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回本書目錄

1. 痰飲咳嗽方

2. 苓桂朮甘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者。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次孫男心蘭稟按。心下者。脾之部位也。飲凌於脾。致脾弱不輸。不能制水。則生痰矣。故曰。心下有痰飲也。胸乃人身之太空。為陽氣往來之道路。飲邪瀰漫於胸。盈滿於脅。蔽其君陽。溢於支絡。故曰胸脅支滿也。動則水氣盪漾。其變態無常。或頭旋轉。目冒眩。心動悸諸症。

皆隨其所作也。主以苓桂朮甘湯者。以茯苓為君。蓋以苓者令也。使治節之令行。而水可從令而下耳。桂枝振心陽以退其群陰。如離照當空則陰霾全消。而天日復明也。白朮補中土以修其堤岸。使水無氾濫之虞。更以甘草助脾氣轉輸以交上下。庶治節行。心陽振。土氣旺。轉輸速。

而水有下行之勢。無上凌之患矣。

白話文:

苓桂朮甘湯治療心下有痰飲、胸脅滿悶、頭暈目眩等症。

心下(指脾胃部位)積聚痰飲,是因為脾臟虛弱,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導致水濕停滯成痰。胸部是人體陽氣運行通道,痰飲停滯於胸部,充滿脅肋,阻礙陽氣運行,因此胸脅滿悶。痰飲的阻礙,會導致水氣衝擊頭部,引起頭暈目眩等症狀。

苓桂朮甘湯處方中,茯苓為君藥,能使水濕下行;桂枝溫通心陽,驅散寒邪;白朮健脾益氣,加強脾臟的運化功能,防止水濕氾濫;甘草和中益氣,協同其他藥物,使水濕順利排出。總之,此方通過溫陽利水、健脾化濕,達到治療的目的。

3. 腎氣丸

(見婦人雜病。),治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此丸亦主之。

次孫男心蘭稟按。微者不顯之謂也。飲水也。微飲者。猶陰霾四布細雨輕飛之狀。阻於胸中。蔽其往來之氣。故曰短氣有微飲者。謂微飲阻其氣也。經云。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若心肺之陽虛。則不能行水化氣。用苓桂朮甘湯振心陽崇土以防禦之。使天日明而陰霾散。則氣化行矣。

若腎虛而水泛。則吸引無權。當用腎氣丸補腎行水。使腎氣足。則能通腑而化氣。氣化則水道通矣。余解見婦人雜病。不再贅。

白話文:

腎氣丸

治療呼吸短促,略微浮腫。 浮腫應從小便排出。苓桂朮甘湯主治此症,此腎氣丸亦可治療。

孫子心蘭批注: 「微」指不顯著的意思。「飲」指水液。「微飲」就像陰霾密布、細雨輕飛的樣子,阻滯在胸中,阻礙氣的運行,所以說「短氣有微飲」,是指輕微的浮腫阻礙了氣機的運作。經書上說:「呼氣由心肺而出,吸氣由肝腎而入。」如果心肺陽氣虛弱,就不能運化水液,因此用苓桂朮甘湯振奮心陽,補益脾土,以預防浮腫,使陽氣充足如同太陽明朗,陰霾消散,氣機就能正常運行了。

如果腎氣虛弱而水液泛濫,則吸水之力不足,就應該使用腎氣丸補益腎氣,使腎氣充足,就能通利腑臟,運化水氣,氣機通暢則水道也會通暢。 更詳細的解釋見於《婦人雜病》一書,在此不再贅述。

4. 甘遂半夏湯

治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此湯主之。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歌曰,滿從利減續還來。(去者自去。續者自續。),甘遂三枚芍五枚。十二枚夏指大草。水煎加蜜法雙該。尤在涇云。雖利心下續堅滿者。未盡之飲復注心下也。然雖未盡而有欲去之勢。故以甘遂、半夏因其勢而導之。甘遂與甘草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藥、白蜜。不特安中。抑緩藥毒耳。

白話文:

甘遂半夏湯

治療脈象隱弱,病人想拉肚子,拉肚子後反而舒服。雖然拉肚子了,但心下仍然持續堅硬飽滿,這是因為體內還有積液想排出,但尚未完全排出。此方主治這種情況。

藥方組成:甘遂(大的用三枚),半夏(十二枚,用水一升煮至半升,去渣),芍藥(五枚),炙甘草(如手指般粗的一枚)。

用法: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二升,煮至半升,去渣,加入半升蜂蜜和藥汁一起,煎至八合,一次服用。

歌訣:腹部脹滿因腹瀉減輕,但又再次脹滿。(已排出的就排出去了,未排出的就繼續積存),甘遂三枚,芍藥五枚,半夏十二枚,甘草一根手指粗。水煎加蜜,方法都包含在內。尤其是在《涇川賦》中記載,雖然腹瀉了,但心下仍然持續堅硬飽滿,這是因為未完全排出的積液又流回心下所致。然而,即使未完全排出,也有想排出的趨勢,因此用甘遂、半夏順勢引導排出積液。甘遂與甘草藥性相反卻同時使用,是為了讓它們互相激盪,一次性將積液完全排出。芍藥、蜂蜜不僅能安撫腸胃,還能減緩藥物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