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匯補》~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哮病

大意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摶擊有聲。發為哮病。(匯補)

內因

皮毛者。肺之合也。(內經)肺經素有火邪。毛竅常疏。故風邪易入。調之寒包熱。(玉冊)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於外。或因坐臥寒濕。或因酸鹹過度。或因積火熏蒸。病根深入。難以卒除。(介賓)

外候

哮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開。呀者口閉。開口閉口。盡有痰聲。呷呀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結喉間。與氣相擊故也。(必讀)

哮喘分辨

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又喘促而喉中如水雞聲者。調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正傳)

治法

或溫散肺寒。或疏利膈熱。或發汗祛邪。或探吐痰涎。(匯補)避風寒。節厚味。禁用涼劑。恐風邪難解。禁用熱劑。恐痰火易升。理氣疏風。勿忘根本。為善也。(類經)

治分虛實

實邪為哮。固宜祛散。然亦有體弱質薄之人。及曾經發散。屢用攻劫。轉致脈虛形減者。治當調補之中。兼以清肺利氣。(匯補)

治分肺脾

哮雖肺病。而肺金以脾土為母。故肺中之濁痰。亦以脾中之濕熱為母。俾脾氣混濁。則上輸濁液。盡變稠痰。肺家安能清淨。所以清脾之法。尤要於清肺也。(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前胡、紫蘇、枳殼桔梗杏仁、桑皮。溫散用細辛。清火用石膏。發散加麻黃。探土用瓜蒂。發汗用華蓋散

哮症發於初冬者。有二症。一屬中外皆寒。乃東垣參蘇溫肺湯。劫寒痰之捷法也。一屬寒包熱。乃仲景越婢半夏湯。發散之法是也。此症古人有先於八九月未寒之時。用大承氣湯下其蓄熱。至冬寒之時。無熱可包。而哮不作者。然第可施於北方壯實之人。如體虛屢劫。變為脈虛不足者。六君子湯。加桑皮、桔梗。

哮病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症),參蘇溫肺湯(方見喘病),越婢半夏湯(方見咳嗽)

五虎湯,痰哮用之如神。但為劫劑。不宜久服。虛人自汗。禁用。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桑皮,細辛,生薑

白果湯,治哮喘痰盛。

半夏,麻黃,款冬花,桑皮,甘草(各三錢),白果(二十一個),黃芩,杏仁(各一錢五分),蘇子(二錢),御米殼(一錢)

水煎。分二服。

承氣湯

大黃芒硝枳實厚朴(各等分)

水煎。入硝。一二沸。去渣服。

捷徑方

用蘿蔔汁、生梨汁、藕汁、薑汁等分。入酒煮熟。埋土中。去火毒。不拘時服。

治小兒哮症。用海螵蛸刮屑。研細末。以糖蘸吃立愈。服後發者再服。

治頑痰哮喘。用青皮一枚。劈開去穰。入江子一枚。麻線扎定。火上燒盡煙。存性為末。生薑汁和酒呷之。治風痰致哮。用雞子略損殼。浸尿中三四日夜。煮食之。

治哮秘方

人言一錢絹包。和川黃連三錢。煮水乾為度。後用石中黃三錢、鵝兒不食草三錢、江西淡豆豉一兩。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白滾湯下。

2. 吐血

大意

心主血而不能藏。夜則復歸於肝。肝藏血而不能主。晝則聽命於心。心為君。肝為相。君火一動。相火從之。相火一動。六經之火從之。火動則血隨以動。火升則血隨以升。(指掌)

內因

或四氣傷於外。七情動於中。及飲食房欲。墜閃勞損。(三錫)六經受傷。血液流並。聚於胸臆兩脅之間。乘火而升。(指掌)從胃脘而越出。(入門)其傷重者。夾背而上。如潮湧至。勢不可遏。(指掌)

外候

積熱肺胃者。必胸滿脈實。大怒氣逆者。必面青脈弦。陽虛而血外走。必虛冷惡寒。陰虛而火上亢。必喘咳哄熱。勞心不能主血。必煩心躁悶。勞力不能攝血。必自汗倦怠。鬱結傷脾。憂恚少食。勞傷肺氣。久咳無痰。氣虛不統者。其血散漫。積瘀停蓄者。其血成塊。熱鬱在上者。

