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麻黃加朮湯

治濕家身煩疼。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宜此湯主之。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白朮(四兩。),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

歌曰,煩疼濕氣裹寒中。發汗為宜忌火攻。莫訝麻黃走表。術加四兩里相融。

元犀按。身煩疼者。寒濕之邪著於膚表也。膚表實故無汗。無汗則邪無從出矣。方用麻黃湯髮膚表之汗。以散表寒。又恐大汗傷陰。寒去而濕反不去。加白朮補土生液而助除濕氣。此發汗中寓緩汗之法也。又白朮補脾驅濕之功甚大。且能助脾之轉輸而利水。觀仲祖用術各方可知。今人炒燥炒黑上蒸水漂等制。皆失經旨。

2.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麻黃(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薏苡(半兩。),甘草(一兩。炙)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歌曰,風濕身疼日晡時。(濕無去來。風有休息。與上節濕家分別在此。)當風(汗出當風。)取冷(久傷取冷。)病之基。薏麻半兩十枚杏。炙草扶中(予其勝濕之權。)一兩宜。

(參),以上二方。為濕家立法也。又有風濕之證。其痛輕掣不可屈伸。非如濕家之痛重著不能轉側。且濕家發熱旦暮不殊。風濕發熱日晡增甚。晡申時也。陽明旺於申酉戌。土惡濕。今為風濕所幹。當其旺時。邪正相搏。則反劇也。濕無去來。風有休作。故名風濕。然言風。

寒亦在其中。觀原文云。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意可知矣。蓋痙病非風不成。濕痹無寒不作。方中麻黃散寒。意苡除濕。杏仁利氣。助麻黃驅寒之力。甘草補中。予薏苡勝濕之權。制方之精密如此。

3.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主之。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炙。),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一本。用一兩。)

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歌曰,身重脈浮汗。(上節無汗。故用麻黃髮之。此節汗出。只用防己驅之。),惡風。七錢半術五(錢)甘(草)通。己耆一兩磨分服。(每服五錢匕。)四片生薑一棗充。

加減歌曰,喘者再入五錢麻。胃不和兮芍藥加。三分分字去聲讀。七錢五分今不瘥。寒取細辛氣衝桂。俱照三分效可誇。服後如蟲行皮里。腰下如冰取被遮。遮繞腰溫得微汗。伊岐秘法闡長沙。

(合參),上方治實邪無汗。即桂枝、麻黃二湯例也。虛汗自出。故不用麻黃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驅之。服後如蟲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濕氣下行之徵也。然非耆、朮、甘草。焉能使衛陽復振。而驅濕下行哉。元犀按。張隱菴本草經注云。防己生於漢中者。破之紋如車輻。莖藤空通。

主通氣行水。以防己土之藥。故有防己之名。金匱治水治痰諸方。蓋取氣運於上而水能就下也。李東垣謂防己乃下焦血分之藥。上焦氣分者禁用等論。張隱菴歷歷指駁。使東垣聞之。當亦俯首無詞。噫。不讀神農本經。而妄為臆說。甘為伊岐之罪人。復何責焉。防己功用。余先君注有神農本草經。

議論甚詳。毋庸再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