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刪補名醫方論》~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刪補名醫方論(一)

古醫方得人乃傳,非人勿言。故扁鵲。倉公皆稱禁方,不輕授人,誠重之也。後漢張機著《傷寒雜病論》,始立眾方,公之天下。故建安以前,苦於無方;元豐而後,雖有《局方》,漫無指歸,不可為法。今博集《金匾》、《千金》、《外臺》諸書及王好古、李杲、劉完素、朱震亨、張從政、薛己諸方之佳者,採錄成編。

白話文:

古代的醫方只會傳給值得繼承的人,不會隨便告訴別人。所以扁鵲和倉公都把珍貴的醫方祕而不宣,不輕易教給他人,因為他們非常重視這些醫方。東漢時代的張機寫了《傷寒雜病論》,創立了許多醫方,並廣為流傳。因此,在建安時期之前,人們苦於沒有醫方可循;元豐時期之後,雖然有了《局方》,但內容繁雜,沒有明確的指引,不適合作為臨牀依據。現在,我們從《金匾》、《千金》、《外臺》等醫書,以及王好古、李杲、劉完素、朱震亨、張從政、薛己等名醫的方劑中,精選出優秀的方劑,彙集編纂成冊。

然方論始於成無己,近代則有吳琨、李中梓、柯琴、汪昂諸家,於醫方雖各有發明,但其問或有擇焉未精、語焉未詳者。復推其立方之意,綜其簡要,刪繁補缺,歸於明顯,名之曰:刪補名醫方論,以昭示來茲云。

白話文:

中醫處方理論最早由成無己創立,近代又有吳琨、李中梓、柯琴、汪昂等名家。這些名醫雖然在醫學理論和處方上都有各自的發現,但是他們的說法或有選擇不精準、解釋不夠詳盡的地方。我重新探討這些名醫的處方思想,綜合其精要的部分,刪繁補缺,使之更加清晰。我把這本書命名為《刪補名醫方論》,希望對後人有所啟示。

獨參湯,治元氣大虛,昏厥,脈微欲絕,及婦人崩產,脫血,血暈。

人參(分兩隨人、隨證)

須上揀者,濃煎頓服,待元氣漸回,隨證加減。

【集註】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權而專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當大其服而獨用之。故先哲於氣幾息、血將脫之證,獨用人參二兩,濃煎頓服,能挽回性命於瞬息之間,非他物所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補住邪氣,姑少少以試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監製之,其權不重、力不專,人何賴以得生乎?如古方霹靂散大補丸,皆用一物之長而取效最捷,於獨參湯何疑耶!

白話文:

柯琴說:一個人的安危與一個人息息相關,所以必須慎重選擇對他負責的人,讓他專權處事;一種藥物如果關係到一個人的生死,就應該大量服用,單獨使用。因此,古代醫學家對於一些瀕死之人,獨自使用人參二兩,濃煎後立即服用,能夠在瞬間挽救人的性命,這是其他藥物無法做到的。現在有些人使用人參,擔心可能會補住邪氣,所以就少量的試用,或者添加其他輔助藥材,這樣權限不夠重,力量不夠專一,人怎麼可能靠這個而活命呢?像古方中的霹靂散、大補丸,都是隻用了一種藥材的優點,效果特別迅速,對於單獨使用人參湯又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按】若病兼別因,則又當隨機應變,於獨參湯中或加熟附補陽而回厥逆;或加生地涼陰而止吐衄;或加黃耆固表之汗;或加當歸救血之脫;或加薑汁以除嘔吐;或加童便以止陰煩;或加茯苓令水化津生,治消渴泄瀉;或加黃連折火逆衝上,治啉口毒痢。是乃相得相須以有成,亦何害其為獨哉?如薛己治中風,加人參兩許於三生飲中,以駕馭其邪,此真善用獨參者矣。

白話文:

【註解】如果病情同時有其他並發症,那麼就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可以在獨參湯中添加:

  • 熟附子:補陽氣,回陽救逆。
  • 生地黃:涼補陰液,止吐血。
  • 黃耆:固表止汗。
  • 當歸:補血固脫。
  • 薑汁:止嘔吐。
  • 童便:清熱止煩躁。
  • 茯苓:利水化津,治療消渴、泄瀉。
  • 黃連:清熱解毒,治療口腔潰瘍、痢疾。

這些藥物之間相輔相成,各有作用,並不影響獨參湯的功效。就像薛己治療中風時,在三生飲中加入兩許人參,用它來駕馭邪氣,這就是善用獨參湯的典型例子。

參附湯,治陰陽氣血暴脫等證。

人參,附子(制)

水煎服。

【注】先身而生,謂之先天;後身而生,謂之後天。先天之氣在腎,是父母之所賦;後天之氣在脾,是水穀之所化。先天之氣為氣之體,體主靜,故子在胞中,賴母息以養生氣,則神藏而機靜;後天之氣為氣之用,用主動,故育形之後,資水穀以奉生身,則神發而運動。天人合德,二氣互用,故後天之氣得先天之氣,則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氣得後天之氣,始化化而不窮也。若夫起居不慎則傷腎,腎傷則先天氣虛矣。

白話文:

在出生之前產生的氣稱為先天之氣,在出生之後產生的氣稱為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儲藏在腎臟中,是父母賦予的;後天之氣儲藏在脾臟中,是由水穀轉化而來的。先天之氣是氣的根本,根本主靜,所以胎兒在母體中,依靠母親的呼吸來孕育生命之氣,神智安定,機能平靜;後天之氣是氣的作用,作用主動,所以出生後,依靠水穀來供養身體,神智活動,機能活躍。天與人合為一體,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互相作用,所以後天之氣得到先天之氣,生命才能生生不息;先天之氣得到後天之氣,變化才能永無窮盡。但是,如果不注意起居,就會損傷腎臟,腎臟受傷,先天之氣就會虛弱。

飲食不節則傷脾,脾傷則後天氣虛矣。補後天之氣無如人參,補先天之氣無如附子,此參附湯之所由立也。二臟虛之微甚,參附量為君主。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於烏有之鄉,頃刻生陽於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若表虛自汗,以附子易黃耆,名人參黃耆湯,補氣兼止汗。

白話文:

飲食不節制會損傷脾臟,脾臟受損會導致後天元氣虛弱。補充後天元氣沒有比人參更好的,補充先天元氣沒有比附子更好的,這就是參附湯建立的原因。脾臟和腎臟虛弱極甚,人參和附子應作為君藥和臣藥。這兩種藥物互相搭配,運用得當,就能瞬間化解一切虛弱的現象,頃刻間在命門內產生陽氣,是藥方中最神效快捷的。如果表氣虛弱而自發出汗,可以用黃耆代替附子,稱為參耆湯,既能補氣又能止汗。

失血陰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參生地黃湯,固氣兼救陰。寒濕厥汗,以人參易白朮,名朮附湯,除濕兼溫里,陽虛厥汗,以人參易黃耆,名耆附湯,補陽兼固表。此皆參附湯之轉換變化法也,醫者擴而充之,不能盡述其妙。

白話文:

出血導致陰液喪失危及生命時,可以用附子代替人參,配伍生地黃湯,既能固氣,又能補救陰虛。寒冷濕邪導致手腳冰冷盜汗時,可以用人參代替白朮,配伍朮附湯,既能除濕,又能溫暖內臟。陽氣虛弱導致手腳冰冷盜汗時,可以用人參代替黃耆,配伍耆附湯,既能補益陽氣,又能固表。這些都是參附湯的加減變化方法。醫生們可以根據這些方法進行擴充和補強,無法一一盡數其妙處。

生脈飲,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出汗。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

水煎服

【注】經云:大氣積於胸中,則肺主之。夫暑熱傷肺,肺傷則氣亦傷矣。故氣短、倦怠而喘咳也。肺主皮毛,肺傷則失其衛護,故汗出也。熱傷元氣,氣傷則不能生津,故口渴也。是方君人參以補氣,即所以補肺。臣麥冬以清氣,即所以清肺。佐五味以斂氣,即所以斂肺。吳琨云:一補、一清、一斂,養氣之道備矣。

