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白虎加桂枝湯

治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此湯主之。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桂枝(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歌曰,白虎原湯論已詳。桂加三兩另名方。無寒但熱為溫瘧。骨節煩疼嘔又妨。(白虎湯歌見長沙方歌括。)

王晉三云。內經論瘧。以先熱後寒邪藏於骨髓者。為溫癉二瘧。仲景以但熱不寒邪藏於心者。為溫癉二瘧。內經所言。是邪之深者。仲景所言。是邪之淺者也。其殆補內經之未逮歟。治以白虎加桂枝湯。方義原在心營肺衛。白虎湯清營分熱邪。加桂枝引領石膏、知母上行至肺。

從衛分泄熱。使邪之鬱於表者。頃刻致和而瘧已。至於內經溫癉瘧。雖未有方。然同是少陰之伏邪。在手經者為實邪。在足經者為虛邪。實邪尚不發表而用清降。何況虛邪有不顧慮其亡陰者耶。臨證之際。化而裁之。是所望於用之者矣。

白話文:

白虎加桂枝湯

治療溫瘧。患者脈象平和,身體不寒但發熱,骨節酸痛,偶爾嘔吐,此方可治。

藥方: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炙甘草二兩、粳米六合、桂枝三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一斗,煮至米熟湯成,過濾藥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歌訣:白虎原湯論述已詳盡,加桂枝三兩另成一方。不寒但熱為溫瘧,骨節煩痛嘔吐亦妨害。(白虎湯歌見長沙方歌括)

王晉三說:內經論述瘧疾,認為先熱後寒,邪氣藏於骨髓者,為溫瘧和寒瘧。而張仲景則認為,僅發熱不寒,邪氣藏於心者,也是溫瘧和寒瘧。內經所言,是邪氣深入者;仲景所言,是邪氣淺表者。這大概補足了內經的不足之處吧。 因此,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此方藥理作用在於心、營、肺、衛四方面。白虎湯清解營分熱邪,加桂枝引導石膏、知母上行至肺,從衛分發散餘熱,使表邪得以迅速調和而瘧疾痊癒。至於內經所說的溫瘧、寒瘧,雖然沒有明確的方劑,但都是少陰經伏邪,手經為實邪,足經為虛邪。實邪尚且不用發散而是清降,何況虛邪更需顧慮陰液的損耗呢?臨證時,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是對用藥者的期望。

2. 蜀漆散

治瘧多寒者。名曰牡瘧。此散主之。

蜀漆(燒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

歌曰,陽為痰阻伏心間。牡瘧陰邪自往還。蜀漆雲龍平等杵。先時漿服不逾閒。

王晉三云。邪氣結伏於心下。心陽郁遏不舒。瘧發寒多熱少。不可謂其陰寒也。主之以蜀漆散。通心經之陽開發伏氣。而使營衛調和。蜀漆。常山苗也。苗性輕揚。生用能吐。雲母在土中。蒸地氣上升而為云。故能入陰分。逐邪外出於表。然邪氣久留心主之宮城。恐逐邪湧吐。內亂神明。故佐以龍骨鎮心寧神。則吐法轉為和法矣。

白話文:

蜀漆散

治療瘧疾寒邪較盛的患者(牡瘧)。此方藥主治此症。

藥方成分:蜀漆(燒去腥味)、雲母(燒製二日夜)、龍骨(三味藥材各等分)。

製法: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細粉。

服用方法:瘧疾發作前,用米湯送服半錢匕(約0.3克)。

歌訣:陽氣受阻於心臟,牡瘧寒邪往來循環,蜀漆、雲母、龍骨等分研磨,發病前服用,不可延誤。

王晉三說:邪氣聚集於心下,心陽氣鬱結不通,瘧疾發作時寒邪較盛,熱邪較少,不能稱為陰寒症。用蜀漆散治療,可以通暢心經的陽氣,驅散伏藏的邪氣,使營衛之氣調和。蜀漆是常山植物的苗,苗性輕揚,生用能催吐。雲母生長於地下,吸收地氣上升而化為雲,因此能進入陰分,驅逐邪氣外出。但邪氣久留於心臟,擔心驅邪吐邪會導致內亂神明,所以輔以龍骨鎮心安神,使催吐之法轉變為溫和之法。

3. 附外臺秘要三方

4. 牡蠣湯

治牡瘧。

牡蠣,麻黃(各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歌曰,先煎三(兩蜀)漆四(兩)麻黃。四(兩牡)蠣二甘後煮良。邪郁胸中須吐越。驅寒散結並通陽。

(犀),按。瘧多寒者名牡瘧。是痰飲填塞胸中。阻心陽之氣不得外通故也。趙氏云。牡蠣軟堅消結。麻黃非獨散寒。且能發越陽氣。使通於外。結散陽通。其病自愈。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兩。),栝蔞根(四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柴胡去夏為傷陰。加入蔞根四兩珍。瘧病渴因邪灼液。蔞根潤燥可生津。

