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63)
《黃帝內經靈樞》 (63)
1.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右徵與少徵,調右手太陽上。左商與左徵,調左手陽明上。少徵與太宮,調左手陽明上。右角與太角,調右足少陽下。太徵與少徵,調左手太陽上。眾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桎羽與眾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宮與太宮,調右足陽明下。判角與少角,調右足少陽下。釱商與上商,調右足陽明下。釱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
上徵與右徵同,穀麥,畜羊,果杏。手少陰藏心,色赤,味苦,時夏。上羽與太羽同,穀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陰藏腎,色黑,味鹹,時冬。上宮與太宮同,穀稷,畜牛,果棗。足太陰藏脾,色黃,味甘,時季夏。上商與右商同,穀黍,畜雞,果桃。手太陰藏肺,色白味辛,時秋。上角與太角同。穀麻,畜犬,果李。足厥陰藏肝,色青,味酸,時春。
太宮與上角同,右足陽明上。左角與太角同,左足陽明上。少羽與太羽同,右足太陽下。左商與右商同,左手陽明下。加宮與太宮同,左足少陽上。質判與太宮同,左手太陽下。判角與太角同,左足少陽下。太羽與太角同,右足太陽上。太角與太宮同,右足少陽上。
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右角,釱角,上角,太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少宮,上宮,太宮,加宮,左宮。眾羽,桎羽,上羽,太羽,少羽。
黃帝曰:婦人無鬚者,無血氣乎。歧伯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脣,故鬚不生焉。
黃帝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鬚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願聞其故。歧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寫不復,皮膚內結,脣口不榮,故鬚不生。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鬚不生,其故何也。歧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脣口不榮,故鬚不生。
黃帝曰: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蓋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
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鬚者,少陽多血,美鬚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氣少血,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白話文: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音律與經脈對應
右徵與少徵,調理右手太陽經上部。
左商與左徵,調理左手陽明經上部。
少徵與太宮,調理左手陽明經上部。
右角與太角,調理右足少陽經下部。
太徵與少徵,調理左手太陽經上部。
眾羽與少羽,調理右足太陽經下部。
少商與右商,調理右手太陽經下部。
桎羽與眾羽,調理右足太陽經下部。
少宮與太宮,調理右足陽明經下部。
判角與少角,調理右足少陽經下部。
釱商與上商,調理右足陽明經下部。
釱商與上角,調理左足太陽經下部。
五音與臟腑、季節對應
上徵與右徵同類,對應穀物麥、牲畜羊、果實杏;手少陰經屬心,色赤,味苦,應夏。
上羽與太羽同類,對應穀物大豆、牲畜豬、果實栗;足少陰經屬腎,色黑,味鹹,應冬。
上宮與太宮同類,對應穀物稷、牲畜牛、果實棗;足太陰經屬脾,色黃,味甘,應季夏。
上商與右商同類,對應穀物黍、牲畜雞、果實桃;手太陰經屬肺,色白,味辛,應秋。
上角與太角同類,對應穀物麻、牲畜犬、果實李;足厥陰經屬肝,色青,味酸,應春。
經脈調和關係
太宮與上角同類,調理右足陽明經上部。
左角與太角同類,調理左足陽明經上部。
少羽與太羽同類,調理右足太陽經下部。
左商與右商同類,調理左手陽明經下部。
加宮與太宮同類,調理左足少陽經上部。
質判與太宮同類,調理左手太陽經下部。
判角與太角同類,調理左足少陽經下部。
太羽與太角同類,調理右足太陽經上部。
太角與太宮同類,調理右足少陽經上部。
五音分類
徵音: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
角音:右角、釱角、上角、太角、判角。
商音: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
宮音:少宮、上宮、太宮、加宮、左宮。
羽音:眾羽、桎羽、上羽、太羽、少羽。
鬚髮與血氣關係
黃帝問:「婦女無鬍鬚,是因血氣不足嗎?」
岐伯答:「衝脈、任脈起於胞中,上行背部,為經絡之海。血氣盛則滋養皮膚肌肉,血獨盛則生毛髮。婦女氣有餘而血不足,因月經失血,衝任之脈不榮口唇,故不生鬚。」
黃帝問:「有人陰部受傷,功能喪失卻仍生鬚,而宦官去鬚,為何?」
岐伯答:「宦官切除宗筋,傷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失養,故不生鬚。」
黃帝問:「天生無鬚者,未受傷亦不失血,為何?」
岐伯答:「此先天不足,任衝脈不盛,宗筋未成,氣有餘而血不足,唇口不榮,故無鬚。」
聖人觀氣色辨血氣
聖人察顏辨氣:
- 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
- 眉濃者太陽經多血,鬚濃者少陽經多血,鬚美者陽明經多血。
經脈血氣常數
太陽經多血少氣,少陽經多氣少血,陽明經多血多氣,厥陰經多氣少血,少陰經多氣少血,太陰經多血少氣,此為自然規律。
