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傷寒傳足經不傳手經
夫人身經絡,手足十二經,豈有間斷,傳足不傳手乎?蓋足之六經所屬水、土、木(太陽膀胱水,陽明胃土,少陽膽木,太陰脾土,少陰腎水,厥陰肝水),水遇寒則涸,木遇寒則落,土遇寒則崩,此足經受克於寒也。手之六經所屬金與火(太陽小腸火,陽明大腸金,少陰心火,少陽三焦火,太陰肺金,厥陰包烙火),金遇寒而愈堅,火遇寒而愈熾,此手經不為寒所克,故傳足不傳手也。言雖近理,實則不然。
大抵人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是以上體多受風熱,下體多受寒濕。其六節之氣,前三氣時值春夏,其氣升浮,萬物生長,人身半以上應之。之後三氣時值秋冬,其氣降沉,萬物收藏,人身半以下應之。自十二月小雪之後為六氣之終,太陰寒水用事。房勞辛苦之人,寒水之氣乘虛入於足太陰膀胱之經。
是以邪入久而次第傳入於陽明、少陽,以及於三陰之經,皆從足經傳始而漸及於手經也。此天地之理,不期然而然,豈有獨傳於足經者哉?
白話文:
人體的經絡,包括手和腳的十二條經脈,怎麼可能會有間斷,只傳到腳不傳到手呢?這是因為腳部的六條經脈分別屬於水、土、木(太陽膀胱屬水,陽明胃屬土,少陽膽屬木,太陰脾屬土,少陰腎屬水,厥陰肝屬木),水遇到寒冷就會乾涸,木遇到寒冷就會凋落,土遇到寒冷就會崩解,這是腳部的經脈受到寒邪侵襲的原因。而手部的六條經脈分別屬於金和火(太陽小腸屬火,陽明大腸屬金,少陰心屬火,少陽三焦屬火,太陰肺屬金,厥陰心包屬火),金遇到寒冷會更加堅硬,火遇到寒冷會更加旺盛,這是手部的經脈不被寒邪侵襲的原因,所以才會有傳到腳不傳到手的說法。
這個說法雖然聽起來有點道理,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大概來說,人體的上半部由天空的陽氣主導,下半部由大地的陰氣主導。因此,上半身容易受到風熱的侵擾,下半身容易受到寒濕的侵襲。而六個時節的氣候,前三個時節是春夏,氣是上升發散的,萬物生長,人體的上半身順應這個規律。後三個時節是秋冬,氣是下降收斂的,萬物收藏,人體的下半身順應這個規律。從十二月小雪之後,是六個時節的結束,太陰寒水開始主導。平時過於勞累、房事過度的人,寒水之氣就會趁虛侵入腳部的太陰膀胱經。
所以,邪氣侵入人體後,時間久了就會依次傳入陽明、少陽,以及三陰經脈,都是從腳部的經脈開始傳播,然後才逐漸傳到手部的經脈。這是天地運行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會這樣,哪有只傳到腳部經脈的道理呢?
2. 足六經脈絡受病
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故頭痛身熱,腰脊強痛,渾身疼,或發熱惡寒,或惡風,脈浮緩或浮緊。
足陽明脈起鼻交額中,中下循鼻外,去挾口,還唇下,至頷顱下,循喉嚨下隔,屬胃絡脾。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脈俱長。
足少陽脈起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入耳中,又下胸中,循脅裡,出氣沖。故胸脅痛,耳聾,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脈弦。
足太陰脈起大指之端,上循膝,入腹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又注心中。故腹滿咽乾,脈微細,手足自溫,或自利不渴,或腹時痛,面黯唇青。
足少陰脈起小趾之下,貫脊屬腎,上貫肝膈,入肺,循喉嚨夾舌本,又絡心注胸中。故口燥咽乾而渴,或口中和而惡寒,脈沉。
足厥陰脈起大趾聚毛,循股入陰毛,環陰器,抵小腹,夾胃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後上入項顙,連目絲,出額會於巔,又下還唇內。故唇青舌卷,卵縮煩滿,脈微緩。
白話文:
足太陽經脈,從眼內角開始,向上到額頭,在頭頂交會,從頭頂進入絡脈連繫腦部,然後出來分開到後頸,沿著肩胛內側,夾著脊椎到達腰部,深入脊椎兩側的肌肉,連繫腎臟,歸屬於膀胱。所以會出現頭痛、身體發熱、腰背僵硬疼痛、全身疼痛,有時發熱怕冷,有時怕風,脈象浮緩或浮緊。
