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主之。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歌曰,嘔吐悸眩痞又呈。四苓升夏八姜烹。膈間有水金針度。澹滲而辛得病情。

男元犀按。水滯於心下則為痞。水凌於心則眩悸。水阻胸膈則陰陽升降之機不利為嘔吐。方用半夏降逆。生薑利氣。茯苓導水。合之為滌痰定嘔之良方。

2. 五苓散

(歌見長沙方歌括。),治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此方主之。

喻嘉言云。水飲下鬱於陰中。挾其陰邪。鼓動於臍則為悸。上入於胃則吐涎沫。及其鬱極乃發。直上頭目。為顛為眩。五苓散利水以發汗。為分利表裡陰陽之法。

男元犀按。臍下動氣。去朮加桂。仲師理中丸法也。茲何以臍下悸而用白朮乎。不知吐涎沫是水氣盛。必得苦燥之白朮方能制水。顛眩是土中濕氣化為陰霾上彌清竅。必得溫燥之白朮方能勝濕。證有兼見。法須變通。

3. 外臺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通作一服進之。

歌曰,中虛不運聚成痰。枳二(兩)參苓朮各三。姜四橘皮二兩半。補虛消滿此中探。

男元犀按。人參乃水飲症之大忌。此方反用之。蓋因自吐出水後虛氣作滿。脾弱不運而設也。方中人參補脾氣。白朮健胃氣。生薑溫中散寒氣。茯苓降水氣。橘皮、枳實化痰運參、術。徐徐斡旋於中。以成其補虛消食散滿之妙用。此方施於病後調養則可。若痰飲未散者。切不可用。

4. 十棗湯

(見上。),咳家其脈弦。為有水。此主之。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此湯主之。

男蔚按。凡人將咳之頃。喉間似哽非哽。似癢非癢。若有若無者。皆飲氣干之也。飲氣一干。則咳嗽作矣。除勞傷積損脈極虛極細者。別有治法。若咳而脈弦。皆為水飲。皆宜十棗湯攻之。若診得弦脈。畏不敢用。其飲動肺則咳。動心則煩。搏擊陽氣則胸痛。即至一百日一歲之久。

亦以此方為背城之借。然亦危矣。此言治法當如是也。非謂必用其方。以致敗名取怨。

喻云。咳嗽必因於痰飲。而五飲之中。獨膈上支飲最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無外邪。而支飲漬入肺中。自令人咳嗽不已。況支飲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氣逆沖而上者。尤易上下合邪也。夫以支飲之故。而令外邪可內下邪可上。不去支飲。其咳終無愈期矣。去支飲。用十棗湯不嫌其峻。豈但受病之初。即蓄病已久。亦不能捨此而別求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