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虎湯中包含全蠍,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通絡止痛: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散瘀消腫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全蠍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熱毒瘡瘍、癤腫等症。
因此,全蠍在五虎湯中,主要發揮通絡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達到治療目的。
五虎湯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五虎湯以治小兒驚風為主,白僵蠶可有效抑制小兒驚厥,緩解痙攣,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 疏散風邪:白僵蠶能疏散風邪,對風寒、風熱引起的驚風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五虎湯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止痙藥物配伍,共同達到驅風散寒、止痙安神的目的。
五虎湯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通絡散結: 穿山甲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散結之效。其能疏通經絡,解除瘀阻,對於因氣血凝滯導致的腫痛、瘰癧等症狀有顯著療效。五虎湯主要用於治療瘰癧、痰核等疾病,穿山甲的通絡散結作用,能有效幫助藥物深入病竈,加速消散腫塊。
2. 引藥入絡: 穿山甲質地堅硬,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能引導藥物深入經絡,提高藥效。在五虎湯中,穿山甲可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增強整體療效,加速病竈消退。
五虎湯中加入蜈蚣,主要基於其通絡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消腫、止痛定驚的作用,能有效治療風溼痹痛、筋脈拘攣、口眼歪斜、中風半身不遂等症。
五虎湯的主要功效是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用於治療風寒溼痹、筋骨疼痛、麻木不仁等症。蜈蚣的加入,不僅能夠增強通絡止痛的效果,還能起到解毒消腫的輔助作用,從而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五虎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以及腰膝痠痛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斑蝥,這是一種具有獨特藥用價值的中藥材。斑蝥在中醫中被譽為一種能夠驅風散寒、通絡止痛的重要藥物。它的主要成分富含活性物質,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達到舒筋活絡的效果。斑蝥的辛散性質與五虎湯的其他成分相結合,使整個方劑在療效上更加協調。此外,斑蝥還具有一定的毒性,這在中醫學中被認為是其治療風濕病的關鍵所在,因為適當的毒性能刺激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促使代謝加快,達到更好的療效。然而,使用斑蝥時必須謹慎,以避免過量引起的不良反應。因此,在中醫的調配中,斑蝥的使用需要有醫師的指導,以確保安全且有效。
五虎湯為一方經典的中醫方劑,用於治療肺氣上逆、咳嗽喘急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包括了麻黃、杏仁、甘草、石膏以及糯米等幾味藥材。其中,糯米的使用有其獨特的意義與作用。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糯米性溫味甘,能夠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對於虛弱體質或脾胃功能不佳的患者而言,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此外,糯米還具有收斂止汗的效果,可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平喘止咳的功效。在五虎湯中加入糯米,一方面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溫和性,減少某些藥物可能對消化系統造成的刺激;另一方面,糯米作為一種食物藥材,也使得該方劑更加適合長期服用,以達到緩解症狀並逐步改善體質的目的。總體來說,糯米在五虎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藥食同源」的理念,兼顧了治療與養生的雙重目標。
五虎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解毒、清熱瀉火、通便的作用。五虎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熱病,如丹毒、痄腮、癰疽等。大黃可以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有效控制熱毒的蔓延,減輕病情。
- 活血化瘀: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幫助消腫止痛。五虎湯治療的疾病往往伴隨局部紅腫熱痛,大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加速炎症消退,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虎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載「便毒單生,腫硬作痛」,乃指局部癰腫結塊(多見於生殖器周邊或腹股溝處),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其病機多因熱毒蘊結、氣血壅滯,或外感邪毒與內濕相搏,發為腫痛硬結。方中以「悶汗出愈」為治法,側重發散透邪,開鬱通滯,使毒隨汗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紫蘇、蔥頭:
- 辛溫發散,開腠理、通毛竅,助邪從汗而解。
- 紫蘇兼能行氣寬中,蔥頭宣通陽氣,合用可化解氣機鬱滯,改善局部腫硬。
生薑:
- 散寒解表,溫中行滯,助紫蘇、蔥頭增強發汗之力。
- 其辛散之性可促進氣血運行,散結消腫。
烏梅:
- 酸收斂津,防辛燥藥物過散傷正,調和藥性。
- 古人用於癰疽方中,取其「蝕惡肉、消瘡毒」之效(《本草綱目》),或能軟堅散結。
砂糖沖服:
- 甘緩補益,顧護脾胃,緩解發散藥之峻性。
- 古代外科用糖(如飴糖)外敷內服,取其潤燥、和血之功,助消腫止痛。
綜論方義:
此方以「辛散透邪」為主軸,結合「散收並用」之巧。透過發汗開鬱,使壅滞之毒邪外達;佐以烏梅酸收,調節發散力度,避免過汗傷陰。砂糖為引,兼顧扶正。全方藥簡力專,針對病初邪氣在表、氣血未大虛者,期以「通散消腫」取效。
注意點(依古法而論):
此方適用於癰腫初起、未成膿之硬結階段,若已化熱潰膿,則非其主治。方中辛溫成分居多,若見紅腫熱痛明顯之陽證熱毒,需斟酌加減。
傳統服藥法
紫蘇1撮,生薑1撮,烏梅1撮,蔥頭1撮。
水2碗,煎至1碗。先用砂糖半鐘,放碗內沖服之。即益被悶汗出愈。在病1-2日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虎湯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五虎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虎湯, 出處:《證治匯補》卷五。 組成: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桑皮、細辛、生薑。 主治:痰哮。
五虎湯, 出處:《同夀錄》卷二。 組成:紫蘇1撮,生薑1撮,烏梅1撮,蔥頭1撮。 主治:外感傷寒,不能出汗,寒入腠理,舌卷眼翻,甚是危篤。
五虎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十三。 組成:全蠍1錢5分,僵蠶1錢5分,山甲1錢5分,蜈蚣3條,斑蝥3個(去頭足,糯米拌炒),生大黃3錢。 主治:便毒單生,腫硬作痛者。
五虎湯, 出處:《醫便》卷三。 組成:五靈脂2錢5分,木鱉子(去殼)2錢5分,穿山甲(蛤粉炒)2錢5分,白芷2錢5分,大黃實人1兩,虛人5錢。 主治:魚口瘡,俗名便毒,已成者即潰,未成者即散。
五虎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天南星、草烏頭(不去皮尖)、川烏頭(不去皮尖)、半夏(湯洗7遍)、皂角(去皮弦子)各等分(并生用)。 主治:中風嚲曳,目睛上視,牙關緊急,涎盛昏塞,不省人事。
五虎湯, 出處:《女科秘要》卷二。 組成:蘇子8分,陳皮8分,知母8分,桔梗8分,杏仁1錢,石膏1錢,枳實1錢,麻黃4分,五味子3分,甘草3分。 主治:胎前因食生冷,又食椒、薑衝損胎氣,胃火勝而致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