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刪補名醫方論》~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刪補名醫方論(五)

礞石滾痰丸,治實熱老痰之峻劑,虛寒者不宜用。

黃芩(八兩),大黃(酒蒸,八兩),沉香(忌火,五錢),礞石(焰消煅過,埋地內七日用,一兩)

白話文:

黃芩(400克) 大黃(用酒蒸過,400克) 沉香(避免接觸火,25克) 礞石(用火燒到出煙後,埋在地下七天再用,50克)

上四味為細末,水丸,川椒大,量人大小用之。用溫水一口,送過咽即仰臥,令藥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飲食,勿起身行動言語,待藥氣自胃口漸下二腸,然後動作飲食。服後喉間稠黏壅滯不快,此藥力相攻,故痰氣泛上也。少頃藥力至,而漸逐惡物人腹下腸,效如響應。

白話文:

將上述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水調和製成川椒大小的丸藥,根據患者年齡和體型服用。

用溫水送服一丸,服用後立刻平躺,讓藥丸緩慢下嚥。半日間禁止進食和飲水,也不可起身、活動或說話,等待藥效從胃部逐漸擴散到小腸和大腸後,再進行活動和飲食。

服藥後,喉嚨可能會感到黏稠和堵塞,這是因為藥性正在發揮作用,導致痰氣上湧。過一會兒藥性發揮作用後,污穢物會逐漸被排出體外,效果非常顯著。

指迷茯苓丸,治中焦停痰伏飲。

半夏(制,二兩),茯苓(一兩),枳殼(五錢),風化硝(二錢半)

白話文:

  • 半夏(處理過,兩兩)
  • 茯苓(一兩)
  • 枳殼(五錢)
  • 風化硝(兩錢半)

上四味,薑汁糊為丸。

【注】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遊者,運行也;溢者,滲溢也;輸者,輸布也;精氣者,水化之精氣也。言入於胃運行水化之精氣,滲溢於腸胃之外,而上輸布於脾也。又曰: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言水之清者上升,猶天之雨露也。又曰: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白話文:

《內經》中記載:食物飲水進入胃部後,其中的精氣運化滲出,上輸送至脾臟。其中,“遊”指運行,“溢”指滲出,“輸”指佈散,“精氣”指水液化生的精氣。這段話說明,食物飲水進入胃部,其中水液化生的精氣運行滲出,輸布到脾臟。

《內經》中還提到:脾臟的精氣散發,上升歸於肺部。這段話說明,水液中清澈部分向上蒸發,就像天上的雨露一樣。

《內經》中又說:疏通調和水液運行,水液向下輸布至膀胱。

言水之濁者下降,猶地之江河也。此皆言水自濁化清,由腑輸臟;自清分濁,由臟輸腑,水之運行循環也。又曰: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言水發源於脾,周布四臟,並行五經也。此皆言水內養臟腑,外滋百骸,水之變化精微也。如是者,何痰之有?若飲食失度不和於中,水精不滲溢於外,直下走大、小腸而為泄瀉矣。

白話文:

就像混濁的水會沉降一樣,人體的水液也會從腑部運送到臟部,逐漸變清。而清澈的水液會從臟部運送到腑部,形成水液運行的循環。

此外,水氣遍佈全身,與五臟六腑相通。水氣源於脾臟,流經四臟,循行五經。這說明水氣在體內滋養臟腑,滋潤全身,變化精微。

如果這樣,哪來的痰液呢?如果飲食不節制,導致體內水液失調,水氣無法正常滲透到體外,就會直接流入大腸和小腸,形成腹瀉。

若三焦失運,氣不蒸化,水之清者不升,水之濁者不降,精化為水,則內停作脹,外泛作腫,上攻喘呼,下蓄淋閟矣。若上焦氣不清肅,不能輸布,留於胸中,水之精者悉變為濁,陽盛煎灼成痰,陰盛凝蓄為飲也。故治痰者,以清火為主,實者利之,虛者化之。治飲者,以燥濕為主,實者逐之,虛者溫之。

白話文:

如果三焦功能失常,氣血運行不暢,清澈的水液無法上升,渾濁的水液無法下降,精華物質轉化為水液,就會在體內停滯,導致脹滿,外溢形成水腫,上衝導致喘息,下蓄導致小便淋漓不通。

如果上焦氣機不清爽,運化失常,不能輸布氣血津液,停留在胸中,純淨的水液精華就會全部轉化為渾濁的水液,陽氣旺盛,煎灼水液形成痰,陰氣旺盛,凝聚水液形成飲。

因此,治療痰症,主要以清熱化痰為主,痰實者利氣化痰,痰虛者溫化痰。治療飲症,主要以利濕健脾為主,飲實者逐濕利尿,飲虛者溫補脾陽。

所以古人治飲有溫補之法,而治痰則無之也。王隱君制礞石滾痰丸,治老痰一方,用黃芩清胸中無形諸熱,大黃瀉腸胃有質實火,此治痰必須清火也。以礞石之燥悍,此治痰必須除濕也。以沉香之速降,此治痰必須利氣也。二黃得礞石、沉香,則能迅掃直攻老痰巢穴,濁膩之垢而不少留,滾痰之所由名也。

白話文:

因此,古人治療水飲有溫補的方法,但治療痰液卻沒有。王隱君制定了礞石滾痰丸,專門治療頑固痰液,其中:

  • 黃芩清熱,清除胸中的無形熱邪。
  • 大黃瀉火,排除腸胃中的實熱。

這表明治療痰液必須清熱。

  • 礞石燥烈,用於治療痰液必須除濕。
  • 沉香降氣,用於治療痰液必須利氣。

黃芩和大黃結合了礞石和沉香,可以迅速直達痰液的巢穴,清除黏膩的污垢而不留任何殘餘。這就是滾痰丸名稱的由來。

若陽氣不盛,痰飲兼作,又非此方所宜,當以指迷茯苓丸合而治之,用半夏燥濕,茯苓滲濕,風硝軟堅,枳殼利氣。別於二陳之甘緩,遠於大黃、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劑歟!

白話文:

如果陽氣虛弱,同時伴有痰飲,就不是用這個方子了,應該使用「指迷茯苓丸」來治療。這個方子中,半夏能夠燥濕,茯苓能夠滲濕,風硝能夠軟堅,枳殼能夠利氣。它介於二陳湯的甘緩和石膏、大黃的峻悍之間,可以說是攻補兼施的平穩方劑。

金匱枳朮湯,治心下硬如大盤,邊旋如杯,水飲所作。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散。

【注】心下,胃之上脘也。上脘結硬如盤,邊旋如杯,謂時大時小,水氣所作,非有形食滯也。用枳實以破結氣,白朮以除水濕,溫服三服,則腹軟結開而硬消矣。李杲法仲景以此方倍白朮,是以補為主也,此方君枳實,是以瀉為主也。然一緩一急,一補一瀉,其用不同,只此多寡轉換之間耳。

白話文:

【註解】「心下」指的是胃的上部。上腹部堅硬如盤子,邊緣捲曲如杯子,指的是時而大時而小的症狀,是由水氣造成的,並非實質性的食物停滯。

使用枳實來消除結塊氣滯,白朮來去除水濕。服用三次溫熱的湯藥,腹部結塊會軟化、打開,硬塊也會消失。

李杲的仲景方中,白朮的用量比這個方子多一倍,以滋補為主。而這個方子以枳實為君藥,以瀉下為主。

雖然一個緩和一個急迫,一個滋補一個瀉下,但其作用並無不同,只是藥物的用量和搭配不同而已。

桂苓甘術湯,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又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桂

