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凡例

回本書目錄

凡例

1. 凡例

一、方中分兩煮法服法。俱遵原本。但古今之權量不同。漢之一兩。今止二錢零。予遵程氏活法。每方取古方三分之一。以作一劑又從二劑中取三分之一為一服。每劑分為三服。如桂枝。原方生薑、桂枝、芍藥各三兩。今一劑此數味用各九錢。分而三之。是每服此數味各三錢是也。

白話文:

一、藥方中有兩種煮法和服用方法。都應該遵守原來的記載。但是古今的權重單位不同。漢朝的一兩,現在只有二錢零。我遵循程氏活法的做法,每一個藥方取古方的三分之一,作為一劑;又從兩劑中取三分之一作為一服。每劑分成三服。例如桂枝湯,原方生薑、桂枝、芍藥各三兩。現在一劑這幾味的藥各用九錢。分成三份,就是每服這幾味的藥各三錢。

甘草二兩。今一劑用六錢。分而三之。是此味每服二錢是也。大棗全料用十二枚。今照數不減者。以稱則隨時不同。而棗之分枚則一也。分而三之。是此味每服四枚是也。啜粥溫覆禁忌。俱依古法。余仿此。

一、每方歌括之後。必加方解。間有治法方法。意義既詳於歌中者。不復於方後再解。

白話文:

甘草二兩,現在一份藥方使用六錢,分成三等份,所以每劑使用二錢。大棗用全料十二枚,現在按照數目不減少的理由是,使用秤子稱量時隨時不同,而棗的分開成幾枚是相同的,分為三等份,所以每劑使用四枚。喝稀粥、溫服、忌諱,都按照古法。其他藥物也比照這樣做。

一、前賢名言精論。千古不磨者。本集或於歌中。或於注中。採集不遺。間有未愜於心者。取原文細繹其旨。求其合於內經。又與難經之言相為表裡。參之千金、外臺之說相發明者。而後補註之。嘗閱吳醫匯講。以獨開生面不襲老生常談為高。而予正與之相反。覽斯集者。必以剿說病之。然而甘受而不辭也。

白話文:

前人留下的名言精論,歷經千年依然光芒不減。這本書將這些精華,無論是在詩歌中、註解中,都一一收錄。有些內容可能與我的理解有所差異,我會仔細推敲其意,探究其是否符合《內經》的理論,以及是否與《難經》的論述相輔相成,再參照《千金》、《外台》等醫書的觀點進行闡釋,最後才加以註解。我曾經閱讀過吳氏醫學的匯集講解,覺得其獨樹一幟,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而我的做法恰恰相反。讀者可能會批評我過於拘泥於古法,但我也甘願接受批評,不予辯駁。

一、傷寒、金匱諸方。皆出伊聖湯液經。說見藝文志。其方通造化之微。不可以尋常寒溫補瀉之說以窺測之。且其用法。俱本神農本草經。若執宋元后之本草。及李時珍綱目。汪訒庵備要等。查對藥性。失之遠矣。家君刻有神農本草經讀行世。凡讀傷寒金匱者。不可一日離之。

一、金匱附方。雖系後人贅入。而方引藥味。卻亦不凡。今其方名以仿宋字體別之。

白話文:

  1. 《傷寒》和《金匱》這些藥方,都出自伊尹的《湯液經》。關於這兩本書的記載,請參閱《藝文志》。這些藥方貫徹了自然界變化規律的奧妙,不能用通常的寒、熱、補、瀉的理論來推測它們。而且,這些藥方的用法,都以《神農本草經》為依據。如果用宋、元以後的《本草》以及李時珍的《綱目》,汪昂的《備要》等書,來對照藥性,那就錯得太遠了。《神農本草經讀》是我父親刻印並已在市面上流傳的。凡是學習《傷寒》 和《金匱》的人,不能一天離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