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傷寒門

3. 小序

傷寒一科,自仲景先師而下,得其旨趣者幾人哉?予考之,治傷寒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蓋變遷之不定,反復之無常,運氣匪明,不能知陰陽之消長;主客匪辨,不能知時月之盛衰。是亦難矣!必也明素難精,脈理分經絡,然後方可施治。其大要,無出乎表裡、陰陽、虛實、寒熱八者而已。

矧內傷有似於外感,一或少差,懸隔霄壤。東垣立內外傷辨明且備矣。而丹溪亦云:「千世之下,得旨趣者惟東垣而已。」故治法當對症斟方,表則汗,里則下,表里汗下之法,少有未當,則死生之系,豈小小哉?

白話文:

關於傷寒這一科,自從仲景先師之後,真正領悟其中精髓的人又有多少呢?我研究發現,治療傷寒的方法有三百九十七種,方劑有一百一十三個。這是因為病情的變化難以捉摸,反覆無常,如果不能明白氣運的變化,就無法了解陰陽的消長;如果不能分辨主症和客症,就無法了解時令月份的盛衰。這實在是很困難啊!必須要精通《素問》、《難經》這些醫學經典,並能透過脈象了解經絡的變化,然後才能夠施以治療。其中最主要的原則,不外乎表裡、陰陽、虛實、寒熱這八個方面而已。

況且內傷的症狀有時候很像外感,只要稍微有一點差異,結果就可能天差地遠。李東垣對於內傷和外感的辨別已經非常清楚且完善了。朱丹溪也說:「千年之後,能夠領悟其中精髓的,只有李東垣而已。」因此治療的方法應該針對病症來開立處方,表證就發汗,裡證就攻下,如果發汗或攻下的方法稍微不恰當,就關係到生死存亡,這可不是小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