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4)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24)

1. 經別第十一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道。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

歧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問也,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

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顴(椎),出屬帶脈。直者,繫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脇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

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一(二)合也。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裏,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䪼,還繫目系,合於陽明也。

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繫小腸也。

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液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液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

手太陰之正,別入淵液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六合也。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說:我聽說人與天道相合,內有五臟,對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外有六腑,對應六律。六律建立陰陽經脈,使其與十二個月、十二辰、十二節氣、十二經水、十二時辰、十二經脈相合,這就是五臟六腑對應天道的原因。這十二經脈是人之所以能生存、疾病之所以會產生、人之所以能治療疾病、疾病之所以會開始、醫學的起點、醫術的終點。對粗淺的醫者來說很容易,但對高明的醫者來說卻很困難。我想請問經脈的離合出入是怎樣的呢?

歧伯再次拜首說:您問的問題真是精妙啊!這正是粗淺醫者所忽略,而高明醫者所重視的。請允許我詳細說明。

足太陽經脈的正行部分,在膝膕中分出支脈,其中一條向下到臀部下五寸的地方,再分支進入肛門,歸屬於膀胱,散佈於腎,沿著脊柱旁肌肉,進入心臟散開。直行的,則從脊柱旁肌肉向上到頸部,再歸屬於太陽經脈,這是一條經脈的循行。

足少陰經脈的正行部分,到膝膕中,分出支脈與太陽經脈會合,向上到腎臟,在第十四椎骨處分出,歸屬於帶脈。直行的,則連繫舌根,再從頸部出來,會合太陽經脈。這是第一組合,由各陰經分出支脈而成為正行。

足少陽經脈的正行部分,繞過大腿根部,進入陰毛邊緣,會合足厥陰經脈。分出的支脈,進入脅肋之間,沿著胸腔內部,歸屬於膽,散佈於此,再向上到肝,穿過心臟,沿著咽喉兩側向上,從下巴下方出來,散佈於面部,連繫眼球後部的脈絡,在外眼角會合少陽經脈。

足厥陰經脈的正行部分,從足背分出支脈,向上到陰毛邊緣,會合足少陽經脈,與其他支脈一起循行。這是第二組合。

足陽明經脈的正行部分,向上到大腿根部,進入腹腔內,歸屬於胃,散佈於脾,向上通到心臟,再沿著咽喉向上,從口出來,向上到鼻根,再連繫眼球後部的脈絡,會合陽明經脈。

足太陰經脈的正行部分,向上到大腿根部,會合陽明經脈,與其他支脈一起循行,向上結於咽喉,貫穿舌頭中間。這是第三組合。

手太陽經脈的正行部分,向下到達手指,從肩關節分出支脈,進入腋下,走向心臟,連繫小腸。

手少陰經脈的正行部分,從腋下分出支脈,進入腋下兩條筋之間,歸屬於心臟,向上走到喉嚨,從面部出來,會合內眼角。這是第四組合。

手少陽經脈的正行部分,向上到達頭頂,從鎖骨凹陷處分出支脈,向下走到三焦,散佈於胸腔之中。

手心包經脈的正行部分,從腋下分出支脈,向下三寸,進入胸腔內,分出支脈歸屬於三焦,從喉嚨出來,到耳朵後面,會合少陽經脈的完骨下方。這是第五組合。

手陽明經脈的正行部分,從手沿著胸部向上,從肩前分出支脈,進入鎖骨,向下走到大腸,歸屬於肺,再沿著喉嚨向上,從鎖骨凹陷處出來,會合陽明經脈。

手太陰經脈的正行部分,從腋下分出支脈,在少陰經脈的前方,進入肺,散佈到太陽經脈,向上從鎖骨凹陷處出來,沿著喉嚨,再會合陽明經脈。這是第六組合。

2. 經水第十二

黃帝問於歧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藏六府。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小大、受穀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榮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歧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府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鍼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黃帝曰: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之。

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

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

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

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

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

足厥陰外合於澠水,內屬於肝。

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

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

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寫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濇,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黃帝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膕之大小,其可為量度乎。

歧伯答曰:其可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量度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白話文:

