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4)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24)

1.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右徵與少徵,調右手太陽上。左商與左徵,調左手陽明上。少徵與太宮,調左手陽明上。右角與太角,調右足少陽下。太徵與少徵,調左手太陽上。眾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桎羽與眾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宮與太宮,調右足陽明下。判角與少角,調右足少陽下。釱商與上商,調右足陽明下。釱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

白話文:

右手食指和中指向上的太陽穴。 左手拇指和食指指向上的陽明穴。 左手食指和中指指向上的陽明穴。 右腳的無名指和尾指指向下的少陽穴。 左手食指和中指向上的太陽穴。 右腳的大拇指和小拇指指向下的太陽穴。 右手食指和中指向下的太陽穴。 右腳的大拇指和小拇指指向下的太陽穴。 右腳的大拇指和小拇指指向下的陽明穴。 右腳的無名指和尾指指向下的少陽穴。 右腳的大拇指和小拇指指向下的陽明穴。 左腳的食指和中指向下的太陽穴。

上徵與右徵同,穀麥,畜羊,果杏。手少陰藏心,色赤,味苦,時夏。上羽與太羽同,穀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陰藏腎,色黑,味鹹,時冬。上宮與太宮同,穀稷,畜牛,果棗。足太陰藏脾,色黃,味甘,時季夏。上商與右商同,穀黍,畜雞,果桃。手太陰藏肺,色白味辛,時秋。上角與太角同。穀麻,畜犬,果李。足厥陰藏肝,色青,味酸,時春。

白話文:

上徵(徵脈) 與右徵脈相同,對應於穀物(稻麥)、家畜(羊)、水果(杏子)。五行屬心,色赤,味苦,季節為夏季。

上羽(羽脈) 與太羽脈相同,對應於穀物(大豆)、家畜(豬)、水果(栗子)。五行屬腎,色黑,味鹹,季節為冬季。

上宮(宮脈) 與太宮脈相同,對應於穀物(稷子)、家畜(牛)、水果(棗子)。五行屬脾,色黃,味甘,季節為季夏季(夏天中後段)。

上商(商脈) 與右商脈相同,對應於穀物(黍米)、家畜(雞)、水果(桃子)。五行屬肺,色白,味辛,季節為秋季。

上角(角脈) 與太角脈相同。對應於穀物(芝麻)、家畜(狗)、水果(李子)。五行屬肝,色青,味酸,季節為春季。

太宮與上角同,右足陽明上。左角與太角同,左足陽明上。少羽與太羽同,右足太陽下。左商與右商同,左手陽明下。加宮與太宮同,左足少陽上。質判與太宮同,左手太陽下。判角與太角同,左足少陽下。太羽與太角同,右足太陽上。太角與太宮同,右足少陽上。

白話文:

太宮穴與上角穴的位置相同,均在右足陽明經上。 左角穴與太角穴的位置相同,均在左足陽明經上。 少羽穴與太羽穴的位置相同,均在右足太陽經下。 左商穴與右商穴的位置相同,均在左手陽明經下。 加宮穴與太宮穴的位置相同,均在左足少陽經上。 質判穴與太宮穴的位置相同,均在左手太陽經下。 判角穴與太角穴的位置相同,均在左足少陽經下。 太羽穴與太角穴的位置相同,均在右足太陽經上。 太角穴與太宮穴的位置相同,均在右足少陽經上。

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右角,釱角,上角,太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少宮,上宮,太宮,加宮,左宮。眾羽,桎羽,上羽,太羽,少羽。

白話文:

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右角、釱角、上角、太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少宮、上宮、太宮、加宮、左宮,眾羽、桎羽、上羽、太羽、少羽。

黃帝曰:婦人無鬚者,無血氣乎。歧伯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脣,故鬚不生焉。

白話文:

黃帝說:女人為什麼沒有鬍鬚呢,是不是因為她們沒有血氣?

