酸則收縮蜷曲,導致通道閉塞,水液無法通行,因而小便不通。人體的陰部是筋脈匯聚之處,所以酸味會歸屬於筋。」
黃帝問:「鹹味歸屬於血,過量食用會口渴,為什麼?」少俞說:「鹹味進入胃後,其氣上行至中焦,注入血脈,促使血氣運行。血與鹹相遇會凝滯,凝滯則胃中津液外流,導致胃中津液枯竭,咽喉乾燥,所以舌根乾而容易口渴。血脈是中焦運行的通道,因此鹹味歸屬於血。」
黃帝問:「辛味歸屬於氣,過量食用會心中空虛,為什麼?」少俞說:「辛味進入胃後,其氣上行至上焦,上焦負責接受氣並滋養陽氣。薑、韭等辛味食物氣味濃烈,若營衛之氣無法及時調節,辛氣會久留心下,導致心中空虛不適。辛味與氣同行,所以辛味會隨汗液排出。」
黃帝問:「苦味歸屬於骨,過量食用會嘔吐,為什麼?」少俞說:「苦味進入胃後,五穀之氣都無法抑制它。苦味下行至下脘,導致三焦通道閉塞不通,因而引發嘔吐。牙齒是骨的終端,所以苦味歸屬於骨,進入後又排出,可知其作用於骨。」
黃帝問:「甘味歸屬於肌肉,過量食用會心煩悶,為什麼?」少俞說:「甘味進入胃後,其氣較弱,無法上行至上焦,而與食物滯留胃中,使人體柔潤。胃部過於柔軟則蠕動遲緩,遲緩則易生擾動,擾動便會導致心煩悶。甘味之氣外通於肌肉,因此甘味歸屬於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