2.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黃帝問於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歧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
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黃帝曰:余固不能數,故問先師,願卒聞其道。歧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洒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氣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
留而不去,傳舍於伏衝之脈,在伏衝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留而不出,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衝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
黃帝曰:願盡聞其所由然。歧伯曰: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䐜滿雷引,故時切痛。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饑則益小。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饑則安。
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饑則痛。其著於伏衝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饑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塞,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
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歧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黃帝曰:其成積奈何。歧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濇,血脈凝濇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
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濇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黃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
白話文: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黃帝問岐伯說:「各種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風雨寒暑、濕氣及情緒喜怒所引起。若喜怒不節制,就會損傷內臟;風雨之邪會傷害人體上部,濕氣則會傷害下部。這三種邪氣傷害的部位不同,希望能瞭解其中的關聯。」
岐伯回答:「這三種邪氣的影響各有不同,有的從陰分開始,有的從陽分開始。情緒不節制會傷及內臟,內臟受傷則疾病從陰分而生;濕氣趁虛侵襲,疾病從下部開始;風雨趁虛侵襲,疾病從上部開始,這就是所謂的三部。」
「至於邪氣蔓延的變化,難以盡數。」黃帝說:「我確實無法完全瞭解,因此請教老師,希望能徹底明白其中的道理。」
岐伯解釋:「風雨寒熱等外邪,若無體內虛弱配合,無法單獨傷害人體。有些人突然遭遇疾風暴雨卻不生病,就是因為體內不虛,邪氣無法單獨致病。必須是外有虛邪之風,內有身體虛弱,兩者相合,邪氣才能侵入人體。若人體強壯且外邪不盛,則眾人肌肉堅實,不易生病。但若虛邪侵襲,又逢天時不利,加上身體虛弱,虛實交雜,大病就會形成。」
「邪氣侵入人體後,會停留於特定部位,根據位置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可分為上、中、下三部。」
「虛邪侵襲人體時,先從皮膚開始。若皮膚鬆弛,腠理開放,邪氣便從毛髮進入,逐漸深入,導致毛髮豎立、身體發冷,皮膚疼痛。若邪氣停留不去,會傳至絡脈,此時肌肉疼痛,時痛時止,接著影響大經脈。若繼續停留,會傳至經脈,此時人易驚恐、發冷。再進一步,邪氣傳至輸脈,導致四肢氣血不通,關節疼痛,腰脊僵硬。」
「若邪氣仍不消散,會傳至伏衝之脈,此時身體沈重疼痛。再傳至腸胃,則會腹脹腸鳴,若偏寒則腹瀉、消化不良,偏熱則大便溏黏。若邪氣滯留腸胃之外、募原之間,附著於脈絡,久而不散,便會形成積聚。邪氣可能附著於孫絡、絡脈、經脈、輸脈、伏衝之脈、膂筋或腸胃募原,甚至影響緩筋,其蔓延變化難以詳述。」
黃帝問:「希望能詳細瞭解積聚的形成原因。」
岐伯回答:「若邪氣附著於孫絡形成積聚,積塊會在手臂孫絡處上下移動,觸感浮而緩,無法固定,因此會在腸胃間遊走,伴隨水聲。若受寒則腹脹、腸鳴,時有劇痛。若附著於陽明經,積塊位於臍旁,飽食時變大,飢餓時變小。若附著於緩筋,症狀類似陽明經積聚,飽食時痛,飢餓時緩解。」
「若附著於腸胃募原,疼痛會牽連緩筋,飽食時不痛,飢餓時痛。若附著於伏衝之脈,按壓時可感覺到搏動,放手後有熱流下注至大腿,如熱水澆淋。若附著於膂筋(位於腸後),飢餓時積塊顯現,飽食時消失,按壓不到。若附著於輸脈,會導致氣血閉塞,津液不暢,孔竅乾燥。這些都是邪氣由外入內、從上至下的傳變過程。」
黃帝問:「積聚從開始形成到發展完成,過程如何?」
岐伯回答:「積聚初生時,因寒氣而起,氣血逆亂而形成。寒氣導致足部痠麻,進而小腿寒冷,血脈凝滯,寒氣上逆至腸胃,引起腹脹。腹脹使腸外津液被迫聚集無法消散,日久形成積聚。若突然飲食過量,腸胃脹滿,加上起居不節、用力過度,會損傷絡脈。陽絡受傷則外出血(如鼻衄),陰絡受傷則內出血(如便血)。若腸胃絡脈受傷,血溢於腸外,與寒氣及津液搏結,凝聚不散,便形成積聚。」
「若突然外感寒邪,加上內傷憂怒,會使氣機上逆,六經輸穴不通,溫煦之氣受阻,血液凝結不散,津液滲澀停滯,久而不去,積聚便由此形成。」
黃帝問:「疾病從陰分而生的情況又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