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紅花子

水紅花子

SHUI HONG HUA ZI

  • 英文名稱:Polygonum orientale L. Fructus Polygoni Orientalis
  • 別名:爆花子,川蓼子,葒草實,河蓼子,水紅子,水葒子,水瀉花
  • 來源:為蓼科植物細蓼的果實。採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果穗,曬乾,打下果實,除雜質。
  • 道地藥材:四川, 遼寧, 吉林, 山東, 江蘇
  • 生長環境:濕地, 水邊, 路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水紅花子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水紅花子性微寒,味苦辛,歸心、肝經,其清熱解毒功效根植於其藥性。其「微寒」之性,直指能清除體內積熱;「苦」味善於瀉火、燥濕、降泄,能將體內熱毒引導排出;「辛」味則有助於行散,疏通氣血,使鬱結之熱毒得以宣散。

歸心經,能清除心火亢盛所致之熱象;入肝經,則能平肝火、解肝鬱熱毒。從傳統中醫角度觀之,「熱毒」乃火熱之邪深結體內,鬱而化生各種炎症、瘡瘍、癰腫。水紅花子通過其苦泄辛散、寒涼清熱之功,能直達病所,將這些熱毒之邪從血液、臟腑乃至局部組織中清除。

其臨牀應用於瘰癧、瘡腫、火眼等病症,皆為熱毒內結、鬱滯不散所致。瘰癧乃痰火鬱結,瘡腫為火毒熾盛,火眼系風熱或肝火上攻。水紅花子能清除深層熱毒,化解因熱毒凝滯而成的腫塊與結節,並緩解因熱邪引起的急性炎症反應,故為清熱解毒之要藥。

2. 健脾利濕

水紅花子,性味苦辛微溫,歸脾、胃經。其健脾利濕之功,根植於其辛溫之性。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足,升清降濁功能失調,則水濕內停為患。水紅花子辛溫入脾,能溫煦脾陽,助其健運脾土,使水濕得以轉輸化散。其「走而不守」的特性,則意味著它具備行氣通利之性,能疏導阻滯之濕邪,使其隨氣機升降而排出體外。故其能有效改善脾虛濕盛所致的食少腹脹、腹瀉等症狀,展現其溫脾化濕、利水祛濕的功效。

3. 活血消積

水紅花子,性味辛、苦、寒,歸肝、脾經。其辛味善於行散,助於活血通絡;苦味則能泄降,兼具消積化滯之功;其寒性則可清解瘀積所生之熱。此藥歸入肝經,肝主疏泄,藏血,肝鬱則氣滯血瘀,故其活血有助肝氣舒暢。入脾經,則能化解脾運失司所致之積滯。

傳統中醫認為,水紅花子「活血消積」之效,乃針對體內氣血運行受阻所形成的瘀滯、積聚等病理產物。活血化瘀旨在疏通血脈,化解因跌打損傷、臟腑功能失調或情志不暢等導致的血液凝滯,諸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以及冠心病之胸悶、肝病之脅痛等,皆為血瘀作祟。消積散結則著眼於化解體內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包塊、癥瘕,如肝炎、肝硬化可見之肝臟腫大,或高血脂、糖尿病等痰濕瘀阻久聚成形之證。透過其辛行苦泄之性,水紅花子能深入病灶,使瘀血消散,積聚消解,脈絡恢復通暢,進而達到治療由瘀血積滯所引發多種疾病的目的。

4. 散血

水紅花子憑藉其辛散溫行的藥性,展現卓越的散血功效。所謂散血,即是指將體內因各種病因(如寒凝、氣滯、外傷等)所致的阻滯不通之瘀血疏散開來,使其不再凝滯於經脈、絡脈或臟腑之間,從而讓氣血運行恢復暢達。

此藥的辛散之性,有助於推動氣機,使凝滯的瘀血得以宣散;其溫性則能溫通經脈,驅散因寒邪所致的血凝,如同溫暖能融化冰霜,使血液流動恢復順暢。因此,水紅花子不僅能直接化解已形成的瘀血,更能藉由其藥性改善局部微循環,防止新的血瘀產生。此即其「善散瘀血,行血通經」之理,為治療血瘀證的活血化瘀佳品。無論是婦科的血瘀經閉、癥瘕積聚,跌撲損傷後的局部瘀腫疼痛,或是產後惡露不盡等,皆因其散血之功,使瘀去則新血生,病痛得以緩解。

5. 透疹

水紅花子,味苦性寒,具苦寒降泄之性。其「透疹」功效,乃藉其清熱解毒之功,使蘊結於肌膚之熱毒得以向外透發。麻疹、水痘、風疹等外感熱毒,熱鬱內伏,疹毒不得外泄者,易致熱勢亢盛,甚或內陷。水紅花子能涼血解毒,助邪由內出表,促使疹毒順利透發,從而解除熱毒內蘊之苦。此乃順勢而為,導邪外出,使肌膚所發疹瘡得以順利消散,緩解瘙癢難耐之狀。

6. 健脾胃

水紅花子,性味甘平,歸脾胃二經。中醫學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健旺與否,直接影響人體氣血盈虧及精微物質的運化。《本草經疏》與《本草綱目》皆明確指出水紅花子能健脾胃。透過補益脾胃,它有助於振奮脾陽,增強消化吸收功能,使氣血得以充沛生化,進而化濕濁、止泄瀉。脾胃得健,氣血充盈,則身心自得和諧。

7. 破血消癥

水紅花子,味辛苦性寒,入肝、心二經。其辛味善於行散,可破瘀血凝滯;苦味能瀉下,助消症塊積聚。性寒則能清血瘀鬱而化熱之象,兼能涼肝熄風以安神。入肝經助其疏泄、消解肝部癥瘕積聚;入心經則強其搏動、通利血脈瘀阻。故此藥善治血瘀經閉、癥瘕積聚等重症,體現其破血消癥之峻效。