白話文:

中醫經典中說:大量的空氣積聚在胸腔中,是由肺主管轄的。炎熱的天氣會傷害肺部,肺部受傷則氣也會受傷。因此出現氣短、疲倦和喘咳。

肺主管皮膚和毛髮,肺部受傷後會失去其保護作用,因此會出汗。炎熱會傷害元氣,元氣受傷後無法產生津液,因此會口渴。

這個方子以人參作為君藥來補氣,從而補肺。麥冬作為臣藥來清氣,從而清肺。五味子作為佐藥來收斂氣,從而斂肺。

清朝醫家吳琨說:補、清、斂三者兼備,就可以調理氣,養肺。

名曰生脈,以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李杲謂:夏月服生脈飲,加黃耆、甘草,名生脈保元湯,令人氣力湧出;更加當歸、白芍,名人參飲子,治氣虛喘咳,吐血衄血,亦虛火可補之例也。

白話文:

這個方劑叫做生脈飲,因為脈博有氣就充盈,失去氣就虛弱。李杲說:在夏季服用生脈飲,再加入黃耆和甘草,稱為生脈保元湯,可以讓人氣力充沛;再加入當歸和白芍,稱為人參飲子,用於治療氣虛所致的喘咳、吐血、衄血,這也是虛火可以補益的例子。

保元湯,治男婦氣虛之總方也。嬰兒驚怯,痘家虛者,最宜。

黃耆(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白話文:

黃耆(15克),人參(10克),甘草(5克),肉桂(春季和夏季2-3克,秋季和冬季6-7克)

上四味,水煎服。

【集註】柯琴曰:昔東垣以此三味能瀉火、補金、培土,為除煩熱之聖藥,鎮小兒之驚,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陽虛頂陷,血虛漿清,皮薄發癢,難灌難斂者,始終用之。以為血脫須補氣,陽生則陰長,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時之氣而增損之,謂桂能治血以推動其毒,扶陽益氣以充達周身,血內位,引之出表,則氣從內托;血外散,引之歸根,則氣從外護。參、耆非桂引導,不能獨樹其功。

白話文:

【集註】柯琴說:以前東垣用這三味藥材,能清火、補金、培土,是治療煩熱的良藥,鎮定小兒驚嚇,效果像敲響戰鼓一樣。魏桂巖得到這個方子,用來治療痘疹患者陽氣虛弱、頭頂凹陷、血虛漿清、皮膚薄發癢、難以退燒和收斂症狀。他始終使用這個方子。認為血脫需要補氣,陽氣生長則陰氣增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所以命名為「保元」。又少加一點肉桂,根據四季變化增減用量。他說,桂能補血,推動邪毒,扶助陽氣,充實周身,血在體內,引出體表,則氣從內託;血向外散,引回根源,則氣從外護。人參、黃耆沒有桂的引導,不能單獨發揮功效。

桂不得甘草和平氣血,亦不能緒其條理,要非寡聞淺見者能窺其萬一也。四君中不用白朮,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滲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以芎之辛散,歸之濕潤,芍之酸寒,地黃之泥滯故耳。如宜升則加升、柴,宜燥加苓、術,宜潤加當歸,宜利氣加陳皮,宜收加芍,宜散加芎。

白話文:

桂枝不能和甘草一起使用,也不能理順氣血。不明白這一點的人,不可能理解其中的奧妙。四君湯中不用白朮,是因為它有燥性的緣故;不用茯苓,是擔心它會導致津液流失。在使用桂枝的時候不用四物湯,是因為芎藭辛散,當歸滋潤,芍藥性寒,地黃黏滯的緣故。如果需要升提氣血,可以加用人參或柴胡;如果需要燥濕健脾,可以加用茯苓或白朮;如果需要滋潤養血,可以加用當歸;如果需要疏通氣機,可以加用陳皮;如果需要收斂固澀,可以加用芍藥;如果需要宣發散氣,可以加用芎藭。

又表實去耆,裡實去參,中滿忌甘,內熱除桂,斯又當理會矣。

【按】元氣者,太虛之氣也。人得之則藏乎腎,為先天之氣,即所謂生氣之原,腎間動氣者是也。生化於脾,為後天之氣,即所謂水穀入胃,其精氣行於脈中之營氣,其悍氣行於脈外之衛氣者是也。若夫合先後而言,即大氣之積於胸中,司呼吸、通內外,周流一身,頃刻無間之宗氣者是也。總之,諸氣隨所在而得名,實一元氣也。

白話文:

元氣,是來自於天地之間廣大虛空的氣。人體得到的元氣,儲存在腎臟裡,稱為先天之氣,也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推動腎臟活動的氣就是先天之氣。

元氣在脾臟進行轉化,形成後天之氣,也就是食物中的精華通過胃部進入身體後,在經脈中循環流動形成的營氣,而在經脈外流動形成的衛氣。

如果把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合在一起說,就是充斥在胸腔中的大氣,它控制著呼吸、溝通內外,周流全身,一刻不停,這個氣就是宗氣。

總之,各種氣的名稱不同,但實際上都是來自於元氣。

保元者,保守此元氣之謂。是方用黃耆保在外一切之氣,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氣,人參保上、中、下、內、外一切之氣,諸氣治而元氣足矣。然此湯補後天水穀之氣則有餘,生先天命門之氣則不足,加肉桂以鼓腎間動氣,斯為備耳。

白話文:

保元,就是保全自身元氣的意思。這個方子裡用黃耆保護體外的一切氣,甘草保護體內的一切氣,人參保護上、中、下、內、外的一切氣,這樣諸氣得到調理,元氣自然就充足了。但是這個湯只注重後天氣血的滋補,而對於滋補先天的命門之氣卻不足,所以要加上肉桂來鼓動腎間的元氣,這樣纔算完善。

四君子湯,治面色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虛弱者。若內傷虛熱,或飲食

白話文:

四君子湯

適應症: 面色蒼白、說話虛弱、四肢無力、脈象虛弱。

其他情況:

  • 如果是內部虛熱造成的,或飲食不當、過度疲勞引起的,可以加黃芪和參鬚。
  • 如果是長期腹瀉造成的,可以加黨參和白術。
  • 如果是腎陽虛造成的,可以加肉桂和附子。
  • 如果是氣血兩虛造成的,可以加生芪和當歸。

難化作酸,須加炮姜。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二錢)

加薑、棗、水煎服。加木香藿香葛根,為七味白朮散。加陳皮,為五味異功散。加陳皮、半夏,為六君子湯。加蕾香、砂仁,為香砂六君子湯

白話文:

加入生薑和大棗,用開水煎煮服用。加木香、藿香、葛根,稱為七味白朮散。加陳皮,稱為五味異功散。加陳皮和半夏,稱為六君子湯。加萊菔子(蘿蔔籽)和砂仁,稱為香砂六君子湯。

【集註】張璐曰:氣虛者,補之以甘,參、朮、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之德,故為君子。蓋人之一生,以胃氣為本,胃氣旺則五臟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故凡病久虛不愈,諸藥不效者,惟有益胃、補腎兩途。故用四君子,隨證加減,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使藥氣四達,則周身之機運流通,水穀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之不效哉!是知四君子為司命之本也。

白話文:

【集註】張璐說:氣虛的人,用甘味藥材來補養,例如人參、茯苓、甘草等。這些藥材溫和滋補脾胃,有促進運化功能和調和調理作用,所以稱之為「君子」。

人的一生,以脾胃之氣為根本。脾胃之氣旺盛,五臟六腑都能得到滋養;脾胃之氣虛弱,各種疾病就會叢生。所以,凡是病久難癒、諸藥無效的患者,只有調理脾胃和補腎兩個途徑。

因此,使用「四君子湯」,根據症狀加減藥材,無論是寒證還是熱證,以及補虛還是瀉實,都要先培補脾胃,讓藥氣四處流動,周身氣血運行通暢,水穀精微得以滋養全身,這樣才能讓藥物發揮作用。由此可知,「四君子湯」是治療疾病的根本之法。

