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方歌括》~ 卷五 (9)
卷五 (9)
1. 橘皮竹茹湯
治噦逆者。此湯主之。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橘皮(一公斤。),竹茹(一公升。),大棗(三十顆。),生薑(二五○公克。),甘草(二五○公克。),人參(五十公克。)
歌曰,噦逆因虛熱氣乘。一參五草八薑勝。棗枚三十二斤橘。生竹青皮(即竹茹也。)刮二升。
白話文:
古文中說,噁心嘔吐是因為虛弱時,體內邪熱氣偏盛而引起的。可以服用一錢的人參、五錢的五味子、八錢的生薑,這三種東西加在一起服用,可以克服由於邪熱氣偏盛而引起的噁心嘔吐。另外,還可以服用十二個紅棗、三十二斤橘子,再配上兩升竹瀝,一起服用,效果更佳(竹瀝是從生竹的青皮上刮下來的)。
犀按。淺注已詳。方義不再釋。金匱以呃為噦。凡呃逆證。皆是寒熱錯亂。二氣相搏使然。故方中用生薑、竹茹。一寒一熱以祛之。人參、橘皮。一開一闔以分之。甘草、大棗。奠安中土。使中土有權。而噦逆自平矣。此伊聖經方。扁鵲丁香柿蒂散。即從此方套出也。
白話文:
犀按:前人解說已很詳盡,方劑意義不再解說。《金匱要略》中將呃逆稱為「噦」。凡是呃逆證,都是寒熱錯亂,兩種氣相互爭鬥導致。所以方中用了生薑和竹茹,一個寒一個熱來消除呃逆。人參和橘皮,一個補氣一個理氣,使氣機通暢。甘草和大棗補益脾胃,使脾胃強健,能制約呃逆,使呃逆平定。這個是仲景聖人的經典方劑,扁鵲的丁香柿蒂散就是從這個方劑中化裁而來。
2. 四逆湯
(見上。),治下利後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白話文:
(見上文),治療腹瀉後腹脹滿。身體疼痛。先溫暖其胃腸。然後針對其表證治療。溫暖胃腸適合使用四逆湯。針對表證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
3. 桂枝湯
(見婦人妊娠病。)
4. 大承氣湯
(見痙病。)治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宜之。治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此湯。治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此湯。治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宜此湯。
白話文:
(見痙病。)治療腸胃虛弱下利致使三部脈都平坦。按按該患者心下感到堅硬者。應該採用此方。治療下利脈搏沉遲而緩滑者。是實證。腹瀉尚未想停止。趕快用瀉下藥。這個方劑適合。治療下利病情反覆滑脈者。應有所去除。下利才能治癒。這個方劑適合。治療下利已經痊癒。到上次得病的年月日時又復發者。是因為病沒完全治好。這個方劑適合。
5. 小承氣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治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此湯。
大黃,枳實,厚朴
白話文:
大黃:
- 性味:苦、寒
- 歸經:大腸經
- 功效: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枳實:
- 性味:苦、酸、寒
- 歸經:胃經、大腸經
- 功效:行氣消積、導滯化痰、散結止痛
厚朴:
- 性味:辛、苦、溫
- 歸經:肺經、脾經、胃經
- 功效:散寒止咳、理氣消積、健胃止嘔
6. 桃花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治下利便膿血者。宜此湯
赤石脂,乾薑,粳米
白話文:
治療下痢便血的情況,適合使用這個湯方。
赤石脂,乾姜,粳米
7. 白頭翁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治熱利下重者宜之。
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白話文:
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這幾味中藥都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常用于治療濕熱瀉痢、黃疸、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