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52)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52)

1. 論勇第五十

黃帝問於少俞曰:有人於此,並行並立,其年之長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問何急。黃帝曰:願盡聞之。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凡此四時之風者,其所病各不同形。黃帝曰:四時之風,病人如何。

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不勝冬之虛風也。黃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堅,固不傷於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

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於寒,外內皆然,乃病。黃帝曰:善。

黃帝曰:夫人之忍痛與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見難則前,見痛則止。夫怯士之忍痛者,聞難則恐,遇痛不動。夫勇士之忍痛者,見難不恐,遇痛不動。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見難與痛,目轉面盼,恐不能言,失氣驚,顏色變化,乍死乍生。余見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少俞曰:夫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厚薄,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也。黃帝曰:願聞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長衝直揚,三焦理橫,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傍,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眥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此勇士之由然者也。黃帝曰:願聞怯士之所由然。

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減,陰陽相失,其焦理縱,𩩲𩨗短而小,肝系緩,其膽不滿而縱,腸胃挺,脇下空,雖方大怒,氣不能滿其胸,肝肺雖舉,氣衰復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黃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穀之精,熟穀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白話文:

論勇第五十

黃帝問少俞:「有些人同行同站,年齡相仿,衣著厚薄相同,突然遭遇狂風暴雨,有人生病,有人不病,或全都生病,或全不生病,這是什麼原因?」

少俞回答:「您想先瞭解哪部分?」

黃帝說:「請全部說明。」

少俞解釋:「春季的青風、夏季的陽風、秋季的涼風、冬季的寒風,這四季的風邪致病各有不同。」

黃帝問:「四季風邪如何影響人體?」

少俞答:「膚色黃而皮膚薄、肌肉弱的人,易受春季虛風侵襲;膚色白而皮膚薄、肌肉弱的人,易受夏季虛風侵襲;膚色青而皮膚薄、肌肉弱的人,易受秋季虛風侵襲;膚色紅而皮膚薄、肌肉弱的人,易受冬季虛風侵襲。」

黃帝問:「膚色黑的人不會生病嗎?」

少俞答:「若皮膚厚、肌肉堅實,四季風邪皆難傷;但若皮膚薄、肌肉鬆軟且膚色不均,長夏時遇虛風仍會致病。皮膚厚、肌肉堅實者,即使長夏遇虛風也不病。唯有內外同時受寒邪重襲,才會生病。」

黃帝說:「明白了。」

黃帝又問:「人能否忍痛,並非區分勇敢與怯懦的標準。勇者中也有怕痛的,遇危難敢上前,遇疼痛卻退縮;怯者中也有能忍痛的,聽到危難就恐懼,但受痛卻不動搖。真正的勇者能忍痛,面對危難不畏懼,遇痛也不退縮;而怯懦者不能忍痛,見危難與疼痛便驚慌失措,面色劇變,甚至昏厥。我觀察到這些現象,卻不知原因,請你解釋。」

少俞回答:「能否忍痛取決於皮膚厚薄、肌肉強弱與反應快慢,與勇怯無關。」

黃帝問:「那勇怯的根源是什麼?」

少俞解釋:「勇者眼窩深而神態堅定,眉骨突出,三焦紋理橫向,心性正直,肝臟大而堅實,膽囊飽滿。憤怒時氣勢旺盛、胸膛擴張,肝膽上提,瞪眼揚眉,毛髮豎起,面色發青——這就是勇者的特質。」

黃帝問:「怯懦者的特徵呢?」

少俞答:「怯者眼睛大卻無神,陰陽不調,三焦紋理鬆散,胸骨短小,肝系鬆弛,膽囊不滿而下垂,腸胃鬆弛,脅下空虛。即使大怒,氣也無法充滿胸腔,肝肺雖暫提卻很快衰竭,故難以持久憤怒——這就是怯懦者的成因。」

黃帝問:「為何怯懦者酒後會像勇者一樣無所畏懼?」

少俞答:「酒是水穀精華,其氣性猛烈,入胃後使胃脹氣逆,充滿胸中,肝膽上浮。此時狀態雖似勇者,但酒氣消退後便恢復原狀,因酒性暫時蒙蔽判斷,稱為『酒悖』。」

2. 背俞第五十一

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五藏之腧,出於背者。歧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膈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