吳琨曰:夫面色痿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如是則宜補氣。是方也,四藥皆甘溫,甘得中之味,溫得中之氣,猶之不偏不倚之人,故名君子。本方加木香、藿香、葛根名七味白朮散,治小兒脾虛肌熱,泄瀉作渴。

白話文:

吳琨說:一個人如果面色發黃發白,看一看就能知道他氣虛了。說話時聲音輕細微弱,聽一聽就能知道他氣虛了。四肢沒有力氣,問一問就能知道他氣虛了。把脈時脈搏虛弱,摸一摸就能知道他氣虛了。出現這種情況,就應該補氣。這個方子所用的四種藥物都具有甘溫性質,甘味具有平衡平和的作用,溫和具有溫養平和的作用。就像一個不偏不倚的人,所以這個方子取名為「君子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上木香、藿香、葛根,就成為「七味白朮散」,用於治療兒童脾虛發熱、腹瀉口渴的疾病。

以木藿之芳香、佐四君入脾,其功更捷;以葛根甘寒,直走陽明,解肌熱而除渴也。

【按】本方加陳皮,名五味異功散,治氣虛而兼氣滯者;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湯,治氣虛而兼痰飲者;再加砂仁、藿香,名香砂六君子湯,治氣虛而兼嘔吐者。此皆補中有消導之意也。

白話文:

如果在這個方子中加入陳皮,就叫做「五味異功散」,用來治療氣虛又兼有氣滯的人;再加入半夏,就叫做「六君子湯」,用來治療氣虛又兼有痰飲的人;再加入砂仁、藿香,就叫做「香砂六君子湯」,用來治療氣虛又兼有嘔吐的人。這些方子都兼具補益和消導的作用。

香砂六君子湯,治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脾胃不和,變生諸證者。

人參(一錢),白朮(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七分),陳皮(八分),半夏(一錢),砂仁(八分),木香(七分)

白話文:

人參(5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甘草(3.5克),陳皮(4克),半夏(5克),砂仁(4克),木香(3.5克)

生薑二錢,水煎服。

【集註】柯琴曰: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若脾胃一有不和,則氣便著滯,或痞悶噦嘔,或生痰留飲,因而不思飲食,肌肉消瘦,諸證蜂起,而形消氣息矣。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人參致沖和之氣,白朮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臟,胃氣既治,病安從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大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者不至泥而不行。

白話文:

註解:柯琴說:經書上說:強壯的人氣血運行就會好,虛弱的人會氣滯而生病。因為人生活在氣的交會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的根本在於胃氣。如果脾胃有一點不調和,氣就會停滯,或者脘腹脹悶、噁心嘔吐,或者生痰飲,因此不思飲食,肌肉消瘦,各種症狀接踵而來,最終形體消瘦、氣息微弱。四君子湯是調理氣分的總方,人參可以使氣血充足平和,白朮可以健運脾胃,茯苓可以清熱利水,甘草可以調和五臟。胃氣調理好了,疾病自然會消失。但是,要撥亂反正,也不能不經過治療而康復,必須加入大行氣的藥物輔助,這樣補益的藥物纔不會停滯而不起作用。

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上之濕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縮砂以通脾腎之元氣,而膹郁可開也。君得四輔,則功力倍宣,四輔奉君,則元氣大振,相得而益彰矣。

白話文:

因此,加入陳皮可以幫助肺部疏通逆氣,半夏可以消除脾胃濕氣,從而消除痰飲;加入木香可以疏通三焦滯氣,縮砂可以暢通脾腎元氣,從而緩解胸悶氣滯。君藥配以四個輔助藥,就能發揮更大的功效,四個輔助藥幫助君藥,就能使元氣大振,相得益彰。

當歸補血湯,治男婦血虛似白虎證,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來洪大而虛,重按則微。

白話文:

當歸補血湯

這個湯方用於治療男女血虛,症狀類似白虎證(一種陽盛陰虛的證型),包括肌肉發熱、面部潮紅、口渴引飲,脈象洪大而虛弱,重按後變弱。

當歸(二錢),黃耆(一兩)

水煎服。

【集註】吳琨曰: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飢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諸證生焉。此證純象白虎,但脈大而虛,非大而實為辨耳。《內經》所謂脈虛、血虛是也。五味之中,惟甘能補,當歸味甘而厚,味厚則補血;黃耆味甘而薄,味薄則補氣,今黃耆多數倍,而云補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經言:陽生陰長,是之謂耳。

白話文:

集註:

吳琨說:血氣充足時身體會感到涼爽,血氣不足時身體會感到發熱。有的人因為飢餓、睏乏、勞務過度而虛耗陰血,導致陽氣獨盛,所以會出現各種症狀。這個症狀很像白虎證,但脈象大而空虛,不是大而實,這是可以區分的。《內經》所說的脈虛,就是血虛。五味之中,只有甘味能補養。當歸味道甘甜而濃鬱,濃鬱的味道可以補血;黃耆味道甘甜而清淡,清淡的味道可以補氣。現在用黃耆的數量遠大於當歸,但說它可以補血,是因為有形的血不能自行產生,而是由無形的氣滋生出來的。經書上說:「陽氣生長,陰氣增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佛手散,治妊娠胎動下血,或因傷動,子死腹中,下血疼痛,口噤欲死。服此探之,不

白話文:

「佛手散」用於治療孕婦胎動時出血,或因外傷導致流產,胎兒死亡在腹中,導致出血疼痛,口不能言,危及生命。服下此藥後探索,不

損則痛止,已損則立下。及橫生倒生,交骨不開,產後血暈昏亂,崩中金瘡,去血過多等證。

當歸(二兩或三兩),川芎(一兩)

上銼粗末合均,每服五錢,水一盞,酒半盞,煎八分,熱服。未效再服。

加敗龜版一具,梳髮一團,名開骨散。

【注】命名不曰歸芎,而曰佛手者,謂此方治婦人胎前、產後諸疾,如佛手之神妙也。當歸,川芎為血分之主藥,性溫而味甘辛,以溫能和血,甘能補血,辛能散血也。古人俱必以當歸君川芎,或一倍或再倍者,蓋以川芎辛竄,捷於升散,過則傷氣,故寇宗奭曰:不可單服、久服,亦此義也。然施之於氣鬱血凝,無不奏效,故用以佐當歸而收血病之功,使瘀去新生,血各有所歸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之所以不叫「歸芎」,而叫做「佛手」,是因為它專門治療婦女懷孕生產前後的各種病症,就像佛手的妙用一樣。

當歸和川芎是補血要藥,藥性溫和而味道辛甘,溫性可以調和氣血,甘味可以補血,辛味可以活血。古人通常都把當歸作為君藥,川芎為臣藥,比例是一倍或兩倍,這是因為川芎辛竄,升散迅速,用量過多會傷氣,所以寇宗奭說:「(川芎)不能單獨服用,也不能長期服用」,也是這個道理。

然而,如果用在氣血鬱結、血凝的情況下,川芎就能發揮作用,所以用它輔助當歸,治療血病,讓瘀血去除,新血長出,氣血都能各歸其位。

血既有所歸,則血安其部,而諸血病愈矣。至妊娠胎動,胎傷下血,非血壅胎傷,即血亂妄下。服此以探之,血亂胎未動者,血順則痛止,血壅胎未損者,血行痛止,則胎因之而安也;已動已損者,血得順行,則胎亦因之而順下也。橫生倒生,因用力太早,或誤服催生之藥,致氣逆血亂,亦用此以調之。

白話文:

當血液有正常的歸屬,就能安穩地待在各自的位置,各種血液病症就會好轉。到懷孕時胎兒活動,如果胎兒受傷導致出血,不是血液堵塞胎兒受傷,就是血液亂竄往下流。服用此方探查,如果血液亂竄,胎兒尚未活動,血液通順後疼痛就會停止;如果血液堵塞,胎兒尚未受損,血液流動後疼痛就會停止,胎兒因此而安穩;如果胎兒已經活動並受損,血液順利流動後,胎兒也會跟著順利下降。 اگر胎位不正導致橫生或倒生,是因為用力過早,或誤服催生藥物,導致氣血逆亂,也可以用此方來調整。