血必紫。虛炎下起者。血必鮮。感寒泣血。血白黑點。肺生癰疽。血必兼膿。先痰帶血者。痰火積熱。先血兼痰者。陰虛火猖。飲食飽悶而吐血。必食傷胃脘而不運。飲酒過醉而吐血。必酒傷清道而妄行。(匯補)

血分浮沉

吐血水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色赤如太陽之紅者。腎血也。各隨見症而參之。(摘玄)

血分順逆

凡血上越為嘔吐者。皆逆。其治難。後變下行為惡利者。為順。其治易。(東垣)

血分陰陽

血症身熱多渴。脈大者。是火邪勝也。其治難。身涼不渴。脈靜者。是正氣復也。其治易。

危症

若心肺脈破。血如湧泉。口鼻俱流。氣促汗冷者危。

脈法

脈得諸濡弱為亡血。芤為失血。澀為少血。牢為蓄血。大抵沉弱滑小者生。實大弦牢者死。關尺之脈弦細如循刀刃者死。

治血大法

凡血越上竅。皆陽盛陰虛。有升無降。俱宜補陰抑陽。氣降而血自歸經。(纂要)

虛中實法

若大醉大飽大怒大勞之後。忽然吐血者。宜降氣。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補肝。不宜伐肝。(經疏)

虛中虛法

如素有虛損病根。而時常見血者。宜甘寒涼血。辛平行氣。酸斂止塞其源。甘溫收補其後。(入門)

服童便法

凡血症服寒涼藥。則百不一生。飲溲溺則百不一死。(褚澄)蓋溲溺降火滋陰。又能消瘀血而止吐衄也。

見黑止法

血熱則行冷則凝。見黑則止。理之必然。(神書)故止血之藥。必用炒黑。乃水能制火也。(匯補)

瘀血宜消

血不可單行單止。蓋血來未多。必有瘀於胸膈。當先消瘀。而佐以潤下之品。使敗血下行。乃服止血藥以固其根。用補血藥以還其元。(指掌)

血虛宜補

若吐久不止。當用溫補以健理脾胃。使脾和則能裹血也。若暴吐不止。當用參、術。以急固元陽。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理也。(醫貫)

勢急從治

凡吐血太甚。勢難遏止。此火性急速。如泛用涼藥。反增搏擊。宜辛味從治。用炒黑乾薑末童便調服之。(六要)

血家治禁

勞傷誤用寒涼。則胸滿膈痛。血愈郁矣。陰火誤用燥熱。則血愈枯竭。癆瘵成矣。墜墮閃銼。氣逆氣鬱。誤行補澀。則瘀蓄於胃。心下脹滿。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於脾。大腹膨脹。漸成鼓滿。名曰血蠱。(匯補)

用藥

主以四物湯川芎。消瘀。加丹皮、茶花、韭汁、童便。清熱。加玄參黃芩、麥冬。降氣。加蘇子枇杷葉。行血。加牛膝、丹參。止澀。加蒲黃、牛膝、藕節。通導。加大黃桃仁。此常法也。若暴吐不止。氣隨血脫者。則四物等湯所不及。當以口臭追其元陽。若真陰失守。

血隨火沸。則參、附等藥。尤不相宜。當以地黃湯五味子滋其化源。如腎中陽虛。下寒上熱。宜八味丸以引火歸源。此陰陽虛實之機。最宜審察。如久吐不止。加白芨末服之。古人亦有用豬羊肺蘸食之者。

吐衄咳咯血辨

吐血出於胃。吐行濁道。衄血出於經。衄行清道。喉與咽二者不同也。蓋經者走。經之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火性急速。故隨經直犯清道而出於鼻。其不出於鼻者。則挾火凌金滲入肺竅。而出於咽為咳咯也。胃者守營之血。守而不走。存於胃中。胃氣有傷。不能攝血。故令人嘔吐。從喉而出於口也。(匯補)

【附衄血】

肺開竅於鼻。能為衄血。然肺經多氣少血。惟衝任二脈。為血之海。附於陽明。陽明之經。上交鼻額。又為多血少氣之鄉。所以火起衝任。血流陽明。此衄血又屬胃經也。大抵勞傷元氣。陰虛火動。逆於肺而衄者。宜涼血散氣。逆於胃而衄者。宜清胃生脈。如六脈弦細而澀。

面色枯白不澤者。此脫血大虛而挾寒。宜甘溫補血。如六脈洪大而虛。面赤心動善驚者。此心火上炎而血溢。宜甘寒涼血。有下虛上盛而衄者。當辛溫以補命門。有上焦積熱而衄者。當寒涼以瀉心肺。衄後眩暈者。十全大補湯。流而不止者。用百草霜。或人中末。或胎髮灰。

