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半身不遂」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半身不遂是中醫古代疾病,又稱為偏癱、半身麻痹等。其主要症狀為一側肢體運動障礙,包括肌力減弱、肌張力增高、肌肉萎縮、關節攣縮、感覺障礙、運動障礙等。

半身不遂在中醫屬於「中風」範疇,中醫認為其發病原因主要與「風」、「痰」、「瘀」等病理因素有關。風邪外襲、痰濁內阻、氣血瘀阻等均可導致半身不遂的發生。

臨床上,半身不遂的治療以中藥內服、針灸、推拿等中醫傳統療法為主。中藥內服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常用方劑有《傷寒論》中的「葛根湯」、「桂枝湯」等。針灸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改善症狀。推拿可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緩解疼痛。

半身不遂是中醫古代疾病,其發病原因複雜,治療方法多樣。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古方便覽》本方條曰:「有一男子,年四十餘,患卒倒,不知人事,醒後,半身不遂,舌強不能語,諸醫無效。余診之,胸脅痞硬,腹滿甚而拘攣,按之則徹於手足,乃作此方使飲。十二三日,身體略能舉動。又時以紫圓攻之,二十日許,得以痊愈。」

麥門冬湯

  • 1.《皇漢醫學》:「麥門冬加石膏湯,治中風脈洪大,上逆有熱,大便少,半身不遂者。

十全大補湯

  • 1.《周慎齋遺書》:「半身不遂,須分左右,俱用十全大補湯。初起必加羌活、防風三五帖。在左用氣中之血藥,在右用血中之氣藥,大便閉,雖半月十日無妨。如閉,血藥多於氣藥;如瀉,氣藥多於血藥,俱以此湯調理,丸、藥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四物湯

  • 1.《成方切用》:「風秘便難,蜜丸,名補肝丸。(肝以散為補。)加木香檳榔,名治氣六合湯。治血虛氣滯,或血氣上衝。加羌活天麻,蜜丸,名神應養真丹。治足厥陰經,受風寒暑濕癱瘓不遂,語言謇澀,及血虛腳氣,加桃仁紅花竹濕瀝薑汁,治半身不遂,在左者屬瘀血。(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
  • 2.《成方切用》:「(千金),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憒亂,半身不遂。〔丹溪曰:左半身不遂,屬血虛與瘀血,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薑汁竹瀝。右半身不遂,屬氣虛與痰,以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分氣血屬左右,亦太拘著,不甚驗也。)〕筋急拘攣,口眼喎斜,語言謇澀,風濕腰痛,痰火併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 3.《醫學三信編》:「喻嘉言《寓意草》云:《丹溪方書》有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少血,宜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在右屬氣虛屬痰,宜二陳湯、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教人如此認症,因而復起後人之執著。至《內經》則無此說也。《內經》但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

乾薑附子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心虛寒風,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喎邪斜方。

麻黃湯

  • 1.《喻選古方試驗》:「中風偏痹,半身不遂,用麻黃以湯熬成糊,攤紙上,貼不病一邊,上下令遍,但七孔並病處不糊,以竹蝨焙為末,三錢,老人加麝香一錢,研勻,熱酒調服,就臥,須臾藥行如風聲,口吐惡水,身出臭汗如膠,乃急去糊紙,別溫麻黃湯浴之。暖臥將息,淡食十日,手足如故。

牽正散

  • 1.《奇效良方》:「治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 2.《仁術便覽》:「治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 3.《本草綱目》:「中風口喎,半身不遂:牽正散:用白附子、白殭蠶、全蠍並等分,生研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楊氏家藏方》)

烏頭湯

  • 1.《證治摘要》:「烏頭湯,半身不遂。及左右手足。蜷攣者。烏頭湯。微汗之。(入門),中風自疝來者。脈多緊也。用之。
  • 2.《醫學入門》:「詳分上下與周身,傷寒周身節痛,乃風寒侵入肌骨。雜病周身痛者,乃風痰壅滯,二陳湯加南星、羌活、蒼朮、白芷、酒芩、竹瀝、薑汁,或挾瘀血者,再加桃仁、紅花;濕痰瘀血,周身兩脅走痛者,控涎丹加桃仁泥為丸,或小胃丹下之。如半身不遂,及左右手足蜷攣者,烏頭湯微汗之。
  • 3.《皇漢醫學》:「雖有吼喘、鼻息鼾睡等證,然吐瀉得度,厥復不大熱,吼喘稍退,身體安靜者,必起。其半身不遂者,宜桂枝加朮附湯或烏頭湯,兼用南呂丸或姑洗丸,時時以白散攻之,隨證瓜蒂散亦可用,先人多用紫圓。所謂卒中風之稍輕者,諸惡證緩解後,脈洪大,面色赤,他醫施治既引日者,病毒凝結,不治也。

