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補名醫方論》~ 卷八 (8)
卷八 (8)
1. 刪補名醫方論(八)
火王則水虧,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氣有餘便是火也。木勝則剋土,故飢不欲食。蟲為風化,飢則胃中空虛,蛔聞食臭出,故吐蛔也。仲景立方,皆以甘辛苦味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陰主肝木耳。《洪範》曰:木曰曲直作酸。《內經》曰:木生酸,酸入肝。
君烏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黃連瀉心而除疼,佐黃柏滋腎以除渴,先其所因也。連、柏治厥陰陽邪則有餘,不足以治陰邪也。椒、附、辛、姜大辛之品並舉,不但治厥陰陰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又加桂枝、當歸,是肝藏血,求其所屬也。寒熱雜用,則氣味不和,佐以人參,調其中氣。
以苦酒浸烏梅,同氣相求,蒸之米下,資其穀氣。加蜜為丸,少與而漸加之,緩則治其本也。蛔,昆蟲也,生冷之物與濕熱之氣相成,故藥亦寒熱互用,且胸中煩而吐蛔,則連、柏是寒因熱用也。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信為治蟲佳劑。久痢則虛,調其寒熱,酸以收之,下痢自止。
赤石脂禹餘糧湯,治久利不止,大腸虛脫,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
赤石脂(搗碎,一斤),禹餘糧(搗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集註】柯琴曰:甘、薑、參、術可以補中宮元氣之虛,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此利在下焦,故不得以理中之劑收功矣。然大腸之不固,無責在胃,關門之不閉,無責在脾,二石皆土之精氣所結,實胃而澀腸,急以治下焦之標者,實以培中宮之本也。要知此證土虛而火不虛,故不宜於薑、附。若濕甚而虛不甚,複利不止者,故又當利小便也。
白頭翁湯,治厥陰熱利,下重,脈沉弦,渴欲飲水者。
白頭翁(三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注】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惟厥陰下利屬於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穀;屬於熱者,消渴下重,下利膿血。此熱利下重,乃火鬱濕蒸,穢氣奔迫廣腸魄門,重滯而難出。《內經》云暴注下迫者是矣。君以白頭翁寒而苦辛,臣以秦皮寒而苦澀。
寒能勝熱,苦能燥濕,辛以散火之郁,澀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黃連清上焦之火,則渴可止。使黃柏瀉下焦之熱,則利自除也。治厥陰熱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澀固之,是謂以寒治熱之法;久利則用烏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雜以溫補,是謂逆之從之,隨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白話文:
[刪補名醫方論(八)]
體內陽氣過盛,則陰液虧損,因此出現消渴症,氣往上衝撞心臟,導致心痛發熱;體內氣血充盈就是陽氣過盛。肝氣過盛則克制脾土,因此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蟲症是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飢餓時胃中空虛,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便出來,所以會吐出蛔蟲。張仲景的處方,都以甘、苦、辛之味為主藥,不用酸味收斂的藥物,而這個方子卻用了酸味藥物,是因為厥陰經主要在肝臟,而肝屬木。《洪範》說:木的特性是曲直,其味為酸。《內經》說:木生酸,酸味入肝。
因此使用大量的酸味藥物烏梅,是針對其所屬臟腑的治療。配合黃連瀉火除心痛,輔以黃柏滋養腎陰除消渴,是針對病因的治療。黃連、黃柏治療厥陰經的陽邪有餘,不足以治療陰邪。胡椒、附子、辛味藥物、生薑等辛味藥物一起使用,不僅治療厥陰經的陰邪,而且肝氣需要疏通,用辛味藥物疏通之。又加入桂枝、當歸,因為肝臟藏血,需要補充其所屬的藥物。寒熱藥物一起使用,則氣味不調和,輔以人參,調和氣血。
用苦酒浸泡烏梅,同氣相求,蒸煮後加入米飯,以補充穀氣。加蜜製成藥丸,少量服用,逐漸增加劑量,緩慢治療才能治本。蛔蟲是昆蟲,生冷食物與濕熱之氣相結合而產生,因此藥物也寒熱並用,而且胸中煩悶吐出蛔蟲,則黃連、黃柏是寒性藥物卻熱性運用。蛔蟲遇到酸味則靜止,遇到辛味則潛伏,遇到苦味則下降,確實是治療蟲症的良藥。久痢則虛弱,調節寒熱,用酸味藥物收斂,下痢自然停止。
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久瀉不止,大腸虛脫,服用理中丸而病情好轉者。
赤石脂(搗碎,一斤),禹餘糧(搗碎,一斤)
上二味,用水六升,煮成二升,去渣,分溫三次服用。
【集註】柯琴說:甘草、生薑、人參、蒼朮可以補益中焦元氣的虛弱,但不足以收斂下焦精氣的虛脫。此病在下焦,因此不能用理中丸來治療。然而大腸不固,與胃無關,關門不閉,與脾無關,兩種礦石都是土的精氣凝聚而成,可以實胃澀腸,迅速治療下焦的表證,實際上是培補中焦的根本。要知道此症是土虛而火不虛,因此不宜使用生薑、附子。如果濕邪較重而虛弱不甚,瀉下不止,就應該利小便。
白頭翁湯,治療厥陰經熱盛下痢,小便不利,脈象沉弦,口渴想喝水。
白頭翁(三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用水七升,煮成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若未痊癒,再服用一升。
【注】三陰經都有下痢的症狀,自行下痢但不口渴的屬於太陰經;自行下痢而口渴的屬於少陰經。只有厥陰經下痢屬於寒證,則不口渴,下痢清穀;屬於熱證,則消渴小便不利,下痢膿血。此熱痢小便不利,是火熱鬱積濕邪蒸騰,穢氣衝擊大腸肛門,導致重滯難以排出。《內經》說暴注下迫就是這樣。主藥用白頭翁,寒性且苦辛,佐藥用秦皮,寒性且苦澀。
寒能勝熱,苦能燥濕,辛能散火熱的鬱結,澀能收斂下痢的症狀。輔以黃連清瀉上焦的火熱,則口渴可以止住。用黃柏瀉下下焦的熱邪,則下痢自除。治療厥陰經熱盛下痢有兩種方法,初期使用這個方子,用苦味燥濕,用辛味疏散,用澀味收斂,這是用寒性藥物治療熱證的方法;久痢則用烏梅丸的酸味收斂火熱,輔以苦寒,雜以溫補,這是順其自然,隨症治療,調和氣血使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