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六 (10)

卷六 (10)

36. 甘麥大棗湯

治婦人臟燥。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此湯主之。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白話文:

  1. 甘草(120克),小麥(600克),大棗(10顆)。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補脾氣。

歌曰,婦人臟燥欲悲傷。如有神靈太息長。(數欠伸)小麥一升三兩草。十枚大棗力相當。魏念庭云。世醫競言滋陰養血。抑知陰盛而津愈枯。陽衰而陰愈燥。此方治臟燥大法也。

白話文:

  1. 歌中唱道,婦人的肝臟機能與脾胃功能衰弱,有悲傷的情緒。如果自覺精神萎靡不振,常常嘆息(老是覺得疲倦)就用以下藥方:小麥一升,當歸三兩,大棗十枚。這三個藥的力量相當。魏念庭說:現在的醫生都競相宣傳滋陰養血。但你知道陰盛而津液就越少,陽衰而陰就越燥。這個藥方就是治療內臟燥熱的總原則。

37. 小青龍湯

(見痰飲。)

瀉心湯(見驚悸。)治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1. 瀉心湯(見驚悸篇。):治療婦人吐涎沫的疾病。醫生反而用瀉法來治療。結果心下就痞結了。應當先治療她的吐涎沫。小青龍湯主治這個病。涎沫止住了,再治療痞結。瀉心湯主治這個病。

按。二方解見傷寒論淺注。不再釋。

38. 溫經湯

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此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此湯主之。

白話文:

  1. 用於治療五十多歲的婦女。患有腹瀉幾十天而沒有停止。入夜後就會發熱。小腹裡感到急迫。腹部脹滿。手掌感覺發熱。嘴脣口乾。這是因為帶下引起的。為什麼這樣說?曾經流產過。瘀血在小腹內不去。怎麼知道呢?從她的嘴脣口乾的症狀可以知道。應該用此湯藥為主藥。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藭,芍藥,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一本二兩。),半夏(半升。一本一升。),麥冬(一升。)

白話文:

  1.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藭、芍藥、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一本作二兩),半夏(半升,一本作一升),麥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多。及至期不來。

白話文:

  1. 以上十二味藥材,以一斗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分為三次服用,溫服。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婦女少腹寒涼,久久不孕。還可治療崩漏、月經過多或月經不調等症狀。

歌曰,溫經芎芍草歸人。膠桂丹皮二兩均。(八物各二兩,)半夏半升麥(冬)倍用。(生)姜(吳茱萸)三兩對君陳。

白話文:

  1. 這首詩中提到,溫經芎芍草歸人,將肉蓯蓉、甘草、當歸和人參這些藥材用於調理。膠桂丹皮各需要六錢,另外還有八樣藥材各需六錢,還有半升半夏、一升麥冬、三錢生薑和吳茱萸,這些藥材組合在一起使用。

男元犀按。方中當歸、芎藭、芍藥、阿膠。肝藥也。丹皮、桂枝。心藥也。吳茱萸。肝藥亦胃藥也。半夏。胃藥亦沖藥也。麥門冬、甘草。胃藥也。人參補五臟。生薑利諸氣也。病在經血。以血生於心。藏於肝也。沖為血海也。胃屬陽明。厥陰衝脈麗之也。然細繹方意。以陽明為主。

白話文:

  1. 男元犀認為:方劑中的當歸、芎藭、芍藥、阿膠,是針對肝臟的藥物。丹皮、桂枝,是針對心臟的藥物。吳茱萸,既能治療肝臟疾病,也能治療胃病。半夏,既能治療胃病,也能治療沖脈疾病。麥門冬、甘草,是針對胃臟的藥物。人參可以補益五臟六腑。生薑可以疏通各部位的氣機。這個病症的病因在經血。因為血生於心,藏於肝。沖脈是血海。胃屬陽明,厥陰衝脈與它相連。然而,仔細研究方劑的意圖,是以陽明經為主的。

用吳茱萸驅陽明中土之寒。即以麥門冬滋陽明中土之燥。一寒一熱。不使偶偏。所以謂之溫也。用半夏、生薑者。以姜能去穢而胃氣安。夏能降逆而胃氣順也。其餘皆相輔而成溫之之用。絕無逐瘀之品。故過期不來者能通之。月來過多者能止之。少腹寒而不受胎者並能治之。

白話文:

  1. 用吳茱萸驅除陽明中土的寒氣。同時用麥門冬滋潤陽明中土的燥氣。一寒一熱,不使偏頗,所以稱之為溫。用半夏、生薑是因為姜能祛除穢氣,使胃氣安寧;半夏能降逆,使胃氣順暢。其餘的藥材都互相輔助,起到溫暖的作用。沒有任何活血化瘀的藥物,所以即使月經過期不來,也能通經;月經過多,也能止血;少腹寒涼而不受胎,也能治療。

統治帶下三十六病。其神妙不可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