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補名醫方論》~ 卷八 (6)
卷八 (6)
1. 刪補名醫方論(八)
【注】是方也,即四逆湯減甘草加蔥白也,而名之曰白通者,以蔥白能通陽氣也。減甘草者,因其緩也;加尿膽者,從其類也。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則二氣之拒格可調,上下之陰陽可通矣。
真武湯,治少陰水氣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嘔,或
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減。
白朮(二兩),茯苓(二兩),白芍(二兩),大附子(炮,一枚),生薑(切,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去附子加生薑,足成半斤。
【注】小青龍湯治表不解有水氣,中外皆寒實之病也。真武湯治表已解有水氣,中外皆寒虛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湯者,藉以鎮水之義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即欲行,以無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證也。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則水有所主矣。
白朮之苦燥建立中土,則水有所制矣。生薑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於主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朮以健土,於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藥之酸收,仲景之旨微矣。蓋人之身陽根於陰,若徒以辛熱補陽,不少佐以酸收之品,恐真陽飛越矣。用芍藥者,是亟收陽氣歸根於陰也。
於此推之,則可知誤服青龍致發汗亡陽者,所以於補陽藥中之必需芍藥也。然下利減芍藥者,以其陽不外散也;加乾薑者,以其溫中勝寒也。水寒傷肺則咳,加細辛、乾薑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雖寒而水不能停也。嘔者,去附子倍生薑,以其病非下焦,水停於胃也。
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當溫胃以散水,且生薑功能止嘔也。
當歸四逆湯,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加吳茱萸、生薑。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二兩),通草(二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於前湯內加吳茱萸半斤,生薑三兩。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溫五服。
【注】凡厥陰病則脈微而厥,以厥陰為三陰之盡,陰盡陽生,若受其邪,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脈微而厥也,然厥陰之臟,相火遊行其間,經雖受寒,而臟不即寒,故先厥者後必發熱。所以傷寒初起,見其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不得遽認為虛寒而用薑、附也。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為血室也。
白話文:
刪補名醫方論(八)
白通方其實就是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之所以叫白通方,是因為蔥白能通達陽氣。去掉甘草是因為甘草性緩和;加尿膽(應為誤記,原文應為「烏頭」,現今醫書已少用烏頭,故直接翻譯為烏頭),則是取其類似的功效。服藥後,寒邪消除,熱性就會顯現,病情變化自然順利,就能調和陰陽的阻滯,使上下氣機暢通。
真武湯用於治療少陰經水氣導致的疾病,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患者可能伴隨咳嗽或嘔吐,或小便通暢但腹瀉,可用此方加減治療。
處方:白朮二兩,茯苓二兩,白芍二兩,炮附子一枚,生薑三兩(切片)。
用法:以上五味藥,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加減:咳嗽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小便通暢者,去茯苓;腹瀉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嘔吐者,去附子,加生薑,共至半斤。
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外邪未解,同時伴有水氣,裡外皆屬寒實的病症;真武湯則用於治療外邪已解,但仍有水氣,裡外皆屬寒虛的病症。真武,是北方掌管水的神,用這個名字命名湯方,是借用其鎮壓水患的寓意。人體內主管水液的器官是脾,主宰水液的是腎,腎臟是胃的關口,聚積水液,與水液的特性相符。如果腎中陽氣不足,即使脾臟的運化功能正常,但腎臟的關口卻無法開啟,水液就想流動卻無處可去,因此就會泛濫成災,出現上述症狀。此方使用附子的辛熱之性,壯盛腎臟的元陽,使水液有了主宰;白朮的苦燥之性,能夠健運脾土,使水液有所制約;生薑的辛散之性,輔助附子補陽,在溫煦水液的同時,也兼顧了散水的作用;茯苓的淡滲之性,輔助白朮健脾,在制約水液的同時,也兼顧了利水的作用;而芍藥的酸收之性尤為精妙,這是張仲景用藥的精髓所在。人體陽氣的根基在於陰,如果只用辛熱之品補陽,而不配伍酸收之品,則陽氣容易耗散。用芍藥,就是要收斂陽氣,使之歸根於陰。
由此推論,誤服小青龍湯導致發汗傷陽者,就需要在補陽的藥方中加入芍藥。腹瀉者減去芍藥,是因為陽氣不外散;加乾薑,是因為它能溫中祛寒。水寒傷肺則咳嗽,加細辛、乾薑,是為了散寒除濕;加五味子,是為了收斂肺氣;小便通暢者去茯苓,是因為雖然是寒證,但水液並不滯留;嘔吐者去附子加倍生薑,是因為此症並非下焦水腫,而是水液停滯於胃中,所以不需要溫腎利水,只需要溫胃散水,而生薑還具有止嘔的功效。
當歸四逆湯用於治療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的症狀。如果患者內有久寒,則需加入吳茱萸、生薑。
處方: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二兩,通草二兩,炙甘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去核)。
用法:以上七味藥,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在原當歸四逆湯的基礎上,加入吳茱萸半斤,生薑三兩。
用法:以上九味藥,加水六升,米酒六升,一起煎煮,至五升,過濾去渣,分五次溫服。
凡是厥陰病,脈象都微弱且厥逆,因為厥陰是三陰經的終點,陰氣盛極則陽氣生,如果受到邪氣侵襲,則陰陽之氣不能順利接續,所以脈象微弱且厥逆。但是,厥陰經所屬的臟腑,相火(心火)在其間運行,即使經絡受寒,臟腑也不一定馬上受寒,所以先厥逆後必發熱。因此,傷寒初期,見到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的症狀,不能立即認為是虛寒而使用生薑、附子。此方選用桂枝湯的藥物,以當歸為主藥,是因為厥陰經主肝,肝臟是貯藏血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