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仁性苦甘、平、無毒。主治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用於經閉、痛經、癓瘕痞塊、跌撲損傷、腸燥便秘、熱病蓄血、風痹、瘧疾、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紅花性味辛、溫。主治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用於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症瘕痞塊、跌撲損傷、瘡瘍腫痛。產後瘀阻腹痛、關節疼痛、中風偏竣、斑疹。
川牛膝性甘、微苦、平。主治祛風、利濕、通經、活血。生用散瘀血、消癰腫。治淋病、尿血、經閉、症瘕、難產、胞衣不下、產後瘀血腹痛、喉痹、癰腫、跌打損傷。熟用補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攣、痿痹。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白芷性味辛、溫。主治去風解表、散風、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解蛇毒、通鼻竅。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蒲黃性味甘、微辛、平。主治止血、化瘀、通淋。 用於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痛經、脘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當歸尾主治活血祛瘀,用於經閉不通及瘀血積滯腫痛的病症。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香附性味辛、微寒、無毒。主治行氣解鬱、調經止痛。 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牡丹皮性辛苦、涼、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荷葉性苦、澀、平。主治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用於暑熱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荷葉炭收澀化瘀止血。
地黃散, 出處:《魯府禁方》卷二。 組成:地龍1兩,黃瓜1兩。 主治:遍身黃腫。
地黃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乾地黃、升麻、青鹽、蘆薈、防風各等分。 主治:牙浮動,飲冷熱痛。
地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九引《海上方》。 組成:黃柏2兩,升麻3兩,生地黃5兩,薔薇根皮4兩(一方用蘆根,無薔薇根皮)。 主治:口瘡。
地黃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生地黃1兩,芍藥半兩,土當歸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混睛外障,因毒風積熱,白睛先赤而後癢痛,迎風有淚,閉澀難開,或時無事,不久又發,年深則睛變成碧色,滿目如凝脂,橫赤如絲。
地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四。 組成:熟地黃1兩,磁石2兩(搗碎,水淘去赤汁),防風3分(去蘆頭),羌活3分,黃耆1兩(銼),白芍藥3分,木通(銼)3分,桂心3分,人參1兩(去蘆頭)。 主治:虛勞耳聾及虛鳴。
地黃散,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桃仁、紅花、牛膝、桂心、生地、白芷、蒲黃、赤芍、歸尾、川芎、香附、甘草、丹皮、陳皮、乾荷葉蒂。 主治:産後氣血虛損,或胞絡挾於風冷,或當風取涼,風冷乘虛與血相搏,血冷壅滯,惡露應下不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