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1)

回本書目錄

凡例八款 (1)

1. 病源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為毒者,以氣而成殺厲之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大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疫厲之氣也。夫欲究知四時之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鬥歷以占之。

九月霜降節後宜漸寒而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後宜解。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至驚蟄節後,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如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症,如後章。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

其寒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白話文:

病源

《陰陽大論》說: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寒冷。這是四季正常運行的順序。冬天寒冷嚴酷,萬物都深藏起來。君子如果能固守身體的防禦,就不會受到寒邪的傷害,那些受到寒邪侵襲的,就叫做傷寒。人如果受到四季之氣的侵襲,都會生病,而這些侵襲如果變為毒害,就會造成嚴重的疾病。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後立刻發病,就叫做傷寒;如果沒有立刻發病,寒毒就會潛藏在皮膚肌肉裡,到了春天就轉變為溫病,到了夏天就轉變為暑病。

暑病這種病,熱的程度比溫病要嚴重。那些辛勤勞作的人,在春夏兩季常常容易罹患溫熱病,這些都是因為冬天受到寒邪侵襲所導致的,並不是季節性的流行病。所謂的季節性流行病,是指春天應該溫暖反而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反而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反而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反而溫暖。這些都是不該出現的季節氣候,因此一年之中,不論老幼,所生的病症大多相似,這就是季節性的流行疫病。想要了解四季的氣候如何導致疾病,以及判斷是否為流行疫病的方法,都應該參照曆法來推斷。

九月霜降之後,天氣應該逐漸寒冷,到了冬天就非常寒冷,而正月雨水節氣之後,天氣就應該回暖。之所以叫做雨水,是因為冰雪融化變成了雨水。到了驚蟄之後,氣候就逐漸溫和,然後向著夏天的炎熱轉變,到了秋天就又涼爽起來。從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凡是接觸到霜露,體內有寒邪而立刻發病的人,就叫做傷寒。如果冬天出現了不符合節氣的溫暖氣候,就叫做冬溫。冬溫的毒性與傷寒有很大的差異。冬溫的發展有先後順序,有時會重複出現,病情也有輕重之分,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這些在後面的章節會詳細說明。

從立春節氣之後,如果沒有突然出現的嚴寒,也沒有冰雪,但有人發熱生病,這就屬於春天陽氣發散,將冬天潛伏的寒邪轉化為溫病。從春分之後到秋分之前,如果天氣突然變冷,這都屬於季節性的流行寒疫。三、四月份如果突然變冷,因為當時陽氣還很弱,被寒邪所侵襲,發熱的病情會比較輕微。五、六月份,陽氣已經旺盛,被寒邪侵襲,發熱的病情就會比較嚴重。七、八月份,陽氣已經衰弱,被寒邪侵襲,發熱的病情也會比較輕微。

寒病與溫病、暑病在症狀上有所相似,但治療方法卻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