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溪草堂醫案》~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脘腹痛

,中虛土不制水,下焦陰氣上逆於胃。胃脘作痛,嘔吐清水,得食則痛緩。擬溫中固下,佐以鎮逆。

四君子湯去草,加乾薑烏藥白芍熟地紫石英代赭石橘餅

淵按:土虛水盛,用熟地未合。若欲扶土,不去草可也。

,脘痛兩載,近發更勤。得溫稍松,過勞則甚。塊居中脘,患處皮冷。法以溫通。

大棗去草,加炮薑、吳茱萸木香、川樸、歸身、神麯、澤瀉、生熟穀芽

復診,腹痛有塊,肝脾不和,食少面黃。治以疏和。

丹參,白芍,懷山藥茯苓茯神,冬朮,神麯,香附砂仁

,肝胃氣痛,痛久則氣血瘀凝。曾經吐血,是陽明胃絡之血,因鬱熱蒸迫而上也。血止之後,痛勢仍作,每發於午後,診脈小緊數,舌紅無苔。乃血去陰傷,而氣分之鬱熱,仍阻於肝胃之絡,而不能透達。宜理氣疏郁,取辛通而不耗液者為當。

川楝子,延胡,鬱金,香附,茯苓,陳皮旋覆花,山梔(薑汁炒),白螺螄殼左金丸

詒按:方法輕靈,自然中病。

,肝胃不和,腰脅胸背相引而痛。舌光無苔,營陰內虧。大便溏薄,脾氣亦弱,並無嘔吐痰涎酸水等症。宜辛溫通陽,酸甘化陰。

陳皮,茯苓,蘇梗,吳茱萸,沙苑子,白芍,枸杞子薤白頭,橘餅

淵按:脾腎虛寒宜甘溫,營陰內虛宜柔緩,故不用薑、附剛燥之藥。

,胸中為陽之位,清陽失曠,則胸痹而痛,下午屬陰,故痛甚也。用苓桂朮甘湯加味。

茯苓,甘草桂枝白朮瓜蔞,薤白,半夏,陳皮,乾薑,白蔻

詒按:方藥均親切不浮。

再診,胸痹痰飲,脘痛,甚則嘔酸,脈細。胃陽不布,先以通陽。

薤白,枳實,半夏,茯苓,陳皮

詒按:胸脘陽微而窒,立方兼治上中,而以中焦為主。

三診,胸痹腹痛,夜甚晝安。清陽不振,濁陰僭逆。法必通陽。

黨參,茯苓,冬朮,炙草,陳皮,半夏,桂木,川椒,乾薑,川附

詒按:此六君加桂、附、薑、椒也,用藥可謂切實矣。

,肝胃氣痛,發則嘔吐酸水。治以溫通。

二陳湯去草,加瓜蔞皮、吳茱萸、白胡椒當歸、香附、川楝子。

,陽微濁聚於胃,寒飲竊踞中宮。脘痛連脅,腹鳴漉漉。法當轉運中陽,以卻寒飲。

旋覆花,乾薑,半夏,茯苓,澤瀉,陳皮,水紅花子,白螄螺殼,生薑

復診,脘脅之痛雖除,脾胃之氣大憊。面浮足腫,土衰水泛,脈細少神,慮其腹滿。急宜溫補中陽以消水濕,又當自知節愛為上。

六君子湯去草,加炮薑、熟附子、神麯。

另金匱腎氣丸,朝暮各服一錢五分。

,水停心下則悸,氣鬱胸中則痛,痛甚則痞塞而吐白沫,得食則寬。此中虛夾痰飲為患也。

君子湯加川樸、乾薑、桂木、沉香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維於陽,陽氣弱,則腹痛而便溏;陰維維於陰,營陰虛則心痛而舌紅也。脈微形瘦。陰陽並損,損及奇經。當以甘溫。

黃耆,桂枝,當歸,炙甘草,白芍,川貝,陳皮,砂仁,鹿角霜

再診,但寒不熱,便溏脈細,肢體面目俱浮,悉屬陽虛見象。惟舌紅無苔,此屬陰傷之候,但口不乾渴,乃君火之色外露。治當引火歸元。

附桂八味丸鹿角霜,黨參,冬朮

詒按:論病貫串,認證真切,至用藥之深淺輕重,亦覺步步穩實。

,自咸豐四年秋季,飽食睡臥起病,今已五載。過投消積破氣之藥,中氣傷戕。脘間窒痛,得食則安,不能噯氣,亦不易轉矢氣。脈遲弦。肝胃不和,陽虛寒聚於中。擬通陽泄木法。

苓桂朮甘湯加陳皮、白芍、吳茱萸、乾薑、大棗

復診,胸背相引而痛,證屬胸痹。

二陳湯去草,加瓜蔞仁、製附子、桂枝、乾薑、吳茱萸、蔻仁、竹茹

,熱走清道為鼻衄,熱逼膻中為心痛,脈澀數,小便赤,此血因火逆,火隨血結,仿熱厥心痛合瘀血心痛例,清之、導之。

金鈴子(一錢半),延胡索(一錢半炒),黑山梔(一錢半),五靈脂(一錢半醋炒),鬱金(一錢),生熟蒲黃(各四分),桃仁炭(一錢),陳皮(五分鹽水炒),降香(三分磨沖),三七(三分磨沖)