萊菔汁。或山梔末。或蔥汁吹滴鼻內。再以韭根蔥白。搗如棗核大。塞鼻中。或用茅根燒菸酒醋吸氣。或用濕紙搭頂門。或用大蒜搗貼足心。皆法之驗而可試者。(匯補)

【附嘔血】

經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宜抑怒以全陰。否則五志之火動極。不治。四物湯去川芎。加丹皮、韭汁、童便、青皮香附鬱金山茶花治之。若六脈弦急。血菀於上。名曰薄厥。六郁湯治之。又有胸中氣塞。便吐紫黑血塊者。此為痰血。宜消瘀解毒。不可止澀。變生別病。壯實者。用釜底抽薪法。(匯補)

【附咳血】

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指掌)熱壅於肺則咳血。久嗽損肺。亦能咳血。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清之而已。損於肺者難治。久成癆瘵。宜甘桔湯。加阿膠、黃芩、貝母、麥冬、茯苓、丹皮、生地、款冬、沙參主之。或天門冬丸。(匯補)

【附咯血】

咯血屬腎。或成疙瘩。或如紅絲。在痰中唾中。咳咯而出。(東垣)多因心氣虛耗。不能主血。血不歸經。停留於內。得咯而出。其症面色痿黃。五心煩熱。(立齋)此是肺腎有傷。治宜滋陰降火。生地黃散主之。(入門)

【附唾血】

唾中帶血。屬在腎經。亦有瘀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者。脈堅強者死。軟滑者生。清唾湯主之。(匯補)

【附痰涎血】

痰中帶血。多屬脾經。須分痰血先後施治。先見血而後嗽痰者。此相火上炎。煎熬成痰。降火為主。若用消痰。則血溢而不止。其先痰嗽而後見血者。是積熱生痰。載血上行。清痰為要。若用血藥。則痰滯而不行。(匯補)

【附齒衄】

有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曰齒衄。屬陽明少陰二經症。從陽明者。齦肉腐爛。痛甚口臭。齒不動搖。由好飲及膏粱積熱所致。從少陰者。齒浮動脫落。口不臭。由好色火旺水虧所致。其屬陽明者。服清胃散。熱甚者。承氣湯。外敷石膏散。屬少陰者。六味丸。加黃柏骨碎補

陽虛者。八味丸。外敷雄鼠骨散。或青鹽炒香附擦之。外治用燒鹽、釜墨二物研勻。臨臥擦牙漱口亦佳。(匯補)

【附肌衄】

有皮毛節次出血。少間不出。即皮脹如鼓。口鼻眼目俱皆脹合。名曰脈溢。以薑汁和水。各一二盞飲之。(類案)

【附膕血】

有膝腕後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謂之膕血。此腎與膀胱虛熱也。

吐血選方

四物湯,統治血症。

歸脾湯,收功調補者用之。

六味丸,陰虛火動者用之。

八味丸,陽虛水泛者用之。(以上四方俱見中風)

理中湯,陽虛陰走者用之。(方見中寒)

獨參湯,血脫益氣者用之。

人參分量隨定。須揀上等者。清水濃煎頓服。

犀角地黃湯,上病療下之方。

當歸,丹皮,犀角(各一錢),生地(四錢)

一方用大黃、黃芩、黃連

門冬飲子,治氣虛不能攝血。

麥冬,五味子,人參,當歸,黃耆,生地

水煎。

地黃散,清上滋下之方。

生地,熟地,枸杞,地骨皮天冬白芍甘草,黃芩,黃耆

門冬丸

天冬,阿膠,甘草,貝母,茯苓,杏仁

煉蜜丸。

四生丸

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

等分。搗爛。每服一錢。水煎。

清胃散,治陽明胃火。

黃連,生地,當歸(各三分),升麻(一錢),丹皮(五分)

水煎。冷服。

三黃補血湯,陽生陰長之方。

熟地(二錢),生地(三錢),黃耆,丹皮,川芎,升麻(各一錢),當歸,柴胡(各一錢五分),白芍(五錢)

清唾湯,治唾中帶血。隨唾而出。

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天冬,麥冬(各等分),炮姜(減半)

水煎。

又方,用蘆根汁、藕節汁、梨汁和童便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