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1)
凡例八款 (1)
1. 形證
傷寒一日足太陽膀胱經受之,故頭疼身熱惡寒腰脊強。
二日陽明胃經受之,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三日少陽膽經受之,故胸脅痛耳聾寒熱往來嘔而口為之苦。
四日太陰脾經受之,故腹滿咽乾。
五日少陰腎經受之,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肝經受之,故煩滿囊縮舌卷耳聾。
活人書云:六氣之邪乘虛之經,自背得之則入太陽,或入少陰,自面感之則入陽明之類,不必皆始於太陽次第傳諸經,或寒邪首尾只在一經間傳一二經,不可執一,但據脈與外症驗之。假令病人脈浮緊,頭項強痛,發熱惡寒已至過經,每日如此,只是太陽受病,更不傳諸經,余皆仿此。
一、傷寒正病,自霜降節後至春分以前,天氣肅殺,人之腠理不密,不加謹護,則傷於寒,謂之真傷寒也。乃寒氣自表入中,自中入里,此因邪氣阻礙正氣不得流行,鬱而為熱。仲景先師治法,表則汗,中則和,里則下,隨邪氣所在而驅散之,蓋欲邪氣退而正氣復也。
一、春分節後至夏至以前,有人頭疼壯熱為病者,名曰溫病。此由冬歲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至春時伏氣而發之也。
一、夏至後有人頭痛壯熱為病者,名曰熱病,亦由冬時伏氣觸動而然。世人均謂之傷寒也。此二症與傷寒症同,但不惡寒為異。論云:發熱不惡寒者為溫病。
一、四時感冒,亦有頭疼惡寒身痛發熱等症,不可便認作傷寒症治。
一、時行瘟疫症與傷寒不同,長幼其病一般,必先識歲氣運,識四時寒溫,傷在何經,以施方治。
一、傷風為病,表中風邪多傷於肺,以致咳嗽聲重,鼻塞為異。治在本門。
一、風濕為病,自汗身重,喘息多眠,語言難出。
一、濕溫為病,先傷於濕,因而中暑,濕與熱相搏,其症胸滿壯熱,妄言多汗,脛冷。
一、溫毒,此冬受寒毒,至春而發為癮疹,斑爛咳逆,心煩,其病為重。
一、溫瘧即壞病也。何謂之壞病?傷寒少陽邪在表裡之間,妄施汗下,損耗津液,胃中乾燥,木邪於土,必發譫語,往來寒熱,當知犯在何經,以法治之。
一、寒症腹中作疼,脈沉數者,先用涼水一盞與飲之,其痛稍止,屬熱痛。繞臍者,有燥糞痛,而身目俱黃,大便黑者,是蓄血。
一、寒症六七日間,別無刑剋,忽然昏昧不省人事,六脈俱伏,或至無脈,此欲作汗,切勿攻之。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漸蘇,換陽之吉兆也。
一、三陽病不解,發熱煩渴,邪傳入於裡而入陰經,脈來沉實有力,外症不惡寒,反惡熱,譫語大渴
白話文:
[形證]
如果傷寒第一天發作,是足太陽膀胱經受到影響,所以會出現頭痛、身體發熱、怕冷、腰背僵硬的症狀。
第二天是陽明胃經受到影響,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痛、鼻子乾燥、難以入睡的症狀。
第三天是少陽膽經受到影響,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耳聾、時冷時熱、想吐而且嘴巴發苦的症狀。
第四天是太陰脾經受到影響,所以會出現腹脹、喉嚨乾燥的症狀。
第五天是少陰腎經受到影響,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而且口渴的症狀。
第六天是厥陰肝經受到影響,所以會出現煩躁、腹部脹滿、陰囊收縮、舌頭捲曲、耳聾的症狀。
《活人書》說:六種邪氣趁著身體虛弱侵入經絡,如果從背部感染,就會進入太陽經,或進入少陰經;如果從面部感染,就會進入陽明經等等。不一定都是從太陽經開始,然後依序傳遍各經。或者寒邪從頭到尾只在一個經絡裡,或者傳到一兩個經絡,不能只執著於一種情況,而是要根據脈象和外在症狀來判斷。例如病人脈象浮而緊,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發熱怕冷已經超過一天,每天都這樣,就只是太陽經受到影響,不會傳到其他經絡,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
一、真正的傷寒,通常在霜降節氣後到春分節氣前發生,這段時間天氣寒冷肅殺,人體毛孔不緊密,如果沒有注意保暖,就會受到寒邪侵襲,這就叫做「真傷寒」。這是因為寒氣從體表進入體內,再從體內深入到臟腑,邪氣阻礙了正氣的運行,鬱積而產生熱。張仲景先生治療傷寒的方法是,在體表就用發汗的方法,在體內就用調和的方法,在臟腑就用瀉下的方法,根據邪氣所在的地方來驅散它,目的是讓邪氣消退而正氣恢復。