苓甘術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集註】趙良曰:《靈樞》謂心胞絡之脈動則病胸脅支滿者,謂痰飲積於心胞,其病則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飲阻其胸中之陽,不能布精於上也。茯苓淡滲,遂飲出下竅,因利而去,故用以為君。桂枝通陽輸水走皮毛,從汗而解,故以為臣。白朮燥濕,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滿。

白話文:

註釋: 趙良說:根據《靈樞經》記載,心包絡脈搏動異常就會導致胸脅疼痛、支滿。這是因為痰液飲水積聚在心包內,才會出現這種病症。眩暈是痰液飲水阻滯胸中陽氣所致,導致精氣無法上達。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以將痰液飲水排出體外。因此,茯苓作為君藥。桂枝可以通陽,將水液運送到皮膚,通過出汗排出。因此,桂枝作為臣藥。白朮具有燥濕的作用,與茯苓合用消痰化飲,消除支滿症狀。

甘草補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夫短氣有微飲,此水飲停蓄,呼吸不利而然也。《金匱》並出二方,妙義益彰。呼氣之短,用苓桂朮甘湯之輕清以通其陽,陽化氣則小便能出矣。吸氣之短,用腎氣丸之重降以通其陰,腎氣通則關門自利矣。

白話文:

甘草能補中氣,與桂枝搭配,用來健脾胃以制約水濕之邪。那些呼吸短促,又有輕微水飲的人,是因為體內有水飲停滯,呼吸受阻造成的。在《金匱要略》中收錄了兩個方劑,其妙用更顯著。呼氣短促時,使用苓桂朮甘湯,通過其輕清的性質疏通陽氣,陽氣化生氣血,小便就能排出。吸氣短促時,則使用腎氣丸,通過其重降的性質疏通陰氣,腎氣通暢,關門(指膀胱)就能自利。

【按】風水,陽水也;石水,陰水也。陽水多實,陰水多虛。陽水在上,故多喘,陰水在下,故多滿。所以治陽水用散用攻,治陰水用溫用補。然陰中必有陽,此方治陰水在陽而上者也,腎氣丸治陰水之在陰而下者也。於此推之,陽中亦必有陰,故有小青龍湯五苓散之治法也。

白話文:

【白話文解釋】 風水,指的是陽性之水;石水,指的是陰性之水。陽水較為充實,陰水較為虛弱。陽水在上,所以會導致喘氣;陰水在下,所以會導致腹脹。因此,治療陽水要用散藥或攻藥;治療陰水要用溫藥或補藥。

然而,陰水之中必定帶有陽氣,本方劑可以治療陰水在上、陽氣在外的情況。而腎氣丸可以治療陰水在下、陽氣在內的狀況。以此類推,陽水之中也必定帶有陰氣,所以纔有小青龍湯和五苓散等治療方法。

今舉世不分陰陽虛實,皆以金匱腎氣湯治之,服之不效,終不改轍,每至吐血而死,良可嘆也。

白話文:

現在很多人不分陰虛陽虛,一律用金匱腎氣丸治療,吃了沒效,卻又不改變方法,最後往往咳血而死,真是令人惋惜。

疏鑿飲子,治遍身水腫,喘呼口渴,大小便秘。

羌活秦艽檳榔大腹皮商陸苓皮,椒目,木通澤瀉赤小豆(等分)

白話文:

羌活、秦艽、檳榔、大腹皮、商陸、苓皮、椒目、木通、澤瀉、赤小豆(各等份)

加姜皮,水煎服。

【注】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若水飲阻於內,風寒束於外,則三焦之氣化不行,上焦之如霧,中焦之如漚,同為下焦之如瀆也。以致水氣外泛,皮膚作腫,內停腹裡作脹,上攻喘咳嘔逆,下蓄小便不利,種種諸證,而治法總不外乎表裡也。小青龍湯真武湯越婢湯、五苓散、疏鑿飲子五方,皆治有水氣兼表裡證之藥也。

白話文:

【翻譯】經典上記載:三焦是負責排水排廢的組織,水液從這裡流出。如果飲下的水阻塞在體內,風寒阻滯在體外,那麼三焦的氣化作用就會受阻,上焦的水分像霧氣一樣,中焦的水分像泡沫一樣,下焦的水分則像溝渠一樣。這導致水氣溢出體外,皮膚腫脹;水液積聚在體內,腹中脹滿;水氣上攻,則出現喘咳嘔吐;水液下積,導致小便不通暢。這些症狀都與水氣有關,治療的方法也離不開調整身體內外。小青龍湯、真武湯、越婢湯、五苓散、疏鑿飲子這五種藥方都用於治療同時兼有水氣和表裡證的疾病。

小青龍湯治表裡寒實,中有水氣。真武湯治里有虛寒,中兼水氣。二證俱內不作脹,外不作腫,故一以麻、桂輩散寒以行水;一以薑、附輩溫寒以制水也。越婢湯治表裡實熱,中有水氣,五苓散治表裡虛熱,中有水氣。故一以麻黃石膏,散膚之水,清肌之熱,以消腫也;一以桂、苓、朮、澤,解肌表熱,利所停水,以止吐也。疏鑿飲子治表裡俱實,不偏寒熱而水濕過盛,遍身水腫喘脹便秘者。

白話文:

小青龍湯

用於治療表裡寒氣實邪,同時伴有水濕的證狀。

真武湯

用於治療體內有虛寒和水濕的情況。

這兩個證狀都表現為內部沒有脹滿,外部沒有水腫。因此,小青龍湯用麻黃、桂枝等藥物散寒,驅水。真武湯則用薑、附子等藥物溫寒,制水。

越婢湯

用於治療表裡實熱,同時伴有水濕的情況。

五苓散

用於治療表裡虛熱,同時伴有水濕的情況。

因此,越婢湯用麻黃、石膏散去皮膚的水,清熱祛濕,消腫。五苓散則用桂枝、茯苓、白朮、澤瀉解去肌肉的熱,利尿消水,止吐。

疏鑿飲子

用於治療表裡皆實,不偏寒熱,但水濕過多,出現全身水腫、喘脹、便祕的證狀。

故以商陸為君,專行諸水。佐羌活、秦艽、腹皮、苓皮、姜皮,行在表之水,從皮膚而散;佐檳榔、赤豆、椒目、澤瀉、木通,行在裡之水,從二便而出。上下、內外,分消其勢,亦猶神禹疏鑿江河之意也。至於越婢湯加半夏者,因喘氣上逆,用之降逆也,加附子者,因汗出惡風,散表固陽也。

白話文:

因此,將商陸作為君藥,專門通行全身的水分。輔以羌活、秦艽、腹皮、苓皮、姜皮,可以通行表面的水分,從皮膚散發出去;輔以檳榔、赤豆、椒目、澤瀉、木通,可以通行裡面的水分,從小便和大便排出。上下、內外,分化它的勢頭,就像大禹疏通江河的道理。

至於越婢湯加半夏的,是因為氣喘上逆,用它來降逆。加附子的,是因為出汗後怕風,用它來散表固陽。

小青龍湯加石膏者,因喘而煩躁,用之兼清胃熱也。五苓散以朮、桂易滑石阿膠,名豬苓湯,專清陰兼治水也。真武湯,去生薑人參,名附子湯,專溫陽不治水也。由此可知仲景用方,於群溫劑中,加以大寒之品;大寒劑中,加以辛熱之品。去桂枝加滑石,則不走外;去生薑加人參,則不治水。

白話文:

小青龍湯加入石膏,是因為喘息伴有煩躁,同時也可以清胃熱。

五苓散改用朮、桂代替滑石、阿膠,稱為豬苓湯,專門清陰兼治療水腫。

真武湯去除生薑,加入人參,稱為附子湯,專門溫陽,不治療水腫。

由此可知仲景在用方上,在許多溫熱性藥劑中加入大寒性藥物;在大寒性藥劑中加入辛熱性藥物。去除桂枝加入滑石,則不外走;去除生薑加入人參,則不治療水腫。

其轉換變化,神妙如此,拘拘之士,不足語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癰喘不得臥及水飲攻肺喘急者。

葶藶(苦,一兩),大棗(十枚)

以水五盅,先煮棗三盅,去棗內葶藶,煮取一盅半,頓服,弱者減服。戒鹽醬。

蘇葶定喘丸,治飲停上焦,攻肺喘滿不得臥,面身水腫,小便不利者。

白話文:

蘇葶定喘丸,用於治療飲液停留在上焦,導致肺部喘鳴、呼吸困難、不能平臥,臉部和身體浮腫,小便不暢。

苦磁石(研泥),南蘇子(研泥)

各等分,合均,用棗肉為小丸,陰乾,瓷罐盛之,恐滲去油性,減去藥力。每服三錢,於夜三更時白湯下,以利四五次為度,利多則減服之,利少則加服之。次日身軟,則隔一日、或隔二日服之。形氣弱者,先減半服之,俟可漸加。戒鹽醬,服之即奏奇功,如不嚴戒一切咸物,即對證用藥,萬元一生。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等分,混合均勻,用棗肉包成小丸,陰乾後置於瓷罐中保存,以免藥丸滲出油分而降低藥效。每次服用三錢,於夜間三更時分用白開水送服,以利四五次為宜;如果排便次數太多,就減少服藥量;如果排便次數太少,就增加服藥量。服用後身體會感到虛軟,所以隔一天或兩天才服用一次。體質虛弱的人,先減半服用,待身體適應後再逐漸增加劑量。服用本藥期間嚴禁食用鹽醬等鹹味食物,否則會影響藥效,即使對症下藥也無濟於事。

舟車神祐丸(又名淨府丸),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

黑牽牛(炒,四兩),大黃(酒浸,二兩),甘遂(麵裹煨,一兩),大戟(麵裹煨,一兩),芫花(醋炒,一兩),青皮(炒,一兩),橘紅(一兩),木香(五錢),檳榔(五錢),輕粉(一錢)

白話文:

  • 黑牽牛(炒過,4兩)
  • 大黃(用酒浸泡,2兩)
  • 甘遂(用麵糊包起來煨烤,1兩)
  • 大戟(用麵糊包起來煨烤,1兩)
  • 芫花(用醋炒過,1兩)
  • 青皮(炒過,1兩)
  • 橘紅(1兩)
  • 木香(5錢)
  • 檳榔(5錢)
  • 輕粉(1錢)

上為末,水丸,每服五分,五更白滾水下,大便利三次為度。若一二次不通利,次日仍服。或六分七分,漸加至一錢,若服後大便利四五次,或形氣不支,則減其服,三分二分俱可,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以愈為度。甚者忌鹽醬百日。

白話文:

研成細粉,製成水丸,每次服用 0.75 公克(五分)。在凌晨服下,並喝一杯白開水。如果排便三次以上,就達到服藥效果。如果排便只有一兩次,第二天繼續服用。可以逐漸增加劑量至 1.5 公克(一錢)。如果服用後排便四五次,或感到身體虛弱,則減少劑量,每次服用 0.45 公克(三分)或 0.3 公克(二分)即可。也可以隔一兩天服用一次,直到痊癒為止。對於病情較重的患者,需要戒掉鹽醬類的食物 100 天。

【注】草藶大棗湯、蘇葶定喘丸、舟車神祐丸,三方皆治腫脹之劑。然葶藶大棗湯,治水停胸中,肺滿喘急不得臥,皮膚浮腫,中滿不急者,故獨用葶藶之苦,先瀉肺中之水氣,佐大棗恐苦甚傷胃也。蘇葶定喘丸,即前方加蘇子以降氣,氣降則水降,氣降則輸水之上源,水降則開水之下流也。

白話文:

草藶大棗湯、蘇葶定喘丸、舟車神祐丸,這三種藥方都是治療腫脹的藥劑。不過,葶藶大棗湯是用來治療胸腔內積水、肺部積滿而呼吸急促無法平躺、皮膚浮腫、腹中飽滿但沒有疼痛的狀況。因此,此方單獨使用葶藶的苦味,先瀉掉肺部的水氣,再搭配大棗來緩和葶藶的苦味以免傷胃。

而蘇葶定喘丸,就是在原本的葶藶大棗湯中再加入蘇子來降氣。氣降了,水氣也會跟著下降;氣降就能疏通輸水的源頭,水氣下降就能暢通水流的去處。

舟車神祐丸,治水停諸里,上攻喘咳難臥,下蓄小便不利,外薄作腫,中停脹急者,故備舉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大黃,直攻水之巢穴,使從大、小二便而出,佐青皮、陳皮、木香以行氣,使氣行則水行,腫脹兩消,其尤峻厲之處,又在少加輕粉,使諸攻水行氣之藥,迅烈莫當,無微不入,無窮不達。用之若當,功效神奇,百發百中。

白話文:

舟車神祐丸用於治療:

  • 體內有水濕積聚,導致喘咳、難以入睡
  • 下半身有水濕積聚,導致小便不利
  • 皮膚出現水腫
  • 腹部脹滿、疼痛

因此,此丸方中包含了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大黃等攻水利尿的藥材,直接攻入水濕積聚的巢穴,幫助水濕通過大便和小便排出體外。

此外,還加入了青皮、陳皮、木香等行氣藥材,讓氣血運行,促進水濕排出,消腫脹。

由於藥性較為猛烈,方中還少量添加了輕粉,讓攻水行氣的藥效更加迅猛有力,深入各處,產生顯著的功效。

只要使用得當,此丸藥效奇特,療效顯著。

然非形實或邪盛者,不可輕試,苟徒利其有劫病之能,消而旋腫,用者慎之!

實脾飲,治身重懶食,肢體浮腫,口中不渴,二便不實。

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厚朴(姜炒),大腹子,草果仁,木香,木瓜,附子,乾薑

白話文:

白朮(用土炒過),茯苓,甘草(炙過),厚朴(用姜炒過),大腹子,草果仁,木香,木瓜,附子,乾薑

加薑棗煎服。氣虛者加人參。

【注】脾胃虛,則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腫。用白朮、甘草、生薑、大棗,以實脾胃之虛也。脾胃寒,則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腸胃,故懶食不渴,二便不實。用薑、附、草果,以溫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者,以導水利氣。蓋氣者水之母也,土得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治,故名曰實脾也。

白話文:

當脾胃虛弱時,脾胃無法控制水液,水液就會在體表亂流,導致身體沉重浮腫。這時可以使用白朮、甘草、生薑、大棗來補養脾胃的虛弱。

如果脾胃受寒,寒邪會阻礙水液的運化,水液就會停留在腸胃內,導致食慾不佳、不渴、大小便不爽。這時可以使用薑、附子、草果來溫暖脾胃。

再配上大腹皮、茯苓、厚朴、木香、木瓜等藥材,以利水行氣。因為氣是水的源頭,而脾胃是控制水液的。氣血運行通暢,水液就能正常運作,脾胃得到補益,水腫自然就能消退,所以稱為實脾。

