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方歌括》~ 卷五 (10)
卷五 (10)
1. 梔子豉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治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此主之。
梔子,香豉
白話文:
梔子豉湯:治療痢疾痊癒後仍煩躁不安,按壓心窩部感覺潮濕的人。這是虛煩,此方主治。 方中藥材:梔子、香豉。
2. 通脈四逆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治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此主之。
附子,乾薑,甘草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用於治療下痢排出未消化的食物,內寒外熱,並伴有汗出和厥逆(四肢厥冷)的症狀。
方中藥物:附子、乾薑、甘草。
3. 紫參湯
治下利肺痛者。此湯主之。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歌曰,利而肺痛是何傷。濁氣上干責胃腸。(肺與大腸相表裡。)八兩紫參三兩草。通因通用細推詳。(腸中積聚。是肺氣不行於大腸。)
男蔚按。肺為華蓋。諸臟之氣皆上熏之。惟胃腸之氣下降而不上干於肺。故肺為清肅之臟而不受濁氣者也。夫肺與腸相表裡。腸胃相連。下利肺痛者。腸胃之濁氣上干於肺也。故主以紫參湯。本經云。紫參主治心腹寒熱積聚邪氣。甘草解百毒奠中土。使中土有權而肺金受益。腸胃通暢而肺氣自安。肺氣安則清肅之令行矣。何有肺痛下利之病哉。
白話文:
紫參湯
治療下痢且肺部疼痛。此方主治。
用紫參半斤、甘草三兩。將這兩種藥材,用五升水先煮紫參,煎煮至二升,再放入甘草,煎煮至一升半,分三次溫服。
歌訣說:下痢且肺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濁氣上升侵犯胃腸(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八兩紫參三兩甘草,通因通用,細細推敲。(腸內積聚,是因為肺氣不能運行於大腸。)
男蔚註解:肺是人體臟腑的華蓋,所有臟腑之氣都向上熏蒸於肺,唯獨胃腸之氣向下運行,不會向上侵犯肺。所以肺是清肅的臟器,不會受到濁氣的影響。然而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腸胃相連,下痢且肺痛,是腸胃的濁氣上犯肺部。因此用紫參湯主治。本經記載,紫參主治心腹寒熱、積聚、邪氣;甘草解百毒,安定中焦(脾胃),使中焦有力量,肺金(肺)就能受益;腸胃通暢,肺氣自然安寧。肺氣安寧,則清肅之氣運行正常,哪裡還會出現肺痛下痢的病症呢?
4. 訶黎勒散
治氣利者。此散主之。
訶黎勒(十枚。)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歌曰,訶黎勒散澀腸便。氣利還須固後天。十個訶黎煨研末。調和米飲不須煎。
男元犀按。氣利者。肺氣下脫。胃腸俱虛。氣陷屎下。急用訶黎勒澀腸胃以固脫。又用粥飲扶中以轉氣。氣轉而瀉自止耳。
白話文:
訶黎勒散是用來治療腸胃氣虛泄瀉的方劑。
此方主要藥材為訶黎勒十枚,研成細末服用。用粥飲送服,一次服用即可。
歌訣說明:訶黎勒散能澀腸止瀉,治療因氣虛導致的泄瀉。將十枚訶黎勒煨熟研磨成粉末,用米粥調服,無需煎煮。
註解:氣虛泄瀉是指肺氣下陷,胃腸虛弱,導致氣下墜而引起大便稀溏。使用訶黎勒收斂腸胃,以固攝下陷之氣;再用粥飲溫補脾胃,使氣機得以恢復,如此則瀉瀉自止。
5. 附方
6. 千金翼小承氣湯
(見上。),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
白話文: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療大便秘結,並伴有呃逆頻繁、神志不清的症狀。
7. 外臺黃芩湯
治乾嘔下利者。
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歌曰,乾嘔利兮責二陽。(太陽陽明遞相傳也。)參芩三兩等乾薑。桂枝一兩半升夏。棗十二枚轉運良。
男元犀按。此即小柴胡湯變法。方中以桂枝易柴胡。以乾薑易生薑。去甘草是也。太陽病不解。併入陽明。陰陽舛錯。而為嘔吐下利也。方用黃芩、乾薑。寒溫並進。使之入胃以分陰陽。又以參、棗安胃。桂枝祛邪。半夏降逆。且半夏生當夏半。正陰陽交界之門。取之以和陰陽。陰陽和則中樞轉。上下交。而嘔利止矣。
白話文:
外臺黃芩湯
治療乾嘔腹瀉。
藥材: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用法:以上六味藥材,加水七升,煎煮至三升,溫服,分三次服用。
歌訣:乾嘔腹瀉皆因太陽、陽明經循序受邪(太陽經與陽明經邪氣互相傳遞)。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藥效甚佳。
說明:此方是改良自小柴胡湯,將小柴胡湯中的柴胡換成桂枝,生薑換成乾薑,並去除了甘草。太陽經病症未解,又侵犯陽明經,陰陽失調,導致嘔吐腹瀉。本方使用黃芩、乾薑,寒溫並用,使藥力進入胃部以調節陰陽平衡。人參、大棗則滋養胃氣,桂枝祛除邪氣,半夏降逆止嘔。此外,半夏採收時間在夏至前後,正值陰陽交替之際,使用它可以調和陰陽。陰陽調和,則臟腑功能恢復正常,嘔吐腹瀉自然痊癒。
8. 瘡癰腸癰浸淫病方
9. 薏苡附子敗醬散
治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此散主之。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歌曰,氣血凝(內)癰阻外膚。(氣血為內癰所奪。不榮於外。其身甲錯。言如鱗甲之交錯也。)腹皮雖急按之濡。附宜二分苡仁十。敗醬還須五分驅。
王晉三云。心氣抑鬱不舒。則氣結於小腸之頭。阻傳道之去路而為癰腫。即內經所謂臟不容邪。則還之於腑也。故仲景重用薏苡。開通心氣。榮養心境。佐以敗醬。化膿為水。使以附子。一開手太陽小腸之結。一化足太陽膀胱之氣。務令所化之毒。仍從水道而出。精微之奧。豈庸淺者所能推測耶。
白話文:
薏苡附子敗醬散用於治療腸癰。患者症狀為身體皮膚像魚鱗般交錯,腹部皮膚緊繃,按壓時感覺潮濕腫脹,腹部沒有積聚,身體沒有發熱,脈搏快速。這是腸道內有膿瘍的表現,此方藥可以治療。
藥方組成: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將以上三味藥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匙藥粉,用兩升水煎煮至一半,趁熱服用,服用後很快就會排尿。
歌訣說明:氣血凝滯形成膿瘍,阻塞皮膚表面(氣血被內部膿瘍奪取,不能滋養皮膚表面,所以身體皮膚像魚鱗般交錯)。腹部皮膚雖然緊繃,但按壓時卻感覺潮濕。因此方中附子用二分,薏苡仁用十分,敗醬用五分。
王晉三說:心氣鬱結不通暢,就會導致氣滯結於小腸上部,阻塞經絡的運行而形成腫痛,這就像《內經》中所說的臟腑不能容納邪氣,則邪氣就會轉移到腑。所以張仲景重用薏苡仁,以疏通心氣,滋養心臟;佐以敗醬,使膿瘍化為水液;再用附子,一方面疏通手太陽小腸經的阻塞,一方面化解足太陽膀胱經的氣滯,讓化解後的毒素從尿液排出。這其中的精妙奧秘,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