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刪補名醫方論》~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刪補名醫方論(一)

瘀去新生,陰滋火熄,可為探本窮源之法也。若心火獨盛,則加黃芩、黃連以瀉熱,血瘀胸痛,則加大黃、桃仁以逐瘀也。

四生丸,治陽盛陰虛,血熱妄行,或吐或衄者。

生地黃,生柏葉,生荷葉,生艾葉(各等分)

上四味,搗爛為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滾湯化服。

【集註】柯琴曰:陰虛而陽無所附,則火炎上焦;陽盛則陽絡傷,故血上溢於口鼻也。凡草木之性,生者涼,而熟之則溫;熟者補,而生者瀉。四味皆清寒之品,盡取其生者,而搗爛為丸,所以全其水氣,不經火煮,更遠於火令矣。生地多膏,清心腎而通血脈之源。柏葉西指,清肺金而調營衛之氣。

艾葉芳香,入脾胃而擅去瘀生新之權。荷葉法震,入肝家而和藏血攝血之用。五志之火既清,五臟之陰安堵,則陰平陽秘,而血歸經矣。是方也,可暫用以遏妄行之熱血,如多用則反傷營。蓋血得寒,則瘀血不散,而新血不生也。設但知清火涼血,而不用歸脾、養榮等劑以善其後,鮮有不綿連歲月而斃者。

非立法之不善,妄用者之過耳。

當歸六黃湯,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者。

當歸,生地,熟地,黃耆,黃芩,黃連,黃柏

上水煎服。

【注】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盜汗。陰盛則陽虛不能外固,故自汗。陽盛則陰虛不能中守,故盜汗。若陰陽平和之人,衛氣晝則行陽而寐,夜則行陰而寐,陰陽既濟,病安從來?惟陰虛有火之人,寐則衛氣行陰,陰虛不能濟陽,陽火因盛而爭於陰,故陰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則衛氣復行出於表,陰得以靜,故汗止矣。用當歸以養液,二地以滋陰,令陰液得其養也。

用黃芩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黃柏瀉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於諸寒藥中加黃耆,庸者不知,以為贅品,且謂陽盛者不宜,抑知其妙義正在於斯耶!蓋陽爭於陰,汗出營虛,則衛亦隨之而虛。故倍加黃耆者,一以完已虛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陰。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此之謂歟!

【集註】吳琨曰:雜證盜汗,與傷寒盜汗不同。傷寒是半表半裡之邪未盡,雜證則陰虛有火而已。彼以和表為主,此以救陰為急。故以補陰之品,佐瀉火之藥,明者辨之。

黃耆建中湯,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夜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

干口燥,諸不足諸證。

黃耆,膠飴,白芍,甘草,桂枝,生薑,大棗

上七味,水煎服。

【集註】喻昌曰:虛勞而至於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難為力矣!《內經》於針砭所莫治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立黃耆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鹹苦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也。

白話文:

瘀血去除,新的氣血才能生成;滋養陰液,火氣就能平熄,這可以說是探求疾病根源的方法。如果只是心火特別旺盛,就加入黃芩、黃連來瀉火;如果是因為血瘀導致胸痛,就加大黃、桃仁來活血化瘀。

四生丸,用來治療因為陽氣過盛、陰液不足,導致血熱妄行,出現吐血或流鼻血的狀況。

藥材是:生地黃、生柏葉、生荷葉、生艾葉(各等分)。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爛成丸,像雞蛋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滾熱的開水化開後服用。

【註解】柯琴說:陰液虛弱,陽氣失去了依附,就會導致火氣上炎;陽氣過盛,就會傷到陽絡,所以血才會從口鼻溢出。一般來說,草木的性質,生的時候是涼性的,煮熟後則變溫性;煮熟的能補益,生的則能瀉火。這四味藥都是清涼寒性的藥材,全部都使用生的,搗爛成丸,就是為了保留它們的寒性,不經過火煮,更能遠離火氣。生地黃富含油脂,能夠清心腎之熱,疏通血脈之源。柏葉向西生長,能夠清肺金之氣,調節營衛之氣。

艾葉芳香,能夠入脾胃,擅長去除瘀血、促進新血生成。荷葉對應震卦,能夠入肝經,調和肝的藏血和攝血功能。當五種情志之火都清除後,五臟的陰液自然安穩,就能達到陰陽平衡,使血歸於正道。這個方子,可以暫時用來抑制血熱妄行,但如果長期使用就會反而損傷營血。因為血遇到寒冷就會瘀滯不散,新的血液也無法生成。如果只知道清熱涼血,而不用歸脾、養榮等藥來善後,很少有不纏綿數年而死的。

並不是這個方子的方法不好,而是濫用的人造成的過錯。

當歸六黃湯,用來治療陰虛有火,導致盜汗的症狀。

藥材是: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耆、黃芩、黃連、黃柏。

用水煎服。

【注】醒來時出汗叫做自汗,睡著時出汗叫做盜汗。陰液過盛,陽氣就不能固護體表,就會出現自汗。陽氣過盛,陰液就不能守護體內,就會出現盜汗。如果陰陽平和的人,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晚上運行於陰經,陰陽相互協調,病從何來?只有陰虛有火的人,睡覺時衛氣運行於陰經,陰液不足不能協調陽氣,陽火因此旺盛而與陰爭鬥,所以陰液不能固守而外泄,就會出汗;醒來時,衛氣又運行於體表,陰液得以安靜,所以汗就停止了。用當歸來養血,生地黃、熟地黃來滋陰,是讓陰液得到滋養。

用黃芩來瀉上焦火,黃連來瀉中焦火,黃柏來瀉下焦火,是讓三焦的火氣都平息。又在這些寒涼藥中加入黃耆,一般人不懂,以為是多餘的,並且認為陽盛的人不適合用,哪裡知道它的奧妙就在這裡呢!因為陽氣與陰爭鬥,出汗導致營血虛弱,衛氣也會跟著虛弱。所以加倍使用黃耆,一是為了補足已經虛弱的體表,二是為了固護還不穩定的陰液。經書說:陰陽平衡,精神才能正常。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註解】吳琨說:雜病引起的盜汗,和傷寒引起的盜汗不同。傷寒是因為病邪還沒完全從半表半裡清除,雜病則是單純的陰虛有火。傷寒的治療以和解表裡為主,而雜病的治療則以滋養陰液為要務。所以用補陰的藥物,輔以瀉火的藥物,明白的人自然可以辨別。

黃耆建中湯,用來治療虛勞導致的腹部拘急疼痛、心悸、流鼻血、腹中疼痛、夜間遺精、四肢痠痛、手腳煩熱、咽喉乾燥等各種虛損不足的症狀。

藥材是:黃耆、膠飴、白芍、甘草、桂枝、生薑、大棗。

用水煎服。

【註解】喻昌說:虛勞到了血虛、遺精、津液枯竭的地步,就很難治療了!《內經》說對於針灸都無法治療的疾病,可以用甘味藥來調養。《金匱要略》遵從這個原則,設立黃耆建中湯,緊急建立中氣,使飲食增加,津液旺盛,以至於可以充養血液、產生精液,恢復真陰的不足。只用穀物等甘味的原味,而不用酸辛鹹苦等味道,因為捨棄這些就沒有更好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