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刪補名醫方論》~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刪補名醫方論(三)

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白話文:

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症狀表現為身體不能自控,不會說話,神志不清,麻木不感覺疼痛,或身體拘緊無法轉動。

麻黃桂枝石膏乾薑杏仁(四十枚),川芎當歸人參甘草(各三兩)

白話文:

麻黃 桂枝 石膏 乾薑 杏仁(40 枚) 川芎 當歸 人參 甘草(各 3 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自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脈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白話文:

用上九味藥,加一斗水,煮到剩下四升,溫熱後喝一升,應該會微微出汗。蓋住後背,靠在几上坐下,汗出自然就好了。如果不出汗再喝。沒有特別禁忌,但不要吹風。對於脈搏微弱無法平躺、咳嗽逆氣、面部浮腫都有治療效果。

【集註】趙良曰:痱病者,營衛氣血,不養於內外,故身體不用,機關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證有虛、有實。虛者自飲食房勞七情感之,如《內經》所謂內奪而厥,則為喑痱之類是也。實者自風寒暑濕感之。虛者不可以實治,治之則愈散其氣血。今此方明言中風痱,是屬營衛之實邪也,故用續命。

白話文:

趙良說:痱子病是由於營衛氣血沒有充養內外,所以身體機能失常,精神萎靡不振。這病症分虛實兩種。虛證是由於飲食、房事、勞累、七情所致,就像《內經》所說的「內奪而厥」,屬於喑痱之類。實證是由於風寒暑濕所引起。虛證不能用實證的方法來治療,因為這樣會更加耗散氣血。而這個方子明確說明是治療中風痱子,屬於營衛之實邪,因此使用續命湯。

續命乃麻黃之變者,加乾薑以開血受寒邪,石膏以解肌受風邪,當歸和血,人參益氣,川芎行血散風也。其並治咳逆上氣,面浮者,亦以為風寒所致也。

白話文:

續命湯是麻黃湯的變方,添加了乾薑來溫通血脈、驅散寒邪,石膏來疏解肌膚所受風寒,當歸來調和氣血,人參來益氣,川芎則具有行血散風的作用。這個方子除了治療咳嗽、逆氣上衝、臉部浮腫等症狀外,也認為這些症狀是由風寒所引起的。

三生飲,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南星(生用,一兩),川烏(去皮,生用,五錢),附子(去皮,生用,五錢),木香(二錢)

白話文:

半夏(生鮮,60 克),烏頭(去皮,生鮮,30 克),附子(去皮,生鮮,30 克),木香(12 克)

上每服五錢,姜水煎;加人參一兩。

【集註】柯琴曰:風為陽邪,風中無寒,不甚傷人,惟風中挾寒,害始劇矣。寒輕而在表者,宜發汗以逐邪;寒重而入里者,非溫中補虛終不可救。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熱者,且不炮不制,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剛、至銳之氣而用之,非專以治風,兼以治寒也。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但知勇於攻邪,若正氣虛而不支,能無倒戈之患乎?必用人參兩許以駕馭其邪,此薛己真知確見,立於不敗之地而收萬全之效者也。若在庸手,必謂補住邪氣而不敢用,此謹熟陰陽,毋與眾謀,岐伯所以叮嚀致告耳。

白話文:

柯琴說:風為陽邪,風中沒有寒氣,不會對人造成太大傷害,只有風中夾雜寒氣,危害才會變大。

寒氣較輕且表現在體表,應該發汗以排出風邪;寒氣較重且侵入體內,如果不溫暖中焦、補充虛損,就難以挽救。

這裡取用大辛大熱的三味藥物,而且不炒不制,再配上木香,利用它們極其剛強、銳利之氣來治療疾病,這不僅是專門治療風邪,也是兼顧治療寒邪。

但是,邪氣聚集的地方,正氣必然虛弱,如果只知道勇於攻邪,卻不顧及正氣虛弱支撐不住,難道不會出現正氣反受損害的危險嗎?

必須使用人參兩錢,來駕馭邪氣,這是薛己真知灼見之處,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收穫萬全之效。

如果落在庸醫手中,他們一定會認為補藥會固住邪氣而不敢使用,這是謹慎地平衡陰陽,不與眾人謀劃,岐伯所以再三告誡的原因。

觀其每服五錢,必四服而邪始出。今之畏事者,用烏、附分數,必制熟而後敢用,更以芩連監製之,烏能挽回如是之危證哉?古今人不相及,信然。本方去烏、附即星香散,治痰厥、氣厥足矣。

白話文:

仔細觀察本方劑量,每次服用五錢,必須服到第四次,邪氣才能開始排出體外。而現在的庸醫卻膽小怕事,使用附子烏頭等藥物時,一定先炮製熟透後纔敢使用,還要再用黃芩、黃連等藥材來監製。這樣做怎麼能挽回如此危急的病情呢?古人與今人確實不一樣,這一點是肯定的。本方劑如果去掉附子烏頭,就和星香散相同,這足夠治療痰厥和氣厥了。

稀涎千緡湯,治風痰不下,喉中聲如牽鋸,或中濕腫滿。

半夏(大者,十四枚),豬牙皂角(炙,一挺),甘草(一錢),白礬(二錢)

白話文:

半夏(顆粒較大的,14顆),豬牙皁角(炙過的,1根),甘草(1錢),白礬(2錢)

上四味為末,用生薑自然汁少許,沖溫水一盞,調末一錢,灌之,得吐痰涎,即醒。

【集註】柯琴曰:攻邪有汗、吐、下三法,仲景於吐劑立梔子鼓、瓜蒂二方,所以導熱邪之上出,逐寒邪而外散也。其有不因外感,因醇酒厚味漸積,凝結變為頑痰,一旦乘虛上塞咽喉,氣不得通,忽然昏僕,目反直視,喉中聲如牽鋸,此為痰厥。先輩所云:怪證多屬於痰者,此也。

白話文:

【白話文】

柯琴說:治療疾病的方法有發汗、催吐、瀉下三種。仲景在催吐類的藥方中制定了梔子鼓湯和瓜蒂散這兩個方劑,用來引導熱邪向上排出,驅散寒邪向外擴散。如果疾病不是因外感引起的,而是因為長期過量飲酒進食美味導致痰液漸漸積聚,凝結成難以化解的頑痰,一旦趁虛而入堵塞咽喉,氣息無法通過,就會突然昏迷不醒,眼睛睜得大大的,喉中有像鋸子拉動一樣的聲音,這就是痰厥。前輩醫家所說的:奇怪的病症大多與痰有關,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非用峻藥以攻之,頑痰不能遽退,故用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甘草之甘以湧之,白礬之澀以斂之,牙皂之勇以開之。此斬關奪門之勢,惟稟氣素實而暫虛者可用,壅塞稍疏,續進他藥,不可多用以傷元氣。如平素虛弱者,又當攻補兼施,六君子湯中加牙皂、白礬末以吐之,則庶幾矣。

白話文:

如果不用猛烈的藥物來治療,頑固的痰液不會迅速消失,因此使用生薑、半夏的辛味來擴散痰液,甘草的甘味來幫助痰液湧出,白礬的澀味來收斂痰液,牙皁的猛烈性來打開阻塞。這種攻勢猶如斬關奪門,只有體質原本強壯但暫時虛弱的人才能用。阻塞稍一疏通,再繼續用其他藥物,不可過量使用以免傷及元氣。如果平時體質虛弱的人,應同時攻補兼施,在六君子湯中加入牙皁、白礬末來催吐,這樣才比較妥當。

若誤作中風治之,去生便遠。

秦艽升麻湯,治風寒客胃,口眼喎斜,惡

見風寒,四肢拘急,脈浮而緊。

升麻葛根秦艽白芷防風,桂枝,甘草,人參,芍藥,蔥白

白話文:

昇麻、葛根、秦艽、白芷、防風、桂枝、甘草、人參、芍藥、蔥白

上十味,水煎服。

【集註】李中梓曰:至哉坤元!為五臟之主。木勝風淫,則倉廩之官受制,脾主四肢,故痿痹也。口為土之外候,眼為木之為外候,故俱病也。升麻、白芷皆陽明本藥,故用為直入之兵。桂枝、芍藥和其營衛,防風、秦艽驅散風邪,蔥根佐風藥發汗,則無微不達,又借人參、甘草補而和之,則大氣周流,而邪氣有不散者乎!

