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25)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25)

1. 冬瓜子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白瓜子

《別錄》曰:「冬瓜仁也,八月採之。」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使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饑。久服,輕身耐老。(《本經》)

除煩滿不樂,可作面脂。(《別錄》)

去皮膚風及黑䵟,潤肌膚。(大明)

治腸癰。(時珍)

《本萆備要》曰:「冬瓜,寒瀉熱,甘益脾。利二便,治水腫,止消渴,散熱毒癰腫。子,補肝明目(凡藥中所用之瓜子,皆冬瓜子也)。」

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為消炎性利尿兼緩下藥,而主治癰腫有特能焉。

白話文:

冬瓜子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說:

白瓜子

《名醫別錄》說:「就是冬瓜的種子,在八月採收。」

【氣味】味道甘甜,性質平和,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能使人容光煥發,氣色好,增強體力,不容易感到飢餓。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出自《神農本草經》)

能消除煩躁鬱悶的心情,可以做成潤膚的面脂使用。(出自《名醫別錄》)

能夠去除皮膚上的風邪和黑斑,滋潤肌膚。(出自《大明本草》)

能夠治療腸癰。(出自李時珍)

《本草備要》說:「冬瓜,性質寒涼能瀉熱,味道甘甜能補益脾胃。能夠促進大小便的排泄,治療水腫,止渴,散解熱毒和癰腫。冬瓜子,能補肝明目(凡是藥材中用到的瓜子,都是指冬瓜子)。」

綜合以上各家說法來看,這個藥材屬於具有消炎、利尿以及緩和腹瀉作用的藥物,特別在治療癰腫方面有獨特的效果。

2. 大黃甘遂湯之注釋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敦字注:和久田氏云:「敦者,對也,祭時用盛黍稷之器,而似腹者也。」又尾臺氏云:「如敦狀者,少腹高起,形如敦,而不急結,不硬滿者也。『敦』音『對』,器名。」《禮‧明堂位》曰:「有虞氏之兩敦。」鄭注曰:「盛黍稷之器也。」《周禮.天官》曰:「珠盤玉敦。」鄭注曰:「敦,盤類也。故以盤盛血,以敦盛食也。」

生後者,產後也。全文之義,婦人於產後如敦狀,下腹部膨滿,小便少,難通,不渴者,為水血二毒併結於子宮,即以本方為主治也。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5.2克,甘遂、阿膠各2.8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頓服。其血當下。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小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或經水不調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治小腹絞痛堅滿,手不可近者。」

《續建殊錄》曰:「一婦人,產後忽煩悶,二便閉,小腹硬滿,按之則痛,不可近手,兩足浮腫,不能屈伸,乾嘔,短氣,命迫旦夕。與八味湯,兼用大黃甘遂湯,兩便快利,小便晝夜六七行,惡露續下,小腹滿大減,按之不痛。經日,浮腫不去,乃與木防己湯,兼以夷則丸,諸證痊愈。」

《成績錄》曰:「一婦人,產後煩悶,二便閉,小腹硬滿,手不可近,兩足浮腫,不可屈伸,乾嘔短氣,命迫旦夕。先生診之,投桃核承氣湯兼大黃甘遂湯,二便快利,小便晝夜六七行,惡露續下,小腹滿去,按之不痛。經日,足腫未除,更用木防己加茯苓湯,諸證痊愈。」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僧,年二十八,患淋瀝數年,時出膿血,或如米泔水,大便下利,有時閉結,若下利時,淋瀝稍安,閉結則甚。余診小腹滿如敦狀,按之則莖中引痛,乃作此方使飲之,大下利後,病頓退,數日痊愈。」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按大黃甘遂湯與抵當湯皆主小腹滿,而抵當湯證,硬滿小便自利,此方證小腹膨滿甚而不硬,小便微難,因此可見瘀血與水血結滯之異。此方不特產後,凡經水不調,男女癃閉,小腹滿痛者,及淋毒沉滯,梅淋,小腹滿痛不可忍,溲膿血者,皆能治之。子炳曰:『此方與甘遂半夏湯,同證而小異,婦人則用此方,男子則用甘遂半夏湯。

』夫甘遂半夏湯,主心下堅滿,此方主小腹滿如敦狀,雖為同用甘遂,其證、其部位本自懸殊,何可混同,且隨證處方,豈問男女耶?子炳不特不知藥方之主治,又陷膠柱之誤說也。」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去水血二物,然重水氣,而以血為客也。『微難』云者,非一向不通之謂。此證頗多,然婦人急於小腹滿結,小便不利者,有速效。又男子疝證,小便閉塞,小腹滿痛者,此方尤有驗。」