王晉三云。正瘧寒熱相間。邪發於少陽。與傷寒邪發於少陽者稍異。內經言。夏傷於大暑。秋傷於風。病以時作。名曰寒瘧。金匱云。瘧脈多弦。弦數者風發。正於悽愴之水寒久伏於腠理皮膚之間。營氣先傷而後風傷衛。故仲景用柴胡去半夏而加栝蔞根。其義深且切矣。蓋少陽瘧病發渴者。

由風火內淫。劫奪津液而然。奚堪半夏性滑利竅。重傷陰液。故去之。而加天花粉生津潤燥。豈非與正傷寒半表半裡之邪。當用半夏和胃而通陰陽者有別乎。

柴胡桂薑湯(歌見長沙方歌括。),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牡蠣(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王晉三云。夏月暑邪。先傷在內之伏陰。至秋復感涼風。更傷衛陽。其瘧寒多微有熱。顯然陰陽無爭。故瘧邪從衛氣行陰二十五度。內無捍格之狀。是營衛俱病矣。故和其陽即當和其陰。用柴胡和少陽之陽。即用黃芩和里。用桂枝和太陽之陽。即用牡蠣和里。用乾薑和陽明之陽。

即用天花粉和里。使以甘草調和陰陽。其分兩陽分獨重柴胡者。以正瘧不離乎少陽也。陰藥獨重於花粉者。陰虧之瘧以救液為急務也。和之得其當。故一劑如神。

元犀按。先賢云。瘧病不離少陽。少陽居半表半裡之間。邪入與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爭則病作。息則病止。止後其邪仍居於少陽之經。愚意。外為陽。內為陰。先寒者邪欲出。其氣干於太陽。衝動寒水之氣而作也。後熱者。以胃為燥土。脾為濕土。濕從燥化。則木亦從其化。

故為熱為汗也。汗後木邪仍伏於陽明之中。應期而發者。土主信也。蓋久瘧胃虛。得補可愈。故先君用白朮生薑湯多效。

白話文:

牡蠣湯

治療寒瘧(一種瘧疾)。

藥方:牡蠣、麻黃(各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將藥材用八升水煎煮,先煮蜀漆、麻黃,去掉浮沫,煎至六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煎至二升,溫服一升。如果服用後嘔吐,則不要再服用。

歌訣:先煎三兩蜀漆四兩麻黃,四兩牡蠣二甘後煮良。邪郁胸中須吐越,驅寒散結並通陽。

寒瘧是因為痰飲阻塞胸中,阻礙心陽之氣外達所致。牡蠣能軟堅消結,麻黃除了散寒,還能發越陽氣,使之通達於外,達到結散陽通的效果,使病情自愈。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治療瘧疾發熱口渴,以及久瘧。

藥方: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兩)、栝蔞根(四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將藥材用一斗二升水煎煮,煎至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歌訣:柴胡去夏為傷陰,加入蔞根四兩珍。瘧病渴因邪灼液,蔞根潤燥可生津。

正瘧寒熱交替,邪氣發於少陽,與傷寒邪氣發於少陽略有不同。《內經》記載,夏季傷暑,秋季傷風,疾病按時發作,稱為寒瘧。《金匱要略》記載,瘧疾脈象多弦,弦數是風邪所致,是因為寒邪久伏於皮膚腠理之間,營氣先受損,繼而風邪傷及衛氣。因此,張仲景用柴胡去半夏而加栝蔞根,其道理深奧而精妙。少陽瘧疾發熱口渴,是因為風火內侵,耗傷津液所致,不宜用滑利竅道的半夏,以免加重陰液損傷,所以去掉了半夏,而加入生津潤燥的藥物,這與治療傷寒半表半裡的邪氣,用半夏和胃通陰陽的方法有所不同。

柴胡桂薑湯

治療瘧疾以寒為主,微有發熱,或僅寒不熱。服用一劑即可見效。

藥方: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牡蠣(二兩)。將藥材用一斗水煎煮,煎至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初服略感煩躁,再次服用後汗出,即可痊癒。

夏季暑邪先傷及伏藏於內的陰氣,至秋季又感受涼風,進一步損傷衛陽,這種瘧疾寒多微熱,陰陽失調。瘧邪循衛氣行陰經二十五度,內無抵禦之力,營衛皆病。因此需調和陰陽,用柴胡調和少陽之陽,用黃芩調和裡,用桂枝調和太陽之陽,用牡蠣調和裡,用乾薑調和陽明之陽,用天花粉調和裡,用甘草調和陰陽。柴胡用量較重,因為正瘧不離少陽;天花粉用量較重,因為陰虛的瘧疾急需補充津液。陰陽調和得當,故一劑即可見效。

先賢認為瘧疾不離少陽,少陽居於半表半裡之間,邪氣入侵與陰氣爭奪則寒,邪氣外出與陽氣爭奪則熱,爭奪則發病,休止則病止。病止後,邪氣仍留於少陽經脈。外為陽,內為陰,先寒者邪氣欲外出,其氣衝擊於太陽經,衝動寒水之氣而發病;後熱者,胃為燥土,脾為濕土,濕從燥化,則木氣亦隨之化,故發熱出汗。汗後,邪氣仍伏於陽明經之中,按期發作。久瘧胃虛,補益則可痊癒,因此用白朮生薑湯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