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金匱方歌括》是清代陳念祖編撰的一部經典醫書,以歌訣形式記述《金匱要略》中方劑的組成及應用要點。該書旨在簡化學習過程,幫助讀者快速掌握仲景經方的理論與實踐要領,並提供了詳細的方解與使用建議。本文將從書籍內容結構、經方特點、歌訣形式與實用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書籍結構與內容概覽
全書以仲景經方為核心,按照疾病的分類及治療原則分門別類,重點包括痙濕病、瘧病、中風、虛勞、肺痿等。每個方劑均以歌訣的形式總結其藥物組成與功效,並附以詳細的方解。例如:
- 栝蔞桂枝湯:適用於痙病,歌訣概述了「栝蔞、桂枝、生姜、芍藥、甘草、大棗」等藥物的協同作用。
- 白虎加人參湯:用於清熱生津,特別針對陽明病高熱煩渴等症。
-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調和陰陽,用於失精家陰陽不和的治療。
這種編排方式不僅方便讀者快速查找和應用方劑,也體現了仲景經方在臨床上的普遍適用性。
二、經方的特點與應用原則
書中對經方的應用進行了深入解析,總結了仲景經方的幾大特點:
- 辨證施治:方劑的使用必須建立在辨證的基礎上。例如,桂枝湯適用於太陽中風表虛,而麻黃湯則適用於太陽表實。
- 藥物配伍的科學性:經方的藥物組成嚴格遵循「君臣佐使」原則,充分考慮到藥物之間的協同與制衡。
- 靈活加減:書中對多個方劑的加減運用進行了指導。例如,桂枝湯加附子以固陽,或加葛根以解肌。
陳念祖強調,經方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必須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進行靈活調整,這是中醫「因人制宜」思想的體現。
三、歌訣形式的優勢
《金匱方歌括》的最大特色在於用歌訣形式傳授方劑知識。這些歌訣文字簡潔、通俗易懂,富有韻律,便於記憶。例如:
栝蔞根、桂枝、生姜芍,二甘十二棗合湯。
陰陽化和微汗出,勝邪消熱效綿長。
歌訣後配以詳細的方解,進一步說明藥物作用與配伍原則,兼顧了實用性與學術性。
四、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書中不僅記錄了經方的理論依據,還對其臨床應用進行了具體指導。例如:
- 痙濕病:書中指出,痙病常因血虛筋燥或濕氣內郁所致,並提供了針對不同病機的治療方案,如栝蔞桂枝湯滋陰潤燥,麻黃加術湯發汗驅濕。
- 瘧病:詳細分析了瘧疾寒熱往來的病理,提出如柴胡桂姜湯、鱉甲煎丸等經方,強調「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 虛勞與補益:小建中湯、黃建中湯等方劑的使用強調了「緩中補虛」與「陰陽調和」的重要性。
這些臨床經驗的總結為醫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五、實用價值與現代啟示
《金匱方歌括》對現代中醫學的啟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教育價值:歌訣形式降低了學習難度,是醫學教育的優秀教材。
- 靈活應用的典範:書中對方劑的加減使用提供了實踐指南,對於現代中醫臨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傳承與創新:本書既忠實於仲景經方的原意,又結合時代背景進行了適應性的創新,展現了中醫學理論的發展與演變。
總結
《金匱方歌括》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中醫經典著作,以其簡明易記的歌訣形式,幫助學醫者快速掌握經方的精髓。書中對經方的詳細解析及臨床應用指導,不僅體現了仲景醫學的博大精深,也為現代中醫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小引
序
凡例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後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