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回本書目錄

1. 背俞第五十一

黃帝問于歧伯曰:願聞五藏之腧,出於背者。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輸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寫之,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白話文:

背俞第五十一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瞭解五臟的腧穴位於背部的位置。」岐伯回答:「胸中的大腧穴位於肩胛骨上端,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旁,心俞穴在第五胸椎旁,膈俞穴在第七胸椎旁,肝俞穴在第九胸椎旁,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旁,腎俞穴在第十四椎旁。這些穴位都位於脊椎兩側,相距約三寸。若要驗證穴位位置,按壓該處時,若感到舒緩或疼痛減輕,就是正確的腧穴。這些穴位適合用灸法治療,但不適合針刺。」

治療時,若氣血旺盛則用瀉法,虛弱則用補法。用火灸補法時,不要吹熄火,讓它自然熄滅;用火灸瀉法時,則要快速吹火,並移動艾條,直到火熄滅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