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葶藶大棗瀉肺湯

(見肺癰。),支飲不得息。此主之。

犀按。肺主氣。為出入之路。師云。支飲不得息者。乃飲邪壅肺。填塞氣路矣。方用葶藶泄肺氣以開之。大棗補脾土以納之。則氣息暢矣。

2. 小半夏湯

治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此湯主之。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歌曰,嘔家見渴飲當除。(飲從嘔去故渴。)不渴應知支飲居。(飲能制燥。今以不渴。知心下有支飲。)半夏一升姜八兩。源頭探得病根鋤。

男元犀按。神農本草經載半夏之功治甚大。仲師各方。無不遵法用之。凡嘔者。必加此味。元明後。誤認為治痰專藥。遂有用朴硝水浸者。有用皂角水及姜水浸者。有用白芥子和醋浸者。市中用烏梅甘草、青鹽等製造者。更不堪入藥。近日通用水煮。乘熱以白礬拌曬切片者。

皆失其本性。不能安胃止嘔。宜從古法。以湯泡七次。去涎用之。或畏其麻口。以薑汁、甘草水浸透心。洗淨曬乾。再以清水浸三日。每日換水。蒸熟曬乾用之。支飲之症嘔而不渴者。旁支之飲未盡也。用小半夏湯者。重在生薑散旁支之飲。半夏降逆安胃。合之為滌飲下行之用。

神哉。

3. 己椒藶黃丸

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此方主之。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歌曰,腸中有水口帶干。(水既聚於下。則無復潤於上後。即水飲之入。皆趨於下。不能滋其燥。且以益其滿矣。)腹裡為腸按部觀。(腹裡為大小二腸部位。大腸主津液。今作滿。為水氣所傷。則津液不能上達於口舌。故乾燥。)椒己藶黃皆一兩。蜜丸飲服日三餐。

俗話說,腸子裡有水,嘴巴卻很乾。(水都聚集在下半身,沒有再潤澤到上半身,即使喝水進去,都流向下方,無法滋潤乾燥的嘴巴,反而讓肚子更脹滿。)肚子裡面有大腸和小腸,依部位來觀察。(大腸主管津液,現在出現腫脹,是被水氣所傷害,所以津液無法上升到嘴巴,因此嘴巴乾燥。)椒己、藶黃各一兩。將這些藥材做成蜜丸,每天飯後服用三次。

程氏曰。防己、椒目導飲於前。大黃、葶藶推飲於後。前後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而津液生矣。與上方互異處。當求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