補陽還五湯

  • 1.《文十六卷》:「觀其方,用黃耆四兩、歸尾二錢、赤芍錢半、川芎、桃仁、紅花各一錢,加地龍亦一錢,主治半身不遂。方以黃耆為君,當歸為臣。若例以古法,當歸補血湯黃耆五倍於當歸,則二錢之歸宜君以一兩之耆,若四兩之耆即當臣以八錢之歸。今則耆且二十倍于歸矣,大約欲以還五成之虧,有必需乎四兩之多者。
  • 2.《醫林改錯》:「此方治半身不遂,口服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

續命湯

  • 1.《醫學綱目》:「〔《千》〕,續命湯,治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體冷,或智或癡,或身強直不語,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狀,角弓反張,或欲得食,或不用食,大小便不利,皆療之。
  • 2.《醫通祖方》:「治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
  • 3.《赤水玄珠》:「《千金》,續命湯,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體冷,或智,或癡,或身強直不語,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狀,角弓反張,或欲得食,或不用食,大小便不利,皆療之。
  • 4.《續名醫類案》:「吳交山治一婦,產後因虛,牙關緊急,半身不遂,失音,以續命湯煮飲,數服而安。(《醫宗粹言》。)

二陳湯

  • 1.《丹溪手鏡》:「血虛有痰半身不遂,涎潮昏塞,宜以四物四君子隨氣虛血虛加二陳湯用之,調以涼劑導痰行氣也,或權宜吐之。

瓜蒂散

  • 1.《先哲醫話》:「中風口眼喎斜,或半身不遂者,與瓜蒂散得效,若卒中風者無驗。
  • 2.《皇漢醫學》:「雖有吼喘、鼻息鼾睡等證,然吐瀉得度,厥復不大熱,吼喘稍退,身體安靜者,必起。其半身不遂者,宜桂枝加朮附湯或烏頭湯,兼用南呂丸或姑洗丸,時時以白散攻之,隨證瓜蒂散亦可用,先人多用紫圓。所謂卒中風之稍輕者,諸惡證緩解後,脈洪大,面色赤,他醫施治既引日者,病毒凝結,不治也。
  • 3.《皇漢醫學》:「所謂卒中昏厥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痰氣壅塞者。

三黃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不欲飲食。兼治賊風、偏風、猥退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言。
  • 2.《世醫得效方》:「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不欲飲食。兼治賊風,偏風,猥退風,半身不遂,失喑不言。

獨活寄生湯

  • 1.《世醫得效方》:「治產後血虛生風,手足抽掣,筋脈攣急,時發搐搦,半身不遂。或因勞役太早,風邪乘間而入,服之立愈。有痰,間服加味壽星丸。(方見大方科腰痛及風科通治類)

烏頭桂枝湯

  • 1.《皇漢醫學》:「一男子年五十,左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蹇澀,手足振動,余用此方,大吐水而困倦。病家驚駭,余曰:「不必畏,是藥之瞑眩也。」後諸證盡除而收全效。

大黃黃連瀉心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氣疾(神經病)與偏枯(半身不遂)同視,非也,不可信之。」

小續命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猝暴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戰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情氣亂,頭目眩重,痰涎並多,筋脈拘攣,不能屈伸,骨節煩疼,不得轉側,及治諸風,服之皆驗。若治腳氣緩弱,久服得瘥。久病風人,每遇天色陰晦,節候變更,宜預服之,以防喑瘂。
  • 2.《時病論》:「_小續命湯_,:治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蹇澀,及剛柔二痙。
  • 3.《醫方集宜》:「治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頭目昏眩
  • 4.《仁術便覽》:「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癢,精神昏亂,頭目眩暈,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及腳氣緩弱不能動履屈伸。
  • 5.《祖劑》:「即小續命湯,有防己加白花蛇、獨活、幹蠍(各三錢),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
▼ 展開更多

四生丸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專治左癱右瘓,口眼喎斜,中風涎急,半身不遂,不能舉者,悉皆療之。
  • 2.《是齋百一選方》:「專治左癱右瘓,口眼喎斜,中風涎急,半身不遂,不能舉者,悉皆治之。