,便血之後,余瘀凝於肝絡,餘熱留於小腸,故少腹疼,而小便熱痛也。化瘀泄熱為治。

桃仁(炒黑),丹皮,鮮生地,木通,黑梔,滑石,歸身,楂炭,生蒲黃,猩絳

另:回生丹一粒

詒按:理法雙清。

,腹中雷鳴切痛,痛甚則脹及兩腰,嘔吐酸苦水。此水寒之氣侮脾,乃中土陽氣不足也。溫而通之。

附子理中湯去草,加川椒、吳茱萸、水紅花子

復診,脾臟虛寒,宿積痰水阻滯,腹中時痛,痛甚則嘔。仿許學士法。

附子理中湯加當歸、茯苓、吳茱萸、枳實、大黃

淵按:溫下之法甚善,惜以後易轍耳。

三診,腹痛,下午則脹,脈沉弦。此屬虛寒挾積。前用溫下,痛勢稍減。今以溫中化積。

川熟附,黨參,乾薑,花檳榔,茯苓,當歸,青皮,陳皮,烏藥

四診,腹痛三年,時作時止,寒在中焦,當與溫化無疑。然脈小弦滑,必有宿積。前用溫下、溫通兩法,病雖減而未定。據云每交午月其痛倍甚,則兼濕熱,故脈浮小而沉大,按之有力,此為陰中伏陽也。當利少陰之樞,溫厥陰之氣,運太陰之滯,更參滑以去著法。

柴胡,白芍,枳實,甘草,吳茱萸,茯苓,木香,白朮

另用黃鱔三段,取中七寸,炙脆,共研末。分三服。

淵按:既知宿積,何不再進溫下?三年之病,諒非久虛。脈浮小沉大,乃積伏下焦。蓋痛則氣聚於下,故脈見沉大。此論似是而非。

五診,腹痛,左脈弦,木剋土也。仲景云:腹痛脈弦者,小建中湯主之。若不止者,小柴胡湯。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余前用四逆散,即是此意。然三年腹痛,痛時得食稍安,究屬中虛。而漉漉有聲,或兼水飲。今擬建中法加椒目,去其水飲,再觀動靜。