白話文:

李中梓說:坤元(脾臟)非常重要!它是五臟之主。如果木氣(肝氣)過剩,就會損害脾臟的功能,導致脾臟不能發揮運化水濕、滋養四肢的作用,從而出現痿痹(四肢麻痺)的症狀。嘴巴是脾臟的外在表現,眼睛是肝臟的外在表現,所以這兩個部位都出現了問題。

升麻和白芷都是陽明經的常用藥物,所以用它們作為直接攻入疾病的藥物。桂枝和芍藥可以調和營氣和衛氣,防風和秦艽可以驅散風邪。蔥根能輔助風藥發汗,這樣藥效就可以深入身體各處,再用人參和甘草來補益和調和身體,這樣大氣就可以周流全身,沒有什麼邪氣能不散的了。

防風黃耆湯,治中風不能言,脈遲而弱者。

防風,黃耆(等分)

水煎服。

【集註】柯琴曰:夫風者,百病之長也。邪風之至,急如風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風以驅逐表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黃耆以鼓舞正氣。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補,相須相得之義也。唐柳太后中風不言,許蔭宗造防風黃耆湯數十斤,置床下蒸之,身在氣中居,次日便能語,是以外氣通內氣,令氣行而愈也。經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耳目修明,聲音能彰。

白話文:

【集註】柯琴說:風是所有疾病中最主要的。邪風來襲,像風雨一樣迅猛,擅長治療的醫生會治療皮毛,因此使用防風來驅除表面的邪氣。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一定虛弱,因此使用黃耆來振奮正氣。黃耆配合防風,療效會更加顯著,一攻一補,相輔相成。唐朝柳太后中風不說話,許蔭宗製作了防風黃耆湯數十斤,放在牀下蒸發,讓柳太后身處於藥氣之中。第二天,柳太后就能說話了,這是因為外氣通達內氣,讓氣血運行而痊癒的。經典記載:五氣通過鼻子進入身體,儲藏在心肺,能使耳目清晰,聲音洪亮。

制此方者,其知此義矣。夫熏蒸之力,尚能去病,況服之乎!今人治風,惟以發散為足法,而禁用參、耆,豈知目盲不能視,口噤不能言,皆元氣不足使然耳。誰知補氣可以御風,正勝而邪卻之理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信哉!

白話文:

提出這個方劑的人,他明白這個道理。連用藥物燻蒸的身體表層都能治病,何況是服用藥物呢!現在的人治療風病,只認為發散是最好的方法,而禁止使用參、耆之類的補藥,豈不知眼睛看不見,口不能說話,都是由於元氣不足所致。誰能想到補氣可以抵擋風寒,正氣強盛就能夠驅除邪氣的道理呢!對此道理的領悟,端賴於每個人的智慧。這纔是真理啊!

玉屏風散,治風邪久留而不散者,自汗不止者亦宜。

防風,黃耆,白朮(等分)

上為細末,酒調服。

【集註】柯琴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者,不患無以驅之,而患無以御之;不畏風之不去,而畏風之復來。何則?發散太過,元府不閉故也。昧者不知托裡固表之法,遍試風藥以驅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邪氣留連,終無解期矣。

白話文:

柯琴說:邪氣會聚集在身體虛弱的地方,所以治療風寒,不用擔心無法驅散邪氣,而是擔心無法保護身體。我們不害怕風寒不去,而是害怕風寒復發。這是為什麼?因為過度發散後,身體的元氣無法收斂,所以才會這樣。不懂醫理的人不知道固本培元的道理,只會試著用各種風寒藥物來驅散邪氣,驅散了的自己會離開,但新的邪氣還會再來,邪氣就會一直留在體內,無法徹底痊癒。

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面七竅,內除骨節疼痹,外解四肢攣急,為風藥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惟黃耆能補三焦而實衛,為元府御風之關健,且元汗能發,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頭目風熱,大風癲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臟風,是補劑中之風藥也。所以防風得黃耆,其功愈大耳。

白話文:

防風藥性通達全身,被稱為治療風症的仙藥。它可以向上清熱頭面七竅,內部驅除骨節疼痛麻痹,外部解除四肢抽搐。在風藥中,防風具有潤澤的作用。治療風症,只需使用防風即可,功能獨特且重要。

然而,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身體肌肉和填充皮膚,滋潤腠理並控制開合。只有黃耆才能補益三焦和充實衛氣,是身體抵禦風邪的關鍵。此外,黃耆能引發出汗,也能止汗,其功能與桂枝相同。因此,它還能治療頭目風熱、大風癲疾、腸風下血和婦女子宮風。黃耆是補藥中的風藥。所以防風搭配黃耆使用,其功效會更加顯著。

白朮健脾胃,溫分肉,培土即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耆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朮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此欲散風邪者,當依如屏,珍如玉也。其自汗不止者,亦以微邪在表,皮毛肌肉之不固耳。

白話文:

白朮可以健脾益胃,溫暖身體,培補元氣。如此就能安神止風。因為防風擅長驅逐風邪,加上黃耆固表,就可以外有防護;再加上白朮固裏,就可以內有基礎。這樣風邪就能驅散而不復發。因此想要驅散風邪,應該像珍視屏風、玉器一樣珍視這些藥物。至於那些自汗不止的人,也是因為表虛有輕微的風邪,皮毛肌肉不夠堅固所致。

黃耆五物湯,治風靡身無痛,半身不遂,手足無力,不能動履者。久久服之,自見其功。

白話文:

黃耆五物湯

治療風邪侵襲身體,但沒有疼痛,身體一側麻痺無力,手腳無力,無法行走。長期服用,會逐漸見效。

黃耆(蜜炙,六錢),白芍藥(酒炒,三錢),桂枝(嫩枝連皮,三錢),生薑(外皮,三錢),大棗(去核,四枚)

白話文:

黃耆(用蜂蜜炙烤過,六錢) 白芍藥(用酒炒過,三錢) 桂枝(鮮嫩的枝條連皮一起用,三錢) 生薑(切掉外皮,三錢) 大棗(去掉棗核,四枚)

水煎服。

【注】經曰: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者,內居營衛,營衛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此謂虛邪賊風之中人也。營衛虛則其人深,久留髮為偏枯、半身不遂也。營衛實則其人淺,即作經脈偏痛、風痹病也。八風、五痹之病,營衛實者,則以續命湯、換骨丹發其營衛之邪。

白話文:

【譯文】《內經》中說:虛邪之氣偏居人體的一半,如果侵入較深,就會進入營衛之氣的運行區域。營衛之氣衰弱,正氣就會離開,邪氣就會獨自停留,發作時會出現半身偏枯的症狀。如果邪氣侵入較淺,就會出現經脈偏痛的症狀。這指的是虛邪賊風入侵人體的情況。營衛之氣虛弱的人,邪氣會侵入較深,久而久之就會發作半身偏枯、半身不遂的症狀。營衛之氣實盛的人,邪氣會侵入較淺,就會發作成經脈偏痛、風痹病。對於八風、五痹類疾病,營衛之氣實盛的人,可以用續命湯、換骨丹來驅除營衛之氣中的邪氣。

風靡。偏枯之病,是營衛虛,則當以此湯補其營衛之虛也。故君黃耆以補衛,臣桂、芍以補營,佐薑、棗補而兼通,以和營衛也。此方乃小建中湯之變制,加黃耆減甘草、飴糖者,是其意在補外,而不在補中也。若左半身不遂,則加當歸以補血;右半身不遂,則倍黃耆以補氣;手軟倍桂枝;足軟加牛膝;筋軟加木瓜;骨軟加虎骨;元氣虛加人參;陽氣虛加附子;在臨證者消息之。久久服之,無不應也。

白話文:

風寒濕邪入侵人體後,會導致偏癱等疾病,這是因為營氣和衛氣虛弱所致。因此,需要服用此方湯劑來補益營衛之虛。其中,黃耆補益衛氣,桂枝和芍藥補益營氣,薑和紅棗既能補益又能通經,調和營衛之氣。此方是參照小建中湯加減而成的,加入黃耆而減少甘草和飴糖的用量,目的是著重於補益身體外在,而非內臟。如果左側半身不遂,加當歸補血;右側半身不遂,加倍黃耆補氣;手部無力加倍桂枝;足部無力加牛膝;筋脈無力加木瓜;骨骼無力加虎骨;元氣虛弱加人參;陽氣虛弱加附子。具體用藥應根據實際症狀進行調整。長期服用此方湯劑,一般都能夠收到不錯的效果。

如外風邪盛,則又當從事乎羌活愈風湯,補而散之可也。

羌活愈風湯,治年近四旬,營衛不足,肝腎虛弱,風中經絡。精神恍惚,語言不清,半

身不遂,手足麻木,筋骨無力;或手足枯瘦浮腫,或手足筋攣不收。一切風病稍愈之後,調理俱宜此方。及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用,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口眼跳動,若不預防調治,三年之內,風病必生,亦宜服之。

羌活,甘草(炙),防風,黃耆,蔓荊子地骨皮,川芎,細辛枳殼,人參,麻黃,知母甘菊花,薄荷,枸杞,當歸,獨活,白芷,杜仲,秦艽,柴胡,半夏(制),厚朴(薑製),熟地黃防己(以上各二兩),芍藥,黃芩,白茯苓(各三兩),石膏,生地,蒼朮(各四兩),官桂(一兩),前胡(二兩)

白話文:

羌活、炙甘草、防風、黃耆、蔓荊子、地骨皮、川芎、細辛、枳殼、人參、麻黃、知母、甘菊花、薄荷、枸杞、當歸、獨活、白芷、杜仲、秦艽、柴胡、制半夏、薑製厚朴、熟地黃、防己(以上各 2 兩)

芍藥、黃芩、白茯苓(各 3 兩)

石膏、生地、蒼朮(各 4 兩)

官桂(1 兩)

前胡(2 兩)

上每服一兩,水二盞,煎一盞,去滓,空心溫服。如遇天陰,加生薑三片,臨臥再煎,滓俱要,食遠空心服。

清熱化痰湯,治中風痰熱,神氣不清,舌強難言。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橘紅,半夏,麥冬,石菖蒲枳實,木香,竹茹,黃芩,黃連,南星

白話文:

  • 人參
  • 白朮
  • 茯苓
  • 炙甘草
  • 橘紅
  • 半夏
  • 麥冬
  • 石菖蒲
  • 枳實
  • 木香
  • 竹茹
  • 黃芩
  • 黃連
  • 南星

水煎,加竹瀝。薑汁服。

【注】中風有內生、外中二因。內生則因胃濁生痰,志極動火;外中則因形氣不固,感召風邪。所以內生者,病必痰迷不語,火發神昏。外中者,病必筋骨不用,口眼歪斜。單發者易治,同發者難愈。然此病之來,必有先兆。如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無力,或肌肉微掣,此營衛受邪,外中之先兆也。

白話文:

中風的發生有內在和外在兩種原因。內在原因是胃部濁氣產生痰液,情緒過於激動導致火氣旺盛;外在原因是身體氣血不固,受到風邪的侵襲。因此,內因引起的,病情必定是痰迷心竅,不能言語,火氣旺盛,神志昏迷。外因引起的,病情必定是筋骨不能使用,口眼歪斜。單獨發作的比較容易治療,同時發作的比較難以治癒。不過,這種病發作之前,一定會有徵兆。例如大拇指和食指發麻,或者手腳無力,或者肌肉輕微抽搐,這些都是營衛之氣受邪氣侵襲的外中先兆。

如上盛下虛,頭眩腳軟,神短忽忽,言語失常,此痰火將發,內生之先兆也。醫方中預防外中、內生之劑甚多,皆不若羌活愈風,清熱化痰二方均以補正為主,除邪次之。故羌活愈風,以十全大補湯為君劑;清熱化痰,以六君子湯為君劑也。羌活愈風湯,用人參、苓、草以補氣,歸、地、芍藥以補血,黃耆、桂枝以扶衛,麻黃、芎藭以調營。濕盛則筋骨痿軟,故佐蒼、半,防己以除之。

白話文:

身體上半部充滿,下半部虛弱。頭暈腳軟,精神萎靡不振,說話出現異常,這是痰火將要發作,內生疾病的前兆。

醫書中預防外感、內生疾病的藥方很多,都沒有羌活愈風和清熱化痰兩方好。這兩方藥都以補益正氣為主,祛除病邪為輔。

因此,羌活愈風湯是以十全大補湯為主要藥方,清熱化痰湯是以六君子湯為主要藥方。

羌活愈風湯使用人參、茯苓、甘草來補氣,當歸、生地黃、芍藥來補血,黃耆、桂枝來扶衛陽氣,麻黃、川芎來調和營血。濕邪過盛會導致肌肉骨骼痿軟,因此加蒼朮、半夏、防己來祛除濕邪。

風盛則筋骨拘勁,故佐枸、杜、地黃以滋之。病久氣必滯,故佐枳殼、厚朴以行之。風多從燥化,故佐知、膏、黃芩以清之。更佐諸羌、獨輩發散之品,以驅六經之風,是風非汗不除也。久病風邪之人,若一旬無汗,須加麻黃微汗以和其表。若數日大便不利,更加大黃微利以和其里。

白話文:

如果風氣盛行,會導致筋骨僵硬無力,因此配合枸杞、杜仲、地黃來滋養。病情持續時間長了,氣血必定會滯塞,因此配合枳殼、厚朴來疏通。風氣常從燥熱中化生出來,因此配合知母、生地黃、黃芩來清熱祛風。再配合羌活、獨活等發散類藥材,來驅散全身的風氣,因為風邪如果不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就無法消除。對於長期患有風邪的人,如果十天都沒有出汗,必須加入麻黃來微微發汗,以調和體表的氣血運行。如果好幾天都沒有大便,再加入大黃微微通便,以調和裡氣。