歧伯說:衝脈和任脈都源自子宮,沿著背後向上行進,形成經絡的大海。經脈表淺外露的部分,沿著腹部右側向上行走,會合於咽喉,再分別連接嘴脣和口腔。血氣充盈時,會滋養皮膚和肌肉;只有血氣過盛時,才會淡滲到皮膚,長出細毛。如今,婦女體內氣血充沛,但血氣不足,這是因為她們經常失血。衝脈和任脈沒有滋養到嘴脣,所以長不出鬍鬚。

黃帝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鬚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願聞其故。歧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寫不復,皮膚內結,脣口不榮,故鬚不生。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鬚不生,其故何也。歧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脣口不榮,故鬚不生。

黃帝曰: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蓋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些文人受了陰虛的傷害,導致陰氣消失不起作用,身體虛弱,但是鬍鬚卻不脫落,這是什麼原因呢?而宦官卻會脫落鬍鬚,又是什麼緣故?請告訴我。

歧伯回答道:宦官被去除的宗筋,損傷了衝脈,血液無法再次循環,皮膚內部乾枯,嘴脣和口脣沒有血色,所以鬍鬚不生長。

黃帝又問:有些人生來就沒有鬍鬚,他們沒有受過傷,血氣也沒有脫離,但是鬍鬚卻不生長,這是為什麼呢?

歧伯解釋道:這是天生不足的原因。他們腎氣和衝脈不旺盛,宗筋沒有發育好,有氣無血,嘴脣和口脣沒有血色,所以鬍鬚不生長。

黃帝讚嘆道:真是妙極了,聖人能通曉萬物之理,就像日月的光影、音樂與鐘鼓的聲音,聽到聲音就能理解其形貌,若非是您,誰又能如此透徹地阐明萬物的精微之理呢!

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鬚者,少陽多血,美鬚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氣少血,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白話文:

因此聖人觀察一個人的氣色,黃赤色的人,體內熱氣較多;青白色的人,體內熱氣較少;黑色的人,體內血多氣少。

眉毛濃黑的人,太陽經血多;絡腮鬍濃密的人,少陽經血多;鬍鬚好看的人,陽明經血多。這些都是由時間規律所致。

正常情況下,太陽經經常血少氣多;少陽經經常氣多血少;陽明經經常血多氣多;厥陰經經常氣多血少;少陰經經常氣多血少;太陰經經常血多氣少。這是由天地自然規律所決定的。

2.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黃帝問於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歧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所有疾病最初發作時,都是因為風、雨、寒、暑、潮濕、喜、怒這些因素所引起。喜怒無節制會損傷臟腑,風雨會影響上半身,潮濕會影響下半身,三部分的氣受到不同的損傷,希望聽你講述它們的關聯。」

歧伯回答:「三部分的氣各有不同,有的源自陰陽,請讓我說明它們的原理。喜怒無節制,就會損傷臟腑,臟腑受損則疾病會起源於陰陽。潮濕侵襲虛弱部位,則疾病會起源於下半身,風雨侵襲虛弱部位,則疾病會起源於上半身,這就是所謂的三部。」

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黃帝曰:余固不能數,故問先師,願卒聞其道。歧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白話文:

黃帝說,這些疾病數不勝數。我實在無法一一列舉,所以才來請教老師,希望能夠完全瞭解這些疾病的病理。岐伯回答說,風、雨、寒、熱這些外邪,如果沒有一個虛弱的因素,是無法單獨對人體造成傷害的。突然遇到狂風暴雨而不生病的人,是因為他們的體質沒有虛弱的地方,所以外邪無法單獨對他們造成傷害。外邪之所以能讓人致病,一定是因為虛弱的外邪遇上了體質虛弱的人,虛實相合,外邪才能侵犯身體。如果雙方都強健,外邪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內在的虛邪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與身體的虛實情況相結合,才會導致嚴重疾病。

氣血在人體中有固定的停留位置,根據其所在的部位命名,可分為上、下、中三個區域,每個區域再細分為若干穴位。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洒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氣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

白話文:

因此,遭受外部邪氣侵襲的人,通常從皮膚開始發病。皮膚毛孔鬆弛,邪氣就會從毛髮進入,穿透更深層的組織,導致毛髮豎立,出現畏寒的症狀,因此皮膚疼痛。邪氣若滯留不去,就會傳播到經絡之中,在經絡中停留時,會出現肌肉疼痛,這種疼痛時有時無,而較大的經絡就會代替它發病。邪氣若繼續滯留不去,就會傳播到輸脈之中,在輸脈中停留時,六氣不通暢,四肢就會疼痛,腰部和脊椎就會強直。

留而不去,傳舍於伏衝之脈,在伏衝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留而不出,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衝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

白話文:

留滯不去,傳播到伏衝脈,在伏衝脈發作時,身體沉重疼痛。留滯不去,傳播到腸胃,在腸胃發作時,胸中作響腹部脹滿,脹滿兼有寒氣則腸鳴腹瀉,食物消化不良,兼有熱氣則腹瀉稀爛如米粥。留滯不散,傳播到腸胃之外,募原之間,滯留在脈中,停留不去,凝聚成塊,可能停留於孫脈,可能停留於絡脈,可能停留於經脈,可能停留於輸脈,可能停留於伏衝脈,可能停留於膂筋,可能停留於腸胃的募原,向上連接於緩筋,邪氣縱橫氾濫,無法一一細說。

黃帝曰:願盡聞其所由然。歧伯曰: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䐜滿雷引,故時切痛。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饑則益小。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饑則安。

白話文:

**黃帝說:**希望詳細告訴我它們是怎麼產生的。

岐伯說: 附著在手足太陽絡脈上面而積聚形成腫塊的,是積聚在手足太陽絡脈所在部位的。腫塊浮腫而軟,不能凝集在一個地方停住,所以會在腸胃之間移動。水液聚集、滲透、灌注其中,就會發出流水聲。有寒氣的話,就會脹滿、雷鳴般作響,所以時常會劇烈疼痛。

附著在陽明經的,就會夾著肚臍所在。吃飽了就會變大,餓了就會變小。

附著在緩筋的,和陽明經積聚的腫塊相似。吃飽了就會疼痛,餓了就會緩解。

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饑則痛。其著於伏衝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饑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塞,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

白話文:

這些邪氣聚集在腸胃的募原,會引起疼痛並且傳遞到小腿肌肉,吃飽了就會好轉,餓了就會疼痛。

如果邪氣聚集在伏衝脈上,按壓時會感到脈搏跳動,鬆手時會有一股熱氣從兩腿向下流,像是被熱水澆過一樣。

如果邪氣聚集在位於腸子後方的腰肌上,餓的時候就會出現積塊,吃飽的時候積塊就會消失,按壓也摸不到。

如果邪氣聚集在輸脈上,會導致輸脈閉塞不通,津液無法下行,孔竅乾涸阻塞。這些邪氣是由外而內入侵,上下傳播的。

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歧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黃帝曰:其成積奈何。歧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濇,血脈凝濇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

白話文:

黃帝問:積病一開始發生的時候,到它形成,是怎麼回事?

岐伯答:積病一開始發生,是受到寒氣引起的,寒氣積聚久了就形成了積病。

黃帝問:積病形成的過程是怎樣的?

岐伯答:寒氣侵襲足部,導致腳感到虛寒,虛寒再蔓延到小腿,小腿感到寒冷,導致血脈收縮凝滯,凝滯的血脈讓寒氣上行進入腸胃,進入腸胃後引起脹氣,脹氣後,腸子外的汁液聚集在一起無法排出,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病。

另外,突然暴飲暴食,會導致腸道過度充盈;起居作息不規律,過度勞累,會損傷經絡;陽經受損,會導致血液外溢。

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濇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黃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

白話文:

如果氣血溢出血管之外,就會流鼻血。如果陰經受傷,氣血就會溢出血管內部,稱為「崩漏」。如果腸胃的血管受傷,氣血就會溢出腸道之外。如果腸道外有寒氣,血液與腸液混合,就會凝結在一起,無法散開,最終形成痔瘡。

如果突然受到外在寒氣的侵襲,或者內心受到憂傷憤怒的刺激,就會導致氣血上逆,氣血上逆就會導致六條經脈不通暢,溫暖的氣血無法運行,凝結的血液聚集在一起而不散開,津液滲透而滯留,最終形成痔瘡。黃帝問道:如果痔瘡是由於陰虛造成的,該怎麼辦呢?

歧伯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白話文:

岐伯說:過度的憂慮和思考會損傷心臟,過度寒冷會損傷肺部,過度的憤怒會損傷肝臟,酒醉後行房可能會損傷脾臟,過度勞累後汗出洗浴會損傷腎臟,這些都是內外三部位容易發生的病因。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歧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寫則寫,無逆天時,是謂至治。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要怎麼治療呢?」歧伯回答說:「觀察哪裡疼痛,就可以知道對應的部位。如果不足就補,如果過剩就瀉。順應自然規律,這就是最好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