白話文:

大黃甘遂湯的解釋

婦女產後,小腹脹滿,像一個鼓起的土墩,小便有點困難,但不口渴。這種情況是因為產後體內的水和血結聚在子宮裡,此時就用大黃甘遂湯來治療。

關於「敦」字的解釋:

有人認為,「敦」是指祭祀時用來盛放黍稷的器具,形狀像肚子。也有人認為,「如敦狀」是指小腹高高隆起,形狀像「敦」,但不像是硬塊或結實的脹滿。「敦」的發音同「對」,是一種器皿的名稱。古代書籍中也有記載說「敦」是盛放黍稷的器具,或者是像盤子的器皿,用來盛放食物。

關於「生後者」的解釋:

「生後者」指的是產後。這段話的意思是,婦女產後,小腹脹滿像鼓起的土墩,小便量少難以排出,但不口渴,這是因為水和血這兩種邪氣一起結聚在子宮裡,這種情況就要用大黃甘遂湯來治療。

大黃甘遂湯的藥方:

大黃5.2克,甘遂、阿膠各2.8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約150毫升煎煮,煮剩約75毫升後,去除藥渣,一次性喝完。喝下後,瘀血應該就會排出。

其他醫家的觀點:

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子是治療小腹脹滿像鼓起的土墩,小便有點困難,或月經不調的病症。

《方機》認為,這個方子是治療小腹絞痛,脹滿堅硬,不能觸碰的病症。

《續建殊錄》記載,有一個婦女產後突然煩躁,大小便都不通暢,小腹脹滿堅硬,按壓會痛,不能靠近,兩腳浮腫,不能彎曲,噁心想吐,呼吸急促,情況危急。後來用了八味湯,同時搭配大黃甘遂湯,大小便很快就通暢了,小便量也增多,惡露也陸續排出,小腹的脹滿感大大減輕,按壓也不痛了。過幾天,浮腫沒有消退,又用了木防己湯,同時搭配夷則丸,各種症狀才痊癒。

《成績錄》記載,有一個婦女產後煩躁,大小便都不通暢,小腹脹滿堅硬,不能觸碰,兩腳浮腫,不能彎曲,噁心想吐,呼吸急促,情況危急。醫生診斷後,使用了桃核承氣湯,同時搭配大黃甘遂湯,大小便很快就通暢了,小便量也增多,惡露也陸續排出,小腹的脹滿感消失,按壓也不痛了。過幾天,腳的浮腫沒有消退,又用了木防己加茯苓湯,各種症狀才痊癒。

《古方便覽》記載,一個28歲的和尚,患淋病多年,時常排出膿血,或者像米泔水一樣,大便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腹瀉時,淋病的症狀會稍稍減輕,便秘時則會加重。醫生診斷他的小腹脹滿像鼓起的土墩,按壓時陰莖會感到疼痛,於是就用了這個方子讓他服用,大瀉之後,病症很快就消退了,幾天就痊癒了。

《類聚方廣義》認為,大黃甘遂湯和抵當湯都是治療小腹脹滿的,但抵當湯證是硬滿,小便可以正常排出,而大黃甘遂湯證是小腹膨脹脹滿,但沒有那麼硬,小便有點困難。由此可見,這是瘀血和水血結聚的不同。這個方子不只可以治療產後病,凡是月經不調、男女小便不通暢、小腹脹滿疼痛,以及淋病、梅毒導致的小腹脹痛難忍,小便排出膿血等症狀,都可以用此方治療。有人說,此方與甘遂半夏湯症狀相似,但略有不同,婦女應該用此方,男子應該用甘遂半夏湯。但實際上,甘遂半夏湯主要治療心下脹滿,此方主要治療小腹脹滿,兩者症狀和部位都不同,不應該混淆,應該根據病症開方,不應該分男女。這種說法不僅不懂得藥方的治療重點,還犯了固守成規的錯誤。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認為,這個方子主要是去除體內的水和血兩種邪氣,但主要針對的是水邪,瘀血只是輔助的。所謂「小便微難」,並不是說完全排不出小便。這個病症其實很常見,但婦女如果小腹脹滿結實,小便不暢,用這個方子會有很好的效果。另外,男子疝氣導致小便堵塞,小腹脹滿疼痛,用此方也很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