春倍柴胡、半夏,夏倍知、膏、黃芩,季夏倍防己、朮、苓,秋倍厚朴加桂、藿,冬倍歸、桂加附子,此皆通塞從時,活變法也。一氣一候亦然,假如今日風氣大來,是風淫也,則倍防風;熱氣大來,是火淫也,則借黃芩;濕氣大來,是濕淫也,則倍蒼朮;清氣大來,是燥淫也,則倍桂枝皮;寒氣大來,是寒淫也,則加炮附子。此又隨氣候加藥法也。

白話文:

原古文:

春倍柴胡、半夏,夏倍知、膏、黃芩,季夏倍防己、朮、苓,秋倍厚朴加桂、藿,冬倍歸、桂加附子,此皆通塞從時,活變法也。一氣一候亦然,假如今日風氣大來,是風淫也,則倍防風;熱氣大來,是火淫也,則借黃芩;濕氣大來,是濕淫也,則倍蒼朮;清氣大來,是燥淫也,則倍桂枝皮;寒氣大來,是寒淫也,則加炮附子。此又隨氣候加藥法也。

春天增加柴胡和半夏用量;夏天增加葛根、芒硝和黃芩用量;仲夏增加防己、白術和茯苓用量;秋天增加厚朴、桂枝和藿香用量;冬天增加當歸、桂枝和附子用量。這些都是根據四季氣候變化調整中藥藥方的做法。

同一氣候節氣中也要隨時調整。例如:如果今天風勢很大,就說明有風邪入侵,這時就增加防風用量;如果天氣很熱,就說明有火邪入侵,這時就借用黃芩來清熱;如果天氣很潮濕,就說明有濕邪入侵,這時就增加白術用量;如果天氣很乾燥,就說明有燥邪入侵,這時就增加桂枝皮用量;如果天氣很寒冷,就說明有寒邪入侵,這時就加入炮附子。這也是根據氣候變化調整中藥用量的做法。

清熱化痰湯,用參、苓、朮、草以補氣,木香、枳實以利氣,橘、半、南星以化痰,黃芩、黃連以瀉熱,菖蒲通心,麥、竹清心,薑汁、竹瀝通神明去胃濁,則內生諸病自漸愈矣。氣實減人參、白朮者,恐助熱也。氣虛減木香枳實者,恐傷氣也。痰熱甚盛,大便秘實者,此方攻病力緩,又當與礞石滾痰丸相兼服之,大便利,止再服,恐過則傷正也。若利後數日,仍秘實者,仍服之,是又恐痰熱盛而助邪也。

白話文:

清熱化痰湯,使用人參、茯苓、白朮、草藥來補氣,木香、枳實來理氣,橘子、半夏、南星來化痰,黃芩、黃連來清熱,菖蒲通達心神,麥芽、竹茹清心安神,薑汁、竹瀝通達神明,去除胃裡的濁氣,這樣內在產生的各種疾病就會逐漸痊癒。

如果氣血實,則減少人參、白朮的用量,以免助長熱氣。如果氣血虛,則減少木香、枳實的用量,以免損傷氣血。

如果痰熱非常嚴重,大便乾結,這個方子的治療效果可能會較慢,可以同時服用礞石滾痰丸。大便通暢後就停止服用,以免傷及正氣。如果大便通暢後幾天又恢復乾結,可以繼續服用,因為擔心痰熱旺盛助長邪氣。

其變通加減施治,總在臨證者消息之,難以盡述。

防風通聖散,風熱壅盛,表裡三焦皆實者,此方主之。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三兩),荊芥,白朮,梔子(各二錢半),生薑(三片)

白話文:

  • 防風:0.5兩
  • 川芎:0.5兩
  • 當歸:0.5兩
  • 芍藥:0.5兩
  • 大黃:0.5兩
  • 薄荷:0.5兩
  • 麻黃:0.5兩
  • 連翹:0.5兩
  • 芒硝:0.5兩
  • 石膏:1兩
  • 黃芩:1兩
  • 桔梗:1兩
  • 滑石:3兩
  • 甘草:3兩
  • 荊芥:2.5錢
  • 白朮:2.5錢
  • 梔子:2.5錢
  • 生薑:3片

每服三錢。

【集註】吳琨曰: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顛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尿而泄。風淫於肺,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

白話文:

吳琨註釋說:防風、麻黃是祛除表邪的藥物,風熱在皮膚表層,由汗液排出。荊芥、薄荷是清熱的藥物,風熱在頭頂,由鼻子排出。大黃、芒硝是通利藥物,風熱在腸胃中,由後門排出。滑石、梔子是通利水道藥物,風熱在水道中,由尿液排出。風邪侵入肺部,肺胃受到邪氣侵襲,石膏、桔梗用於清肺胃之熱。

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長於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亦治失下發斑,三焦火實。

白話文:

而連翹、黃芩,又用來祛除各經絡的餘熱。風邪引起的疾病,以肝經的木屬性為主,川芎、當歸、芍藥,有調和肝氣血的作用。甘草、白朮,用於調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擅長治療火邪,這個方的作用詳盡明確!也可治療久瀉導致的發斑,和三焦火氣旺盛。

全方除硝、黃名雙解散,解表有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復有當歸、芍藥以和血,桔梗、白朮、甘草以調氣,營衛皆和,表裡俱暢,故曰雙解。本方名曰通聖,極言其用之妙耳。

白話文:

整個方劑裡沒有硝石、黃連這兩味藥,稱它為「雙解散」。「解表」的藥物包括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解裏」的藥物包括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另外還有當歸、芍藥用來調和氣血,桔梗、白朮、甘草用來調和營衛之氣。營衛之氣和調,表裡氣血暢通,所以稱為「雙解」。這個方劑之所以叫做「通聖」,就是形容它使用起來非常巧妙。

九味羌活湯(一名沖和湯),四時發散之通劑。

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細辛,蒼朮,黃芩,甘草,生地

加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服。

活人敗毒散,治傷寒溫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痛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

白話文:

活人敗毒散

可用於治療傷寒、溫熱性流行病、風濕病、風眩、抽筋、風痰、頭痛、頭暈、四肢疼痛、畏寒發燒、脖子疼痛。

強睛疼。老人小兒皆可服。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殼,白茯苓,桔梗,人參(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或沸湯點服。

煩熱口乾,加黃芩。

【集註】趙羽皇曰:東南地土卑濕,凡患感冒,輒以傷寒二字混稱。不知傷者,正氣傷於中,寒者,寒氣客於外,未有外感而內不傷者也。仲景醫門之聖,立法高出千古,其言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以失於固密而然。可見人之傷寒,悉由元氣不固,膚腠之不密也。

白話文:

趙羽皇說: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凡是感冒,往往都籠統地稱為傷寒。但要知道,傷寒是指正氣在體內受損,而寒則是寒邪從外部侵入。沒有外邪入侵,就不會出現內傷的情況。

仲景是醫學界的聖人,他的治療法理高明超前。他認為,在冬天寒冷的時候,萬物都藏匿起來,身體強壯的人也會嚴密防護,不受寒氣侵襲。那些被寒邪侵襲的人,是因為沒有做好防護,才導致傷寒。

所以,人的傷寒都是因為元氣不穩固,皮膚腠理不緻密所造成的。

昔人常言傷寒為汗病,則汗法其首重矣。然汗之發也,其出自陽,其源自陰,故陽氣虛,則營衛不和而汗不能作;陰氣弱,則津液枯涸而汗不能滋。但攻其外,不顧其內可乎?表汗無如敗毒散、羌活湯。其藥如二活、二胡、芎、蒼、辛、芷群隊辛溫,非不發散,若無人參、生地之大力者居乎其中,則形氣素虛者,必至亡陽;血虛挾熱者,必至亡陰,而成痼疾矣。是敗毒散之人參,與沖和湯之生地,人謂其補益之法,我知其托裡之法。

白話文:

過去常有人說傷寒是由於汗出太多所致,因此發汗的方法是最重要的。然而,發汗的產生源自陽氣,而其根源則在於陰氣,所以陽氣不足時,陰陽失衡,無法發汗;陰氣虛弱時,體液枯竭,也無法滋潤身體。只針對外在症狀進行治療,卻不顧及內在根本,可以嗎?

