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散
D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散中包含桃仁,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治療因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症,如閉經、痛經、跌打損傷等。地黃散多用於陰虛血少、血瘀經閉等症,而桃仁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與地黃等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潤腸通便: 桃仁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可以改善便祕,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排除體內毒素,改善氣血循環。對於一些兼有便祕的患者,桃仁的加入可以有效改善其症狀,提高整體療效。
地黃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血、清熱和調理氣血。而其中的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則擔任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紅花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這與地黃散的主要功能相輔相成。
首先,地黃散的主要成分是地黃,具有滋陰清熱的作用,適合用於陰虧熱盛的患者,能幫助修復受損的體內環境。然而,若單獨使用地黃,可能會導致體內淤血的情況。因此,加入紅花後,便能有效地活血化瘀,防止血液滯留,進一步增強整體療效。
此外,紅花的性味偏溫,能平衡地黃的寒性,調和整個方劑的藥性,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並幫助提升免疫力。總之,紅花在地黃散中的添加不僅豐富了藥效,還充分體現了中醫的辯證施治原則,達到調和的效果。
地黃散中包含川牛膝,主要原因有二:
- 引藥下行: 川牛膝性溫,味苦,入肝腎經,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地黃散主治血熱妄行,下焦出血等症,川牛膝可引導藥力直達下焦,加強藥效。
- 活血通絡: 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地黃散中,地黃滋陰涼血,但可能導致瘀血阻滯。川牛膝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配合地黃散整體療效。
地黃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滋陰補腎、調和營衛。方中加入桂枝,取其辛溫之性,善於通達經絡,發汗解表,同時溫陽助氣,促進血液循環。桂枝與地黃散中的熟地黃相互配合,一寒一熱,相輔相成,既可增強方劑滋陰補腎之效,又能防止滋陰過度導致的滯澀,確保藥力平和而持久。此外,桂枝還能調節心肺功能,對於改善心悸、短氣等症狀具有輔助療效。這種組合,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使得地黃散不僅滋養肝腎,還兼顧了身體整體的協調與平衡。
地黃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養陰潤燥之功效。地黃散常用於治療熱證,如發熱、口渴、便祕、血熱等,而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滋陰生津: 生地黃兼具滋陰生津的作用,可改善陰虛所致的口渴、咽乾、皮膚乾燥等症狀。地黃散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更好地滋陰潤燥,平衡燥熱,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生地黃在治療熱證和陰虛方面都有優勢,是地黃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地黃散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風寒侵襲而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與地黃散中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奏疏風清熱、通竅止血之效。
- 宣通鼻竅,引藥上行:白芷有宣通鼻竅的作用,可引導藥力向上,直達病所,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配合地黃散中的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鼻竅疾病的效果。
地黃散中包含蒲黃,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消腫:蒲黃性味甘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地黃散主要治療血虛、陰虛,而陰虛常伴隨水液代謝失調,導致水腫。蒲黃的利水作用能改善水腫,有助於恢復陰液平衡。
- 止血化瘀:蒲黃亦具止血化瘀之效。地黃散中,地黃滋陰補血,但血虛易導致瘀血阻滯。蒲黃的止血化瘀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配合地黃,達到滋陰補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地黃散中加入赤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 涼血止痛: 赤芍性苦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之效。地黃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疼痛等症,赤芍的涼血止痛作用可以緩解症狀,幫助止血止痛。
-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進而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地黃散中加入赤芍,可以起到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地黃散中加入當歸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引血下行: 當歸尾性微寒,味甘辛,入肝經,具有引血下行之效。地黃散主治血熱妄行,下焦出血,而當歸尾能引血下行至下焦,配合地黃等藥物,更有效地清熱涼血止血。
- 補血而不助火: 當歸尾較當歸身性涼,補血而不助火,避免因補血而加重血熱。地黃散以滋陰清熱為主,加入當歸尾能起到補血而不助火的作用,更利於清熱涼血止血。
地黃散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活血通絡: 地黃散以滋陰養血為主,但若兼有風寒凝滯,則可影響血行,加重病症。川芎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活血通絡的功效,可助地黃散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達到養陰活血之效。
