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六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0)

1. 甘麥大棗湯

治婦人臟燥。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此湯主之。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補脾氣。

歌曰,婦人臟燥欲悲傷。如有神靈太息長。(數欠伸)小麥一升三兩草。十枚大棗力相當。魏念庭云。世醫競言滋陰養血。抑知陰盛而津愈枯。陽衰而陰愈燥。此方治臟燥大法也。

白話文:

甘麥大棗湯

治療婦女臟腑乾燥,悲傷欲哭,感覺像有神靈作祟,經常伸懶腰等症狀。此方藥效顯著。

藥方: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製法: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六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此方亦可補益脾胃之氣。

歌訣:婦女臟腑乾燥想悲傷,如同神靈般長吁短嘆(頻頻伸懶腰),小麥一升甘草三兩,十枚大棗藥力相當。魏念庭說:世上的醫生都競相談論滋陰養血,卻不知道陰氣盛則津液更枯竭,陽氣衰則陰氣更乾燥。此方是治療臟腑乾燥的有效方法。

2. 小青龍湯

(見痰飲。)

瀉心湯(見驚悸。)治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按。二方解見傷寒論淺注。不再釋。

白話文:

小青龍湯

(如果出現痰飲症狀。)瀉心湯用於治療驚悸,也用於治療婦女吐涎沫的情況。如果醫生誤用下法治療,導致心下痞滿,應先治療吐涎沫,用小青龍湯;涎沫止住後,再治療痞滿,用瀉心湯治療。

(註:這兩個方子的詳細解說,可參考《傷寒論淺注》,在此不再贅述。)

3. 溫經湯

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此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此湯主之。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藭,芍藥,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一本二兩。),半夏(半升。一本一升。),麥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多。及至期不來。

歌曰,溫經芎芍草歸人。膠桂丹皮二兩均。(八物各二兩,)半夏半升麥(冬)倍用。(生)姜(吳茱萸)三兩對君陳。

男元犀按。方中當歸、芎藭、芍藥、阿膠。肝藥也。丹皮、桂枝。心藥也。吳茱萸。肝藥亦胃藥也。半夏。胃藥亦沖藥也。麥門冬、甘草。胃藥也。人參補五臟。生薑利諸氣也。病在經血。以血生於心。藏於肝也。沖為血海也。胃屬陽明。厥陰衝脈麗之也。然細繹方意。以陽明為主。

用吳茱萸驅陽明中土之寒。即以麥門冬滋陽明中土之燥。一寒一熱。不使偶偏。所以謂之溫也。用半夏、生薑者。以姜能去穢而胃氣安。夏能降逆而胃氣順也。其餘皆相輔而成溫之之用。絕無逐瘀之品。故過期不來者能通之。月來過多者能止之。少腹寒而不受胎者並能治之。

統治帶下三十六病。其神妙不可言矣。

白話文:

溫經湯

治療五十歲婦女患病已下痢數十日不止,傍晚發熱,小腹絞痛、腹脹,手掌發熱,口唇乾燥的症狀。這屬於帶下病,原因是曾經經歷過流產,瘀血停留在小腹未排出。從口唇乾燥的症狀可以判斷。此方可用於治療。

藥材組成:吳茱萸(三兩)、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另一版本為二兩)、半夏(半升,另一版本為一升)、麥冬(一升)。

用法:以上十二味藥材,加水一斗,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此方也主治婦女小腹寒冷、久不受孕,以及治療崩漏出血過多,或月經量過多,或月經逾期不至。

歌訣:溫經川芎芍藥當歸人,阿膠桂枝丹皮二兩均。半夏半升麥冬倍用,生薑吳茱萸三兩對君陳。

藥理分析:方中當歸、川芎、芍藥、阿膠是補肝的藥物;丹皮、桂枝是補心的藥物;吳茱萸是補肝也補胃的藥物;半夏是補胃也理氣的藥物;麥冬、甘草是補胃的藥物;人參補益五臟;生薑行氣。此病在經血,而血由心生,藏於肝,衝脈為血海,胃屬陽明,厥陰衝脈與其相連。仔細分析方意,以調理陽明經為主。

用吳茱萸溫散陽明經的寒邪,用麥冬滋潤陽明經的乾燥,寒熱並用,不使偏廢,所以稱之為溫經。使用半夏、生薑,是因為生薑能去濕濁,使胃氣和順;半夏能降逆氣,使胃氣通暢。其他藥物都互相輔佐,達到溫經的效果。方中沒有直接祛瘀的藥物,所以能治療月經逾期不至,也能治療月經量過多,也能治療小腹寒冷而不孕。

此方可治療各種帶下病,其功效神奇難以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