想要發汗以祛除毒氣,沒有比「敗毒散」和「羌活湯」更好的方劑了。這些藥物如「二活」、「二胡」、「芎」、「蒼」、「辛」、「芷」等,性質辛溫,確實具有發散的作用。但是,如果其中沒有人參、生地這樣的大補之藥,那麼身體虛弱的人必定會損失陽氣;血虛夾雜熱邪的人必定會損失陰氣,最終演變成慢性疾病。

「敗毒散」中的人參和「沖和湯」中的生地,有人認為這是補益之法,但我知道這其實是託裡之法。

蓋補中兼發,邪氣不致於流連;發中帶補,真元不致於耗散,施之於東南地卑氣暖之鄉,最為相宜,此古人制方之義。然形氣俱實,或內熱熾盛,則更當以河間法為是也。

白話文:

結合補益與發散,可以防止邪氣過久滯留;帶有補益的發散藥,可以避免元氣過度耗損。這種治療方法最適合東南方的低窪潮濕地區。這是古人配製藥方的道理。

但是,如果身體氣血都很實,或者體內熱盛,就更應該採用劉河間的治療方法。

胡天錫曰:非其時而有其氣,惟氣血兩虛之人受之。寒客營而風客衛,不可用峻劑,故稍從其輕者,此羌活湯、敗毒散所由立也。九味湯主寒邪傷營,故於發表中加芎、地,引而入血,即藉以調榮。用蔥姜為引,使通體汗出,庶三陽血分之邪,直達而無所滯矣。敗毒散主風邪傷衛,故於發表中加參、苓、枳、桔,引而達衛,固托以宣通。

白話文:

胡天錫說:不是在適當的時候出現了某種病症,只有氣血虛弱的人才會得這種病。寒邪侵襲營分,風邪侵襲衛分,不能用太猛的藥物,所以稍微用些溫和的藥。這就是羌活湯、敗毒散之所以成立的原因。九味湯主治寒邪損傷營分,所以發汗的藥中加了川芎、生地黃,引導藥物進入血液,同時用來調和氣血。用蔥、薑作引子,使全身出汗,這樣三陽血分中的邪氣,就能直接排出而不會滯留。敗毒散主治風邪損傷衛分,所以發汗的藥中加了人參、茯苓、枳實、桔梗,引導藥物到達衛分,固護衛氣,宣通氣機。

用生薑為使,使留連肺部,則上焦氣分之邪不能幹矣。是方亦可用黃芩者,以諸藥氣味辛溫,恐其僭亢,一以潤之,一以清之也。

白話文:

使用生薑作為引導藥,讓藥物停留於肺部,這樣上焦氣分的邪氣就不能散佈了。這個方子也可以使用黃芩,因為其他藥物的氣味辛溫,擔心它們過於亢盛,就用黃芩來潤澤,再用清熱藥來清熱。

柴葛解肌湯,治三陽合病,頭痛發熱,心煩不眠,嗑干耳聾,惡寒無汗,三陽證同見者。

白話文:

柴葛解肌湯

用於治療三陽經(少陽、陽明、太陽)合病的發燒頭痛、煩躁失眠、耳鳴耳聾、怕冷無汗等症狀,適用於出現三陽經證狀同時出現的情況。

石膏,柴胡,羌活,白芷,黃芩,芍藥,桔梗,甘草,葛根

加薑棗,水煎服。

【注】陶華制此以代葛根湯。不知葛根湯,只是太陽、陽明藥,而此方君柴胡,則是又治少陽也;用之於太陽、陽明合病,不合也。若用之以治三陽合病,表裡邪輕者,無不效也。仲景於三陽合病,用白虎湯主之者,因熱甚也,曰汗之則譫語遺尿,下之則額汗厥逆,正示人惟宜以和解立法,不可輕於汗下也。此方得之葛根、白芷,解陽明正病之邪,羌活解太陽不盡之邪,柴胡解少陽初入之邪。

白話文:

陶華醫生研製了這個方劑作為葛根湯的替代品。但是,他不知道葛根湯只用於治療太陽病和陽明病,而這個方劑的主藥是柴胡,它還可以治療少陽病。因此,用於治療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的情況是不合適的。如果用於治療三陽病合併的情況,表裡邪氣較輕的,就能夠有效。

仲景在治療三陽病合併的情況時,使用白虎湯作為主方,是因為熱邪很重,他說如果發汗,就會出現胡言亂語和遺尿,如果攻下,就會出現額頭出汗和厥逆,正說明只宜用和解的方法治療,不能輕易發汗或攻下。

這個方劑取自葛根、白芷,用於緩解陽明病的正病邪氣;羌活用於緩解太陽病未盡之邪;柴胡用於緩解少陽病剛開始的邪氣。

佐膏、芩治諸經熱,而專意在清陽明,佐芍藥斂諸散藥而不令過汗,桔梗載諸藥上行三陽,甘草和諸藥通調表里。施於病在三陽,以意增減,未有不愈者也。若渴引飲者,倍石膏加栝蔞根,以清熱而生津也。若惡寒甚無汗,減石膏、黃芩加麻黃,春夏重加之,以發太陽之寒。

白話文:

石膏、黃芩可以治療各經的熱症,但它們特別針對的是清除陽明經的熱。加入芍藥可以斂聚其他藥物的散發作用,防止過度出汗。桔梗可以幫助其他藥物上升至三陽經。甘草可以調和各種藥物,疏通表裡。

這種方劑適用於三陽經的疾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量,幾乎沒有治不好的。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可以加倍石膏的劑量並加入栝蔞根,以清除熱氣並生津。如果患者怕冷、不出汗,可以減少石膏和黃芩的劑量,並加入麻黃,春天和夏天可以加重劑量,以發散太陽經的寒氣。

若有汗者,加桂枝以解太陽之風,無不可也。

升麻葛根湯,治陽明表熱下利,兼治痘疹初發。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炙)

上四味,水煎服。

【集註】柯琴曰:此為陽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劑,可用以散表熱,亦可用以治裡虛,一方而兩擅其長也。夫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是陽明之本證。仲景未嘗立治表之方,見陽明初起,汗出多而惡寒者,便用桂枝;及無汗而惡寒者,則用葛根湯。證同太陽而稱陽明者,是陽明之表病自太陽傳來,故治仍同太陽也。

白話文:

柯琴說:這是陽明病初期的治療方劑,既能疏散表熱,又能調理裡虛,一個方劑同時具有兩方面的優點。身體發熱,汗液自行流出,不畏寒反而怕熱,這是陽明病的基本證狀。張仲景沒有專門制訂治療表證的方劑,他發現陽明病剛發作時,汗出較多而畏寒,就用桂枝湯;沒有汗液而畏寒的,就用葛根湯。雖然證狀與太陽病類似,但稱之為陽明病,是因為陽明表證是由太陽病傳變而來的,因此治療方法仍然與太陽病相同。