黃帝向岐伯請教:「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它們在體表與十二條水路相合,在體內則分別歸屬於五臟和六腑。這十二條水路,有大小、深淺、寬窄、遠近的不同,而五臟六腑的位置高低、大小、以及接受食物的多寡也不一樣,那麼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對應的呢?水路的功能是接受水液並使其運行,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魂、魄等精微物質,六腑的功能是接受食物並使其運行,同時將食物的精氣向上輸布,而經脈的功能是接受血液並將其輸送到全身。將這些功能結合起來進行治療,應該如何做呢?針刺的深淺,艾灸的壯數,能告訴我嗎?」

岐伯回答說:「你問得太好了!天是至高無上的,無法測量;地是廣闊無垠的,無法丈量。人的生命存在於天地之間,這也說明了天的至高和地的廣闊,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度量達到的。但是一個身高八尺的人,他的皮膚肌肉就在這裡,在體外可以通過度量和觸摸來了解,死亡後可以解剖來觀察。我們可以觀察到五臟的堅硬或柔軟,六腑的大小,接受食物的多少,脈搏的長短,血液的清濁,氣的多少,以及十二經脈中,有的血多氣少,有的血少氣多,有的血氣都多,有的血氣都少,這些都有一定的規律。治療時用針刺和艾灸,各自調整其經脈的氣,使其回歸正常的狀態。」

黃帝說:「我聽了,覺得很悅耳,但還是不太明白,希望你能詳細地說說。」

岐伯回答說:「這正是人之所以能與天地相參、呼應陰陽的原因,不可以不仔細考察。」

足太陽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清水,在體內歸屬於膀胱,並通暢水道。

足少陽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渭水,在體內歸屬於膽。

足陽明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海水,在體內歸屬於胃。

足太陰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湖水,在體內歸屬於脾。

足少陰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汝水,在體內歸屬於腎。

足厥陰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澠水,在體內歸屬於肝。

手太陽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淮水,在體內歸屬於小腸,水道由此而出。

手少陽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漯水,在體內歸屬於三焦。

手陽明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江水,在體內歸屬於大腸。

手太陰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河水,在體內歸屬於肺。

手少陰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濟水,在體內歸屬於心。

手心主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漳水,在體內歸屬於心包。

這五臟六腑的十二條經脈,在體外都有其來源,在體內都有其歸屬,它們內外貫通,像環一樣沒有盡頭,人的經脈也是如此。所以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因此,海的北面屬於陰,湖的北面屬於陰中的陰,漳水的南面屬於陽,從黃河的北面到漳水屬於陽中的陰,從漯水的南面到長江屬於陽中的太陽,這只是一隅之地中的陰陽劃分,這也體現了人與天地相互參應的關係。

黃帝問道:「經脈與水路相應,它們的遠近深淺、水血的多少各不相同,那麼將這些情況結合起來進行針刺治療,應該如何做呢?」

岐伯回答說:「足陽明經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它的脈搏粗大,血多氣盛,熱力旺盛,針刺這條經脈,如果刺得不夠深,熱氣就無法散發;如果不留針,就無法洩熱。針刺足陽明經脈的深度是六分,留針時間為十個呼吸。足太陽經脈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時間為七個呼吸。足少陽經脈針刺深度為四分,留針時間為五個呼吸。足太陰經脈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四個呼吸。足少陰經脈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三個呼吸。足厥陰經脈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時間為二個呼吸。手部的陰經和陽經,它們接受氣的通道比較近,氣的來得也比較快,因此針刺的深度都不應超過二分,留針時間都不應超過一個呼吸。

要根據人體高矮胖瘦的不同情況,用心去衡量,這就是所謂的順應自然的法則。艾灸也是一樣。如果灸的程度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就會因為過熱的火焰而導致骨頭乾枯、脈搏澀滯;如果針刺的深度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就會導致氣脫。

黃帝問:「經脈的大小、血的多少、皮膚的厚薄、肌肉的堅硬和柔軟,以及膝窩的大小,可以作為量度來使用嗎?」

岐伯回答說:「可以作為量度的,是取其中等程度的情況,也就是說,沒有肌肉過於消瘦,也沒有氣血過於衰弱的情況。如果遇到身體非常消瘦,肌肉嚴重脫失的人,又怎麼可以按照這些標準來進行針刺呢?應該仔細地觸摸、按壓,觀察病人的寒熱盛衰情況,然後進行調整,這才是根據實際情況而進行的正確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