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門冬丸中包含天門冬,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潤肺,清熱化痰: 天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化痰的功效。方劑中以天門冬為主藥,可針對肺陰不足、燥熱傷肺引起的咳嗽、痰少、口乾舌燥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天門冬丸中通常還含有麥冬、生地黃等滋陰潤燥的藥物,與天門冬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潤肺、清熱化痰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天門冬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天門冬性寒,味甘苦,入肺、腎經,擅長滋陰潤肺、清熱生津。而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能調和百藥,緩解天門冬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與天門冬相配,能更有效地滋陰養肺,達到治療陰虛肺燥、津液不足等症的功效。同時,甘草還能減輕天門冬的苦味,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
天門冬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功效。配合天門冬、麥冬等滋陰潤肺之品,可有效改善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提升藥效。
- 宣肺通絡:杏仁還具有宣肺通絡的作用,能疏通肺氣,利於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其療效。
因此,天門冬丸中加入杏仁,不僅能增強潤肺止咳的效果,還能促進藥效的發揮,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天門冬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潤肺止咳,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天門冬性寒味甘,善於滋陰潤燥,與川貝母搭配,能更好地發揮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效果,適用於熱燥傷肺、咳嗽痰粘等症。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天門冬擅長滋陰潤燥,但單獨使用,效果可能不足。川貝母的清熱化痰作用,可以幫助天門冬更有效地潤肺止咳,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同時,川貝母還具有解毒散結的作用,可以配合天門冬更好地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咳嗽痰稠等症。
天門冬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助天門冬滋陰: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天門冬滋陰潤燥,但性偏寒,容易損傷脾陽。茯苓健脾利濕,可以補益脾氣,使天門冬的滋陰功效更好地發揮,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 合力化痰止咳:天門冬潤肺止咳,而茯苓利水滲濕,能化痰止咳。兩者合用,能更有效地消除痰濕,緩解咳嗽症狀。
總而言之,茯苓與天門冬相配,既能協調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天門冬丸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天門冬丸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天門冬性寒,擅長滋陰潤肺,而阿膠則性溫,以補血滋陰見長。二者合用,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既能滋陰潤肺,又能補血養血,更能增強藥效。
- 固本培元: 阿膠具有較強的補血功效,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而天門冬則能滋陰潤燥,緩解氣血虧虛。二者協同作用,能從根本上改善氣血不足,增強體質,起到固本培元的效果。
天門冬丸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肺、腎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天門冬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津,陰虛燥熱,咳嗽痰粘等症,文蛤的清熱利濕作用可輔助天門冬滋陰潤肺,緩解肺熱燥咳。
- 軟堅散結,利水通淋: 文蛤還具軟堅散結、利水通淋之功效,可輔助天門冬丸治療因熱毒瘀結所致的瘰癧、癭瘤等症。
文蛤的加入,使天門冬丸的功效更加全面,藥效更佳。
主治功效
天門冬丸,綜觀各醫籍記載,其主治功效可謂廣泛,不單僅限於《類證治裁》所載之吐血、咯血。此方劑的治療原理,乃是基於其組成的藥物,共同發揮滋陰降火、潤肺止咳、清熱化痰、補血養顏等多重功效,從而達到平衡身體、改善病症的目的。
主治功效分析:
呼吸系統疾病: 諸多文獻皆提及天門冬丸用於治療咳嗽,且涵蓋多種證型。
- 《類證治裁》指出,天門冬丸適用於「先嗽痰,後見紅者,為積痰生熱」的狀況,需配合其他清熱化痰藥物同用。亦有提及用於「陰虛久嗽,痰中血星如珠」的狀況,顯見其能針對不同病因引起的咳嗽,發揮止咳化痰之效。
- 《奇效良方》則載明,天門冬丸能治「肺寒,外內合邪咳嗽」,「咳嗽膿血」,以及「肺臟壅熱,咳嗽痰唾稠黏」。
- 《聖濟總錄》則將天門冬丸用於「肺痿經年咳嗽不止,唾成五色,喘息促急」,以及「肺臟壅熱,喘促咳嗽,心神煩悶」等狀況,可見其對慢性咳嗽、肺部壅熱所致的呼吸道症狀皆有療效。
- 此外,《本草簡要方》也指出天門冬丸能「保肺氣」、「消痰」,並用於「婦人喘嗽」等症狀。
出血性疾病:
《奇效良方》直接明言此方能「治吐血咯血,大能潤肺止嗽」。
《類證治裁》雖未直接指出,但其提及用藥時機,亦可推知此方能輔助止血。
其他疾病:
- 《奇效良方》還提到天門冬丸可治「初得消中,食以如飢,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白濁」。《聖濟總錄》亦有類似記載,指出其可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飢。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白濁」,並解釋此乃「以邪熱熏爍五臟」所致,需「滋腎水養津液」。
- 《聖濟總錄》還記載天門冬丸用於「產後乳結核」以及「風熱。心肺氣壅多渴」的狀況。
- 《証治準繩‧女科》指出其能治「伏連傳注,腹中有堅硬積氣壅心胸作痹,痛引脅背,脘膈滿悶」,以及「婦人喘,手足煩熱,骨蒸寢汗,口乾引飲,面目浮腫」等症狀。
- 《雞峰普濟方》則記載其能治「風毒四肢頑痹,手足浮腫,腳弱」,甚至能「辟穀延年」。
- 《聖濟總錄》也提及此方能治「熱嗽。心胸不利,或時煩喘」,以及「風熱皮膚瘙癢。癮疹生瘡」,乃至「肺臟風熱。皮膚結成癮疹?癗」。
- 《聖濟總錄》中更有「上焦熱結,口燥咽乾,臟腑秘滯,面赤心煩」的記載。
治療原理分析:
天門冬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其組方中藥材的協同作用:
- 滋陰降火,潤肺止咳: 天門冬本身即具滋陰降火、潤肺止咳之效,再搭配阿膠的滋陰潤燥、川貝母的清熱化痰,能有效針對陰虛火旺、肺燥咳嗽等症。
- 清熱化痰,平喘定驚: 杏仁能化痰止咳、平喘定驚,川貝母亦有清熱化痰之功,可針對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
- 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茯苓能利水消腫、健脾益氣,有助於調節體內水液代謝,對於因脾虛所致的水腫有療效。
- 調和諸藥,緩急解毒: 甘草能調和諸藥,緩急解毒,可緩和藥性,增強藥效。
- 活血散瘀,清熱解毒: 文蛤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可能對於部分因熱毒引起的症狀有所幫助。
綜合而言,天門冬丸並非單一針對某種病症的專方,而是透過多味藥材的協同作用,達到滋陰清熱、潤肺止咳、健脾利水、活血解毒等多重功效,從而達到整體調整,平衡體內陰陽的目的。這也解釋了為何不同醫籍對天門冬丸的應用範圍如此廣泛,皆是基於其能從多方面改善體質,提升身體的整體機能。
傳統服藥法
天門冬(去心,焙)2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白朮1兩半,人參1兩半,苦參(銼)1兩1分,獨活(去蘆頭)1兩1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溫酒或米飲送下,日3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天門冬丸有滋陰補血、止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門冬丸,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天門冬(湯浸軟,去心,竹刀子切,焙)。 主治:勞嗽發熱,涕唾稠粘。
天門冬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五。 組成:天門冬1兩,防風3分,茯神3分,川芎半兩,白芷半兩,人參半兩。 主治:鼻塞。
天門冬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 組成:天門冬(去心)4錢,青黛(曬乾)4錢,生蒲黃1錢,油發灰1錢,川薑黃1錢。 主治:咯血。
天門冬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引《楊氏家藏萬》。 組成:天門冬10兩(去心秤),麥門冬8兩(去心),生地黃3斤(取汁爲膏子)。 主治:婦人喘,手足煩熱,骨蒸寢汗,口乾飲水,面目浮腫。
天門冬丸,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三引《博濟》。 組成:天門冬(去心,焙)1兩,玄參(焙)1兩,惡實(炒)1兩,甘草(炙,銼)1兩半,人參1分,硼砂(研)1分,龍腦(研)1分。 主治:上膈壅實,咽喉腫痛。
天門冬丸,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天門冬1兩(水泡,去心),甘草(炙)半兩,杏仁(去皮尖,炒熟)半兩,貝母(去心,炒)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阿膠(碎之,蛤粉炒成珠子)半兩。 主治:潤肺,安血,止嗽。主治:吐血,咯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