8. 補氣

水紅花子在中醫藥學觀點中,其補氣功效主要源於其入脾、肺經的特性。脾為後天之本,負責運化水穀,生成氣血。水紅花子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臟的運化功能,從源頭上促進氣的生成,改善氣虛的狀態。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助宗氣生成。水紅花子入肺經,有助於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使全身氣機條暢,對於改善氣短、心悸等氣虛症狀有所助益。

當人體出現氣血兩虧時,往往是氣虛在前,氣能生血,故補氣常被視為補血的基礎。水紅花子「補益氣血」的作用,正是透過補氣來帶動生血,改善因氣虛導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眼花等一系列氣血不足症狀,從而達到整體補益的目的。

參考資料:水紅花性溫,味甘辛,入脾、肺經。補氣益血,活血行瘀,止痛調經。水紅花子能補益氣血,適用於氣血兩虧、面色蒼白、心悸氣短、頭暈眼花、月經不調等症。

9. 消食化積

水紅花子,味辛,性平,無毒,《本草綱目》載其功專消食化積。其消食化積之效,主要源於其獨特之藥性。

首先,水紅花子之辛味,具有辛散之性,能行氣活血,促進腸胃蠕動。辛散者,能將積滯於胃腸之食物予以疏通,加速消化過程,使氣機條暢,從而有效幫助分解食積不化,緩解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等症狀。此乃透過啟動身體自身運化功能,對付因飲食積滯或脾胃運化失健所致之障礙。

再者,水紅花子亦兼具苦寒之性。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瀉火。對於因食積日久而產生之胃腸鬱熱,或伴隨腹痛、便秘等熱證者,苦寒之性可清解邪熱,抑制過度活躍之炎性反應,減少腸胃炎症,進一步改善消化功能,消除積滯所引發的不適。水紅花子藉由辛散之功以行氣化滯,輔以苦寒之性以清熱解毒,標本兼治,故能有效消食化積。

10. 清肺熱利咽

水紅花子性味甘、寒,歸肺、心二經。其「清肺熱」功效源於性寒,入肺經,能清除肺部熱邪,常用於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咽喉腫痛,並兼有涼血止血之效。而「利咽」作用則因其甘味入心經,能滋陰清熱、生津解毒,故對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

11. 止咳化痰

水紅花子,味甘性辛,微寒,歸肺經。肺主氣,司呼吸,咳痰多因肺失宣降、痰濁內生所致。本品辛能宣發肺氣,通利氣道,微寒則能清洩肺中鬱熱及痰火;甘味潤肺和中,緩解氣道刺激,兼有益氣扶正之功。諸藥合力,使肺氣宣暢,痰熱肅清,痰濁自化,從而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12. 活血化瘀

水紅花子,味辛性微溫,歸肝經,其活血化瘀之效深植傳統中醫理論。辛能行散,微溫助陽行,入肝經則疏泄肝鬱,為氣血運行之樞紐。瘀血乃氣血阻滯不暢,起因可為氣滯、寒凝、或因外傷、乃至血虛生成。水紅花子善於促進血液循環,化解淤血,消除瘀滯,尤以化瘀止痛見長。故臨床常借其疏通之力,治療跌打損傷、瘀血疼痛、月經不調、閉經、產後瘀阻及癥瘕積聚等症,皆循其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理。

13. 清熱瀉火

水紅花子性味寒涼,入心、肝經,體現其清熱瀉火之功。其「清熱」之義,乃針對體內熱邪亢盛之象,能有效降低過盛之熱量。此熱邪可致發熱、心煩、口渴等症,水紅花子憑藉其凜冽之性,清除蘊結體內之熱病邪氣,使亢盛之熱勢得以消弭。至於其「瀉火」之能,則更進一步,直指體內熾盛之火邪。火為陽邪,性炎上,易耗氣傷陰,常見面紅目赤、口舌糜爛、心煩不寐等象。水紅花子能悍然將此股猛烈之火氣排出體外,或引熱下行,或透邪外出,從而平息火勢之熾,防其耗損津液,穩定臟腑功能。

水紅花子的古代典籍


水紅花子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水紅花子的止痛功效,經現代藥理分析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鳳仙花苷、鳳仙花酸、鳳仙花酮等主要活性成分。這些化合物已被研究證實具有顯著的抗炎及直接鎮痛作用。疼痛,特別是因跌打損傷、瘀血或炎症引起的,常涉及體內炎症介質的釋放與累積。鳳仙花苷、鳳仙花酸等能夠抑制這些炎症介質的生成或活性,從而減少局部組織的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其傳統的活血化瘀與消腫功效,從現代醫學角度可解釋為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和炎性滲出物的吸收,進而減輕組織壓迫和神經刺激,間接促使疼痛消退。因此,水紅花子的止痛機制是多方面的,包含直接的鎮痛作用與間接的抗炎消腫效果。

水紅花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研末、熬膏或浸酒。外用:適量,熬膏;或搗爛外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水紅花子的注意事項:

  1. 血分無瘀滯者忌服:

    • 水紅花子活血化瘀,血分無瘀滯者服用恐致出血不止。
  2. 脾胃虛寒者忌服:

    • 水紅花子性寒,脾胃虛寒者服用恐加重脾胃虛弱,導致腹瀉或胃寒。

水紅花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糖尿病消化不良角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肝硬化甲狀腺腫腹水眼睛紅痛上腹胃脘痛慢性肝炎麻疹結膜炎氣喘腹瀉高血脂月經不調聲音嘶啞蒼白損傷耳鳴頭痛疼痛糖尿感冒失眠腹痛積滯心悸咳嗽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