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卷之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9)

1. 啟脾丸

治同上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蓮肉(各一兩)、陳皮澤瀉甘草山楂(各五錢)

白話文: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蓮肉(各 30 克) 陳皮、澤瀉、甘草、山楂(各 15 克)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

2. 參朮白朮散

方見脾胃門,治同上。

3. 五味子散

治脾腎泄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五錢)

二味炒香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

4. 二神丸

治同上。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

上為細末,用大棗四十個,同生姜四兩,煮爛,去核與姜不用,將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送下。

白話文:

上面這個方子是治療細菌感染的,具體做法是:

使用四十個紅棗和四兩生薑煮爛,去除棗核和生薑,將棗肉搗爛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鹽湯送服。

5. 固腸丸

治泄久腸滑不固

白話文:

訶子:一種中藥,具有祛痰止咳、利咽開音等功效 人參:一種馳名中藥,具有補氣強身、益智安神等功效 赤石脂:一種礦物藥,具有止血、收斂、補腎等功效 白朮:一種中藥,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健胃等功效 龍骨:一種動物藥,具有鎮靜安神、澀精止遺等功效 枯礬:一種礦物藥,具有止血、收斂、燥濕止帶等功效 木香:一種中藥,具有理氣止痛、健胃止瀉等功效

6. 豆蔻散

治同前

白話文:

  • **豆蔻:**一種香料,具有芳香健胃的作用
  • **附子:**來源於烏頭的塊根,具有溫腎壯陽、祛寒止痛的作用
  • **陳皮:**乾燥的橘皮,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作用
  • **乾薑:**乾燥的生薑,具有溫中散寒、止嘔健胃的作用
  • **白朮:**一種中藥材,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作用
  • **麥芽:**發芽的大麥,具有健脾消食、化積止嘔的作用
  • **茯苓:**一種寄生於松樹根部的菌類,具有健脾益腎、利水滲濕的作用
  • **甘草:**一種豆科植物的根,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作用
  • **訶子:**一種訶子樹的果實,具有斂肺止咳、固澀止瀉的作用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7. 升陽除濕湯

治脾胃虛弱,風濕下陷,飲食不思,腸鳴腹痛,四肢困軟

白話文:

  • 升麻:藥性辛溫,具有升舉陽氣、散寒止痛的作用。
  • 柴胡:藥性微苦、微寒,具有疏散肝膽鬱滯、清熱除煩的作用。
  • 防風:藥性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消腫的作用。
  • 神麯:藥性甘溫,具有益氣補虛、生津止渴的作用。
  • 澤瀉:藥性淡滲,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的功效。
  • 豬苓:藥性淡滲,具有利水滲濕、消腫利尿的作用。
  • 蒼朮:藥性苦溫,具有健脾燥濕、祛風勝濕的作用。
  • 陳皮:藥性溫辛,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作用。
  • 甘草:藥性甘溫,具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調和諸藥的作用。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8. 白朮芍藥湯

治痛泄

白朮(土炒) 芍藥(酒炒) 陳皮 防風 甘草

白話文:

白朮(炒黃):可健脾益胃,利水消腫 芍藥(炒酒) :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陳皮 :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防風 :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不用引煎服 久泄者加升麻

9. 肉豆蔻丸

治腎泄久不愈,脈沉細無力

破故纸(炒香) 肉豆蔻(用麵裹煨去油,為末,各等分)

上為細末,空心米飲送下

10. 病源

有寒 有熱 有食 有火 有痰 有氣

內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火

東垣云:夫嘔吐噦皆屬於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者太陽也,少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血病也。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氣病也。

白話文:

東垣說:嘔吐和噁心都屬胃病,胃是統領五臟六腑的總樞紐,它們的不同表現是由於氣血強弱而異。

嘔吐屬於陽明經,陽明經氣血充盈,所以嘔吐時有聲音,也吐出東西,這說明氣血都有問題。

吐出東西而不伴隨聲音的屬於太陽經,少陽經氣血偏於血多氣少,所以有東西吐出,但是沒有聲音,這說明是血的問題。

噁心想吐但不吐出東西的屬於少陽經,少陽經氣血偏於氣多血少,所以有聲音而沒有東西吐出,這說明是氣的問題。

11. 形證

丹溪云: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

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吐症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於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肉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屬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症: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

白話文:

河間名醫說:胃和膈膜有嚴重熱氣時會出現嘔吐,這是火氣上升的徵兆。嘔吐症狀有:氣滯嘔吐、積食嘔吐、寒氣嘔吐這三種,都從三焦的理論來探討。

上焦位於胃部,向上通於天氣,主要負責接受食物而不排出。中焦位於中腹部,向上通於天氣,向下通於地氣,主要負責消化肉類和穀物。下焦位於肚臍以下,向下通於地氣,主要負責排出廢物而不接受食物。

因此,上焦出現嘔吐的都屬於氣滯嘔吐。氣是天地的陽氣,其脈象會浮而強勁。症狀如下:吃東西後馬上嘔吐,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結,氣體往上衝到胸部而疼痛。

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長。其症: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峻藥去其積,檳榔木香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氣也,其脈沉而遲。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峻藥通其秘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以降氣和胃為主。中焦(胃)嘔吐大多是由於積滯,有陰性積滯(由寒濕引起)和陽性積滯(由熱邪引起),飲食和氣鬱積滯結成塊而引起疼痛。其脈象浮而長。症狀:有的先疼痛後嘔吐,有的先嘔吐後疼痛。治療方法應使用攻下藥物去除積滯,檳榔木香理氣。下焦(腸道)嘔吐大多是由於寒氣引起的,屬於地氣。其脈象沉而遲。症狀:早上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小便清澈利爽,大便乾澀不通暢。治療方法應使用攻下藥物通利腸道,溫暖寒氣,大便逐漸通暢,再用和胃藥輔助治療,避免大便乾澀不通暢,即可自愈。

外有傷寒陽明實熱太甚而吐逆者,有內傷飲食填塞太陰以致胃氣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熱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氣虛胃氣衰者,聞穀氣則嘔噦者,有脾濕太甚不能運化精微,致使清痰留飲壅滯上中二焦,時時噁心嘔吐清水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不可執一見也。

白話文:

中醫認為,嘔吐的原因有多種:

  • 外感陽明實熱:由外感風寒或暑濕引起,導致陽明經熱盛,表現為發熱、口渴、噁心嘔吐。
  • 內傷飲食填塞太陰:暴飲暴食或飲食不潔,導致脾胃受損,胃氣不通,出現脹滿、噁心、嘔吐。
  • 胃熱:胃中熱盛,可導致胃痛、口臭、噁心、嘔吐。
  • 胃寒:胃中寒氣過盛,可出現胃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 久病氣虛胃氣衰:久病體虛,胃氣衰弱,聞到食物氣味就會噁心嘔吐。
  • 脾濕太甚:脾胃濕氣過盛,運化受阻,導致清痰上泛,噁心嘔吐清水。

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的原因對症下藥,不能只看表面症狀。

12. 脈法

脈訣云滑脈居寸多嘔逆 陽脈浮緊,浮者胃氣虛,緊者寒在上,二氣相爭,其人即吐。

脈訣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死,不吐者死。

又曰嘔而脈弱,小便弗利,身有微熱厥者難治。

胃中有熱脈數而滑,胃中有寒脈遲而滑。

13. 治法

一胃中有痰作嘔者宜 二陳湯加減用

一胃中有寒作嘔者宜 治中湯丁香 或養胃湯

白話文:

當胃部有寒氣而嘔吐時,可以使用以下の湯藥治療:

  • 治中湯,加入丁香。
  • 或養胃湯。

一痰逆嘔吐眩暈者宜 旋覆花湯 茯苓半夏湯

白話文:

痰液逆流導致嘔吐、頭暈的人適合服用:

  • **旋覆花湯:**適用於痰熱內擾引起嘔吐眩暈、胸膈滿悶、舌苔黃膩等症狀。

  • **茯苓半夏湯:**適用於痰飲阻滯中焦引起嘔吐眩暈、胸悶腹脹、大便溏泄等症狀。

一發熱而嘔者宜 柴胡竹茹湯

一食積作嘔中脘痛者宜 香砂養胃湯

一胃寒作嘔吐者宜 藿香散

一肝火逆上嘔吐者宜 抑青丸

一病人胃虛嘔吐者宜 丁香治中湯

一內傷飲食填塞胃氣嘔吐不已者宜用 藿香平胃散

一痰逆胸滿嘔吐者宜用 溫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