2. 調和藥性,促進吸收: 地黃散中地黃、熟地等藥性偏寒,加入川芎可溫和藥性,使藥力更加平和,利於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川芎的加入可改善地黃散的藥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陰虛血少、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病症。
地黃散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性味辛、苦、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地黃散治療血虛肝鬱,常伴隨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香附的加入可緩解肝氣鬱結,使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 調和藥性,增效減弊:地黃散以滋陰補血為主,但藥性偏寒,若單味滋陰,容易導致脾胃虛寒。香附的溫性可以調和地黃散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使藥效更顯著,並減少對脾胃的副作用。
地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地黃散以滋陰降火為主要功效,但其中生地黃性寒,長期服用可能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避免滋陰過度,造成脾胃虛寒。
2. 緩解副作用: 生地黃性寒,服用後可能出現腹瀉、胃寒等不適。甘草能健脾益氣,緩解生地黃的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地黃散方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在於牡丹皮的涼血活血功效。地黃散本身以滋陰清熱為主,而牡丹皮則能清熱涼血,並活血化瘀,因此加入牡丹皮,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效果。此外,牡丹皮還能緩解地黃的滋膩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使藥效更趨平衡。
地黃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助運藥力: 地黃散以滋陰補血為主,但若脾胃虛弱,則難以吸收藥效。陳皮性溫,具有理氣健脾之效,可促進脾胃運化,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增強補益效果。
- 燥濕化痰,防止滋膩: 地黃散中滋陰藥物較多,易造成脾胃濕困,影響藥效發揮。陳皮具有燥濕化痰之功,可消除藥物滋膩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濕邪困脾,導致脾虛不運。
地黃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荷葉,主要取其清熱利濕之效。荷葉性平,味苦澀,入心、肝、脾經,善於清熱解暑,利尿去濕,對於治療暑熱引起的頭暈目眩、胸悶嘔惡及小便短赤等症狀尤為適用。與地黃相配,地黃滋陰補腎,兩者合用,不僅增強了清熱涼血之力,更可協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對因熱毒內盛所致的各種病證有良好療效。此外,荷葉還能升清降濁,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地黃散整體療效更趨完善,適宜於夏季或濕熱環境下身體調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地黃散 」
地黃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桃仁、紅花、川牛膝、桂枝、生地黃、白芷、蒲黃、赤芍、當歸尾、川芎、香附、甘草、牡丹皮、陳皮和荷葉。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牛膝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荷葉性涼,味苦澀,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固澀收斂、止血、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破血消癥、利尿消腫、健脾養心、安神寧心等功效。
紅花在傳統中醫裡具有多種藥效,包括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等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蒲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瀉、活血化瘀、止血、清熱涼血、清熱利尿和排膿。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桃仁性溫味苦,歸肝經,具有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等功效。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主治功效
地黃散主治產後氣血虛弱,或者子宮受到風寒侵襲,或者產後當風受涼,風寒乘虛而入與血液相搏,血液冰涼凝滯,惡露應該排出卻排不出的情況。
臨牀應用
地黃散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產後氣血虛弱、惡露不止、子宮寒冷、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總結
地黃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補氣益血、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產後氣血虛弱、惡露不止、子宮寒冷、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散, 出處:《魯府禁方》卷二。 組成:地龍1兩,黃瓜1兩。 主治:遍身黃腫。
地黃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乾地黃、升麻、青鹽、蘆薈、防風各等分。 主治:牙浮動,飲冷熱痛。
地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九引《海上方》。 組成:黃柏2兩,升麻3兩,生地黃5兩,薔薇根皮4兩(一方用蘆根,無薔薇根皮)。 主治:口瘡。
地黃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生地黃1兩,芍藥半兩,土當歸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混睛外障,因毒風積熱,白睛先赤而後癢痛,迎風有淚,閉澀難開,或時無事,不久又發,年深則睛變成碧色,滿目如凝脂,橫赤如絲。
地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四。 組成:熟地黃1兩,磁石2兩(搗碎,水淘去赤汁),防風3分(去蘆頭),羌活3分,黃耆1兩(銼),白芍藥3分,木通(銼)3分,桂心3分,人參1兩(去蘆頭)。 主治:虛勞耳聾及虛鳴。
地黃散,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桃仁、紅花、牛膝、桂心、生地、白芷、蒲黃、赤芍、歸尾、川芎、香附、甘草、丹皮、陳皮、乾荷葉蒂。 主治:産後氣血虛損,或胞絡挾於風冷,或當風取涼,風冷乘虛與血相搏,血冷壅滯,惡露應下不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