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散

SHENG D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心經 16%
腎經 16%
肝經 16%
脾經 9%
大腸經 6%
胃經 6%
三焦經 3%
膽經 3%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生地黃散由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地骨皮、天門冬、黃耆、白芍、甘草、黃芩等藥材組成。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功效,可治療陰虛發熱、燥咳、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

熟地黃具有補益氣血、滋補肝腎的功效,可治療血虛、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失眠健忘等症狀。

枸杞子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強筋健骨的功效,可治療肝腎陰虛、視力下降、腰膝酸軟、遺精早泄等症狀。

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熱病、口乾咽痛、瘡瘍腫痛等症狀。

天門冬具有滋陰清肺、潤腸通便的功效,可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燥便祕等症狀。

黃耆具有益氣補虛、固表止汗的功效,可治療氣虛乏力、自汗盜汗、脫肛崩漏等症狀。

白芍具有養血和營、柔肝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血虛萎黃、肌膚甲錯、肝鬱氣滯、月經不調等症狀。

甘草具有補益氣血、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氣血虛弱、咳嗽氣喘、口乾咽痛、瘡瘍腫毒等症狀。

黃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病、口乾咽痛、瘡瘍腫痛、出血等症狀。

生地黃散具有止血、涼血、養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鼻血、便血、吐血、尿血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生地5錢, 川芎錢半,黃芩3錢, 側柏葉3錢,桔梗2錢,梔子2錢,蒲黃3錢, 阿膠2錢,白茅根3錢,丹皮3錢,白芍3錢,甘草錢半,童便1杯,萊菔汁1杯。

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地骨皮、天門冬、黃耆、白芍、甘草、黃芩均具有滋陰涼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血熱所致的衄血、下血、吐血、溺血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涼血的功效,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赤膜下垂眼胞瘀痛氣喘肺結核排尿困難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蕁麻疹麻疹肺癌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高血壓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地黃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一。 組成:生地2錢,黃芩(炒)5錢,阿膠(炒)1錢,側柏葉(炒)1錢。 主治:血熱尿血。

生地黃散, 出處:《保嬰集》。 組成:生地黃、當歸、地骨皮、人參、甘草(炙)、赤芍藥各等分。 主治:斑疹後寒熱往來,嗜卧,煩躁悶亂。

生地黃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主治:咽喉內生瘡,唾血不止。

生地黃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地骨皮、天門冬、黃耆、芍藥、甘草、黃芩各等分。 主治:衄血、下血、吐血、溺血,皆屬於熱。但血家證,皆宜服此藥。

生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生乾地黃1兩,茯神3分,葳蕤3分,知母3分,栝樓1兩,黃耆1兩(銼),地骨皮1兩,石膏1兩,人參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虛勞煩熱,口熱,頰赤,多渴。

生地黃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六。 組成:生乾地黃1兩,北柴胡1兩,羌活半兩,木香半兩,桂心半兩,防風半兩,酸棗仁3分,羚羊角屑3分,白芍藥3分,白朮3分,黃耆3分,川牛膝3分,白茯苓3分,當歸3分,枳殼3分。 主治:婦人血氣不調,或時寒熱,體痛,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