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熱病第二十三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鍼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陽,復入于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寫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
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鍼,五十九,苛軫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俛,乾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鍼,五十九;膚脹口乾,寒汗出,索脈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熱病溢乾多飲,善惊,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鍼,五十九,目眥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水,木者,肝也。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鍼於四逆;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熱病數驚,瘈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鍼,急寫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鍼,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熱病頭痛,顳顬目𤸪,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鍼,視有餘不足,寒熱痔。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鍼,於其俞,及下諸趾間,索氣于胃胳得氣也。
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涌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鍼,鍼嗌裏。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寫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大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瘈瘲,齒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髮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髮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聰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喉痺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
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涌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
白話文:
當身體的一側突然癱瘓,無法正常活動,感到疼痛,但說話清晰,頭腦也清楚,這種病屬於**「偏枯」**。這類疾病發生在皮膚和肌肉的細微紋理之間,治療時需要用大針來扎,目的是補足身體不足的地方,同時消除多餘的病氣,這樣才能恢復健康。
有一種病叫**「痱」**,患者身體不痛,但四肢無法自主活動,雖然腦袋還算清楚,言語也有些模糊,但只要能開口說話,就有治癒的希望;如果病情嚴重到完全無法說話,那就很難治了。這種病如果先從身體的陽面(外側)發作,再傳到陰面(內側),治療時要先處理陽面的病灶,再處理陰面的,並且針刺的深度要淺。
如果得了熱病三天,把脈時發現「氣口」(手腕處的脈搏,代表身體整體氣血)平靜,但「人迎」(脖子上的脈搏,代表頭部氣血)卻很急促,這表示熱邪集中在身體的陽面。這時候要用針扎遍全身的陽經穴位,共五十九個,以排出熱氣、逼出汗水。同時,也要補充身體不足的陰氣。
但如果熱病嚴重,全身發熱,而「氣口」和「人迎」的脈搏都平靜無力,千萬不能扎針!因為這是病情危急的徵兆,扎了可能會致命。如果遇到可以扎針的情況,就要趕快治療,讓熱氣以出汗或腹瀉的方式排出。