一、在春分節氣後到夏至節氣前,如果有人出現頭痛、高熱的症狀,這就叫做「溫病」。這是因為冬天寒冷時沒有發病,寒邪潛伏在肌膚中,到了春天就爆發出來。
一、在夏至節氣後,如果有人出現頭痛、高熱的症狀,這就叫做「熱病」,也是因為冬天潛伏的寒邪被觸動而發作。世人常常把這兩種病都當作傷寒來治療。這兩種症狀和傷寒症狀相似,但是不會怕冷。醫書上說:發熱而不怕冷的,就是溫病。
一、四季感冒,也會出現頭痛、怕冷、身體疼痛、發熱等症狀,不能隨便把它當作傷寒來治療。
一、流行性的瘟疫和傷寒不同,無論年長年幼,症狀都差不多,必須先了解當年的氣運,認識四季的寒溫變化,判斷邪氣侵入哪個經絡,才能正確用藥治療。
一、傷風這種病,外邪多半侵入肺部,導致咳嗽聲音沉重、鼻塞等症狀,治療方法應以針對肺的治療為主。
一、風濕這種病,會出現自汗、身體沉重、呼吸急促、嗜睡、說話困難等症狀。
一、濕溫這種病,首先是因為濕氣侵襲,然後又中暑,濕氣和熱氣結合在一起,會出現胸悶、高熱、胡言亂語、多汗、小腿冰冷的症狀。
一、溫毒,這是冬天受到寒毒侵襲,到了春天爆發出來,會出現皮膚紅疹、斑點、咳嗽、心煩等嚴重症狀。
一、溫瘧也就是壞病。什麼是壞病呢?傷寒病在少陽經,邪氣在表裡之間,如果胡亂發汗或瀉下,就會損耗津液,導致胃中乾燥,木邪侵犯脾土,必定會出現胡言亂語、時冷時熱等症狀。應該知道是哪個經絡出了問題,然後用正確的方法治療。
一、寒症如果腹部疼痛,脈象沉而快,可以先喝一杯涼水,如果疼痛稍微減輕,就是熱痛。如果疼痛是在肚臍周圍,可能是因為大便乾燥引起的疼痛,而且身體和眼睛都發黃,大便發黑,就是體內有瘀血。
一、寒症如果六七天沒有其他異常,突然昏迷不醒人事,六脈都微弱甚至摸不到脈搏,這是準備要出汗的徵兆,千萬不要強行攻邪。就像久旱要下雨一樣,天空陰暗,雨後萬物復甦,這是轉為陽氣的吉兆。
一、三陽經的病沒有治好,出現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狀,邪氣傳入體內而進入陰經,脈象沉實有力,外在症狀不怕冷反而怕熱,而且胡言亂語、口渴嚴重。
2. 脈法
經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脈浮病在表為陽,脈沉病在裡為陰。沉數而有力者,是陽病傳入陰經,乃熱症之陽脈也;沉滯而無力者,是寒邪直中於陰經,乃寒症之陰脈也。脈浮輕按而緊者,太陽脈也;中按而長大者,陽明脈也;中按而弦數者,少陽脈也;脈沉重按數而有力者,乃傳裡之陽脈也;脈沉重按遲而無力者,乃真陰症之脈也。太陽脈浮;陽明脈長;少陽脈弦;太陰脈沉細;少陰脈沉;厥陰脈微。
脈浮緊無汗為傷寒;脈浮緩有汗為傷風;脈尺寸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溫熱變為溫毒;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變為瘟疫。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脈沉細而微者死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凡是脈象呈現大、浮、數、動、滑等特徵,都屬於陽性;脈象呈現沉、澀、弱、弦、微等特徵,都屬於陰性。陰性疾病出現陽性脈象表示病情好轉,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脈象表示病情惡化。脈象浮現表示病在體表,屬於陽性;脈象沉伏表示病在體內,屬於陰性。脈象沉而數且有力,是陽性病邪傳入陰經,是熱症的陽脈表現;脈象沉滯而無力,是寒邪直接侵入陰經,是寒症的陰脈表現。脈象浮在表面輕按就感到緊實,這是太陽經的脈象;脈象按到中層感到長而大,這是陽明經的脈象;脈象按到中層感到弦而且數,這是少陽經的脈象;脈象沉重按下去感到數而有力,這是病邪由表入裡的陽脈表現;脈象沉重按下去感到遲而無力,這是真正陰虛的脈象表現。太陽經的脈象浮;陽明經的脈象長;少陽經的脈象弦;太陰經的脈象沉細;少陰經的脈象沉;厥陰經的脈象微弱。
脈象浮而且緊,沒有出汗,是感受寒邪所致的傷寒;脈象浮而且緩,有出汗,是感受風邪所致的傷風;脈象寸關尺三部都強盛而沉重,感受寒邪會轉變成溫瘧;陽性脈象呈現浮滑,陰性脈象呈現濡弱,又遇到風邪會轉變成風溫;陽性脈象呈現洪大且快,陰性脈象呈現實大,又遇到溫熱會轉變成溫毒;陽性脈象呈現濡弱,陰性脈象呈現弦緊,又遇到溫熱之氣會轉變成瘟疫。如果出現胡言亂語,身體發熱,脈象應該是洪大,反而出現手腳冰冷,脈象沉細而微弱,就表示病情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