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甘草瀉心湯

治狐惑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宜此湯。蝕於下部則咽乾。宜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甘草(四兩。炙。),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傷寒(論中)甘草瀉心湯。卻妙增參三兩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醫狐惑探源方。

元犀按。蟲有情識。故能亂有情識之心臟。而生疑惑矣。蟲為血化之物。故仍歸於主血之心。方且類聚群分。若有妖妄憑藉而然。其實不外本身之血氣以為祟耳。此方補虛而化濕熱。雜以辛苦之味。名曰瀉心。意深哉。

2. 苦參湯

苦參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龐安時傷寒總病論。用苦參半斤。槐白皮、狼牙根各四兩。煎熏洗之。

3. 雄黃熏法

雄黃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歌曰,苦參湯是洗前陰。下蝕(從下而衝於上。)咽乾熱最深。更有雄黃熏法在。肛門蟲蝕亦良箴。(蝕在肛者發癢。俗呼臟頭風。)

元犀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狐惑病乃感風木濕熱之氣而生。寒極而化也。苦參苦寒。氣清屬陽。洗之以通陽道。雄黃苦寒。氣濁屬陰。熏之以通濁道。但雄黃稟純陽之色。取其陽能勝陰之義也。熏洗二法。按陰陽分配前後二陰。此又別其陰中之陰陽也。二味俱苦寒而燥者。苦以瀉火。寒以退熱。燥以除濕。濕熱退而蟲不生矣。

4. 赤小豆當歸散

治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此方主之。並治先便後血。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當歸(十分。)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眼眥赤黑變多般。小豆生芽曝令乾。豆取三升歸十分。杵調漿水日三餐。

元犀按。此治濕熱侵陰之病。大抵濕變為熱則偏重於熱。少陰主君火。厥陰主風木。中見少陽相火。病入少陰。故見微煩默默但欲臥等證。病入厥陰。故目赤現出火色。目眥黑現出火極似水之色。主以赤豆去濕清熱解毒。治少陰之病。當歸導熱養血。治厥陰之病。下以漿水。以和胃氣。胃氣與少陰和。則為火土合德。胃氣與厥陰和。則為土木無忤。微乎微乎。

又按。或謂是狐惑病。或謂是陰陽毒病。然二者皆濕熱蘊毒之病。金匱列於二證交界處。即是承上起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