此方治陽明自病,不用麻桂者,恐汗太過而亡津液,反致胃燥也。用升麻、葛根發胃脘之陽,以散肌肉之表熱;芍藥、甘草瀉脾經之火,以解胃府之裡熱。有汗則發,無汗則止,功同桂枝,而已遠乾薑、桂,且不須啜稀粥以助陽也。胃實為陽明之裡證,仲景用承氣三方。然陽明初病,往往有移熱於脾而下利者,《內經》所謂麻黃,皆屬於熱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陽明經自發性疾病的,之所以不用麻黃和桂枝,是因為擔心出汗過多而耗盡津液,反而導致胃部乾燥。方中使用升麻和葛根來發散胃脘部的陽氣,以散去肌肉表面的熱氣;使用芍藥和甘草來瀉除脾經的火氣,以解除胃部的內熱。如果有出汗則服用,沒有出汗則停止服用,其功效與桂枝相似,但是已經遠遠優於乾薑和桂枝,而且不需要喝稀粥來幫助發陽。

胃實證是陽明經的內證,仲景使用承氣三方來治療。然而,陽明經的初期疾病,往往會將熱氣傳移到脾臟而引起腹瀉,根據《內經》的說法,這些都是屬於熱證。

下利,正是胃熱之兆,故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仲景用葛根湯以發兩陽之表熱,即所以治裡熱也。此方即仿其義,去薑、桂之辛熱,以升麻代麻黃,便是陽明表劑,而非太陽表劑矣。葛根稟性甘涼,可以散表實,協升麻以上升,則使清陽達上而濁陰下降。可知芍藥收斂脾陰,甘草緩急和里,則下利自止。

白話文:

腹瀉是胃熱的徵兆,因此,當太陽陽明兩經同時發生疾病時,必定會出現腹瀉。張仲景使用葛根湯來發散太陽陽明兩經表面的熱邪,同時也可以治療內部的熱證。

這個方劑仿照了葛根湯的原理,去掉了薑、桂等辛熱藥物,用升麻代替麻黃,這樣就變成了陽明經的表證方劑,而不是太陽經的表證方劑。葛根性質甘涼,可以宣散表面的實邪,與升麻一起升發,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而芍藥可以收斂脾胃的寒氣,甘草可以緩解急症,調和內臟,這樣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可知治里仍用表藥者,以表實下利、而非裡實故也。痘疹自里達表,出於少陰而發於太陽,初起則內外皆熱,故亦宜於涼散耳。若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渴熱加石膏,咽痛加桔梗,頭痛合芎芷散,頭面腫合消毒飲,有少陽證加柴,芩,火盛加芩、連,凡邪在三陽,以此出入,無不利也。

白話文:

可以知道,治療疾病的「裡證」時,仍然使用「表證」的藥物,是因為「表證」的實證會導致腹瀉,而不是因為「裡證」的實證。

痘疹發作時,從「裡」傳達至「表」,起源於「少陰」而發作於「太陽」,初期時內外皆熱,因此也適合用清熱解毒的藥物。

如果沒有出汗,則加用麻黃;如果有出汗,則加用桂枝;如果有口渴發熱,則加用石膏;如果有咽喉疼痛,則加用桔梗;如果有頭痛,則合用芎芷散;如果頭面腫脹,則合用消毒飲;如果有「少陽證」的症狀,則加用柴胡、黃芩;如果火旺,則加用黃芩、連翹。

總之,只要邪氣在「三陽經」中,都可以用這些藥物出入,對病情都有利。

參蘇飲,治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憎寒咳嗽,涕唾稠黏,胸膈滿悶,脈弱無汗。

白話文:

參蘇飲

功效: 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發燒,怕冷咳嗽,鼻涕和唾液黏稠,胸悶脹滿,脈搏微弱,不發汗。

人參(八分),蘇葉(八分),乾葛(八分),前胡(八分),陳皮(八分),枳殼(八分),茯苓(八分),半夏(八分),桔梗(五分),木香(五分),甘草(五分),生薑(五片),大棗(一枚)

白話文:

人參(16克),蘇葉(16克),乾葛(16克),前胡(16克),陳皮(16克),枳殼(16克),茯苓(16克),半夏(16克),桔梗(10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生薑(5片),大棗(1個)

上水煎,熱服取汗。

【注】風寒感冒太陽則傳經,以太陽主表,故用麻、桂二方,發營衛之汗也。若感太陰則不傳經,以太陰主肺,故用此湯外散皮毛,內宣肺氣也。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君人參以補之。皮毛者,肺之合也,肺受風寒,皮毛先病,故有頭痛無汗,發熱憎寒之表,以蘇葉、葛根、前胡為臣以散之。肺一受邪,胸中化濁,故用枳、桔、二陳以清之,則咳嗽、涕唾稠黏、胸膈滿悶之證除矣。

白話文:

當風寒感冒侵襲陽經時,病邪會傳佈到全身。陽經主表,所以要用麻黃湯或桂枝湯,發汗驅散營衛之氣。

如果病邪侵襲陰經,則不會傳佈到全身。陰經主肺,所以要用蘇葉葛根湯,一方面由外散發於皮膚,一方面宣通肺氣。

因為病邪侵襲的地方,氣血必然虛弱,所以用人參來補氣。皮膚是肺的表層,肺受風寒侵襲,皮膚首先發病,所以會出現頭痛無汗、發熱畏寒等表證。用蘇葉、葛根、前胡做配藥,幫助散寒。

肺一旦受到病邪侵襲,胸中就會產生痰濁,所以要用枳實、桔梗、陳皮、半夏來清痰,那麼咳嗽、痰液粘稠、胸悶等症狀就會消失。

加木香以宣諸裡氣,加薑、棗以調諸表氣,斯則表裡之氣和,和則解也。以本方去人參加川芎,以前胡易柴胡,名芎蘇飲。治氣實有火者,頭痛甚亦加之。喘嗽者,加杏仁以降氣,桑皮以瀉肺。合四物名茯苓補心湯,治氣血兩虛,及新產之後虛損吐血,感冒傷風咳嗽,最相宜也。

白話文:

加入木香來疏通內部氣息,加入薑棗來調節體表氣息,這樣就能讓體表和內部的氣息和諧,和諧了就能解病。用這個方子去除人參,加入川芎,用以前胡取代柴胡,命名為「芎蘇飲」。如果氣實有火,頭痛厲害,也可以加入。如果喘咳,就加入杏仁來降氣,桑皮來瀉肺。把這四味藥材合在一起,叫做「茯苓補心湯」,用於治療氣血兩虛,以及新產後虛損、吐血、感冒傷風和咳嗽,非常適合。

藿香正氣散,治外受四時不正之氣,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吐泄,或作瘧疾。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用於治療因外感四季不正之氣,內有飲食停滯,導致頭痛、發熱、惡寒,或霍亂嘔吐腹瀉,或表現為瘧疾症狀。

藿香,桔梗,紫蘇,白芷,厚朴,大腹皮,半夏,茯苓,陳皮,甘草

白話文:

藿香:芳香化濕,消暑解表 桔梗:宣肺化痰,利咽開音 紫蘇:芳香解表,宣肺止咳 白芷:溫陽散寒,祛風止痛 厚朴:燥濕健脾,溫中散寒 大腹皮:利水消腫,健脾除濕 半夏:化痰降逆,止嘔止咳 茯苓: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上十味,加薑棗,水煎,熱服。

【集註】吳琨曰: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裡,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氣之品以正里。蘇、芷、陳、腹、樸、梗,皆氣勝者也,故能正不正之氣;茯、半、甘草則甘平之品,所以培養中氣者也。若病在太陽,與此湯全無干涉,傷寒脈沉發熱,與元氣本虛之人,並夾陰發熱者宜戒。