然此方導水利氣之力有餘,陰水寒勝而氣不虛者,固所宜也,若氣少聲微,則必以理中湯加附子,數倍茯苓以君之,溫補元氣以行水,為萬當也。

白話文:

然而,這個藥方利水行氣的作用太強,如果身體陰虛水寒、元氣不足的人使用,當然是適宜的。但是,如果元氣虛弱、聲音微弱的人使用,則必須加入理中湯和附子,並用數倍於茯苓的量作為君藥,溫補元氣,才能通利小便,這是最恰當的。

【按】苓桂朮甘湯、實脾飲、腎氣丸,皆治陽虛水氣之證。苓桂朮甘湯,治上焦陽虛不能輸布,水留於上,心下逆滿,氣上衝胸故用苓、桂、朮、甘之品,扶陽通氣輸水道也。實脾飲,治中焦陽虛不能蒸化,水漬於中,外泛作腫,二便通利,故用薑、附、苓、術之劑,培土溫中,勝寒濕也。腎氣丸,治下焦陽虛,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肢體浮腫。

白話文:

苓桂朮甘湯、實脾飲和腎氣丸,都是用來治療陽氣虛弱、水液過多症狀的藥方。

苓桂朮甘湯,治療上焦陽氣虛弱,無法將水液輸布出去,導致水液積聚在上焦,出現心下逆滿、氣衝胸部的情況。因此,藥方中使用了苓、桂、朮、甘這些藥材,扶助陽氣、通暢氣機、疏通水液通路。

實脾飲,治療中焦陽氣虛弱,無法蒸化水液,導致水液積聚在中焦,外泛成腫,小便和排便通暢。因此,藥方中使用了薑、附、苓、術這些藥材,溫補脾胃,勝過寒濕。

腎氣丸,治療下焦陽氣虛弱,無法運行水液,導致小便不利、肢體浮腫。

喘急腹脹,故用桂、附、地、苓之輩,溫而補之,以行水也。

清脾飲,治痰積成瘧,無表裡證者。

青皮,厚朴,草果,半夏,柴胡,白朮,甘草,茯苓,黃芩

水煎服。

【注】瘧為少陽病兼太陽表者,麻桂各半湯汗之;兼陽明裡者,大柴胡湯下之;若不兼表裡,或已汗、下而仍作者,當從少陽和解法也。是方以小柴胡、四君二湯合劑,清少陽而顧及於脾,故名曰清脾也。減人參者,以氣不虛也,加草果、厚朴氣味俱厚之品,取以輸胃之積。

白話文:

【譯文】瘧疾是一種少陽病,兼太陽表證,可以用麻黃、桂枝各半的劑型發汗治療;兼陽明裡的,可以用大柴胡湯下瀉治療。如果既不兼表證,也不兼裡證,或者已經發汗、下瀉後仍發作的,應從少陽病的和解方法治療。這個方劑是將小柴胡湯和四君子湯合劑,清解少陽,同時顧及脾臟,因此命名為「清脾湯」。減少人參用量,是因為氣不虛;增加草果、厚朴等氣味濃鬱的藥物,目的是祛除胃中的積滯。

加青皮、佐茯苓、半夏,用以破痰之原。先哲云: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瘧,此湯是也。若夫氣虛者仍加人參,氣實者更加檳榔,熱多者加石膏,汗多者加桂枝,自當臨病斟酌也。

白話文:

加入陳皮、搭配茯苓、半夏,用來消除痰液的來源。古人說:「沒有痰液就不會發瘧疾,沒有積聚也就不會發瘧疾」,這款湯藥正是遵循這個原則。如果氣虛的人再加黨參,氣實的人再加檳榔,熱氣多的人加石膏,汗液多的人加桂枝,應該根據實際病情來酌情調整。

芍藥湯,治滯下赤白,便膿血,後重窘痛。

芍藥(二兩),當歸(五錢),黃連(五錢),黃芩(五錢),檳榔(三錢),木香(三錢),甘草(三錢)

白話文:

芍藥:2 兩 當歸:5 錢 黃連:5 錢 黃芩:5 錢 檳榔:3 錢 木香:3 錢 甘草:3 錢

每服半兩,水煎服。痢不減,加大黃。

【注】滯下起於夏秋,非外因濕暑,即內因生冷,濕蒸熱鬱釀成。初起腑病,久則傳臟,腑病易治,臟病難治。腑者何?病在大腸則從金化,故其色白;病在小腸則從火化,故其色赤。所以赤痢多噤口,以小腸近胃,穢氣易於上攻,而為嘔逆不食也。臟者何?傳心則熱不休,下利血水;傳腎則利不止,如屋漏水;傳脾則水漿不入,吵逆不食。

白話文:

腹瀉 往往發生在夏季和秋季,可能由外部的濕熱之邪引起,也可能是由於內部寒涼之氣導致,濕熱交蒸鬱結而形成。最初是腸腑的疾病,時間久了就會轉移到臟腑,腸腑的疾病比較好治,而臟腑的疾病則較難治療。

腸腑疾病是指什麼呢?如果病在大腸,就會從金屬性轉化,所以大腸病瀉出的糞便顏色發白;如果病在小腸 ,就會從火屬性轉化,所以小腸病瀉出的糞便顏色發紅。因此,痢疾(小腸病瀉)患者大多會禁食,這是因為小腸靠近胃,穢氣容易上沖,引起噁心嘔吐和厭食。

臟腑疾病是指什麼呢?如果傳到心臟,就會發熱不止,排出帶血的水樣便;如果傳到腎臟,就會腹瀉不止,就像房屋漏水一樣;如果傳到脾臟 ,就會無法進食液體和食物,並出現吵鬧和厭食。

此湯治初病在腑之方也,用當歸、白芍以調血,木得、檳榔以調氣,血和則膿血可除,氣調則後重自止,芩、連燥濕而清熱,甘草調中而和藥。若窘迫痛甚,或服後痢不減者加大黃,通因通用也。

白話文:

這個湯劑是用來治療初期肺腑疾病的。方中當歸、白芍用於調和氣血,木瓜、檳榔用於調理氣機。氣血調和後,膿血可以排出,氣機通暢後,後重感自然消失。黃芩、黃連具有燥濕清熱的作用,甘草調和中氣,調和各味藥材的作用。如果病情嚴重,疼痛劇烈,或服藥後腹瀉未減輕,可以加用大黃,以通腑導滯。

溫脾湯,主治錮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謂虛以養病也。

白話文:

溫脾湯,適用於寒邪積聚在腸胃之間,導致腹瀉腹痛。治療時應先用藥方去除寒邪,然後進行調理。這並非採取虛弱的養病方法。

厚朴(二兩),乾薑(二兩),甘草(二兩),桂心(二兩),附子(二兩),大黃(四錢)

上㕮咀,取一兩,水二盅,煎六分,頓服。

【集註】喻昌曰:許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溫藥下之之法,其大黃止用四錢,更為有見。夫錮冷在腸胃而泄瀉矣,即溫藥中寧敢用大黃之猛重困之乎?減五之一,乃知許叔微之得於仲景深也。仲景云:病人舊微溏者,梔子湯不可與服。又云:太陰病,脈弱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即是觀之,腸胃錮冷之泄瀉,而可恣用大黃耶?不用則溫藥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勢或至轉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白話文:

喻昌指出:許叔微制定這個處方,完全符合仲景用溫藥通下的方法,其中大黃只使用四錢,更加高明。

如果腸胃中有宿便導致腹瀉,那麼在溫藥中還敢使用猛烈的大黃來困住它們嗎?減少五分之一(大黃的用量),才明白許叔微對仲景理論的深刻理解。

仲景說:病人過去有輕微腹瀉的,不能服用梔子湯。又說:太陰病,脈弱腹瀉,如果應該用大黃、芍藥,都應減量,因為患者的胃氣虛弱,容易受到刺激。

從這裡可以看出,腸胃有宿便導致的腹瀉,能隨意使用大黃嗎?不用大黃,溫藥可能無法控制病情,而腹瀉的情況可能會加重。這樣仔細地權衡使用大黃,纔是真正的良方。

大黃附子湯,主治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

大黃(二兩),附子(炮,二枚),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取二升半,分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再進。

【集註】喻昌曰:仲景治傷寒熱邪痞聚心下,而挾陽虛陰盛之證,用附子瀉心湯之法矣。其雜證脅下偏痛發熱為陽,其脈弦緊為陰;是則知陽中陰邪上逆也,復立此溫藥下之一法。然仲景諄諄傳心,後世領略者鮮。《金匱》又別出一條云: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數脈弦者,當下其寒;脈緊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白話文:

集註中喻昌說:仲景治療傷寒熱邪痞聚心下,同時伴有陽虛陰盛證狀,採用了附子瀉心湯的方法。

其雜證出現脅下偏痛發熱,這是陽證;其脈弦緊,這是陰證;由此可知陽中夾雜陰邪上逆。因此,又制定了用溫藥下行的治療方法。

然而,仲景一再強調要用心理解,後世卻很少有人領悟到精髓。《金匱要略》中又提出了另一個條款:其脈數而緊,像是弓弦一樣,按之不動,多脈弦者,應該下其寒;脈緊而遲者,必定心下堅實;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以下之。

讀者罔識其旨,詎知皆以溫藥下之之法耶!其曰當下其寒,謂陽中有陰實之邪可下,其金針不躍躍乎?

張璐曰:三承氣湯,為寒下之柔劑;白散備急丸,為熱下之剛劑;附子瀉心湯、大黃附子湯,為寒熱互結,剛柔並濟之和劑。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絕不知有溫下一法。蓋暴感之熱結可以寒下,久積之寒結亦可寒下乎?是以備急等法所由設也。

白話文:

張璐說:三承氣湯是一種緩和的寒性瀉下劑;白散和備急丸是一種強烈的熱性瀉下劑;附子瀉心湯和大黃附子湯是一種結合寒熱、剛柔並濟的調和劑。近年來,人們只知道使用寒性瀉下法,完全不瞭解溫性瀉下的方法。難道突然侵犯的熱結可以用寒性瀉下法治療,而長期積聚的寒結也可以用寒性瀉下法治療嗎?因此,備急等溫性瀉下法應運而生。

然此僅可治寒實之結,設其人稟質素虛,雖有實邪固結,敢用剛猛峻劑攻擊之乎?故仲景又立附子瀉心湯,用芩、連佐大黃以法膈上之熱痞,即兼附子之溫以散之;大黃附子湯用細辛佐附子,以攻脅下寒結,即兼大黃之寒以導之。寒熱合用,溫攻並施,此聖法昭然,不可思議者也。

白話文:

然而,這只適用於治療寒邪實結的情況。如果一個人體質本來就虛弱,即使有實邪積聚,敢用猛烈強勁的藥物來治療嗎?因此,仲景又制定了附子瀉心湯,用黃芩、黃連配合大黃來治療膈上發熱積滯,同時加入附子溫熱來散解;大黃附子湯用細辛配合附子,來攻克脅下寒邪積滯,同時加入大黃的寒性來引導消散。寒熱同時使用,溫和攻擊同時進行,這是聖人的方法,令人難以置信。

越鞠湯,治一切濕痰食火,氣血諸郁。

香附蒼朮,撫芎,神麯,山梔仁

水煎服,或作丸。

【注】夫人以氣為本,氣和則上下不失其度,運行不停其機,病從何生?若飲食不節,寒溫不適,喜怒無常,憂思元度,使沖和之氣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飲食,脾郁不消水穀,氣鬱胸腹脹滿,血鬱胸膈刺痛,濕鬱痰飲,火鬱為熱,及嘔吐噁心,吞酸吐酸,嘈雜噯氣,百病叢生。故用香附以開氣鬱,蒼朮以除濕鬱,撫芎以行血鬱,山梔以清火鬱,神麯以消食鬱。

白話文:

人體以氣為基礎,氣順暢,上下臟腑才能正常運作,氣血運行無阻,疾病從何而來?如果飲食不注意,寒暖不適應,喜怒無常,憂思過度,就會導致氣血失調,運行失常,從而引起胃氣鬱結導致食慾不振,脾氣鬱結導致食物消化不良,氣鬱胸腹脹滿,血鬱胸膈疼痛,濕氣鬱結產生痰飲,火氣鬱結化為熱症,以及嘔吐噁心,反酸吐酸,嘈雜噯氣等各種疾病。因此,使用香附開氣鬱,蒼朮除濕鬱,撫芎行血鬱,山梔清火鬱,神麯消食鬱。

此朱震亨因五郁之法,而變通者也。五藥相須,共收五郁之效。然當問何郁病甚,便當以何藥為主?至若氣虛加人參,氣痛加木香,郁甚加鬱金,懶食加谷糵,脹加厚朴,痞加枳實,嘔痰加薑、夏,火盛加萸、連,則又存乎臨證者之詳審也。

白話文:

朱震亨根據五鬱的理論,變通使用五種藥物。這五種藥物相互輔助,共同達到治療五鬱的效果。然而,在使用時,需要詢問哪種鬱症較為嚴重,以對應的藥物為主。如果氣虛,則加人參;氣痛,則加木香;鬱症嚴重,則加鬱金;食慾不振,則加谷糵;脹氣,則加厚朴;痞氣,則加枳實;嘔吐痰飲,則加薑、夏;火氣旺盛,則加萸、連。具體的用量和搭配需要根據臨牀證狀仔細辨證。

糟粕,治七情感傷,上氣喘急,胸膈不快,妨悶不食。

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上四味,各濃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溫,空心服。

【集註】王又原曰:經云: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此七情隨所感皆能為病。然壯者氣行而愈,弱者氣著為病。愚者不察,一遇上氣喘急,滿悶不食,謂是實者宜瀉,輒投破耗等藥,得藥非不暫快,初投之而應,投之久而不應矣。夫呼出為陽,吸入為陰,肺陽清肅,則氣下行;腎陰寧謐,則氣歸攝,不復散而上逆矣。

白話文:

王又原註解:經書中說,聖人保護自己的氣就像守護重要的珍寶,普通的人卻浪費元氣,反而損害身體的和諧。七情六慾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導致疾病。但是,對於強壯的人來說,氣血運行順暢,可以自行恢復;對於虛弱的人來說,氣血停滯,就會生病。愚昧的人沒有分辨能力,遇到氣喘、胸口滿悶、進食不順等情況,就以為是實證,需要瀉下,於是服用瀉下藥物。服用藥物後,一時之間可能會感到好轉,但是如果長期服用,就不會再起作用。呼氣屬於陽氣,吸氣屬於陰氣。肺部陽氣清爽通暢,氣血就會往下走;腎臟陰氣安寧沉穩,氣血就會收斂,不會再散發出來,導致氣逆。

