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2)

1. 防己茯苓湯

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此湯主之。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白話文:

  • 防己:3兩

  • 黃耆:3兩

  • 桂枝:3兩

  • 茯苓:6兩

  • 甘草:2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歌曰,四肢聶聶動無休。皮水情形以此求。己桂耆三草二兩。茯苓六兩砥中流。

白話文:

取上述五種藥材,用六升水煎煮,取兩升藥汁,分成三次溫服。

歌謠說:四肢不停地震顫。皮水的情狀可由此方求治。已用肉桂和黃耆各三兩,甘草二兩。茯苓則用了六兩來穩固中焦。

徐忠可云。藥亦同防己黃耆湯。但去朮加桂苓者。風水之濕在經絡。近內。皮水之濕在皮膚。近外。故但以苓協桂滲周身之濕。而不以術燥其中氣也。不用薑、棗者。濕不在上焦之營衛。無取乎宣之也。

白話文:

徐忠可說:「藥物也和防己黃耆湯相同,只是去掉朮,加入桂苓。風水之濕在經絡,靠近內部。皮水之濕在皮膚,靠近外部。因此,只用苓與桂滲出全身之濕,而不用朮來燥其中氣。不用薑、棗,是因為濕不在上焦的營衛,無須宣通。」

2. 越婢加朮湯

(見上。),里水病。此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白話文:

(參見上方。)里水病,這個湯可以治療。甘草麻黃湯也可以治療。

男元犀按。風水皮水之外。有正水而兼色黃。名里水。里水雖無發汗之法。而邪盛正不衰者。亦必藉麻黃之力深入其中。透出於外。以收捷效。今色黃。是濕熱相雜於內。宜此湯。如寒氣凝結於內。宜甘草麻黃。

白話文:

男元犀註解。風邪外侵,皮膚隆起的水腫。還有一種是真水卻帶有黃色,稱為「裡水」。裡水雖然無法用發汗的藥治療,但邪氣盛行,正氣不衰退的患者,也必須藉助麻黃的藥力深入其中,將邪氣透發到體外,才能收到快速療效。現在水腫呈現黃色,是濕熱相互混雜在體內,適合使用這個藥方。如果寒氣凝結在體內,則適合用甘草麻黃。

3. 甘草麻黃湯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白話文: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五升,先煮麻黃,去掉上面的泡沫,加入甘草,煮至剩三升。溫服一升,蓋被子讓身體出汗,若不出汗可再服一次。注意避風寒。

歌曰,里水原來自內生。一身面目腫黃呈。甘須二兩麻黃四。氣到(二藥上宣肺氣。中助土氣。外行水氣。)因知水自行。

白話文:

詩歌說,腹水是從體內產生。全身的面容顯得腫黃。甘草和麻黃各四兩。二藥會順氣促進肺部的氣血運行,幫助脾胃的土氣運行,並排除體內水分。因此知道腹水會自行消除。

蔚按。麻黃髮汗最捷。徐靈胎謂其無氣無味。不專一經。而實無經不到。蓋以出入於空虛之地。凡有形之氣血。不得而御之也。

白話文:

蔚先生說:麻黃發汗最快速,徐靈胎說麻黃沒有氣味,不專屬於某一個經脈。但實際上麻黃能到達全身的經脈。這是因為麻黃出入於空虛的地方,凡是有形的氣血都無法阻擋它。

4. 麻黃附子湯

(即麻黃附子甘草湯。歌見長沙方歌括。)

麻黃,附子,甘草

白話文:

即是麻黃附子甘草湯。這首歌決可以在長沙方歌括中找到。

麻黃,附子,甘草。

杏子湯(闕。徐、尤云。疑是麻杏甘石湯。),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白話文:

杏子湯:(闕。徐、尤認為是麻杏甘石湯。)水所引起的疾病。脈象沉細,是少陰證。浮的脈象是風證。沒有水虛脹滿是氣水,發汗就能治好。脈象沉細,宜服用麻黃附子湯。浮脈,宜服用杏子湯。

客問曰。金匱水氣篇。杏子湯方闕。諸家注說。疑為麻杏甘石湯。不知是否。犀答曰。非也。麻杏甘石湯。傷寒論治發汗後汗出而喘。主陽盛於內也。本節云。水之為病發其汗即已。未云熱之為病自汗出也。蓋麻杏甘石湯治內蘊化熱自汗出之症。此水之為病發其汗為宜。則麻杏甘石湯不可用矣。

白話文:

一位客人問道:在《金匱要略》的「水氣篇」中,杏子湯的方子缺失了。各家注釋說,懷疑是麻杏甘石湯。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犀氏回答說:不是。麻杏甘石湯,是《傷寒論》中治療發汗後汗出而喘的方子。主治的是陽盛於內。本節說:水的病因是出汗後才引起的。並沒有說熱的病因是自汗引起的。所以麻杏甘石湯是針對內部蘊化熱氣而導致自汗的症狀。而這裡水之為病是發汗後才引起的。所以不能用麻杏甘石湯。

客又曰。何以知杏子湯方用麻黃而不用石膏乎。余答曰。師云。水病發其汗即已。故知其必用麻黃。而不用石膏矣。夫以石膏質重。寒涼之性能除裡熱。清肺胃。同麻黃、杏仁降逆鎮喘。外則旋轉於皮毛。用之退熱止汗則可。用之發表驅寒則不可耳。然則此篇師言脈沉小屬少陰。

白話文:

客人又說,為什麼知道杏子湯方劑使用麻黃而不是石膏呢?我回答說,老師說,水病發汗就會痊癒,所以知道杏子湯方劑一定用麻黃,而不使用石膏。石膏質地沉重,寒涼的性質能去除裡熱,清肺胃。與麻黃、杏仁一起使用,可以平喘鎮咳,在體表旋轉,用它來退熱止汗是可以的,但用它來發表驅寒就不可行了。既然如此,那麼老師在這篇文章中說脈沉小屬於少陰。

用附子溫經散寒。主石水之病。即可知脈浮屬太陽。用杏子啟太陰之氣。主正水之病。為變其脈症言之也。恐石膏之凝寒。大有關於脾腎。故不可用焉。高明如徐忠可及二張二程。俱疑為麻杏甘石湯。甚矣。讀書之難也。而余以為其即麻黃、杏仁、甘草三味。不知是否。以俟後之學者。

客悅而去。

白話文:

用附子溫暖經脈,散去寒氣。主治水邪引起的疾病。從脈象可知脈浮屬太陽經。用杏子來開通太陰經的氣機。主治正水引起的疾病。因為脈症發生了變化,所以要改變治療方法。擔心石膏的寒凝性質,會對脾腎造成很大影響。所以不能使用。像徐忠可和二張二程這樣的高明醫生,都懷疑它是麻杏甘石湯。讀書真是太難了。而我認為是麻黃、杏仁、甘草三味藥。不知道是否正確。留待後代學者來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