白話文:

吳琨解釋說:因季節變化而導致的不正常氣息,會從鼻子進入體內,並潛藏在內部而不是表層。因此,不用發汗解表藥,而應該使用芳香健脾的藥材以調養內部。

蘇葉、芷草、陳皮、腹皮、樸硝、梗米等藥材,都具有提振脾氣的作用,因此可以糾正不正常氣息。茯苓、半夏、甘草等藥材具有甘平之性,可以滋養中氣。

如果疾病發生在太陽經,則與這個藥方無關。對於發熱但脈象沉穩的傷寒患者,以及元氣虛弱或夾有陰寒發熱的人,都不宜使用這個藥方。

金不換正氣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嵐瘴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者主之。蓋平胃散,可以平濕土而消瘴,半夏之燥以醒脾,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能正不正之氣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金不換正氣散」,就是「平胃散」加上「半夏」、「藿香」。凡是受到山區瘴氣或到外地水土不服、嘔吐腹瀉的人都可以服用。因為「平胃散」可以去除濕氣、化解瘴氣;「半夏」味辛燥,可以醒脾;「藿香」味芬芳,可以開胃。稱之為「正氣」,是因為它能糾正不正之氣。

神術湯,主治三時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而發熱及脾瀉腸風。

白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

上三味,無汗用蒼朮加蔥白、生薑,有汗用白朮、生薑。

【集註】柯琴曰:此王好古得意之方,仿仲景麻、桂二方之義,而製為輕劑也。然此是太陰之劑,可以理脾胃之風濕,而不可治太陽之風寒,亦不可以治陽明之表證與少陽之半表裡也。《內經》所謂春傷於風,邪氣留連而洞泄,至夏而飧泄、腸澼者宜之。若冬傷於寒,至春而溫病者,又非所宜也。

白話文:

[集註] 柯琴說:這個方子是王好古根據仲景的麻黃桂枝二方原理創制的輕劑。但是,這是一個太陰方,只能治療脾胃的風濕,不能治療太陽的風寒,也不能治療陽明的表證和少陽的半表半裡證。就像《內經》所說的「春天傷風,邪氣滯留導致泄瀉,到了夏天變成飧泄、腸鳴腹瀉」,這時適合用這個方子。如果在冬天傷寒,到了春天變成溫病,則不適合用這個方子。

今人不知仲景立方之旨,只恐麻黃、桂枝之傷人也,得此平和之劑恃為穩當。不知營衛不和,非調和脾胃者所可代。胃家之實者,非補虛之品所能投。肝膽之相火往來,少陰之水火相射者,不得以燥劑該攝也。失明藥之理,始得方之用,能知方,始可用方而不執方。若病在太陽,先發陽明之汗,是引賊破家,張潔古豈獨為葛根道哉!

白話文:

現在的人不懂仲景制定藥方的意圖,只擔心麻黃、桂枝會傷人,認為這種平和的藥方比較穩妥。不知道營衛不調和,不是調理脾胃就能代替的。胃裡有實熱的,不能用補虛的藥來治療。肝膽相火交錯往來,少陰水火相激的,不能用燥熱的藥物來治理。只有明白用藥的道理,才能正確運用藥方。能理解藥方,才能靈活運用而不拘泥於方劑。如果病在太陽經,卻先發出陽明經的汗,這就如同引賊入室,毀壞了自己的家。張潔古難道只有葛根這一條路可走嗎?

麻黃加朮湯,治濕家身煩疼。

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炙,二兩),杏仁(七十個),白朮(炒,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集註】程知曰:此湯為濕家表散法也。身疼為濕,身煩為熱。加白朮於麻黃湯中,一以助其去濕,一以恐其過散,此治濕之正法也。發散方中加白朮,又為張潔古、王好古二人開法門。

白話文:

[註解]程知說:這個方子是用於濕證的外發散熱的方法。身體疼痛是因為濕氣,身體煩躁是因為熱氣。在麻黃湯中加入白朮,一個原因是幫助祛濕,另一個原因是擔心散熱過度,這是治療濕證的正確方法。在發散的方劑中加入白朮,也是張潔古和王好古兩人開創的療法。

桂枝附子湯,主冶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白話文:

桂枝附子湯

適用於: 感染風寒病症達八九天,風濕同時作祟,身體疼痛難耐,無法翻身,不感到噁心或口渴,脈象浮虛且澀滯。

桂枝(四兩),附子(炮,三枚),甘(一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集註】程知曰:濕與風相搏,流入關節,身疼極重,而無頭痛、嘔、渴等證,脈浮虛者風也,澀者寒濕也。風在表者,散以桂、甘之辛甘。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薑、棗辛甘,行營衛通津液以和表。蓋陽虛則濕不行,溫經助陽散濕,多藉附子之大力也。

白話文:

程知說:濕氣與風邪互相影響,會流入關節,導致身體疼痛非常嚴重,但沒有頭痛、嘔吐、口渴等症狀。脈象浮虛的,是風邪;脈象澀滯的,是寒濕之氣。風邪在體表,可以用桂枝、甘草的辛甘溫散之性祛除。濕氣在經絡中,可以用附子的辛熱之性驅逐。生薑、大棗辛甘溫熱,可以促進營衛運行,疏通津液,調和體表。因為陽氣虛弱,濕氣就無法排出,所以要溫暖經絡,補助陽氣,祛除濕氣,主要依靠附子的強大作用。

栝蔞桂枝湯,治太陽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此湯主之。

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汁,汗不出,食頃須啜熱粥發之。

【集註】喻昌曰:傷寒方中,治項背𠘧𠘧,用桂枝加葛根湯矣。彼之汗出惡風,其邪在表,而此之太陽證,罔不具備,其邪之亦在於表可知也。但以脈之沉遲,知其在表之邪為津液內竭所召,不當從風寒之表法起見,故不用葛根之發表解肌,改用栝蔞根之味苦入陰,擅生津液之長者為君,加之桂枝和營衛、養筋脈而治其痙,乃變表法為和法也。然既君以栝蔞根當增之,桂枝為臣當減之。

白話文:

註解:喻昌說:在傷寒論中,治療項背拘攣疼痛,可用桂枝加葛根湯。那時是汗出惡風,病邪在表。而此太陽證,也有那些症狀,病邪也肯定在表。但從脈象沉遲來看,知道在表的病邪是津液不足引起的,不應該從風寒表證的角度來治療。因此,不用葛根來發汗解肌,而是用栝蔞根味苦入陰,善於生津液的功效為主藥,加上桂枝和營衛、養筋脈而治療其痙攣,這就轉變了發散外邪的方法為調和氣血的方法。但是,既然以栝蔞根為主藥,就要增加用量,而以桂枝為輔藥,就要減少用量。

水解散,治天行時氣初起,頭痛,壯熱等疫。

大黃(四兩),白芍(二兩),黃芩,甘草(炙),桂心,麻黃(各三兩)

上為粗末,每撮一兩,水煎服。汗下不再服。

二聖救苦丹

川大黃(生,一斤),皂角(豬牙者,去皮弦,微炒,四兩)

上為末,和勻,水泛為丸,每服三錢,無根水下。弱者減服。

【注】天行時氣,即四時不正之氣,感而為病者,初不名疫也。因病氣互相傳染,老幼相似,沿門闔境而共病之,故曰:天行時氣也。然此疫氣從鼻而入,一受其邪,臟腑皆病,若不急逐病出,則多速死。急逐之法,非汗即下,故古人治疫之方,以下為主,以汗次之,是為病尋出路也。