若正氣既衰,即欲削堅破滯,則邪氣難伏,法當用人參先補正氣,沉香納之於腎,而後以檳榔、烏藥從而導之,所謂實必顧虛,瀉必先補也。四品氣味俱厚,磨則取其氣味俱足,煎則取其氣味純和,氣味齊到,效如桴鼓矣。

白話文:

當身體正氣虛弱時,切勿急於攻堅化瘀,否則邪氣反而難以制服。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用人參補益正氣,再用沉香補腎。然後再使用檳榔和烏藥導氣。

這四味藥材氣味濃厚,研磨時可以取其氣味齊全,煎煮時可以取其氣味調和。當氣味全部到達,效果就像敲鼓一樣快速顯著。

備急丸,治寒氣冷食稽留胃中,心腹滿痛,大便不通者。

大黃(二兩),乾薑(二兩),巴豆(去皮,研如脂,一兩)

先搗大黃、乾薑為末,內巴豆合搗千杵,和蜜丸,如豆大,藏密器中,勿泄氣,候用。每服三四丸,暖水或酒下。

白話文:

先將大黃、乾薑搗成粉末,再加入巴豆一起搗一千下,混入蜂蜜製成藥丸,每個藥丸大小如豆子,存放在密封容器中,不要讓藥氣散失,等候用藥。每次服用三、四顆藥丸,用溫水或酒送服。

《金匱》主中惡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如卒死者,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差,不差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利便差。若口噤者,須化開,從鼻孔用葦管吹入,自下於咽。

白話文:

《金匱要略》記載,得了中惡,心腹脹滿、疼痛劇烈像錐子刺一樣,氣急得說不出話、緊閉嘴巴好像死掉一樣,此時讓病人抱頭起身,灌藥水使其吞下去,一會兒就可以見效,如果還沒好轉,再給三顆藥丸,就會肚子鳴叫,隨後嘔吐、腹瀉,便會好轉。如果是嘴巴緊閉的,必須想辦法撬開,用葦管從鼻孔吹藥水進去,藥水就可以流到喉嚨裡。

【集註】柯琴曰:大便不通,當分陽結陰結。陽結有承氣、更衣之劑,陰結又製備急、白散之方。《金匱》用此治中惡,當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於溫暑熱邪,速其死矣。是方允為陰結者立,乾薑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腸胃冷積,大黃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師也。然白散治寒結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用吐下兩解法。

白話文:

柯琴說:大便不通,應區分為陽結和陰結。陽結可以使用承氣湯、更衣湯等藥方,陰結則使用急下白散方。

《金匱要略》使用急下白散方治療中惡,須知因寒邪突發而導致中惡者才適合使用。如果用於治療溫暑熱邪,會加速死亡。

急下白散方適用於陰結者,乾薑可以散去中焦的寒邪,巴豆可以驅逐腸胃的冷積,大黃可以通暢腸道,還能解巴豆的毒性,是一種有節制的藥方。

而白散方則用於治療胸中的寒結,因此加入桔梗輔助巴豆,採用吐下並用的治療方法。

此則治寒結腸胃,故用大黃佐薑、巴,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溫補之法,而不知有溫下之法,所以但講寒虛,不議及寒實也。

白話文:

這段話是說治療寒結在腸胃裡,所以用大黃加上生薑、巴豆,直接攻破寒氣。一般人只知道溫補的方法,卻不知道溫下(即溫性瀉藥)的方法,所以只說到寒虛,而不討論寒實。

【按】世人之情,惟知畏貧,不知畏禍,因其貧遺其禍。病人之情亦多如是,惟知畏虛,不知畏病,因其虛忘其病。殊不知虛猶貧也,病猶禍也。虛而有病,猶夫貧者有禍也,去其禍而但貧,猶可安也。實而有病,猶夫富者有禍也,不去其禍,而其富未可保也。最可笑者,近世之醫臨診病家,外飭小心,中存不決。

白話文:

【翻譯】一般人只知道害怕貧窮,卻不知道害怕災禍,因此因為貧窮而招致災禍。而病人的情緒也是如此,只知道害怕虛弱,卻不知道害怕疾病,因此因為虛弱而忽略了疾病。然而虛弱就像貧窮,疾病就像災禍。虛弱又生病,就像貧窮的人遇到了災禍,即使無法消除災禍,只要貧窮還能忍受。身體強壯卻生病,就像富裕的人遇到了災禍,如果不消除災禍,富裕也很難保住。最可笑的是,近代的醫生在看診時,表面上小心謹慎,內心卻猶豫不決。

且諉言虛不可攻,縱使病去,正氣難復。病人畏懼,自然樂從,受病淺者幸而自愈,設不愈者,另延醫至。詎病者先意難入,攻病之藥尚未入口,眾議咻咻,致明通之士,拂袖而去,坐而待斃,終不悟為庸工之所誤也。醫者久擅其術,初心原為自全,恬不知恥,久之亦競以為養病為能,攻病為拙,而舉世之病者,皆昧昧於治病也。

白話文:

然後又假裝推諉說虛證不可攻治,即使病情好了,正氣也很難恢復。病人害怕,自然樂於聽從,病情較輕的幸運地自愈了。那些沒有痊癒的,就另請醫生來。沒想到,病人早已心生疑慮,攻補之藥還沒有入口,各種非議就紛紛而起,導致有高明醫術的人拂袖而去,病人只能坐以待斃,始終不醒悟自己受了庸醫的矇蔽。醫生們長期擅長這樣的伎倆,當初的本意只是為了保全自己,恬不知恥。時間久了,竟然競相以為養病是能耐,攻病是拙劣的行為。而世上的病人,都糊裏糊塗地不知道治病的道理。

嘗考孫思邈以仲景麻黃、桂、杏、甘草之還魂湯,治卒中昏冒,口噤握固;李杲以仲景巴豆、大黃、乾薑之備急丸,治卒中暴死,腹痛滿閉,下咽立效。豈二人不知虛實耶?蓋上工之醫,未診病時,並不先存意見,亦不生心自全,有是病但用是藥耳。柯琴曰:備急丸治寒結腸胃,白散治寒結在胸。

白話文:

曾經看過孫思邈用仲景的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的還魂湯,治療中風後昏迷、口不能言、手足握緊的病症;李杲用仲景的巴豆、大黃、乾薑組成的備急丸,治療中風後暴死、小腹疼痛脹滿、服藥後立即有效的病症。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些病症是虛證還是實證嗎?其實高明的大夫在診治疾病的時候,不會預先設定意見,也不會保護自己,只用所見症狀來用藥。柯琴說:備急丸是治療寒氣導致的腸胃疾病,白散是治療寒氣停滯在胸中的疾病。

於此又可知還魂湯治寒結在胸之表,以散無形之邪氣也;白散治寒結在胸之裡,以攻有形之痰飲也;備急丸治寒結在腸胃,以攻不化之糟粕也。

白話文:

從這段話中可以知道,還魂湯可以治療寒凝在胸部的表層,用於驅散無形的邪氣;白散則用於治療寒凝在胸部的裡層,用於攻破有形的痰液;備急丸用於治療寒凝在腸胃中,用於攻破未消化的糞便。

磁朱丸,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睹物成二體,及內障,

神水淡綠色、淡白色。又治耳鳴及聾。

磁石(二兩),辰砂(一兩),神麯(生,三兩)

更以一兩水和作餅,煮浮,入前藥,煉蜜為丸。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集註】王又原曰: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則目之能視者氣也,目之所以能視者精也。腎為藏精,故神水發於腎。心為離照,故神光發於心。光發陽而外映,有陰精以為守,則不散而常明。水發陰而凝靜,有陽氣以為布,則洞悉而不窮。惟心腎有虧,致神水乾涸,神光短少,昏眊內障諸證所由作也。

