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方歌括》~ 卷一 (6)
卷一 (6)
1. 甘草瀉心湯
治狐惑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宜此湯。蝕於下部則咽乾。宜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甘草(四兩。炙。),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傷寒(論中)甘草瀉心湯。卻妙增參三兩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醫狐惑探源方。
元犀按。蟲有情識。故能亂有情識之心臟。而生疑惑矣。蟲為血化之物。故仍歸於主血之心。方且類聚群分。若有妖妄憑藉而然。其實不外本身之血氣以為祟耳。此方補虛而化濕熱。雜以辛苦之味。名曰瀉心。意深哉。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
治療狐惑病。症狀像傷寒,患者沉默寡言想睡覺,眼睛卻閉不上,躺下坐起都不舒服。喉嚨受損稱為惑,陰部受損稱為狐。不想吃東西,聞到食物味道就覺得噁心。臉色忽紅忽黑忽白,上部受損則聲音嘶啞,適合用此湯;下部受損則咽喉乾燥,適合用苦參湯清洗;肛門受損,則用雄黃熏洗。
藥方:炙甘草四兩,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歌訣:「傷寒論」中的甘草瀉心湯,妙處在於增加了人參三兩。過去治療痞症導致下痢的方劑,此方則用於探究治療狐惑病的根本。
按語:蟲有知覺,因此能擾亂有知覺的心臟,讓人產生疑惑。蟲是血氣化生之物,所以仍歸屬於主血的心臟。此方根據病症分類配伍,即使有妖邪作祟,其根本原因也離不開自身的氣血失調。此方補益虛損,化解濕熱,並加入辛、苦之味,稱為瀉心湯,其用意深遠。
2. 苦參湯
苦參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龐安時傷寒總病論。用苦參半斤。槐白皮、狼牙根各四兩。煎熏洗之。
白話文:
苦參湯
用一升苦參,加一斗水煎煮,煎至七升,過濾掉藥渣,用藥液熏洗患處,一天三次。
龐安時《傷寒總病論》中,則是用半斤苦參,搭配四兩槐白皮和四兩狼牙根一起煎煮,然後用藥液熏洗。
3. 雄黃熏法
雄黃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歌曰,苦參湯是洗前陰。下蝕(從下而衝於上。)咽乾熱最深。更有雄黃熏法在。肛門蟲蝕亦良箴。(蝕在肛者發癢。俗呼臟頭風。)
元犀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狐惑病乃感風木濕熱之氣而生。寒極而化也。苦參苦寒。氣清屬陽。洗之以通陽道。雄黃苦寒。氣濁屬陰。熏之以通濁道。但雄黃稟純陽之色。取其陽能勝陰之義也。熏洗二法。按陰陽分配前後二陰。此又別其陰中之陰陽也。二味俱苦寒而燥者。苦以瀉火。寒以退熱。燥以除濕。濕熱退而蟲不生矣。
白話文:
雄黃熏法
將雄黃研磨成粉末,用兩個瓦筒合在一起,燒熱後用來燻肛門。
古歌云:苦參湯用來清洗外陰,可以治療下焦之熱衝向上蔓延,導致咽喉乾燥灼熱的症狀。此外,還有雄黃燻法,能有效治療肛門蟲蝕(肛門蟲蝕會引起肛門瘙癢,俗稱「臟頭風」)。
元犀註解:蟲蝕在喉嚨稱為「惑」,蟲蝕在外陰稱為「狐」,狐惑病是由於感受風、木、濕、熱之邪氣,寒邪極盛而轉化的。苦參性味苦寒,氣味清香,屬陽,用來清洗外陰,可以疏通陽氣;雄黃性味苦寒,氣味濁重,屬陰,用來燻肛門,可以疏通陰氣的通道。然而,雄黃卻呈現純陽之色,這裡是取其陽氣可以制伏陰邪的意義。燻洗這兩種方法,根據陰陽的特性,分別用於治療前後兩個陰部,這也體現了陰中又有陰陽的道理。這兩種藥物都具有苦寒燥的特性,苦味可以瀉火,寒性可以退熱,燥性可以除濕。濕熱去除後,蟲自然就不會滋生了。
4. 赤小豆當歸散
治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此方主之。並治先便後血。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當歸(十分。)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眼眥赤黑變多般。小豆生芽曝令乾。豆取三升歸十分。杵調漿水日三餐。
元犀按。此治濕熱侵陰之病。大抵濕變為熱則偏重於熱。少陰主君火。厥陰主風木。中見少陽相火。病入少陰。故見微煩默默但欲臥等證。病入厥陰。故目赤現出火色。目眥黑現出火極似水之色。主以赤豆去濕清熱解毒。治少陰之病。當歸導熱養血。治厥陰之病。下以漿水。以和胃氣。胃氣與少陰和。則為火土合德。胃氣與厥陰和。則為土木無忤。微乎微乎。
又按。或謂是狐惑病。或謂是陰陽毒病。然二者皆濕熱蘊毒之病。金匱列於二證交界處。即是承上起下法。
白話文:
赤小豆當歸散治療脈搏數而無明顯發熱、輕微煩躁、只想臥床休息、出汗等症狀,病程三四天時眼睛紅得像鴿子眼,七八天時眼角發黑。如果患者還能進食,表示膿已形成。此方可用於治療此症,也能治療先便血後出血的疾病。
方劑組成:赤小豆(三升,浸泡至發芽後曬乾)、當歸(十分)。
用法: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每次服用一湯匙,一天服用三次。
歌訣:眼角紅黑變化多端,赤小豆發芽曬乾,赤小豆三升當歸十分,研磨加米湯一日三次服用。
註解:此方治療濕熱侵犯陰經的疾病。一般來說,濕邪化熱,則熱邪較盛。少陰經主司君火,厥陰經主司風木,此病見少陽相火,病入少陰則表現為輕微煩躁只想臥床休息等症狀;病入厥陰則眼睛發紅呈現火色,眼角發黑呈現火極似水的顏色。方中用赤小豆清熱解毒利濕,治療少陰經的病證;用當歸養血活血,治療厥陰經的病證;用米湯送服,以調和胃氣。胃氣與少陰經調和,則火土相生;胃氣與厥陰經調和,則土木相生,病情得以緩解。
另註:有人認為這是狐惑病,也有人認為是陰陽毒病,但兩種病症都是濕熱蘊毒的病症。《金匱要略》將此方列於兩種病症的交界處,是承上啟下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