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刪補名醫方論》~ 卷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八 (5)

1. 刪補名醫方論(八)

水伐火自旺,旺則陰翳消,木平土益安,安則水有制,制則生化。此萬全之術,其畏而不敢用,束手待斃者,曷可勝計耶!

四逆湯,治脈沉厥逆等證。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注】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陰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溫,溫養陽氣。臣以薑、附之辛溫,助陽勝寒。甘草得薑、附,鼓腎陽溫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關節走四肢,有逐陰回陽之力。腎陽鼓寒,陰消則陽氣外達而脈升手足溫矣。

通脈四逆湯,治少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

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厥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主之。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生用,去皮,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二兩。

【注】論中扶陽抑陰之劑,中寒陽微不能外達,主以四逆。中外俱寒,陽氣虛甚,主以附子。陰盛於下,格陽於上,主以白通。陰盛於內,格陽於外,主以通脈。是則可知四逆運行陽氣者也,附子溫補陽氣者也,白通宣通上下之陽氣者也,通脈通達內外之陽氣者也。今脈微欲絕,裡寒外熱,是腎中陰盛,格陽於外,故主之也。

倍乾薑加甘草佐附子,易名通脈四逆湯者,以其能大壯元陽,主持中外,共招外熱反之於內。蓋此時生氣已離,亡在俄頃,若以柔緩之甘草為君,豈能疾呼外陽耶?故易以乾薑。然必加甘草與乾薑等分者,恐渙漫之餘,薑、附之猛不能安養元氣,所謂有制之師也。若面赤者,加蔥以通格上之陽。

腹痛者,加芍藥以和在裡之陰。嘔逆者,加生薑以止嘔。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利止脈不出氣少者,俱倍人參,以生元氣而復脈也。

白通湯,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元脈,乾嘔煩者,白通

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脈微續者生。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豬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亦可。

白話文:

[刪補名醫方論(八)]

水能克制火,但火旺盛時,反而會自己旺盛起來,旺盛的火氣就會消滅陰氣;木氣平和,土氣充足,則能使水氣得到很好的調控,水氣得到調控,就能促進生化作用。這是萬全之策,然而許多人卻畏懼不敢使用,只能束手待斃,這樣的人真是不計其數啊!

四逆湯,用於治療脈象沉弱,四肢厥冷等症狀。

配方: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生附子(去皮,破成八片,取一塊)

用法: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過濾藥渣,分次溫服。

體質強壯者,可增加附子用量至一塊,乾薑用量至三兩。

【注釋】方名「四逆」是指主要治療少陰經脈內外俱寒,四肢厥冷的症狀。方中以炙甘草的甘溫之性,溫養陽氣;以乾薑、附子的辛溫之性,輔助溫陽以祛除寒邪。甘草配合乾薑、附子,能鼓舞腎陽,溫暖中焦寒邪,有如在水中溫暖泥土的作用;乾薑、附子配合甘草,能通達關節,運行四肢,有驅逐寒邪,回陽救逆的功效。腎陽鼓動寒邪,陰邪消除,則陽氣外達,脈象轉強,手足回溫。

通脈四逆湯,用於治療少陰經證候,症狀包括下痢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象微弱欲絕,身體卻不惡寒,面色潮紅,或伴有腹痛、乾嘔、咽痛,或下痢停止,脈象不出等。厥陰經下痢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冷者也適用此方。

配方:乾薑三兩(體質強壯者可加至四兩),炙甘草二兩,生附子(去皮,取大塊一塊)

用法: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過濾藥渣,分次溫服,脈象立即出現者即可痊癒。

症狀辨證加藥:面色紅赤者,加蔥九莖;腹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吐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下痢停止,脈象不出者,加人參二兩。

【注釋】論及扶陽抑陰的藥方,若中寒陽虛,陽氣不能外達,則以四逆湯為主;若內外俱寒,陽氣虛衰嚴重,則應增加附子用量;若陰邪盛於下焦,阻礙陽氣上達,則應選用白通湯;若陰邪盛於內,阻礙陽氣於外,則應選用通脈四逆湯。由此可知,四逆湯是用以運行陽氣的,附子是用以溫補陽氣的,白通湯是用以宣通上下陽氣的,通脈四逆湯是用以通達內外陽氣的。本方用於脈象微弱欲絕,裡寒外熱的症狀,是因為腎中陰邪盛,阻遏陽氣於外,故以此方治療。

將乾薑的用量加倍,並用甘草輔助附子,改名為通脈四逆湯,是因為它能大補元陽,主持中外,使外熱反歸於內。因為此時生機已危在旦夕,如果以溫和的甘草為主藥,怎能迅速回陽呢?所以改用乾薑為主藥。但必須加入與乾薑等量的甘草,是為了防止乾薑、附子過於猛烈,而影響元氣的調理,所謂「有制之師」也。面色紅赤者,加蔥以通達上焦之陽;腹痛者,加芍藥以調和裡面的陰邪;嘔逆者,加生薑以止嘔;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下痢停止,脈象不出,氣息微弱者,均加倍人參,以生髮元氣,恢復脈象。

白通湯,用於治療少陰經病證,下痢脈象微弱者,使用白通湯;若下痢不止,出現厥冷,元氣衰竭,乾嘔煩躁等症狀,則使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服用白通湯後,脈象突然出現者將會死亡,脈象微弱而逐漸恢復者則能生存。

配方:蔥白四莖,乾薑一兩,生附子(去皮,破成八片,取一塊)

用法: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過濾藥渣,分次溫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

配方:蔥白四莖,乾薑一兩,生附子(去皮,破成八片,取一塊),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用法:以上藥材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過濾藥渣,加入豬膽汁和人尿,混合均勻,分次溫服。若無豬膽汁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