老桂木,白芍,乾薑,炙甘草,黨參,川椒目

淵按:此寒而有積,為虛中實證,與建中甘溫不合,故服之痛反上攻,以甘能滿中,胃氣轉失順下也。

六診,用建中法,痛勢上攻及胃脘,連於心下,左脈獨弦滑,是肝邪乘胃也。姑擬疏肝。

金鈴子,延胡索,吳茱萸,香附,高良薑,木香,白檀

,腹中有寒,疼痛不止,法當溫通。

金鈴子散,乾薑,吳茱萸,當歸,枸杞子,官桂,木香,烏藥,紫石英

,寒氣稽留,氣機不利。胸背引痛,脘脅氣攻有塊。宜辛溫通達。

二陳湯去草,加瓜蔞皮、薤白頭、乾薑、吳茱萸、延胡索、九香蟲

,腹痛便溏,脾陽弱也。周身疼痛,衛陽弱也。補中土,益衛氣。黃耆建中湯主之。

黃耆,桂枝,白芍,白朮,炙草

詒按:方案俱老到。

,嘔而不食,病在胃也。食而腹痛,病在脾也。痛連胸脅,肝亦病矣。氣弱血枯,病已深矣。和胃養血、生津益氣為治。

淡蓯蓉,枸杞子,歸身,火麻仁大麥仁,茯苓,半夏,陳皮,沉香,砂仁

,脘痛欲嘔,甚則防厥。

黨參,陳皮,茯苓,川椒,吳茱萸,蔻仁,生薑

,脾胃陽衰,濁陰僭逆。每至下午腹左有塊,上攻則心嘈,嘈則脘痛,黃昏乃止。大便常艱。擬通胃陽而化濁陰,和養血液以悅脾氣。

淡蓯蓉,陳皮,吳茱萸,茯苓,柏子仁,郁李仁,沙苑子,烏梅,川椒,製半夏

復診,脘痛嘔酸,腹中亦痛。非用辛溫,何能散寒蠲飲。

二陳湯去草,加肉桂、製附子、乾薑、吳茱萸、川椒、白朮、蔻仁。

,當臍腹痛,呱呱有聲。此寒也,以溫藥通之。

二陳湯去草,加淡蓯蓉、當歸、乾薑、吳茱萸、烏藥、砂仁。

復診,溫腎通陽以散沉寒之氣。久服腹痛自已。

前方去當歸,加川熟附、葫蘆巴

,當臍硬痛,不食不便,外似惡寒,里無大熱,渴不多飲。寒食風熱互結於脾胃中。用《局方》五積散通聖散,分頭解治。

五積合通聖,共為末。朝暮各用開水調服三錢。

復診,用五積合通聖溫通散寒,便通而痛未止。脈遲,喜食甜味,痛在當臍,後連及腰,身常懍懍惡寒。此中虛陽弱,寒積內停。擬通陽以破其沉寒,益火以消其陰翳。

四君去草,加肉桂、製附子、木香、玄明粉、烏藥、蓯蓉。

詒按:方中玄明粉一味,不甚妥洽,擬去之。

三診,溫臟散寒,腹痛己止。今當溫補。

淡蓯蓉,杞子,熟地,當歸,茯苓,吳茱萸,陳皮,製附子,烏藥,砂仁

淵按:尚嫌膩滯。仍從四君加減為妙。

,三四年來腹痛常發,發則極甚,必數日而平。此脾臟有寒積,肝經有濕熱,故痛則腹中覺熱。擬溫脾,兼以涼肝。

金鈴子散,陳皮,茯苓,乾薑,白朮,川椒,白芍,神麯,砂仁

復診,腹中寒熱錯雜而痛,古方越桃散最妙,變散為丸,常服可耳。

淡吳萸,乾薑,黑山梔,白芍,炙甘草

共為末,神麯糊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原注:越桃散惟薑、梔二味。加吳萸、白芍者,復以戊己法。甘草者,取其調和也。

詒按:病邪錯雜,用藥卻須一線,乃佳。如此丸方,即合法也。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腹中結瘕,亦氣之不運也。

二陳湯去草,加白朮、沙苑子、焦神麯、苡仁、澤瀉、砂仁、通草

復診,肝胃不和,脘腹作痛,嘔吐酸水痰涎,經來則腹痛。先與泄肝和胃。

川連,半夏,陳皮,茯苓,瓜蔞皮,薤白頭,乾薑,蔻仁,猩絳,旋覆花

三診,腹中久有癖塊,今因冷食傷中,腹痛、泄瀉、嘔吐不止,心中覺熱。擬苦辛通降,先止其嘔。

二陳湯去草,加黃芩、川連、川樸、蘇梗、藿梗、蔻仁、澤瀉。

改方:加神麯。

,飲停中脘,脘腹鳴響,攻撐作痛。大便堅結如慄,但能噯氣而無矢氣,是胃失下行而氣但上逆也。和胃降逆、逐水蠲飲治之。

二陳湯去草,加代赭石、旋覆花、神麯、乾薑、白芍、川椒、甘遂、澤瀉。

,脈弦遲,臍以上連胃脘脹痛,此有寒飲。《脈經》云:遲則為寒。仲景云:口不渴而脈雙弦者,飲也。

香砂六君湯去草,加炮薑、神麯、乾薑。

復診,當臍腹痛,痛則氣塞胸中,噯氣不得語,脈弦大而遲。此胃中陽氣不足,而有寒飲也。當以溫藥通之。

前方去神麯,加香附、川熟附。

,素有肝胃氣痛,兼挾寒積。脘腹脹滿,痛及於腰,刻不可忍。舌苔白膩,渴不欲飲。大便似利不利。脈沉弦而緊。恐屬臟結,頗為險候。非溫不能通其陽,非下不能破其結,仿許學士溫脾法。

製附子,乾薑,肉桂,川樸(薑汁炒),生大黃,枳實

淵按:咳不可忍,上焦之氣亦閉矣。所謂五實證非耶?

復診,脘腹脹滿,上至心下,下連少腹,中橫一紋,如亞腰葫蘆之狀。中宮痞塞,陰陽格絕,上下不通,勢瀕於危。勉進附子瀉心一法,溫陽以泄濁陰,冀其大便得通。否則恐致喘汗厥脫,難以挽回。

製附子,川連(薑汁炒),川樸(薑汁炒),生大黃(酒浸),長流水煎。

再服備急丸七粒,砂仁湯送下。

三診,兩投溫下,大便仍然不通。胸腹高突,湯水下咽輒吐,肢漸冷,脈漸細,鼻煽額汗,厥脫可憂。按結胸、臟結之分,在乎有寒熱、無寒熱為別。下之不通,脹滿愈甚乃太陰脾臟受戕,清陽失於轉運。崔行功有枳實理中一法,取其轉運中陽,通便在是,挽回厥脫亦在是。惟高明裁酌之。

人參,枳實,炮姜,川附,陳皮,冬朮

原注:此證死

詒按:兩投溫通重劑,不得小效,枳實理中力量不及前方之大,恐未必能奏效也。閱《夜話錄》中,所載一證,與此相似,治之未效。後擬用溫藥下來復丹,未及試用,正可與此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