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方歌括》~ 凡例
凡例
1. 凡例
一、方中分兩、煮法、服法,俱遵原本。但古今之權量不同,漢之一兩,今止二錢零。予遵程氏活法,每方取古方三分之一,以作一劑,又從二劑中取三分之一為一服,每劑分為三服。如桂枝湯,原方生薑、桂枝、芍藥各三兩,今一劑此數味用各九錢,分而三之,是每服此數味各三錢是也。
甘草二兩,今一劑用六錢,分而三之,是此味每服二錢是也。大棗全料用十二枚,今照數不減者,以稱則隨時不同,而棗之分枚則一也,分而三之,是此味每服四枚是也。啜粥、溫覆、禁忌,俱依古法,余仿此。
一、每方歌括之後,必加方解。間有治法、方法,意義既詳於歌中者,不復於方後再解。
一、前賢名言精論,千古不磨者,本集或於歌中,或於注中,採集不遺。間有未愜於心者,取原文細繹其旨,求其合於內經,又與難經之言相為表裡,參之千金、外臺之說相發明者,而後補註之。嘗閱吳醫匯講,以獨開生面、不襲老生常談為高,而予正與之相反。覽斯集者,必以剿說病之,然而甘受而不辭也。
一、傷寒、金匱諸方,皆出伊聖湯液經,說見藝文志。其方通造化之微,不可以尋常寒溫補瀉之說以窺測之。且其用法,俱本神農本草經,若執宋元后之本草,及李時珍綱目、汪訒庵備要等,查對藥性,失之遠矣。家君刻有神農本草經讀行世,凡讀傷寒金匱者,不可一日離之。
一、金匱附方,雖系後人贅入,而方引藥味,卻亦不凡。今其方名以仿宋字體別之。
白話文:
[凡例]
一、方劑中有些藥方需要分兩次煎煮,服用方法也依循古方。但古今的重量單位不同,漢代的一兩約等於現在的二錢。我採用程氏活法,每張處方取古方三分之一的藥量作為一劑,再從一劑中取三分之一作為一次服用量,每劑分三次服用。例如桂枝湯,原方生薑、桂枝、芍藥各三兩,現在一劑的用量就改為各九錢,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各三錢。
甘草二兩,現在一劑的用量為六錢,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二錢。大棗原方用十二枚,現在也照此用量不減少,因為重量會因棗子大小而有所不同,但枚數則是一致的,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四枚。喝粥、保暖、禁忌等事項,都依照古法。其他的處方也以此類推。
一、每首藥方歌訣之後,都會加上方解,有時會包含治療方法。如果治療方法和意義在歌訣中已經詳盡說明,就不在方後再做解釋。
一、前賢的名言精論,歷久彌新的,本集會在歌訣或註解中收錄,力求不遺漏。有些看法與我個人意見不符的,我會仔細研讀原文,探究其本意,使其符合《內經》的理論,並與《難經》的記載互相印證,參照《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書籍加以闡釋,然後再補充註解。我曾閱讀過吳氏醫學匯講,認為其獨樹一幟,不落俗套,非常高明。但我卻恰恰相反,讀者可能會因此批評我的說法,但我甘願承受批評。
一、傷寒論、金匱要略的藥方,都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藝文志有記載),其方劑精妙,不可用普通的寒熱溫補瀉的理論去理解。而且其用法都根據《神農本草經》,如果參考宋元以後的本草書,以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汪機的《本草備要》等書來對照藥性,就會產生很大的偏差。家父刻印了《神農本草經》行世,凡是閱讀傷寒論、金匱要略的人,都不能離開這本書。
一、金匱要略的附方,雖然是後人增補的,但藥方和藥物的選擇卻也不俗。現在將這些方名用仿宋體字體來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