產後崩中金瘡,亡血昏冒,亦用此以補之。子死腹中,腹痛欲死,亦用此以逐之。以上諸病,皆血病而氣不虛者也。若夫氣虛難產,產後血脫,唇面黃白,少氣煩亂,動則昏冒,若誤與此,反致立敗,則必倍加人參,速固無形之氣,以救有形之血也。至於交骨難開,加龜版、梳髮,下輸陰道;寒加薑、桂,熱加黃耆,汗加桂枝,搐加荊穗,又當以意消息、加減可也。

白話文:

產後大出血或遭受金屬利器傷口,造成大量失血,昏迷不醒時,可以使用此方補血。胎兒在腹中死亡,腹痛劇烈,危及性命時,也可用此方驅除。以上各種疾病,都是因為血虛而氣血充足。如果氣血虛弱,難以生產,產後血崩,嘴脣和臉色蒼白,氣喘心煩,稍微活動就昏迷,如果誤用此方,反而會導致病情惡化,必須加倍使用人參,快速補益無形之氣,以挽救有形之血。至於骨縫難以打開,可加入龜甲和梳子,置於陰道下方;寒證加薑、桂,熱證加黃耆,出汗加桂枝,痙攣加荊穗,具體用量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四物湯,治一切血虛、血熱、血燥諸證。

當歸,熟地(各三錢),川芎(一錢五分),白芍(酒炒,二錢)

上四味,水煎服。

【集註】張璐曰:四物為陰血受病之專劑,非調補真陰之的方。方書咸謂四物補陰,遂以治陰虛發熱,火炎失血等證,蒙害至今。又專事女科者,咸以此湯隨證漫加風、食、痰、氣等藥,紛然雜出;其最可恨者,不辨熱之虛實,率加知母黃柏,令人久服,而庸工利其有劫病之能,咸樂用之。

白話文:

張璐說:四物湯是專門治療陰血受損的方劑,而不是調養真陰的最佳方子。許多醫書都說四物湯能補陰,因此常被用來治療陰虛發熱、火熱耗血等症狀,至今害了不少人。此外,專門從事婦科的醫生,常隨意在四物湯中添加風、食、痰、氣等藥物,雜亂無章。最令人痛恨的是,他們不辨別熱症的虛實,一味加入知母和黃柏。這兩種藥物長期服用,會耗傷正氣,庸醫們卻貪圖它們有劫制病邪的功效,樂於使用。

殊不知四君子氣藥,治上下失血過多,一切血藥置而不用,獨推獨參湯,童便以固其脫者,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也。昔人有言,見血休治血,必先調其氣。又云:四物湯不得補氣藥,不能成陽生陰長之功。誠哉言也!然此湯傷寒火邪解後,餘熱留於血分,至夜微熱不除,或合柴胡,或加桂枝,靡不應手輒效,不可沒其功也。

白話文:

很多人不知道四君子湯這種氣藥,可以治療上、下半身大量失血的狀況。所有補血藥都不使用,只用獨參湯和牛膝、地黃等補血固脫的藥。因為有形的血液不能很快再生,無形的氣血卻需要緊急固攝。古人說:「看見出血不要先止血,應該先調理氣血。」又說:「四物湯如果不加入補氣藥,就不能達到生陽長陰的效果。」這些話都很精闢!但這個湯藥在治療傷寒導致的火邪解後,如果殘餘的熱邪停留在血分中,導致晚上仍然出現微熱不退,有時加入柴胡,有時加入桂枝,都能很快見效,這份功效不可忽略。

柯琴曰:經云:心生血,肝藏血。故凡生血者,則究之於心;調血者,當求之於肝也。是方乃肝經調血之專劑,非心經生血之主方也。當歸甘溫和血,川芎辛溫活血,芍藥酸寒斂血,地黃甘平補血。四物具生長收藏之用,故能使營氣安行經隧也。若血虛加參耆,血結加桃仁紅花,血閉加大黃芒硝,血寒加桂、附,血熱加芩、連;欲行血去芍,欲止血去芎,隨所利而行之,則又不必拘拘於四矣。若婦人數脫其血,故用以調經種子。

白話文:

柯琴說:醫經上說:心臟產生血液,肝臟儲藏血液。因此,所有產生血液的問題,可以追溯到心臟;調節血液的問題,則應該從肝臟著手。這個藥方是專門用來調節肝經血液的,不是用來補心經血液的 मुख्य [मुख्य] 藥方。當歸味甘溫,可以和血;川芎味辛溫,可以活血;芍藥味酸寒,可以收斂血液;地黃味甘平,可以補血。這四味藥材具有生長和儲藏的作用,因此可以讓營血(營養血液)順利地在經絡中運行。如果血虛,可以加黨參和黃耆;血瘀結,可以加桃仁和紅花;血閉塞,可以加大黃和芒硝;血寒,可以加桂枝和附子;血熱,可以加黃芩和黃連;想要使血流動,就去掉芍藥;想要止血,就去掉川芎,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就不必拘泥於這四味藥了。如果女性月經量過多,就可以用這個藥方來調理經血。

如遇血崩、血暈等證,四物不能驟補,而反助其滑脫,則又當補氣生血,助陽生陰長之理。蓋此方能補有形之血於平時,不能生無形之血於倉卒,能調陰中之血,而不能培真陰之本,為血分立法,不專為女科套劑也。王好古治婦女,不論內傷,外感、胎前、產後,隨證加二味於四物中,名曰六合,未免任意牽強。

白話文:

如果出現血崩、血暈等症狀,不能立刻用四物湯進補,反而會導致血氣流失得更快。此時應該補氣生血,幫助陽氣生長,陰氣滋長。這個藥方雖然可以在平常補血,但無法在緊急狀況下生成新的血液,只能調理陰血,卻無法滋養根本的陰氣。這個藥方是針對血證而設,不只限於婦科病症。王好古治療婦女疾病,不管內傷、外感、懷孕前、生完孩子,都會在四物湯中添加兩種藥材,稱為六合湯,這種做法有點武斷牽強。

聖愈湯,治一切失血過多,陰虧氣弱,煩熱作渴,睡臥不寧等證。

四物湯加人參、黃耆(一方去芍藥)。

上水煎服。

【集註】柯琴曰:經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故陽中無陰,謂之孤陽;陰中無陽,謂之死陰。朱震亨曰:四物皆陰,行天地閉塞之令,非長養萬物者也。故四物加知柏,久服便能絕孕,謂嫌於無陽耳。此方取參、耆配四物,以治陰虛血脫等證。蓋陰陽互為其根,陰虛則陽無所附,所以煩熱燥渴;氣血相為表裡,血脫則氣無所歸,所以睡臥不寧。

白話文:

柯琴說:中醫經典記載:陰氣在內,守住陽氣;陽氣在外,吸引陰氣。因此,陽氣中沒有陰氣,稱為孤陽;陰氣中沒有陽氣,稱為死陰。

朱震亨說: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這四種藥材都是陰性的,它們的作用是執行天地閉塞的命令,而不是滋養萬物。因此,這四種藥材如果加入知母和柏子仁,長期服用就會導致絕育,這是因為缺少陽氣造成的。

這個方劑中加入人參和黃芪搭配這四種藥材,是用來治療陰虛血脫等症狀的。因為陰陽相互為根基,陰虛了陽氣就沒有依附的地方,因此才會出現煩躁發熱、口乾舌燥的症狀;氣血是表裡相成的,血脫了氣血就沒有歸宿,因此才會出現無法安穩入睡的症狀。

然陰虛元驟補之法,計在培陰以藏陽,血脫有生血之機,必先補氣,此陽生陰長,血隨氣行之理也。故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參之義而擴充者乎。前輩治陰虛,用八珍、十全,卒不獲效者,因甘草之甘,不達下焦,白朮之燥,不利腎陰,茯苓滲泄,礙乎生升,肉桂辛熱,動其虛火。此六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潤,服之則氣血疏通,內外調和,合於聖度矣。

