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59)
《黃帝內經靈樞》 (59)
1. 五禁第六十一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歧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奪。歧伯曰:無寫其不可奪者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過。歧伯曰:補寫無過其度。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逆。歧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黃帝曰:余聞刺有九宜。歧伯曰:明知九鍼之論,是謂九宜。
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歧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矇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寫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
黃帝曰:何謂五奪。歧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是五奪也,此皆不可寫。
黃帝曰:何謂五逆。歧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說:「我聽說針刺有五種禁忌,什麼是五禁呢?」歧伯說:「是禁止那些不該刺的地方。」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有五種洩奪(損傷),什麼是五奪呢?」歧伯說:「是不要洩奪那些不應該洩奪的東西。」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有五種過失,什麼是五過呢?」歧伯說:「是補或瀉都不要超過限度。」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有五種逆反的情況,什麼是五逆呢?」歧伯說:「是疾病與脈象相反,就稱為五逆。」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有九種適宜的情況,什麼是九宜呢?」歧伯說:「是清楚了解九種針法的理論,就稱為九宜。」
黃帝問:「什麼是五禁?我想知道什麼時候不應該針刺?」歧伯說:「在甲、乙日當天,不可以針刺頭部,也不要將耳朵裡的耳垢掏出來。在丙、丁日當天,不要在肩膀、喉嚨和廉泉穴這些地方施用震動的手法。在戊、己日當天(特別是四季交替之時),不可以針刺腹部,也不要用針刺來瀉除腹水。在庚、辛日當天,不要針刺大腿和膝蓋的關節。在壬、癸日當天,不要針刺腳和小腿,這就是所謂的五禁。」
黃帝問:「什麼是五奪呢?」歧伯說:「肌肉已經消瘦,這是第一種洩奪。大量失血之後,這是第二種洩奪。大量出汗之後,這是第三種洩奪。大量腹瀉之後,這是第四種洩奪。剛生產完和大量失血的情況,這是第五種洩奪,這些情況都不可以施用瀉法。」
黃帝問:「什麼是五逆呢?」歧伯說:「發熱的病,脈象卻平靜,汗已經出了,脈象反而變得強盛躁動,這是第一種逆反。腹瀉的病,脈象卻洪大,這是第二種逆反。身體某處麻木不移動,肌肉潰爛,身體發熱,脈象卻偏頗斷絕,這是第三種逆反。身體虛弱消瘦,身體發熱,面色蒼白,以及之後排出很多血塊,血塊又濃稠難以排出,這就是第四種逆反。身體忽冷忽熱,脈象卻堅硬有力,這就是第五種逆反。」
2. 動輸第六十二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歧伯曰:是明胃脈也。
胃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歧伯曰:氣之離藏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上逆,故其行微。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歧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歧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股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歧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此之謂也。
白話文:
動輸第六十二
黃帝問:人體有十二條經脈,但只有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和足陽明胃經,這三條經脈的搏動特別明顯,不停地跳動,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這三條經脈連接著胃,而胃是五臟六腑之氣匯集的地方,如同大海一樣。胃中的清氣向上輸送到肺,肺氣接著沿著手太陰肺經運行。肺氣的運行是隨著呼吸的,人每呼出一口氣,脈搏就會跳動兩次;每吸入一口氣,脈搏也會跳動兩次。呼吸不停,脈搏的跳動也就持續不斷。
黃帝問:氣通過寸口這個地方時,向上延伸時似乎會經過十個呼吸的時間才停止,向下沉伏時又會經過八個呼吸的時間,它們是怎麼回到原來的路徑呢?我實在搞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
岐伯回答說:氣離開臟腑時,就像弓箭射出或水從高處衝下一樣突然而有力,接著會像魚跳出水面後又衰落下來一樣,其餘的氣則會慢慢地衰弱、散開,向上逆行,所以其運行速度會變得微弱。
黃帝又問:足陽明胃經為什麼也會不停地跳動呢?
