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散

SHENG D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心經 16%
腎經 16%
肝經 16%
脾經 9%
大腸經 6%
胃經 6%
三焦經 3%
膽經 3%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散方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其 清熱涼血 的功效。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其 清熱涼血 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緩解因熱邪灼傷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尿赤等。同時,生地黃的 滋陰潤燥 功效,也能緩解因陰虛火旺引起的燥熱症狀,例如口乾舌燥、便祕等。因此,生地黃散方中加入生地黃,有助於 綜合緩解 因熱邪侵襲而導致的各種病症,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目的。

生地黃散方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生地黃性寒,擅長清熱涼血,但單用易傷脾胃。熟地黃性溫,可溫補腎陰,緩解生地黃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損傷脾胃,使藥效更柔和。
  2. 增強補益作用:生地黃偏於清熱涼血,而熟地黃則更偏於滋陰補血,二者合用,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滋陰補血,相輔相成,增強補益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熟地黃的加入,使生地黃散的功效更加全面,避免了單一藥性帶來的弊端,使其更適合於熱病後期陰虛內熱,以及血虛兼有熱症的患者。

生地黃散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益精血: 生地黃性寒,善於清熱涼血,但偏於滋陰,枸杞子則性平味甘,具有滋陰補腎、益精血之效,可與生地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降火、補血生津的效果。
  2. 緩解生地黃的寒涼之性: 生地黃性寒,長期服用易傷脾胃,而枸杞子性平,可緩解生地黃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

生地黃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可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力,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2. 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生地黃擅長養陰生津,而地骨皮則偏於清熱解毒。二者相互配合,可達到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陰虛內熱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發熱、口渴、煩躁、出血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生地黃散中加入天門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擅長滋陰涼血,但偏於滋陰而不潤燥。天門冬則性微寒,善於滋陰潤燥,二者合用,可相輔相成,使滋陰效果更佳,並能兼顧潤燥之功,更適合燥熱傷陰的病證。
  2. 養陰生津: 天門冬能滋陰生津,緩解口渴,與生地黃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補充津液,緩解陰虛津傷所致的口乾舌燥、咽乾脣裂等症狀。

生地黃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生地黃散以滋陰涼血為主,但陰虛易導致氣虛,而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舉陷的作用,能扶正氣,防止陰血過於虛弱,進而影響療效。
  2. 調和藥性: 生地黃散中包含多種寒涼藥物,如生地黃、玄參等,容易寒涼傷胃,而黃耆性溫,可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總而言之,黃耆在生地黃散中扮演著補氣固表、調和藥性的重要角色,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利於患者康復。

生地黃散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緩解血熱妄行: 生地黃性寒,清熱涼血,而白芍則酸收斂血,止血功效。二者相配,可有效地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緩解因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
  2. 滋陰柔肝,緩解肝陰不足: 白芍具有滋陰柔肝的功效,能緩解肝陰不足引起的肝陽上亢、肝火旺盛等問題。生地黃亦有滋陰潤燥的作用,與白芍相輔相成,能更好地滋養肝陰,使肝血充盈,從而達到治療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的目的。

生地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生地黃性寒,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而甘草性甘溫,能緩解生地黃的寒性,防止其過度損傷脾胃,達到藥性平衡,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2.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提高藥效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增強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使藥物療效更顯著。

生地黃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生地黃性寒,善於滋陰涼血,但單用易傷陽氣。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二者搭配,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功,避免單味藥物寒涼過度。
  2. 涼血止血: 生地黃散用於熱盛血瘀之症,黃芩除了清熱瀉火外,還具有一定的涼血止血作用。與生地黃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涼血止血,改善熱盛血瘀導致的出血等症狀。

主治功效


生地黃散由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地骨皮、天門冬、黃耆、白芍、甘草、黃芩等藥材組成。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功效,可治療陰虛發熱、燥咳、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

熟地黃具有補益氣血、滋補肝腎的功效,可治療血虛、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失眠健忘等症狀。

枸杞子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強筋健骨的功效,可治療肝腎陰虛、視力下降、腰膝酸軟、遺精早泄等症狀。

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熱病、口乾咽痛、瘡瘍腫痛等症狀。

天門冬具有滋陰清肺、潤腸通便的功效,可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燥便祕等症狀。

黃耆具有益氣補虛、固表止汗的功效,可治療氣虛乏力、自汗盜汗、脫肛崩漏等症狀。

白芍具有養血和營、柔肝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血虛萎黃、肌膚甲錯、肝鬱氣滯、月經不調等症狀。

甘草具有補益氣血、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氣血虛弱、咳嗽氣喘、口乾咽痛、瘡瘍腫毒等症狀。

黃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病、口乾咽痛、瘡瘍腫痛、出血等症狀。

生地黃散具有止血、涼血、養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鼻血、便血、吐血、尿血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生地5錢, 川芎錢半,黃芩3錢, 側柏葉3錢,桔梗2錢,梔子2錢,蒲黃3錢, 阿膠2錢,白茅根3錢,丹皮3錢,白芍3錢,甘草錢半,童便1杯,萊菔汁1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涼血的功效,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赤膜下垂眼胞瘀痛氣喘肺結核排尿困難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蕁麻疹麻疹肺癌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高血壓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地黃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一。 組成:生地2錢,黃芩(炒)5錢,阿膠(炒)1錢,側柏葉(炒)1錢。 主治:血熱尿血。

生地黃散, 出處:《保嬰集》。 組成:生地黃、當歸、地骨皮、人參、甘草(炙)、赤芍藥各等分。 主治:斑疹後寒熱往來,嗜卧,煩躁悶亂。

生地黃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主治:咽喉內生瘡,唾血不止。

生地黃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地骨皮、天門冬、黃耆、芍藥、甘草、黃芩各等分。 主治:衄血、下血、吐血、溺血,皆屬於熱。但血家證,皆宜服此藥。

生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生乾地黃1兩,茯神3分,葳蕤3分,知母3分,栝樓1兩,黃耆1兩(銼),地骨皮1兩,石膏1兩,人參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虛勞煩熱,口熱,頰赤,多渴。

生地黃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六。 組成:生乾地黃1兩,北柴胡1兩,羌活半兩,木香半兩,桂心半兩,防風半兩,酸棗仁3分,羚羊角屑3分,白芍藥3分,白朮3分,黃耆3分,川牛膝3分,白茯苓3分,當歸3分,枳殼3分。 主治:婦人血氣不調,或時寒熱,體痛,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