白話文:

治療陰虛體質的基本原則是培補陰液以收藏陽氣,血氣虧損時需要生血,必須先補氣,這是因為陽氣生長,陰氣就會增長,血脈會隨著氣血運行。因此說:陰虛就會沒有氣,沒有氣就會死亡。這個方子是從仲景的「白虎湯」加上人參的原理而推廣出來的。前人治療陰虛,使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卻收不到效果,原因是甘草甘甜,無法到達下焦;白朮乾燥,不利於腎陰;茯苓利尿,阻礙生髮之氣上升;肉桂辛熱,會引動虛火。而這個方子中的六味藥材都醇厚平和滋潤,服用後氣血通暢,內外調和,符合了養生的原則。

地骨皮飲,治陰虛火旺,骨蒸發熱,日靜夜劇者;婦人熱入血室,胎前發熱者。

白話文:

地骨皮飲

適用症狀:

陰虛火旺,骨頭發熱,白天較輕,晚上較重。 婦女熱氣進入血室,在懷孕初期發熱。

四物湯加地骨皮牡丹皮(各三錢)。

水煎服。

【集註】柯琴曰:陰虛者陽往乘之,發熱也。當分三陰而治之。陽邪乘入太陰脾部,當補中益氣以升舉之,清陽復位而火自熄也。若乘入少陰腎部,當六味地黃丸以對待之,壯水之主而火自平也。乘入厥陰肝部,當地骨皮飲以涼補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四物湯為肝家滋陰調血之劑,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腎,補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涼心,瀉其子也。二皮涼而不潤,但清肝火不傷脾胃,與四物加知柏之濕潤而苦寒者不同也。

白話文:

柯琴說:陰虛的人,陽氣會趁機侵入,導致發熱。應該根據不同的陰部位來治療。

  • 如果陽邪侵入太陰脾部,應該補中益氣來提升脾氣,讓陽氣回到正常位置,火熱自然就會熄滅。
  • 如果侵入少陰腎部,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水,腎水充盈後,火熱自然就會平息。
  • 如果侵入厥陰肝部,應該服用生地骨皮飲來涼補肝血,肝血得到滋養後,火熱自然就會安穩。

四物湯是滋陰調血的良方,加入地骨皮可以清肝火、安腎(腎是肝的母臟);加入牡丹皮可以清心火、瀉肝(肝是心的子臟)。

地骨皮和牡丹皮雖然清熱,但不滋潤,只清肝火而不傷及脾胃,與四物湯加知柏的滋潤清寒性質不同。

逍遙散治肝火之鬱於本臟者也,木鬱達之,順其性也;地骨皮飲,治陽邪之乘於肝臟者也,客者除之,勿縱寇以遺患也。二方皆肝家得力之劑。

白話文:

因此,逍遙散是用來治療鬱積在肝臟內的肝火的。木性喜條達,因此要疏通肝氣,以順應它的性質;而地骨皮飲是用來治療侵犯肝臟的陽邪的。外來的邪氣要驅除,不要讓它長留成為禍患。這兩種藥方都是對肝臟有益的良藥。

犀角地黃湯,治熱傷吐衄、便血,婦人血崩、赤淋。

犀角生地黃,白芍,牡丹皮

上四味,先用三物水煎,去滓,入生犀汁,熱服。

【注】吐血之因有三:曰勞傷,曰努傷,曰熱傷。勞傷以理損為主,努傷以去瘀為主,熱傷以清熱為主。熱傷陽絡則吐衄,熱傷陰絡則下血。是湯治熱傷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涼血以生新血,白芍斂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雖曰清火,而實滋陰;雖曰止血,而實去瘀。

白話文:

吐血的原因有三個:勞累過度、用力過猛和熱氣所傷。勞累過度主要是傷了元氣,用力過猛主要是去除瘀血,熱氣所傷主要是清熱。熱氣損傷陽脈會導致吐鼻血,熱氣損傷陰脈會導致排血。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熱氣所傷的,因此使用犀角清心除火、生地涼血生新血、白芍收斂止血、丹皮活血化瘀。這個方子雖然說是清火,但是實際上是滋陰;雖然說是止血,但是實際上是化瘀。

瘀去新生,陰滋火熄,可為探本窮源之法也。若心火獨盛,則加黃芩、黃連以瀉熱,血瘀胸痛,則加大黃、桃仁以逐瘀也。

白話文:

消除瘀血,才能促進新生的組織生成,滋陰降火,可以作為探究疾病根源的方法。如果心火過旺,就加入黃芩和黃連來瀉火;如果血瘀導致胸痛,就加大黃和桃仁的用量來活血化瘀。

四生丸,治陽盛陰虛,血熱妄行,或吐或衄者。

生地黃,生柏葉,生荷葉,生艾葉(各等分)

上四味,搗爛為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滾湯化服。

【集註】柯琴曰:陰虛而陽無所附,則火炎上焦;陽盛則陽絡傷,故血上溢於口鼻也。凡草木之性,生者涼,而熟之則溫;熟者補,而生者瀉。四味皆清寒之品,盡取其生者,而搗爛為丸,所以全其水氣,不經火煮,更遠於火令矣。生地多膏,清心腎而通血脈之源。柏葉西指,清肺金而調營衛之氣。

白話文:

【註解】柯琴說:陰液不足,陽氣無處依附,就會導致上焦火炎;陽氣過盛,則會損傷陽脈,所以血氣上溢到口鼻。一般來說,草木在生長時是涼性的,而成熟後則溫暖;成熟的草木可以補益,而生長的草木則具有瀉下的作用。這四種藥材都是清涼寒冷的,選擇它們生長中的狀態,搗爛成丸,這樣可以充分保留其水氣,不經過火煮,更能遠離火氣的影響。生地黃含有豐富的膏狀物,能夠清心腎,通暢血脈之源。柏樹葉指向西方,可以清肺金,調和營衛之氣。

艾葉芳香,入脾胃而擅去瘀生新之權。荷葉法震,入肝家而和藏血攝血之用。五志之火既清,五臟之陰安堵,則陰平陽秘,而血歸經矣。是方也,可暫用以遏妄行之熱血,如多用則反傷營。蓋血得寒,則瘀血不散,而新血不生也。設但知清火涼血,而不用歸脾、養榮等劑以善其後,鮮有不綿連歲月而斃者。

白話文:

艾葉香氣濃鬱,可以進入脾胃,擅長祛除瘀血,生成新血。荷葉性涼,可以進入肝臟,有養血、止血的功效。當五臟之火平息後,五臟之陰氣就會安定,陰陽平衡,血液便會回歸經脈。這個方劑可以暫時止住妄行的熱血,但如果長期使用,反而會損傷營血。因為血液受寒後,瘀血不會消散,新血也不會生成。如果只知道清火涼血,而不用歸脾、養榮等方劑來後續調理,很少人能熬過這段時光。

非立法之不善,妄用者之過耳。

當歸六黃湯,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者。

當歸,生地,熟地,黃耆,黃芩,黃連,黃柏

上水煎服。

【注】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盜汗。陰盛則陽虛不能外固,故自汗。陽盛則陰虛不能中守,故盜汗。若陰陽平和之人,衛氣晝則行陽而寐,夜則行陰而寐,陰陽既濟,病安從來?惟陰虛有火之人,寐則衛氣行陰,陰虛不能濟陽,陽火因盛而爭於陰,故陰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則衛氣復行出於表,陰得以靜,故汗止矣。用當歸以養液,二地以滋陰,令陰液得其養也。

白話文:

【翻譯】白天醒著時出汗叫做自汗,睡覺時出汗叫做盜汗。陰盛則陽虛,不能固護體表,所以會自汗。陽盛則陰虛,不能滋養內部,所以會盜汗。如果陰陽平衡的人,衛氣在白天與陽氣一起運作,在夜晚與陰氣一起運作,陰陽調和,怎麼會有疾病呢?只有陰虛有火的人,睡覺時衛氣與陰氣一起運作,陰虛不能滋養陽氣,陽火因此旺盛而侵犯陰分,所以陰液失去控制而外泄出汗,醒來時衛氣重新運作於體表,陰氣得以安靜,所以汗就止了。使用當歸來滋養陰液,使用生地和熟地來滋陰,讓陰液得到滋養。

