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赤小豆當歸散

(見狐惑。),治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此主之。

男元犀按。肝為血海。氣通胞中。主宣布之權。虛則失其權矣。曰先血後便者。肝失其統。不能下宣。致胞中之血滲入肛門也。近血者。胃接二腸。胞與腸前後。此之最近也。若胃腸受濕熱。致傷其氣。必通於胞中。而迫血妄行。赤小豆入心清熱。解臟毒。當歸入肝補虛散郁。能宣其血入於經隧也。

2. 瀉心湯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此湯主之。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歌曰,火熱上攻心氣傷。(即心氣不足。)清濁二道血洋洋。(火逼血從濁道出則為吐。血從清道出則為衄血。)大黃二兩芩連一。釜下抽薪請細詳。

蔚按。火邪盛而迫血。則錯經妄行。血為心液。血傷無以養心。致心陰之氣不足也。故曰心氣不足。非心陽之氣不足也。用芩、連苦寒之品。入心清火以培心氣。大黃去瘀生新。此一補一瀉之法也。

3. 吳茱萸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治嘔而胸滿者。又主幹嘔。吐涎沫。頭痛者。

受業林禮豐按。胸為陽位。曠若太空。嘔而胸滿者。陰邪佔居陽位也。故重用生薑、吳萸之大辛大溫。以通胸中之陽。以破陰霾之氣。佐以人參、大棗之一陰一陽。以建脾胃之氣。以鎮逆上之陰。使陽光普照。而陰翳自消。有何干嘔胸滿吐涎沫之患哉。

4. 半夏瀉心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湯主之。

長男蔚按。嘔而腸鳴並無下利。心下痞不因誤下。何以上下之阻隔若是。蓋因飲停心下。上逆為嘔。下干為腸鳴。飲不除則痞不消。欲蠲飲必資中氣。方中參、棗、草以培中氣。藉半夏之降逆。佐芩、連以消痞。復得乾薑之溫散。使痞者通。逆者降矣。妙在去滓再煎。取其輕清上浮。以成化痞降逆之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