足陽明經脈,從鼻旁開始,在額頭中間交會,向下沿著鼻外側,經過嘴角兩旁,繞到嘴唇下方,到達下巴,沿著喉嚨向下穿過膈肌,歸屬於胃,連繫脾臟。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孔乾燥難以入睡,寸關尺的脈象都顯得長大。
足少陽經脈,從眼外角上方開始,到達頭的側角下方,進入耳後,再進入耳中,又向下到胸腔,沿著脅肋內側,出於氣衝穴。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耳聾,有時口苦咽乾,有時忽冷忽熱想嘔吐,脈象弦硬。
足太陰經脈,從腳大拇指末端開始,向上沿著膝蓋,進入腹部,穿過膈肌,挾著咽喉連到舌根,散佈在舌頭下方,又注入心臟。所以會出現腹脹、咽喉乾燥,脈象微細,手腳自行溫暖,有時腹瀉不口渴,有時腹部時常疼痛,面色黯淡嘴唇發青。
足少陰經脈,從腳小趾下方開始,貫穿脊椎歸屬於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沿著喉嚨夾著舌根,又連繫心臟注入胸腔。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想喝水,有時口中平和卻怕冷,脈象沉在深處。
足厥陰經脈,從腳大拇指的毛髮叢生處開始,沿著大腿進入陰毛,環繞陰部,到達小腹,夾著胃向上穿過膈肌,分佈在脅肋,沿著喉嚨後側向上到後頸,連繫眼睛的脈絡,出額頭與頭頂交會,又向下回到嘴唇內。所以會出現嘴唇發青、舌頭捲曲、陰囊收縮、心煩脹滿,脈象微弱而緩慢。
3. 傷寒傳經
傷寒前三日太陽、陽明、少陽經受病,後三日傳入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經受症。若從太陽經鬱熱以次而傳入三陰經者,謂之傳經傷寒。蓋因邪入陰經皆亦熱耳。不可因傳入三陰而用熱藥。三陰寒症自有中寒並陰毒條內正治,勿因此而致惑也。
白話文:
傷寒病發病的前三天,是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這三個陽經受到病邪侵襲;發病後的後三天,病邪會傳入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這三個陰經而產生症狀。如果病邪從太陽經的鬱熱開始,依序傳入三個陰經,就叫做「傳經傷寒」。這是因為病邪進入陰經後,同樣會產生熱象。所以,不能因為病邪傳入了陰經,就使用熱性藥物來治療。陰經的寒症,自有屬於中寒和陰毒的條文來詳細說明如何正確治療,不要因此而產生迷惑。
4. 傷寒傳變
傷寒傳變,陽經先受病,故次第傳入陰經;以陽主生,故太陽水傳陽明土,土傳少陽木,為微邪;陰主殺,故少陽木傳太陰土,土傳少陰水,水傳厥陰木。至六七日當傳厥陰肝木,故移氣克於脾土。脾再受賊邪,則五臟六腑皆困而危殆,營衛不通,耳聾囊縮,不知人而死矣。
速用承氣湯下之,可保五死一生。古人云:脾熱病則五臟危,又云:土敗木賊則死。至第六七日傳厥陰脈,得微緩微浮,為有脾胃脈也。故知脾氣全,不再受克,邪無所容。否極泰來,營衛將覆,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
白話文:
傷寒病邪的傳變,通常是陽經先受到侵犯,所以會依序傳入陰經。因為陽氣主導生發,所以太陽經的水氣會傳到陽明經的土氣,土氣再傳到少陽經的木氣,這都屬於輕微的病邪。而陰氣主導肅殺,所以少陽經的木氣會傳到太陰經的土氣,土氣再傳到少陰經的水氣,水氣再傳到厥陰經的木氣。
大約到了第六七天的時候,病邪會傳到厥陰肝木,這時肝木的氣會去克制脾土。如果脾土再次受到邪氣侵犯,就會導致五臟六腑都困頓而非常危險,營衛之氣運行不通暢,會出現耳聾、陰囊萎縮,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而死亡。
此時必須趕快用承氣湯來攻下,這樣或許能保住十分之一的生機。古人說:「脾胃有熱病,則五臟都危險」,又說:「土氣衰敗,木氣反克則會死亡」。當病邪傳到第六七天厥陰脈時,如果摸到脈象稍微和緩且帶點浮,表示脾胃的氣還在。這代表脾氣還算完整,沒有再受到克制,邪氣就無處容身。當情況壞到極點時,就會開始好轉,營衛之氣恢復正常,水氣上升,火氣下降,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然後流大汗而病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