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方歌括》~ 卷五 (1)
卷五 (1)
1. 豬苓散
治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此散主之。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嘔余思水與之佳。(少與之餘。以救其液。)過與須防飲氣乖。(恐舊飲方去新飲復來。)豬術茯苓等分搗。(崇土以逐水。不使支飲阻其正津。則不渴。)飲調寸匕自和諧。
白話文:
豬苓散
治療嘔吐,而病症在膈膜以上,患者想喝水的情況,應立即服用此方。想喝水,正是此散的功效所在。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份。
將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一天服用三次。
歌訣:嘔吐想喝水,服用此方效果佳。(少量多次服用,以補充體液。)服用過量需預防飲水不調。(以免舊的飲邪剛去,新的飲邪又來。)豬苓、白朮、茯苓等份研磨。(用燥土之性來利水,不讓停滯的飲邪阻礙正常的津液,就不會口渴。)每次服用一錢,自行調配服用。
2. 四逆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治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此湯主之。
附子,乾薑,甘草
男元犀按。嘔與熱為陰邪所迫。小便利與見厥。證屬無陽。脈弱者。真臟虛寒也。用四逆湯徹上下之陰邪。招欲散之殘陽。引氣血接回其厥。外溫經。內溫臟。面面俱到。
白話文:
四逆湯
治療嘔吐且脈搏微弱,小便頻繁,身體微熱,若出現厥逆症狀則難以治療,此方主治。
藥物組成:附子、乾薑、甘草。
說明:嘔吐和發熱是陰邪逼迫造成的,小便頻繁和出現厥逆,都屬於陽氣不足的表現。脈搏微弱,表示臟腑真氣虛寒。使用四逆湯,可以徹底驅散體內上下的陰邪,喚醒衰弱的陽氣,引導氣血回流,使厥逆症狀得到緩解,從而溫暖經絡和臟腑,全面調理身體。
3. 小柴胡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治嘔而發熱者。此湯主之。
柴胡,半夏,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男蔚按。嘔而發熱者。少陽表症也。表未解則內不和。故作嘔也。陽明主肌肉。木邪忤土。故作肌熱而嘔。用小柴胡湯轉樞以出其邪。邪解則熱退而嘔止矣。
白話文:
小柴胡湯
治療嘔吐伴發熱的症狀。此方主治此病。
藥材包括:柴胡、半夏、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說明:嘔吐伴發熱是少陽經表證的表現。表症未解,則內臟失調,所以會嘔吐。陽明經主司肌肉,木氣(少陽)邪氣阻礙土氣(脾胃),因此出現肌肉發熱和嘔吐的症狀。服用小柴胡湯可以疏通經絡,驅除邪氣。邪氣去除,則發熱和嘔吐自然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