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26)
別論 (326)
1. 下瘀血湯之注釋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金匱要略》)
【註】
詳總論瘀血之毒害及少陽病篇枳實芍藥散條。
下瘀血湯方
大黃二兩,桃仁二十枚,蟅蟲二十枚。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如上,本方本為煎方,今改為丸方如下。
下瘀血丸方
大黃16克,桃仁7克,蟅蟲21克。
上為細末,以蜂蜜為丸,一回1~5克許,一日一回,乃至三回,酒,又白湯服用之。
白話文:
如果產婦腹痛,按照常規應該使用枳實芍藥散來治療。如果用了這個藥方沒有效果,那就是因為腹中有乾血停留在肚臍下方,應該使用下瘀血湯來治療。這個藥方也適用於經期不順暢的情況。
關於瘀血的危害以及在少陽病篇中枳實芍藥散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相關的總論。
下瘀血湯的藥方組成:
大黃二兩、桃仁二十枚、蟅蟲二十枚。
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四顆藥丸。每次用一升酒煎煮一顆藥丸,取八合藥汁一次喝完。服用後,會排出像豬肝一樣的新鮮血塊。
原方是煎煮的湯劑,現在改為丸劑,如下:
下瘀血丸的藥方組成:
大黃16克、桃仁7克、蟅蟲21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每次服用1到5克左右,一天服用一次,最多可以服用三次。可以用酒或白開水送服。
2. 下瘀血湯之腹證
如仲景所謂有乾血著臍下,則本方證之瘀血塊,密著於臍下部之腹底,按之則有抵抗而壓痛,然往往因知覺過敏,難以觸診,與其他之瘀血證有別也。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臍下毒痛,及經水不利者。」
稻葉克禮著《腹證奇覽》本方條曰:「有瘀血著臍下,則小腹急痛不可忍,甚則手不可近者,本方之所主也。…此證探診臍下,指頭觸之,覺堅而急痛者,此方之正證也。余考此大血證,婦人多因經水不通,男子亦多血證者。其人或因腰痛久不止,或有淋疾、痔、脫肛等之患者,或發大建中湯證者,間亦有此證。
余前在東都時,一男子三十四五歲,因大腹痛而臍下痛者三年,百治無效。余診之,暗然覺冷氣,腹皮強急,如有頭足,乃與大建中湯。一月許,漸愈。又覺臍下痛不可忍,乃與下瘀血湯,數日痊愈。」
《成績錄》曰:「一婦人,月經過度,或每月再見,肩背強,腹中攣急,或硬滿,飲食能進,大便秘結,陰門時癢,患已數年,不得治效。先生與當歸芍藥散,兼用下瘀血丸,宿疴遂愈。」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方《本草綱目》蟅蟲條稱大蟅蟲丸,治產後腹痛有乾血者。又《大觀本草》亦稱大黃蟅蟲丸,主久瘕積結。按此本為丸方,非湯方也。其制亦與抵當丸相似,故當稱丸也,其稱下瘀血者,疑為後人以其效名之,亦猶陷胸、備急之類耳。
又倪珠謨《本草彙言》曰:『仲景方,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內有乾血,肌膚甲錯者,以乾漆、大黃各一兩,蟅蟲十個,酒煮半日,搗膏為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白湯送下。』此比《金匱》大黃蟅蟲丸藥味寡少,而功力專也。雖似後人裁酌,然簡捷而有效。」
產後,腹中結實拘攣,或煩滿而痛者,當以枳實芍藥散和之。若不愈者,其人必有乾血,宜下瘀血湯。
白話文:
下瘀血湯的腹部徵兆:
就像張仲景所說的,如果肚臍下方有乾血瘀積,那麼這個方劑所針對的瘀血塊,會緊密地附著在肚臍下方的腹底,按壓時會有阻抗感和疼痛。但常常因為患者感覺過於敏感,難以觸診,這點和其他瘀血症狀有所不同。
東洞翁對這個方劑的定義是:「治療肚臍下方疼痛,以及月經不順暢的狀況。」
稻葉克禮在《腹證奇覽》中對此方劑的描述是:「如果有瘀血積聚在肚臍下方,就會導致小腹劇烈疼痛難以忍受,嚴重時甚至無法觸碰,這就是這個方劑主要治療的症狀。...診察時按壓肚臍下方,指尖觸摸到堅硬且疼痛的部位,就是使用這個方劑的正確指徵。我認為這種嚴重的血瘀症狀,婦女多是因為月經不通暢引起,男子也常有血瘀的狀況。這些人可能因為腰痛長期無法痊癒,或是患有淋病、痔瘡、脫肛等疾病,或是曾經出現過大建中湯證的患者,有時也會出現這種症狀。」
我以前在東京時,遇到一位三十四五歲的男子,因為腹部劇烈疼痛,肚臍下方疼痛三年,經過各種治療都沒有效果。我診斷時,隱約感覺到他腹部有寒氣,腹皮緊繃,感覺像是有東西在裡面,於是給他開了大建中湯,服用一個月左右,漸漸好轉。之後又感覺到肚臍下方疼痛難忍,就給他開了下瘀血湯,幾天就痊癒了。
《成績錄》中記載:「一位婦女,月經量過多,或一個月來兩次,肩背僵硬,腹部抽痛,或感覺脹滿,食慾正常,大便秘結,陰部時常搔癢,這個病已經困擾她好幾年,都治不好。醫生給她開了當歸芍藥散,同時搭配下瘀血丸,宿疾就痊癒了。」
《類聚方廣義》中提到,這個方劑在《本草綱目》的蟅蟲條中被稱為大蟅蟲丸,用來治療產後腹痛有乾血的狀況。《大觀本草》也將其稱為大黃蟅蟲丸,主要治療長期的腫塊積聚。按照這樣看來,這個方劑本來是丸劑,而不是湯劑。它的製作方法也與抵當丸相似,所以應該稱為丸劑。之所以稱作下瘀血,可能是後人根據它的功效來命名的,就像陷胸湯、備急丸之類的命名方式。
倪珠謨在《本草彙言》中說:「張仲景的方子,治療五勞虛損到極點,身體消瘦、腹部脹滿、無法進食,體內有乾血、皮膚乾燥粗糙的症狀,使用乾漆、大黃各一兩,蟅蟲十個,用酒煮半天,搗成膏狀做成丸子,像黍米那麼大,每次服用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這個方子比《金匱要略》中的大黃蟅蟲丸藥味少一些,但功效更專一。雖然可能經過後人修改,但簡單且有效。
產後,腹部結實緊縮,或是煩躁脹滿而疼痛,可以用枳實芍藥散來調和。如果情況沒有好轉,那這個人一定是有乾血,應該使用下瘀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