用黃芩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黃柏瀉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於諸寒藥中加黃耆,庸者不知,以為贅品,且謂陽盛者不宜,抑知其妙義正在於斯耶!蓋陽爭於陰,汗出營虛,則衛亦隨之而虛。故倍加黃耆者,一以完已虛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陰。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白話文:

用黃芩來瀉除上焦的火熱,用黃連來瀉除中焦的火熱,用黃柏來瀉除下焦的火熱,這樣就能使三焦之火平衡。

有些人把黃耆加入各種清熱藥物中,不懂中醫原理的人會認為這是多餘的,還說陽氣盛的人不適合用。但真正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裡。

因為陽氣過盛會與陰氣爭鬥,導致出汗過多、營氣虛弱,衛氣也會隨之虛弱。所以加倍使用黃耆,一方面是為了補益已經虛弱的體表,另一方面是為了鞏固尚未穩定的陰氣。

《黃帝內經》說:「陰平則陽祕,精神乃治。」

此之謂歟!

【集註】吳琨曰:雜證盜汗,與傷寒盜汗不同。傷寒是半表半裡之邪未盡,雜證則陰虛有火而已。彼以和表為主,此以救陰為急。故以補陰之品,佐瀉火之藥,明者辨之。

白話文:

【註解】吳琨說:雜症的盜汗與傷寒的盜汗不同。傷寒是表裡兼有的餘邪未盡,而雜症僅僅是陰虛火旺。傷寒以扶正氣為首要,雜症則以滋陰為急務。因此,使用滋陰的藥物,搭配清火的藥物,智者可以分辨清楚。

黃耆建中湯,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夜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

白話文:

黃耆建中湯

主治:體虛引起的心悸、流鼻血、腹痛、夢遺、四肢痠痛、手足發熱、喉嚨乾澀等症狀。

干口燥,諸不足諸證。

黃耆,膠飴,白芍,甘草,桂枝,生薑,大棗

上七味,水煎服。

【集註】喻昌曰:虛勞而至於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難為力矣!《內經》於針砭所莫治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立黃耆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鹹苦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也。

白話文:

喻昌說道:身體虛弱到失去血液、元氣,津液枯竭,這種情況很難治癒。經典醫書《內經》提到,對於針灸治療無效的疾病,可以使用補益甘味的藥物進行調理。《金匱要略》遵循這一原則,制定了黃耆建中湯,用來急救患者的中氣,讓患者能夠進食,增加津液,達到補血生精,恢復元氣不足的目的。但是,這種做法只使用穀物作為甘味的來源,而酸、辛、鹹、苦等其他味道則不使用,因為除了這種方法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然用法貴立於元過之地,不獨嘔家不可用建中之甘,即微覺氣滯,更當慮甘藥大過,令人中滿也。至大建中則大建其中之陽,小建中則小小建立之義,理中則燮理之義,治中則分治之義,補中、溫中,何莫非先中州之義。緣傷寒外邪逼入於內,法難盡用,仲景但於方首以「小」之一字,微示其意,至《金匱》始盡建中之義。後人引伸觸類,制樂令建中湯、十四味建中湯,曲暢建中之旨。

白話文:

但是,使用建中湯的方法,要建立在元氣過盛的情況下。不僅嘔吐症狀的人不能使用甘味的建中湯,即便是稍微感覺到氣滯,更要考慮甘藥過多的情況,以免讓人感到腹脹。

至於大建中湯,是為了大補中焦的陽氣;小建中湯,是建立中焦微小的元氣;理中湯,是調和中焦的氣血;治中湯,是分治中焦的寒熱;補中益氣湯和溫中湯,都是為了先補中焦之氣的。

因為傷寒是由外邪侵襲到內,所以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仲景只是在藥方前面用「小」字,隱微地表明這個意思。直到《金匱要略》中才充分闡述了建中湯的原理。後人根據類比,制定了樂令建中湯和十四味建中湯,進一步發揮了建中湯的精要。

學者心手之間,所當會其大義也。

雙和飲,治大病之後,虛勞氣乏。補血益氣,不熱不冷,溫而調之。

白芍(二錢),黃耆(炙,一錢半),甘草(炙,七分),中桂(七分),當歸(一錢),熟地(一錢),川芎(七分)

白話文:

白芍(2 錢),黃耆(炙過,1.5 錢),甘草(炙過,0.7 錢),肉桂(0.7 錢),當歸(1 錢),熟地黃(1 錢),川芎(0.7 錢)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注】此湯乃李杲以黃耆建中湯減飴糖合四物之方也。黃耆建中,治虛勞不足,是從脾胃中化生血氣。此則直補陰血,兼之溫養陽氣,所以減飴糖之甘,加純陰之品,名曰雙和也。地骨皮飲,其意在涼血熱,故佐二皮以清之。聖愈湯,其意在救血脫,故佐參、耆以補之。雙和飲,其意在溫養血氣,故佐耆、桂、炙草以溫之。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是也。

白話文:

【註釋】這個藥方是由李杲在黃耆建中湯中減少飴糖,加入四物(當歸、川芎、芍藥、白芍)組成的。黃耆建中湯可以治療虛弱不足,通過調理脾胃來化生氣血。而這個藥方直接補益陰血,同時溫養陽氣,因此減少了飴糖的甘味,並加入滋陰的藥物,取名為「雙和飲」。地骨皮飲的目的是清涼血熱,因此用兩皮(地骨皮和知母)輔助清熱。聖愈湯的目的是挽救血脫,因此用參(人參)和耆(黃耆)輔助補血。雙和飲的目的是溫養氣血,因此用耆(黃耆)、桂(桂枝)和炙草輔助溫補。經書上說:身體虛弱的人,應當用溫氣的方法來治療。就是這個道理。

人參養榮湯,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等證。若氣血虛而變見諸

白話文:

人參養榮湯

適用症狀: 脾肺氣血兩虛,導致發燒畏寒、身體瘦弱疲倦、食慾不佳、容易腹瀉的症狀。若氣血兩虛的狀況嚴重,還會出現其他症狀。

用人參養榮湯治療脾肺氣血虛弱,導致發燒畏寒、身體瘦弱疲倦、食慾不佳、容易腹瀉等症狀。如果氣血兩虛的狀況嚴重,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表現。

證,弗論其病其脈,但用此湯,諸證悉退。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陳皮,當歸,熟地,白芍,桂心,遠志,五味子

白話文:

  • 人參:補氣益血
  • 白朮:健脾和胃
  • 茯苓:利尿消腫
  • 甘草:調和藥性
  • 黃耆:補氣固表
  • 陳皮:理氣化痰
  • 當歸:補血活血
  • 熟地:滋補腎陰
  • 白芍:養血和肝
  • 桂心:溫經通脈
  • 遠志:安神益智
  • 五味子:斂肺生津

上十二味,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集註】柯琴曰:古人治氣虛以四君子,治血虛以四物,氣血俱虛者以八珍,更加黃耆、肉桂,名十全大補,宜乎萬舉萬當也。而用之有不獲效者,蓋補氣而不用行氣之品,則氣虛之甚者,幾無氣以運動。補血而仍用行血之物,則血虛之甚者,更無血以流行。故加陳皮以行氣,而補氣者悉得效其用。

白話文:

中醫學家柯琴說:以前的人治療氣虛用「四君子湯」,治療血虛用「四物湯」,氣血兩虛的用「八珍湯」,再加黃耆和肉桂,稱為「十全大補湯」,對各種虛症都很有效。

但是使用時有的人不見效,這是因為補氣而不使用行氣的藥材,導致氣虛嚴重的人幾乎沒有氣力運行。補血而仍然使用行血的藥材,會使血虛嚴重的人更加沒有血液流通。

所以加入陳皮來行氣,讓補氣的藥材都能發揮作用。

去川芎行血之味,而補血者因以奏其功。此善治者,只一加一減,便能轉旋造化之機也。然氣可召而至,血易虧而難成,苟不有以求其血脈之主而養之,則營氣終歸不足。故倍人參為君,而佐以遠志之苦,先入心以安神定志,使甘溫之品,始得化而為血,以奉生身。又心苦緩,必得五味子之酸,以收斂神明,使營行脈中而流於四臟,名之曰養榮,不必仍十全之名,而收效有如此者。

白話文:

去除川芎散血的作用,並增加補益氣血的成分,就能發揮治病的效果。這也是醫術高明之人的做法,只增加或減少一種藥材,就能掌握藥物的功效。但是氣血雖然容易聚集,但血氣卻容易虧損而難以生成。如果不重視滋養血脈的主體,那麼營氣最終還是會不足。所以,使用雙倍的人參作為君藥,輔以遠志的苦味,先進入心臟以安神定志,讓甘溫之品得以化為血液,供養身體。另外,心性苦澀緩和,需要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神志,使營氣在脈絡中運行,流遍臟腑,稱之為「養榮」,不必拘泥於「十全大補」的名稱,但其功效卻並不下於此。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

白話文:

歸脾湯治療因思慮過度而損傷脾臟引起的症狀,包括健忘、心神恍惚、驚恐悸怕、盜汗、失眠,或心脾疼痛、嗜睡、食慾不振。

及婦女月經不調。

人參,龍眼肉,黃耆,甘草,白朮,茯苓,木香,當歸,酸棗仁,遠志

白話文:

  • 人參:補氣健脾,安神益智
  • 龍眼肉:補血益氣,安神補心
  • 黃耆:補氣固表,提升免疫力
  • 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藥性
  • 白朮:健脾益氣,止瀉
  • 茯苓:利水滲濕,安神鎮靜
  • 木香:理氣止痛,消脹散氣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酸棗仁:安神助眠,養心寧神
  • 遠志:益智健腦,補腎固精

姜三片,水煎服。

【集註】羅謙甫曰:方中龍眼、棗仁、當歸,所以補心也;參、耆、朮、苓、草,所以補脾也。薛己加入遠志,又以腎藥之通乎心者補之,是兩經兼腎合治矣。而特名歸脾何也?夫心藏神,其用為思;脾藏智,其出為意,見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心以經營之久而傷,脾以意慮之鬱而傷,則母病必傳之子,子又能令母虛,所必然也。

白話文:

羅謙甫認為:這個藥方中,龍眼、棗仁和當歸是滋補心氣的;人參、黃耆、白朮、茯苓和甘草是滋補脾氣的。薛己加入遠志,又用具有補腎通心的藥物來治療,這樣就兼顧了心、脾、腎三經的治療。

但是,為什麼特別稱這個方劑為「歸脾湯」呢?這是因為心藏神志,其功能是思考;脾藏意念,其表現是計謀,說明神志思慮都屬於心脾這對臟腑的共同作用。如果心臟長期操勞過度而受傷,那麼脾臟就會因為思慮過多而受到影響。這樣,母親(脾)的疾病必定傳給兒子(心),而兒子又會導致母親虛弱,這是必然的道理。

其病則健忘怔忡,怵惕不安之徵見於心也;飲食倦怠不能運輸,手足無力,耳目昏眊既之證見於脾也。故脾陽苟不運,心腎必不交,彼黃婆者,若不為之媒合,則已不能攝腎氣歸心,而心陰何所賴以養?此取坎填離者,所以必歸之脾也。其藥一滋心陰,一養脾陽,取乎健者,以壯子益母。

白話文:

這種病症表現出來就是健忘、發呆,心神不安;飲食消化不良、手腳無力、耳鳴眼花,這些症狀都表現在脾臟上。所以脾臟陽氣如果不能運轉,心腎就一定不能協調。那個「黃婆」,如果不為它們牽線搭橋,那麼腎氣就不能歸心,而心陰又依賴什麼來滋養呢?這就是取坎卦之水來填補離卦之火,所以一定要歸結到脾臟上。它的藥物一方面滋養心陰,一方面滋養脾陽,取用健康的脾氣,來壯大心氣。

然恐脾郁之久,思意不通,故少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暢氣醒脾,使能速通脾氣,以上行心陰。脾之所歸,正在斯耳。

白話文:

然而擔心思緒不通達是因為脾氣鬱結已久了,所以稍微取用木香這種辛散的藥物,來疏通氣機,醒脾開胃,讓脾氣能夠快速通暢,往上輸布到心陰。脾氣的歸宿,恰恰就在於此。

張璐曰:補中益氣與歸脾同出保元,並加歸、術,而有升舉胃氣,滋補脾陰之不同。此方滋養心脾,鼓動少火,妙佐以木香少許,調順諸氣,暢和心脾。世醫不諳此理,反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悶減食者,以其補藥多滯,不能輸化故耳。

白話文:

張璐說:補中益氣湯與歸脾湯都出自保元方,但又加入了歸耆、白朮,所以具有提升胃氣、滋補脾陰的不同功能。這個方劑滋養心脾,振奮胃氣,巧妙地加入少量的木香,調節諸氣,暢通心脾。世上的醫生不理解這個道理,反而因為木香性燥而不使用,服用後往往導致飲食不振,這是因為補藥過於滯膩,不能運化輸布的緣故。

妙香散,治夢遺失精,驚悸鬱結。

山藥(二兩),人參,黃耆,遠志(制),茯苓,茯神(一兩),桔梗(三錢),甘草,辰砂(另研,一錢),麝香(一錢),木香(二錢五分)

白話文:

山藥(120 克) 人參 黃耆 遠志(加工處理後) 茯苓 茯神(60 克) 桔梗(18 克) 甘草 辰砂(另磨,6 克) 麝香(6 克) 木香(15 克)

為末,每服二錢,酒下。

【集註】汪昂曰:心,君火也。君火一動,相火隨之。相火寄於肝膽,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則氣不固,故精脫而成夢矣。山藥益陰,兼能澀精,故以為君。人參、黃耆用以固氣,遠志、二茯用以寧神。神寧氣固,則精自守其位矣。丹砂鎮心安魂,二香開鬱通竅,桔梗載諸心藥久留膈上,甘草調和諸藥,交和於中。

白話文:

汪昂註解說:心臟是人體的「君火」。「君火」一動,就會帶動「相火」一起行動。「相火」寄宿在肝膽系統裡。如果腎陰虛弱,無法儲藏精液;肝陽強盛,控制不住氣血,就會導致精液流失,形成夢境。

山藥可以滋陰,又能收斂精液,因此被用作君藥。人參和黃耆用來固氣;遠志和茯苓用來安神。神經安定、氣血穩固,精液就能守住它原本的位置了。

丹砂可以鎮靜心神,二香可以化解鬱悶、疏通經絡。桔梗可以攜帶所有藥物在心臟部位停留較久。甘草可以調和所有藥物,陰陽調和於體內。

是方不以瀉火固澀立法,但安神固氣,使精與神氣相依,而夢少精秘矣。

【按】朱震亨云:主秘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翕然隨之,雖不交會,精亦暗流而滲漏矣。所以聖人只是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震亨此論至當,其平生精力在補陰以制相火,深得《內經》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之旨。近世醫者惟知陽生,不知陰亦能生;惟知陰殺,不知陽亦能殺。

白話文:

【註解】朱震亨說:腎臟主管儲藏精氣,肝臟主管疏通,兩個臟器都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在於心臟。心臟是君主之火,容易受外界刺激而產生反應,當心臟動搖的時候,相火就會隨之而動,即使沒有直接接觸,精氣也會暗中流失。所以聖人教導人收斂心神,培養性情,這個道理很深刻。朱震亨的這個理論非常正確,他一生致力於滋補陰氣來抑制相火,深刻領悟了《內經》中「天以陽氣生長,陰氣滋長;地以陽氣消滅,陰氣儲藏」的道理。近代的醫家只知道陽氣生長,卻不知道陰氣也能生長;只知道陰氣消滅,卻不知道陽氣也能消滅。