烏藥順氣散

  • 1.《醫方集宜》:「治中風中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先宜服此

參蘇飲

  • 1.《婦人大全良方》:「治痰飲停積胸中,中脘閉塞,嘔吐痰涎,眩暈嘈煩,忪悸噦逆;及痰氣中人,停留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嘔,頭疼發熱,狀如傷寒。
  • 2.《醫燈續焰》:「_參蘇飲_,治痰積中脘,暈眩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及感冒風邪,鼻塞、憎寒、咳嗽等證。
  •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痰飲停積胸中,中脘閉,嘔吐痰涎,眩暈嘈煩,忪悸噦逆;及痰氣中人,停留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嘔,頭疼發熱,狀如傷寒。
  • 4.《校註婦人良方》:「_參蘇飲_,治痰積中脘,暈眩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中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
  • 5.《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_參蘇飲_,治感冒發熱,頭疼骨痛,半身不遂,嘔吐痰涎等症,妊婦服此最穩。

大秦艽湯

  • 1.《銀海指南》:「_大秦艽湯_,治風中經絡,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語言蹇澀,乃血弱不能養筋,宜用養血疏風之劑。經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是也。
  • 2.《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大秦艽湯_,治卒中風酸厥,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語言微澀症。
  • 3.《醫醫偶錄》:「中血脈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大秦艽湯加竹瀝、薑汁、鉤藤。二曰寒。傷寒是也。寒在表則與風之中腑治同。寒入里用附子理中湯,法洋《傷寒論》。三曰暑。暑輕者但煩渴,益元散足矣。暑重者汗喘昏悶,消暑丸灌之。寒包暑者,頭痛惡寒而煩渴,四味香薷飲加荊芥、秦艽。
  • 4.《醫學心悟》:「此際須用理中湯,加參兩餘,以溫補元氣。若寒痰阻塞,或用三生飲加人參以灌之,庶救十中之二三。中血脈者,中在半表半裡也,如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之屬是也,藥宜和解,用大秦艽湯加竹瀝、薑汁、鉤藤主之,而有氣與血之分。氣虛者,偏於右,佐以四君子湯。血虛者,偏於左,倍用四物湯。
  • 5.《醫學心悟》:「然予自揣生平,用附子理中治愈者甚多,其用牛黃丸治愈者,亦恆有之,惟三化湯一方,並未舉用。此必天時、地土、人事之不同。然寒熱之劑,屹然並立,古方具在,法不可泯,故兩存之,以備參酌。中血脈者,中在經絡之中也。其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是也,大秦艽湯主之。
▼ 展開更多

四君子湯

  • 1.《成方切用》:「(千金),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憒亂,半身不遂。〔丹溪曰:左半身不遂,屬血虛與瘀血,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薑汁竹瀝。右半身不遂,屬氣虛與痰,以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分氣血屬左右,亦太拘著,不甚驗也。)〕筋急拘攣,口眼喎斜,語言謇澀,風濕腰痛,痰火併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 2.《醫方集解》:「本方加竹瀝、薑汁: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亦治痰厥暴死。本方加木香、藿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錢氏):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人參、白朮、乾葛皆能生津。)楊仁齋再加五味子、柴胡:治消渴不能食。本方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治虛煩,或泄或渴,為調理內傷外感之奇方。
  • 3.《成方切用》:「為病後調理,助脾進食之劑。加棗仁(炒)治振悸不得眠,(胡洽居土)加薑汁竹瀝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亦治痰厥暴死。加木香藿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錢氏)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參朮乾葛。皆能生津。)楊仁齊再加五味柴胡,治消渴不能食。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

地黃飲子

  • 1.《醫學三字經》:「_資壽解語湯_,(喻嘉言),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與地黃飲子同意。但彼重在腎,此重在脾。
  • 2.《醫學實在易》:「_資壽解語湯_,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與地黃飲子同意,但彼重在腎,此重在脾。

三聖散

  • 1.《濟陽綱目》:「_三聖散_,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骨節疼痛,遍身盡痛,一切風疾,血脈凝滯,筋絡拘攣,行步艱難。

三生飲

  • 1.《刪補名醫方論》:「_三生飲_,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 2.《古今醫統大全》:「_三生飲_,治卒中風,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厥,風厥。
  • 3.《証治準繩‧類方》:「_《易簡》三生飲_,治卒中昏不知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但口開手散,眼合遺尿,聲如鼾鼻者難治。
  • 4.《醫宗必讀》:「_三生飲_,治卒中昏冒,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痰氣上壅,或六脈沉伏,或浮盛者,並宜服之。但脫絕證見者難治。
  • 5.《六氣感證要義》:「_三生飲_,治中風猝倒,痰氣上壅,昏不知人,並口眼喎斜,半身不遂。
▼ 展開更多

導痰湯


蠲痹湯

  • 1.《成方切用》:「(嚴氏),治中風身體煩痛,項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舉動艱難。(諸證皆因營衛虛而風濕干之也。經曰:營虛則不仁,衛虛則不用。不仁,皮膚不知痛癢也。不用,手足不能運動也。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也。二曰風痱。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