熱病七、八天後,如果脈搏又快又短,這是病情危急的表現,要趕快扎針,這樣病氣就會隨著汗水排出。這時要淺淺地扎在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間。
熱病七、八天後,如果脈搏變得微弱又細小,病人開始尿血,嘴巴乾燥,通常再過一天半就會死亡。如果脈搏出現中斷,則一天內就會死亡。
熱病患者已經出過汗,但脈搏還是急促,呼吸急促而且身體又再次發熱,這時候不要再扎針在皮膚上。如果呼吸變得非常急促,表示病情危險。
熱病七、八天後,如果脈搏不急促,也沒有散亂的感覺,表示病情還有機會。這時身體在三天內可能會出汗,如果三天後還沒出汗,第四天就可能死亡。對於從來沒有出過汗的熱病患者,千萬不要扎針在皮膚細紋裡。
熱病剛開始時,如果皮膚感到疼痛,鼻子堵塞,臉部發紅,這時要用第一種針,扎在皮膚上五十九個穴位來治療。治療時,先從肺部對應的皮膚尋找病灶,如果找不到,再從心臟對應的皮膚尋找。
熱病剛開始時,如果身體感覺緊繃、發熱,心煩意亂,彎腰駝背,嘴唇乾裂,甚至流口水,這時要用第一種針,扎在皮膚上五十九個穴位來治療。如果同時出現皮膚腫脹、口乾、出冷汗,就要在心臟對應的血管上尋找病灶;如果找不到,再從腎臟對應的血管上尋找。
熱病導致口乾想多喝水,容易受驚嚇,虛弱到無法起身,這時要用第六種針,扎在皮膚和肌肉之間五十九個穴位來治療。如果眼角發青,則要先從脾臟對應的肌肉尋找病灶;找不到的話,就從肝臟對應的肌肉上找。
熱病導致臉色發青,頭痛,手腳不安,這時要用第四種針,扎在筋脈之間,特別是四肢末端;如果筋脈抽搐、眼睛腫脹,要先從肝臟對應的筋脈尋找病灶;找不到的話,再從肺部對應的筋脈上找。
熱病導致經常受驚,四肢抽搐,甚至發狂,這時要用第四種針,扎在血管裡,快速排出過多的邪氣。如果癲癇發作,毛髮脫落,要先從心臟對應的血液尋找病灶;找不到的話,再從腎臟對應的血液上找。
熱病導致身體沉重,骨頭疼痛,耳朵聽不見,只想睡覺,這時要用第四種針,扎在骨頭上五十九個穴位。如果食慾不振,牙齒緊咬,耳朵發青,要先從腎臟對應的骨骼尋找病灶;找不到的話,再從脾臟對應的骨骼上找。
如果熱病患者分不清哪裡痛,耳朵聾了,無法自理,口乾舌燥,身體外表很熱,但體內又感覺很冷,這表示熱邪已經深入骨髓,是無藥可救的。
熱病患者如果頭痛,太陽穴和眼睛發脹,脈搏會痛,還經常流鼻血,這屬於**「厥熱病」**,要用第三種針,根據是寒是熱、是多是少來判斷治療,同時也要處理痔瘡。
如果熱病患者身體沉重,腸道發熱,要用第四種針,扎在脊椎兩側的穴位,以及腳趾之間。這樣做是為了讓胃部的氣血通暢。
如果熱病導致肚臍周圍急劇疼痛,胸口和肋骨脹滿,要用第四種針,扎在腳底的涌泉穴、小腿的陰陵泉穴,以及喉嚨內側。
如果熱病患者準備要出汗,脈搏也正常,適合用針治療,可以扎魚際、太淵、大都、太白這幾個穴位。扎針後,熱氣就會消退;如果想讓汗出得更多,就補針。如果出汗太多,可以用針扎在內腳踝上方的橫向脈絡來止汗。
熱病出汗後,如果脈搏依然急促強勁,這是陰脈達到極點的危險訊號,可能會死亡。如果出汗後脈搏變得平靜,就代表情況會好轉。
熱病患者如果脈搏很強勁急促,卻出不了汗,這是陽脈達到極點的危險訊號,可能會死亡。如果脈搏強勁急促,出汗後脈搏變得平靜,就代表會好轉。
有九種熱病狀況是不能扎針的:
- 不出汗,臉頰發紅,打嗝不止,可能會死亡。
- 腹瀉又肚子脹得很嚴重,可能會死亡。
- 眼睛看不清楚,熱度不退,可能會死亡。
- 老人和嬰兒發熱又肚子脹,可能會死亡。
- 不出汗、嘔吐、便血,可能會死亡。
- 舌根潰爛,熱度不退,可能會死亡。
- 咳嗽又流鼻血,不出汗,或者汗只出到上半身,腳底沒有,可能會死亡。
- 熱邪已深入骨髓,可能會死亡。
- 發熱又抽筋,腰部折斷,牙關緊閉,可能會死亡。
這九種情況都不能扎針治療。
所謂**「五十九刺」**,是指全身有多個穴位可以扎針。
- 手上:兩手內側和外側各有三個,共十二個。五個手指頭之間各有一個,共八個。腳上也是如此。
- 頭上:髮際線往裡一寸、往旁邊三分各有三個,共六個。髮際線往裡三寸、往旁邊五個穴位,共十個。
- 耳朵周圍:耳朵前後、嘴巴下方各有三個,脖子中間有一個,共六個。
- 頭部中央:頭頂有一個,聰會穴有一個,髮際線有一個,廉泉穴有一個,風池穴兩個,天柱穴兩個。
如果胸口氣喘,氣不順,要扎腳部太陰經大腳趾末端,指甲旁邊像韭菜葉一樣細小的地方。如果患者怕冷,針要留久一點;如果怕熱,就要快進快出,等氣順了再停止。
如果因心臟問題導致疝氣,引起劇烈疼痛,要扎腳部太陰經和厥陰經,並將有淤血的經絡刺出少量血液。
如果喉嚨阻塞、舌頭僵硬,口乾、心煩、心痛,手臂內側痛到無法舉起,要扎手部小指和次指指甲根部,像韭菜葉一樣細小的地方。
如果眼睛內側發紅、疼痛,要扎陰蹻脈。
如果因風邪引起痙攣,身體向後反折,要先扎腳部太陽經、膝蓋後的穴位和有淤血的經絡放血,如果體內有寒氣,再扎足三里穴。
如果排尿困難,要扎陰蹻脈和腳趾上的三根毛,並將有淤血的經絡放血。
如果男性得了**「蠱病」,女性得了「怚病」**,身體和腰椎像要散掉一樣,不想吃飯,要先扎腳底的涌泉穴放血,再看腳背上脈絡腫脹的地方,把淤血都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