經雖每每指出陽脫、陰脫,陽絕、陰絕皆令人死,奈志迷偏見者不回也。即此一證,老年之人,心有所動,而相火衰不能翕然隨之,雖有所夢而無所遺,由此可知震亨用黃柏一味,少佐冰片,名清心丸,獨瀉相火,而治中年相火盛,夢遺心悸者,屢用屢效也。

白話文:

書籍中雖然一再闡述陽虛、陰虛,陽竭、陰竭都會導致死亡,但被偏見矇蔽的人卻不肯改變觀念。就以這個例子來說,老年人思緒有所動,但腎陽虧虛無法讓相火旺盛,所以即使有夢境,也不會泄精。從這可以看出,張震亨使用黃柏一味藥,再加少量冰片,稱為清心丸,專門瀉降相火,用於治療中年人相火旺盛、夢遺心悸的症狀,屢試屢效。

天王補心丹,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證。

白話文:

天王補心丹

功效: 治療心血不足,導致精神不寧、津液乾枯、健忘不安、大便不通、口舌長瘡等症狀。

人參,酸棗仁,當歸,生地黃,麥冬,天冬柏子仁,遠志,五味子,丹參,元參,白茯苓,桔梗

白話文:

人參:補氣強身 酸棗仁:寧心安神 當歸:補血活血 生地黃:滋陰涼血 麥冬:養陰潤肺 天冬:滋陰清熱 柏子仁:養心安神 遠志:益智健腦 五味子:滋陰生津 丹參:活血化瘀 元參:滋陰降火 白茯苓:健脾利濕 桔梗:宣肺止咳

上為末,煉蜜丸如椒目大,白湯下。

【集註】柯琴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主之者神也,火盛則神困。心藏神,補神者必補其心;補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補心丹故用生地黃為君,取其下足少陰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補心之陽,乃補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猶心之有神也,清氣無如柏子仁,補血無如酸棗仁,以其神存耳。

白話文:

【註解】柯琴說:心主管火,火旺則神困。心藏神,要補神就必須補心;要補心就必須清火,神才會安。補心丹因此以生地黃為君藥,取其滋養陰精的作用,以盛水來剋制火,這不是補強心的陽氣,而是補益心的神氣。凡是有果仁的果子,就如同心有神氣一樣,清氣沒有比得上柏子仁的,補血沒有比得上酸棗仁的,因為這些果仁都保留著神氣。

參、苓之甘,以補心氣;五味之酸,以收心氣;二冬之寒,以清氣分之火,心氣和而神自歸矣。當歸之甘,以補心血;丹參之寒,以生心血;元參之咸,以清血中之火,血足而神自藏矣。更加桔梗為舟楫,遠志為嚮導,和諸藥,入心而安神明。以此養生,則百體從令,何有健忘怔忡、津液乾涸、舌上生瘡、大便不利之虞哉?

白話文:

人參和茯苓的甘味用來補養心氣,酸味的五味子用來收斂心氣,天冬和麥冬的寒性用來清瀉氣分中的火氣,心氣和順了,精神自然就會回歸。當歸的甘味用來補養心血,丹參的寒性用來生長心血,元參的鹹味用來清瀉血液中的火氣,心血充足了,精神自然就會儲藏起來。再加入桔梗作為船隻,遠志作為嚮導,將各種藥物送到心臟,安撫精神。以此來養生,那麼全身各部位都會聽從號令,怎麼會有健忘、恍惚、津液乾涸、舌頭生瘡、大便不暢的煩惱呢?

酸棗仁湯,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白茯苓(二兩),川芎(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棗仁得六升,內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集註】羅謙甫曰:經云,肝藏魂,人臥則血歸於肝。又曰:肝者,罷極之本。又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罷極必傷肝,煩勞則精絕。肝傷精絕,則虛勞虛煩不得臥明矣。棗仁酸平,應少陽木化而治肝,極者宜收宜補,用酸棗仁至二升,以生心血、養肝血,所謂以酸收之,以酸補之是也。顧肝鬱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輔棗仁通肝調榮,又所謂以辛補之也。

白話文:

【註解】羅謙甫說:經典上說,肝臟儲藏著魂魄,人睡覺時,血液就會迴流到肝臟。又說:肝臟是疲勞過度的根本原因。又說:陽氣會因為過度勞累而增強。過度勞累一定會損傷肝臟,過度勞累就會導致精氣耗盡。肝臟受損,精氣耗盡,就會虛弱憔悴、內心煩躁,不能安然入睡,這是很明顯的。酸棗仁味酸性平,對應少陽木的性質,能治療肝臟。極度疲勞的人應該既收斂又補充陽氣,所以可以用酸棗仁二升,以生長心血、滋養肝血。所謂「用酸味收斂它,用酸味補充它」,就是這個意思。但肝氣鬱結需要疏散,用川芎辛散的性質來疏散,讓它輔助酸棗仁疏通肝氣、調節氣血,這也是所謂的「用辛味補充它」。

肝急欲緩,緩以甘草之甘緩,使防川芎疏泄過急,此所謂以土葆之也。然終恐勞極則火發,傷陰陽旺,陽分不行於陰,而仍不得眠,故佐知母崇陰水以制火,茯苓利陽水以平陰,將水壯而魂自寧,火清而神且靜矣。此治虛勞肝極之神方也。

白話文:

肝氣急躁需要緩解,用甘草的甘味緩解,兼用川芎疏通過於急躁的氣血,這叫做用「土」來培護(滋養)。然而始終擔心勞累過度會導致體內陰虛火旺,陽氣無法滋養陰氣,而仍然無法入睡,因此輔以知母滋陰養水以制約火氣,茯苓利於陽氣滋養陰水以平衡陰陽,這樣水氣旺盛了,魂魄自然安寧,火氣消退了,神志也就平靜了。這是一個治療肝虛勞極盛的良方。

硃砂安神丸,治心神昏亂,驚悸怔忡,寤寐不安。

白話文:

硃砂安神丸,用於治療心神混亂、驚悸不安、失眠多夢。

硃砂(另研),黃連(各半兩),當歸(二錢),生地黃(三錢),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酒泡蒸餅,丸如麻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九,臥時津液下。

【集註】葉仲堅曰:經云:神氣舍心,精神畢具。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且心為君主之官,主不明,則精氣亂;神太勞,則魂魄散,所以寤寐不安,淫邪發夢。輕則驚悸怔忡,重則癡妄癲狂也。硃砂具光明之體,色赤通心,重能鎮怯,寒能勝熱,甘以生津,抑陰火之浮游,以養上焦之元氣,為安神之第一品。心若熱,配黃連之苦寒,瀉心熱也,更佐甘草之甘以瀉之。

白話文:

【註解】葉仲堅說:經典中提到:人體的元氣和精神都寄居在心中,精神和元氣都包含在心中。又提到:心臟是生命之源,是精神的住所。而且心臟是君主之官,如果心臟不清明,那麼精氣就會紊亂;精神過於勞累,那麼魂魄就會散失,所以白天黑夜都不得安寧,會有邪念和夢境。輕則會出現驚悸、怔仲,重則會出現癡妄、癲狂。硃砂具有明亮的本質,紅色的顏色通達心臟,重的特性可以鎮定怯懦,寒涼的特性可以勝過熱性,甜味的特性可以生津,抑制虛火的浮動,以滋養上焦的元氣,是安神的首選藥物。如果心臟發熱,可以配伍黃連的苦寒之性,瀉去心熱,再輔以甘草的甘味來協助瀉火。

心主血,用當歸之甘溫,歸心血也,更佐地黃之寒以補之。心血足則肝得所藏,而魂自安,心熱解則肺得其職,而魄自寧也。

白話文:

心臟掌管血液,因此使用當歸的甘溫溫補,讓當歸歸養心血,再輔助地黃的寒性來滋補心血。心血充足了,肝臟就能得到滋養,而魂魄就能安定。心火解除,肺臟就能發揮它的功能,而魄就自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