白話文:

不同於正常季節變化的氣候變動,如果感染到不正常的氣候變化而生病的,一開始並不會稱為「瘟疫」。而是因為這種病氣具有傳染性,老少都容易染疫,整個村莊或地區的人都相繼發病,所以才叫做「天行時氣」。

但是這種瘟疫之氣會從鼻子侵入,一旦感染其邪氣,五臟六腑都會受損。如果不能緊急將病氣排出體外,就會迅速導致死亡。緊急排出病氣的方法,除了發汗之外就是瀉下,因此古代治療瘟疫的方法,主要以瀉下為優先,其次纔是發汗,這樣才能幫助身體找出疾病的出路。

此二方,一以治冬疫,一以治春疫。冬疫多寒,春疫多熱。多寒者宜水解散,方中用麻、桂、芍,草發營衛之汗,大黃,黃芩瀉疫毒之邪。多熱者宜救苦丹,方中用皂角開竅而發表,大黃瀉火而攻裡,使毒亦從汗下而出也,二方審而用之,治疫之大法可類推矣。

白話文:

這兩個方子,一個治療冬季流行病,一個治療春季流行病。冬季流行病多寒,春季流行病多熱。偏寒的適合用麻黃、桂枝、芍藥來發汗解表,大黃、黃芩來清除疫毒。偏熱的適合用救苦丹,其中皁角宣通鼻竅發汗,大黃清熱瀉下,讓毒邪從汗水排出。詳細瞭解這兩個方子,可以類推治療流行病的大致方法。

天水散(一名益無散一名六一散),治夏時中暑,熱傷元氣,內外俱熱,無氣以動,煩渴

白話文:

天水散(又名益無散、六一散),治療夏天中暑,熱氣損傷生命力,身體內外發熱,沒有元氣可以活動,並伴有煩躁和口渴。

欲飲,腸胃枯涸者。又能催生下乳,積聚水蓄,裡急後重,暴注下迫者宜之。

桂府滑石(水飛,六兩),甘草(一兩),辰砂(三錢)

上為細末,新汲水一碗,調服三錢。

【集註】柯琴曰:元氣虛而不支者死,邪氣盛而無制者亦死。今熱傷元氣,無氣以動,斯時用參、耆以補氣,則邪愈甚;用芩、連以清熱,則氣更傷。惟善攻熱者,不使敗人元氣;善補虛者,不使助人邪氣,必得氣味純粹之品以主之。

白話文:

柯琴說:元氣虛弱不能支撐的人會死亡,邪氣旺盛得不到控制的人也會死亡。現在熱邪損傷了元氣,身體沒有元氣來運行,這時候用人參、黃耆來補氣,那麼邪氣就會更加嚴重;用黃芩、黃連來清熱,那麼元氣就會受到更大的損傷。只有擅長攻治熱邪的人,才能做到不損傷人的元氣;擅長補虛的人,才能做到不助長人的邪氣。必須找到味道純淨的藥材來主治。

滑石稟土中衝和之氣,行西方清肅之令,秉秋金堅重之形,寒能勝熱,甘不傷脾,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異於石膏之凝滯,能上清水原,下通水道,盪滌六腑之邪熱從小便而泄。炙甘草稟草中衝和之性,調和內外,止渴生津;用以為佐,保元氣而瀉虛火,則五臟自和矣。

白話文:

滑石具有大地的平和之氣,運轉著西方清肅的能量,秉承了秋季金屬堅重之形。它寒涼勝熱,甘味不傷脾,蘊含著天乙之精,具有通暢流動的性質,不同於石膏的凝滯。滑石能上達膀胱清利水路,下通小腸,清除六腑邪熱,並從小便排出。

炙甘草具有草藥中平和之性,能調和內外,止渴生津。與滑石配合使用,保全元氣,瀉去虛火,五臟自然就會和諧。

然心為五贓主,暑熱擾中,神明不安,必得硃砂以鎮之,則神氣可以虛遽復;涼水以滋之,則邪熱可以急除,此清心之陽熱可通行也。至於熱利初起,裡急後重者宜之,以滑可去著也。催生下乳,積聚蓄水等證,同乎此義,故兼治之。是方也,益氣而不助邪,逐邪而不傷氣,不負益元之名,宜與白虎、生脈三方鼎足也。

白話文:

心臟是五臟之主,暑熱擾亂心神,會讓精神不安。必須用硃砂來鎮定心神,才能讓神氣恢復安穩;用涼水滋潤心神,才能快速去除邪熱,讓清心降火的藥力暢通。至於熱性痢疾剛發作,大便急促且排便困難的患者,適用此方,因為滑腸藥可以去除黏滯物。催生、下乳、積聚水腫等症狀,也和這些原理相關,所以可以兼治。這個方劑可以增強正氣而不助長邪氣,驅除邪氣而不傷害正氣,符合增強元氣的藥方名稱,適合與白虎湯、生脈散並列。

香蒂飲,治暑熱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腹滿、吐瀉者。

香薷,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

水煎浸,冷服。

【集註】葉仲堅曰:飲與湯稍有別,服有定數者名湯,時時不拘者名飲。飲因渴而設,用之於溫暑則最宜者也。然胃惡燥,脾惡濕,多飲傷脾,反致下利。治之之法,心下有水氣者發汗,腹中有水氣者利小便。然與其有水患而治之,曷若先選其能汗、能利者用之。香薷芳香辛溫,能發越陽氣,有徹上徹下之功,故治暑者君之,以解表利小便。

白話文:

【註解】葉仲堅說:飲和湯略有區別,有固定服用的劑量稱為湯,不拘於時間服用的稱為飲。飲水是為瞭解渴,在溫熱的夏季最適合使用。然而,胃部厭惡乾燥,脾臟厭惡濕氣,過量喝水會損傷脾臟,反而導致腹瀉。治療的方法是:心下有水氣的,發汗;腹中有水氣的,利小便。然而,與其有水患後再治療,不如先選擇能夠發汗、利小便的藥物使用。香薷氣味芬芳、性溫,能夠發越陽氣,具有暢通上下之功,因此治療暑證時用它為君藥,以解表利小便。

佐厚朴以除濕,扁豆以和中,合而用之為飲。飲入於胃,熱去而濕不留,內外之暑悉除矣,若心煩口渴者,去扁豆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加茯苓、甘草,名五物。加木瓜、參、耆、橘、術,名十味。隨證加減,盡香薷之用也。然勞倦內傷,必用清暑益氣,內熱大渴,必用人參白虎,若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反濟其內熱矣。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麻黃,氣虛者尤不可服。

白話文:

加入厚朴以去除濕氣,扁豆以調和中氣,兩者合用做成藥飲。藥飲進入胃中,熱氣散去,濕氣不留,裡裡外外的暑氣都消除了。如果心煩口渴,去除扁豆,加入黃連,稱為黃連香薷飲。再加入茯苓、甘草,稱為五物。再加入木瓜、參、耆、橘、術,稱為十味。根據病情加減藥材,發揮香薷的全部功效。然而,勞累過度而內傷的,必須使用清暑益氣的藥物;內熱大渴的,必須使用人參白虎湯。如果使用香薷,會加重表虛而加劇內熱。香薷是夏天解表發汗的藥物,就像冬天的麻黃一樣,氣虛的人尤不可服用。

今人不知暑傷元氣,概用以代茶,是開門揖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