岐伯回答說:胃氣向上輸送到肺,其中比較強悍的氣會向上衝擊頭部,沿著咽喉向上走,到達空竅,再沿著眼部的脈絡,進入大腦,然後從顳部出來,往下經過客主人穴,沿著牙床,與陽明經會合,再一起向下到達人迎穴。這是胃氣另外走到陽明經的路線。所以,陰陽經脈之間的氣是上下相通的,它們的運行就像一個整體。如果陽經有病,陽脈卻反而變小,或陰經有病,陰脈卻反而變大,都是不正常的現象。正常情況下,陰陽經脈應該是同時安靜或同時跳動,就像拉繩子一樣,相互牽引,一旦出現這種不協調的現象,就是疾病的徵兆。
黃帝再問:足少陰腎經為什麼也會不停地跳動呢?
岐伯回答說: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樞紐,也是足少陰腎經的重要的絡脈,它起源於腎臟下方,從氣街出來,沿著大腿內側邊緣行走,斜入膝蓋後方的膕窩,然後沿著小腿內側邊緣,與足少陰腎經並行,向下進入內踝的後方,到達腳底。它的一部分分支,斜入腳踝,再出來到達腳背,進入大拇趾之間,注入各條小的脈絡,用來溫養足部和小腿,這是衝脈正常的循行和搏動。
黃帝問:營氣和衛氣的運行是上下貫通的,就像圓環一樣沒有起始和終點。但是,如果突然遇到邪氣或遭受嚴寒,導致手腳乏力,經脈中的陰陽之氣運行錯亂,它們交匯的樞紐也失調,那麼氣是怎麼恢復正常的呢?
岐伯回答說:手腳四肢的末端,是陰陽之氣交會的重要部位,也是氣的大絡。而四肢的街口,是氣運行的主要通道。如果絡脈堵塞,通道就會暢通;如果四肢末端的功能恢復正常,氣就會重新匯合,相互輸送,就像圓環一樣周而復始。
黃帝說:說得好!這就是所謂的如同圓環沒有起點和終點,無法找到它開始的地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3. 五味論第六十三
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乾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薰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穀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蠱動,蠱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白話文:
黃帝問少俞說:「五味進入口中,各有其走的經絡,也各有會引起的病症。酸味走筋,吃多了會使小便不通暢。鹹味走血,吃多了會使人感到口渴。辛味走氣,吃多了會使人胸口疼痛。苦味走骨,吃多了會使人想吐。甘味走肉,吃多了會使人心裡煩悶。我知道是這樣,但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希望您能告訴我。」
少俞回答說:「酸味進入胃,它的氣是澀而收斂的,它會往上到上焦和中焦,卻無法順暢地出入,如果無法排出就會留在胃中。胃裡溫和,酸味就會往下流到膀胱。膀胱的壁薄而軟弱,遇到酸就會收縮捲曲,使得膀胱緊縮而不通暢,水道也無法通行,所以會造成小便不通。陰經是筋的末端所在,所以酸味進入會走到筋。」
黃帝說:「鹹味走血,吃多了會使人感到口渴,這是為什麼呢?」少俞說:「鹹味進入胃,它的氣會往上走到中焦,並注入脈絡,血氣也會跟著走動。血和鹹相結合會凝結,凝結就會使胃液注入其中,注入就會使胃液耗竭,胃液耗竭就會使喉嚨乾燥,所以會舌頭發乾而容易口渴。血脈是中焦運行的通道,所以鹹味進入會走到血。」
黃帝說:「辛味走氣,吃多了會使人胸口疼痛,這是為什麼呢?」少俞說:「辛味進入胃,它的氣會往上走到上焦,上焦是接受氣並運行於全身陽氣的地方。像薑、韭等辛味的氣薰蒸,使得營衛之氣無法及時順暢地被吸收,久留於心下,所以會胸口疼痛。辛味與氣一起運行,所以辛味進入會跟著汗液一起排出。」
黃帝說:「苦味走骨,吃多了會使人想吐,這是為什麼呢?」少俞說:「苦味進入胃,五穀之氣都不能勝過苦味,苦味進入下脘,三焦的通道都會關閉而不通暢,所以會想吐。牙齒是骨的末端,所以苦味進入會走到骨,而且會從口中吐出,這就能知道它是走到骨了。」
黃帝說:「甘味走肉,吃多了會使人心裡煩悶,這是為什麼呢?」少俞說:「甘味進入胃,它的氣比較微弱,不能往上到達上焦,而會與食物一起留在胃中,它會使人體變得柔潤。胃變得柔潤就會鬆弛,鬆弛就會使腸胃蠕動異常,蠕動異常就會使人心裡煩悶。甘味的氣會往外通達肌肉,所以甘味會走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