氣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寫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白話文:

背俞第五十一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瞭解五臟的腧穴位於背部的位置。」岐伯回答:「胸中的大腧穴位於肩胛骨上端,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旁,心俞穴在第五胸椎旁,膈俞穴在第七胸椎旁,肝俞穴在第九胸椎旁,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旁,腎俞穴在第十四椎旁。這些穴位都位於脊椎兩側,相距約三寸。若要驗證穴位位置,按壓該處時,若感到舒緩或疼痛減輕,就是正確的腧穴。這些穴位適合用灸法治療,但不適合針刺。」

治療時,若氣血旺盛則用瀉法,虛弱則用補法。用火灸補法時,不要吹熄火,讓它自然熄滅;用火灸瀉法時,則要快速吹火,並移動艾條,直到火熄滅為止。

3. 衛氣第五十二

黃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穀而化行物者也。其氣內干五藏,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

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實之堅軟者,知補寫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歧伯曰:博哉,聖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俞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俞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俞與舌本也。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俞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下下腋三寸也。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實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鍼,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剌而予之。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白話文:

衛氣第五十二

黃帝說:五臟是用來儲藏精神魂魄的,六腑則負責接受水穀並消化輸送物質。這些氣在內部與五臟相連,外部則聯繫四肢關節。其中不循經脈運行的浮動之氣稱為「衛氣」,而在經脈中運行的精氣則稱為「榮氣」。陰陽之氣相互伴隨,內外貫通,如同圓環般無始無終,綿延不絕,誰能徹底探究其奧妙呢?然而區分陰陽時,都有標本虛實的分界點。能辨別陰陽十二經脈的人,就能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能觀察虛實所在的人,就能判斷病情的輕重;瞭解六腑氣血通行的路徑,就能掌握關鍵的治療門戶;明白虛實的堅硬或柔軟,就能知道補瀉的施治位置;通曉六經的標本,便能對天下疾病無所困惑。

岐伯說:聖帝的論述真是博大精深啊!請讓我詳細說明:

  • 足太陽經的本部在腳跟上方五寸處,標部在兩側的命門(即眼睛)。
  • 足少陽經的本部在竅陰穴之間,標部在窗籠之前(即耳朵)。
  • 足少陰經的本部在內踝下緣上三寸處,標部在背俞穴與舌下的兩條脈絡。
  • 足厥陰經的本部在行間穴上方五寸處,標部在背俞穴。
  • 足陽明經的本部在厲兌穴,標部在人迎穴及臉頰兩側的頏顙處。
  • 足太陰經的本部在中封穴前上四寸處,標部在背俞穴與舌根。
  • 手太陽經的本部在外踝後方,標部在命門(眼睛)上方一寸處。
  • 手少陽經的本部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上二寸處,標部在耳後上角及外眼角下方。
  • 手陽明經的本部在肘骨中,向上延伸至別陽穴,標部在顏面下方與鉗骨交會處。
  • 手太陰經的本部在寸口脈處,標部在腋窩內的動脈。
  • 手少陰經的本部在銳骨尖端,標部在背俞穴。
  • 手心主經的本部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處,標部在腋下三寸處。

診察這些經脈時,下部虛弱會導致厥冷,下部氣盛則會發熱;上部虛弱會頭暈,上部氣盛則會熱痛。因此,實證需阻斷病氣以制止,虛證則需引導氣血以振奮。

再談「氣街」:

  • 胸氣有氣街,腹氣有氣街,頭氣有氣街,腿氣有氣街。
  • 頭部的氣匯聚於腦;
  • 胸部的氣匯聚於胸膺與背俞穴;
  • 腹部的氣匯聚於背俞穴及臍兩側的衝脈動脈處;
  • 腿部的氣匯聚於氣街穴與承山穴至腳踝以下。

針刺這些部位時,需用毫針,先按壓找到氣血反應點,待手感明確後再下針。此法可治療頭痛、眩暈昏倒、腹痛腹脹、新積聚的腫塊等。若疼痛能移動,較易治癒;若積聚不痛,則較難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