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方歌括》~ 卷五 (11)
卷五 (11)
1. 大黃牡丹湯
治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此湯主之。
白話文:
治療腸癰,小腹腫脹堅硬,按壓就會疼痛,像淋病一樣。小便正常。時常發燒,自汗,又怕冷。脈搏遲緩緊繃,膿還沒形成,可以瀉下。脈搏洪大數快,膿已經形成,不能瀉下。使用這個湯藥治療。
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個。),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數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白話文:
-
大黃:四兩。
-
牡丹:一兩。
-
桃仁:五十個。
-
冬瓜仁:半升。
-
芒硝:三合。
歌曰,腫居少腹(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大腸癰。黃四牡丹一兩從。(冬)瓜子(仁)半升桃五十。芒硝三合泄腸膿。
白話文:
歌雲,腫痛位於小腹(按壓時有疼痛感覺,好像淋病一樣。小便正常。時常發熱出汗,又覺得畏寒。)是大腸癰。開處方用黃連、牡丹皮,各一兩;冬瓜子仁半升,桃仁五十個。芒硝三合,可以瀉出大腸的膿液。
王晉三云。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癰者。肺氣下結於大腸之頭。其道遠於上。其位近於下。治在下者因而奪之也。故重用大黃、芒硝開大腸之結。桃仁、丹皮下將敗之血。至於清肺潤腸。不過瓜子一味而已。服之當下血。下未化膿之血也。若膿已成形。肉已壞。又當先用排膿散及湯。故原文云。膿已成。不可下也。
白話文:
王晉三說,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大腸癰是肺氣下結在大腸的頭部,因為肺在上面,大腸在下面,所以治療時要從下面下手,利用大黃、芒硝來開通大腸的積結,用桃仁、丹皮來引導敗血下行。至於清肺潤腸,只需要瓜子這一味藥就可以了。服藥後,可以排出未化膿的血液,如果膿已經形成,肉已經壞死,就需要先用排膿散及湯藥來治療。古籍中說,膿已經形成,就不可再用瀉下藥了。
2. 王不留行散
治金瘡病。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甘草(十八分。),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黃芩(二分。),蜀椒(三分。),厚朴(二分。),乾薑(二分。),芍藥(二分。)
白話文:
王不留行(十份。八月八日採摘。)
蒴藋細葉(十份。七月七日採摘。)
甘草(十八份。)
桑東南根(白皮。十份。三月三日採摘。)
黃芩(二份。)
蜀椒(三份。)
厚朴(二份。)
乾薑(二份。)
芍藥(二份。)
上九味。王不留行、蒴藋、桑皮三味燒灰存性。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
白話文:
取王不留行、蒴藋、桑皮三種中藥材,燒成灰,但須保存其藥性。分別搗成粉末,然後篩合混和。用來治療瘡症,每次取方寸匕的量服用。小瘡直接把藥粉灑在患處,大瘡則只需服用藥粉即可。產後也可以服用。
歌曰,金瘡諏(吉日按春秋而)採不留行。桑蒴同(王不留)行(按時而取三物各)十分明。芩樸芍薑均二分。三(分之蜀)椒十八(分之甘)草相成。
白話文:
歌中說,金瘡的藥需要在吉日採摘,而且有固定的時間來採摘。《春秋》中就有關於採藥時間的記載。治金瘡所用的藥材有:不留行、桑蒴、王不留行、黃芩、樸硝、芍藥、薑、花椒、甘草,各藥的用量不同。其中不留行、桑蒴、王不留行各取 10 分(重量單位),黃芩、樸硝、芍藥、薑各取 2 分,花椒 3 分,甘草 18 分,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就是金瘡藥。
尤在涇云。金瘡經脈斬絕。營衛阻弛。治之者必使經脈復行。營衛相貫而後已。除燒灰外。余藥不可日曝。火炙方效。
白話文:
尤在涇說。金瘡經脈斷絕。營衛氣血阻滯不暢。治療它的人一定使經脈恢復運行。營衛氣血互相貫通,才能痊癒。除了燒灰以外。其餘藥物不可在太陽下暴曬。用火烤炙才能發揮藥效。
元犀按。金刃傷處。封固不密。中於風則瘡口無汁。中於水則出青黃汁。風則發痙。水則濕爛成瘡。王不留行疾行脈絡之血灌溉周身。不使其湍激於傷處。桑根皮泄肌肉之風水。蒴藋葉釋名接骨草。滲筋骨之風水。三者皆燒灰。欲其入血去邪止血也。川椒祛瘡口之風。厚朴燥刀痕之濕。
白話文:
元犀認為:金刃傷口,封閉不嚴密。遇到風則瘡口無汁,遇到水則流出青黃色汁液。遇到風則痙攣,遇到水則濕爛成瘡。王不留行可以疏通脈絡之血,灌溉全身,防止血流湍急於傷處。桑根皮可以宣洩肌肉之風水,蒴藋葉又名接骨草,可以滲透筋骨之風水。三者皆燒成灰,希望灰燼進入血液中,去除邪氣,止血。川椒可以祛除瘡口之風,厚朴可以乾燥刀痕之濕。
黃連退肌熱。芍藥散惡血。乾薑和陽。甘草和陰。用以為君者。欲其入血退腫生肌也。風濕去。陰陽和。瘡口收。肌肉生。此治金瘡之大要。
白話文:
黃連可以消除肌肉的熱毒。芍藥可以活血化瘀。乾薑可以溫暖陽氣。甘草可以調和陰陽。這四味藥合用,可以入血退腫生肌。風濕消除了,陰陽調和,瘡口收縮,肌肉生長。這就是治療金瘡(外傷)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