白話文:

王懷隱註解道:五臟六腑的精華,都集中於眼睛,所以眼睛能夠看見,是因為氣的緣故,而眼睛之所以能看見,是因為精的緣故。腎臟是貯藏精華的,因此神水(一種精液)產生於腎臟。心臟是離(火)的,所以神光產生於心臟。神光通過陽氣向外發射,如果陰精守住神光,神光就不會散失,經常保持明亮。神水是由陰產生,具有滋潤、凝聚的作用,如果陽氣充沛,神水就能流佈全身,洞察事物而不受阻礙。只有心腎虛弱,才會導致神水乾枯,神光減弱,從而產生昏花、內障等眼疾。

磁石直入腎經,收散失之神,性能引鐵,吸肺金之氣歸藏腎水。硃砂體陽而性陰,能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水能鑑,火能燭,水火相濟,而光華不四射歟!然目受臟腑之精,精神於谷,神麯能消化五穀,則精易成矣。蓋神水散大,緩則不收,賴鎮墜之品,疾收而吸引之,故為救急之劑也。

白話文:

磁石直接進入腎經,收斂散失的神氣,能吸鐵,把肺金之氣吸歸腎水。硃砂外形呈陽性,但性質呈陰性,能收斂遊離的虛火,安撫神魂。水能照鑑萬物,火能照亮黑暗,水火相互調和,就能發出光華而不外散。眼睛接收五臟六腑的精華,精神化生於穀物,神水能消化穀物,那麼精華就容易產生。神水散佈得很廣,動作緩慢則無法收斂,需要依賴沉降收斂的藥材,迅速收斂並吸取,所以是緊急救治的藥方。

其治耳鳴、耳聾等證,亦以鎮墜之功能治虛陽之奔耳。

柯琴曰:此丸治癲癰之聖劑。蓋狂癡是心、腎、脾三臟之病,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心者神明之主也,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即此謂也。然主何以不明也?心法離而屬火,真水藏其中,若天一之真水不足,地二之虛火妄行,所謂天氣者蔽塞,地氣者冒明,日月明,邪害空竅,故目多妄見而作此奇疾也。作金石之重劑以鎮之,狂必不止。

白話文:

柯琴說:這個藥丸是治療癲狂癰瘡的聖藥。精神失常主要是心、腎、脾這三個臟器的問題。心藏神,脾藏意和智,腎藏精和志。心是神明的主宰,主宰不明則十二個官竅會有危險,導致經絡閉塞不通,形體就會受到嚴重損傷,這就是癲狂的原因。但是,心主為什麼不明呢?心屬火,內藏真水,如果天一之真水不足,地二之虛火妄行,就會導致所謂的天氣閉塞,地氣上冒,太陽、月亮失明,邪氣侵害空竅,所以眼睛會出現各種妄見,從而產生這種奇異的疾病。使用像金石一樣重的藥物來鎮壓,精神失常的症狀一定無法止息。

硃砂稟南方之赤色,入通於心,能降無根之火而安神明。磁石稟北方之黑色,入通於腎,吸肺金之氣以生精,墜炎上之火以定志。二石體重而主降,性寒而涼陰,志同道合,奏功可立俟矣。神麯推陳至新,上交心神,下達腎志、以生意智。且食入於陰,長氣於陽,奪其食則已,此《內經》治狂法也。

白話文:

硃砂具有南方的紅色,進入身體後與心臟相通,可以降低虛火,安撫精神。磁石具有北方的黑色,進入身體後與腎臟相通,吸收肺金之氣來生精,抑制上炎之火,使意志安定。硃砂和磁石都重量較重,性質寒涼,陰中求陽,志同道合,治療效果顯著。

神麴可以推陳致新,向上滋養心神,向下通達腎志,產生智力。此外,神麴入於陰後可以增強陽氣,奪取其食壓制病情,這是《內經》中治療狂躁症的方法。

食消則意智明而精神治,是用神麯之旨乎?煉蜜和丸,又甘以緩之矣。

石斛夜光丸,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空中有黑花,及睹物成二,神水淡綠、淡白色者。

白話文:

石斛夜光丸,治療無緣無故神祕水腫現象,症狀逐漸擴散,昏沉如霧露,空中出現黑色花點,或看事物出現重影,神祕水腫液呈現淡綠色或淡白色。

天門冬(二兩),菟絲子(七錢),人參(二兩),茯苓(二兩),甘菊花(七錢),乾山藥(七錢),麥冬(一兩),熟地(一兩),肉蓯蓉(五錢),青葙子(五錢),生地(一兩),枸杞(七錢),羚羊角(鎊,五錢),草決明(八錢),石斛(七錢),杏仁(七錢),蒺藜(五錢),川芎(五錢),甘草(炙,五錢),黃連(五錢),防風(五錢),枳殼(五錢),烏犀(鎊,五錢),牛膝(七錢五分)

白話文:

天門冬(120 克) 菟絲子(42 克) 人參(120 克) 茯苓(120 克) 甘菊花(42 克) 乾山藥(42 克) 麥冬(60 克) 熟地(60 克) 肉蓯蓉(30 克) 青葙子(30 克) 生地(60 克) 枸杞(42 克) 羚羊角(研磨,30 克) 草決明(48 克) 石斛(42 克) 杏仁(42 克) 蒺藜(30 克) 川芎(30 克) 甘草(炙烤,30 克) 黃連(30 克) 防風(30 克) 枳殼(30 克) 烏犀(研磨,30 克) 牛膝(45 克)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下。

【集註】羅謙甫曰:此方為陽衰陰弱,不能升精於目而設,故目科與《千金》磁朱丸並重,治證亦同。然磁朱為鎮墜藥,此為羨補藥。《針經》曰: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於目而為之精。故夫目之精明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者也。若腎肝虛,則陰弱不能斂精以升養神水於內。脾肺虛,則陽衰不能攝陰而浮散神光於外。

白話文:

羅謙甫說:此方藥用於陽氣不足、陰氣虛弱,導致精氣無法升達滋養眼睛的情況。因此,在眼科方面,此方與《千金方》中的「磁朱丸」同為重要方劑,治療的症狀也相同。但是,磁朱丸屬於鎮靜藥,而此方藥則是補益藥。《針灸經》中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達於眼睛,化而為精。因此,眼睛明亮的原因,在於陰陽相互調和,精氣充盈。如果腎臟和肝臟虛弱,則陰氣虛弱,無法收斂精氣,以滋養體內的「神水」(津液)。如果脾臟和肺臟虛弱,則陽氣衰弱,無法收斂陰氣,導致「神光」(視覺)向外散逸。

以致神水寬大,睹物成二。此其治法,其營在肝,其主在腎,其合在脾,能合腎脾之陰而使肝達之,則必能歸精於兩眸,而繼明如晝夜矣。是方先補腎肝,以二冬、二地、菟絲、枸杞、五味、牛膝、蓯蓉群隊滋陰之品,以之強陰填精,斂氣安神養血,此壯水之主,亦所以生水也。復以人參、炙草、茯苓、山藥培補中宮,使調合陰陽也。

白話文:

這樣才能使得腎水充足,讓眼中的影像雙倍清晰。治療此病的法則:肝是營血的所在,腎是精的所在,脾主統血,能夠統攝腎脾的陰氣,而使得肝氣順暢,那麼必定能使精氣歸聚於兩眼中,視力就會像白天一樣清晰了。這個方劑首先補益腎肝,以麥冬、天冬、地黃、生地、菟絲子、枸杞、五味子、牛膝、肉蓯蓉等滋陰的藥物,來加強陰氣,補充精氣,收斂元氣,安神養血,這是壯大腎水的關鍵,也是滋生腎水的基礎。再以人參、甘草、茯苓、山藥來調補脾胃,以調和陰陽。

佐之以蒺藜、甘菊、川芎、枳殼、防風行肝達氣,青葙、決明子解結散滯,黃連、烏犀、羚角清火瀉熱。然必取石斛之妙合脾腎者清而行之,要使升精歸明之用,臟腑合德專精緻一耳。其以為丸者,補上治下,利以緩,利以久,不利以速也。

白話文:

加入蒺藜、甘菊、川芎、枳殼、防風等藥材來疏肝利氣;青葙、決明子等藥材來通便排便;黃連、烏犀、羚角等藥材來清火降熱。但必須取得石斛這味藥來調和脾腎,達到清熱通利的效果。目的是讓精氣提昇、神智清明,使臟腑功能協調一致。如果製成丸藥,則能補益上焦、調理下焦,緩和通便,長期服用見效,不能急於求成。

洗刀散,治風熱上攻,火眼赤痛,驟生雲翳,外障遮睛。

防風(一錢),石膏(一錢),滑石(一錢),歸尾(一錢),赤芍(八分),羌活(八分),荊芥(五分),黃芩(五分),連翹(五分),川芎(五分),桔梗(五分),麻黃(五分),白朮(五分),大黃(五分),芒硝(五分),獨活(五分),元參(五分),木賊(五分),菊花(五分),白蒺藜(五分)蟬蛻(五分),草決明(五分),薄荷(四分),梔子(四分),蔓荊子(四分),細辛(三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防風(1 克),石膏(1 克),滑石(1 克),歸尾(1 克),赤芍(0.8 克),羌活(0.8 克),荊芥(0.5 克),黃芩(0.5 克),連翹(0.5 克),川芎(0.5 克),桔梗(0.5 克),麻黃(0.5 克),白朮(0.5 克),大黃(0.5 克),芒硝(0.5 克),獨活(0.5 克),元參(0.5 克),木賊(0.5 克),菊花(0.5 克),白蒺藜(0.5 克)蟬蛻(0.5 克),草決明(0.5 克),薄荷(0.4 克),梔子(0.4 克),蔓荊子(0.4 克),細辛(0.3 克),甘草(0.3 克)。

加清茶葉五分,水煎服。

【注】目之病內障者,昏暗不明而不腫痛,得之於內,七情動中,勞傷心腎也。外障者,赤腫而痛,睛不昏暗,得之於六淫所襲,熱蘊經絡也。故內障多虛,外障多實。子和曰:眼無火不病,非止內障,正指外障而立言也。外障赤腫而痛者,或散外邪,或瀉內熱,或並解之,可立愈也。

白話文:

內障:

眼睛出現昏暗不清,但沒有腫脹或疼痛的情況。主要是由身體內部原因引起的,如情緒波動過大,或過度勞累傷及心腎所致。

外障:

眼睛出現紅腫和疼痛,但視力沒有受到影響。主要是由外界的六淫邪氣侵入,導致經絡熱氣鬱結所致。

因此,內障多屬於虛證,外障多屬於實證。

子和(古代醫家)說:

眼睛沒有陽氣,就不會生病。這不僅是指內障,也包括外障。對於外障出現紅腫疼痛的情況,可以通過疏散外邪、瀉除內熱,或同時進行治療,通常可以很快治癒。

其有風火上攻,留而不散,凝結雲翳,掩其光明者,又非或散、或下所能即愈也。洗刀散方既可以攻風熱,又可以去雲翳,是一方而兼擅其長也。方中用防風通聖散全劑,是主以去風熱也。倍歸尾、赤芍,是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加羌、獨活,蔓荊子,倍防風,是祛風而專在太陽表也。

白話文:

如果人體出現風熱上攻,久而未散,凝結成像雲彩一樣的污濁物遮蔽人體的明亮部分,單純用攻散或下瀉的方法是無法立刻治好的。洗刀散的方劑既可以攻風熱,又可以去除污濁物,是一方同時具備兩種功效的方劑。方劑中用防風通聖散的整劑藥物,主要是為了去除風熱。加倍量的當歸尾、赤芍藥,是治療風熱要先治療血氣,血行順暢後風熱自然消失。再加上羌活、獨活、蔓荊子,加倍防風,是針對太陽表的風熱進行祛除。

太陽之裡少陰也,故又加細辛直走少陰,加元參下安腎火,是治表而顧及其里也。其加木賊、蟬蛻、草決明、白蒺藜、菊花者,是佐諸祛風清熱之群藥,以消風熱驟壅之雲翳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內裡就是少陰經,所以再添加細辛以直達少陰經,加入元參以降解腎火,這是治療體表症狀,同時兼顧體內病情的作法。而添加木賊、蟬蛻、草決明、白蒺藜、菊花這些藥材,則是輔助其他祛風清熱藥物的,以消除風熱突發性壅滯的陰翳。

失笑散,治產後心腹絞痛欲死,或血迷心竅,不省人事。

五靈脂蒲黃(等分)

每服三錢,酒煎服。

獨聖散

山楂肉(炒,一兩),

水煎,用童便沙糖和服。

【集註】吳於宣曰:經云: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故產後瘀血停滯,三經皆受其病,以致心腹瘀痛,惡寒發熱,神迷眩運,胞膈滿悶。凡茲者,由寒凝不消散,氣滯不流行,惡露停留,小腹結痛,迷悶欲絕,非純用甘溫破血行血之劑,不能攻逐蕩平也。是方用靈脂之甘溫走肝,生用則行血;蒲黃辛平入肝,生用則破血。

白話文:

吳於宣說:醫經上說:心臟掌管血液,脾臟統領血液,肝臟儲藏血液。因此,產後瘀血滯留,心、脾、肝三條經脈都會受到影響,導致心腹疼痛、惡寒發熱、精神恍惚眩暈、子宮和膈肌滿悶不適。

這些症狀是由於寒氣凝結不散、氣血運行不暢、惡露滯留、小腹疼痛結塊、昏迷欲絕等原因造成的。如果不使用溫熱破血行血的藥物,就不能有效驅散和緩解這些症狀。

這個方子使用靈脂的溫熱性走入肝經,生用可以行血;蒲黃性平味辛,入肝經,生用可以破血。

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抉厥陰之滯,而有推陳致新之功。甘不傷脾,辛能散瘀,不覺諸證悉除,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至獨聖散用山楂一味濃煎,與沙糖童便同服者何也?山楂不惟消食健脾,功能破瘀止兒枕痛;更益以沙糖之甘,逐惡而不傷脾,童便之咸,人胞而不涼下。相得相須,功力甚偉,名之曰獨聖,誠不虛也。

白話文:

搭配酒一起煎煮,可以增強藥效,順利疏通厥陰經絡的阻塞,發揮更新陳代謝的作用。甘味不傷脾,辛味能散瘀,不知不覺中,各種症狀都能消除,直接一笑置之即可。至於獨聖散,為什麼只用山楂濃煎,搭配蔗糖和童便一起服用呢?山楂不僅能消食健脾,還能活血化瘀,緩解小兒枕痛;再加入甘味的蔗糖,可以驅除惡氣而不傷脾,鹹味的童便,可以滋養人體而不寒涼。相輔相成,功效十分顯著,稱之為「獨聖」,名副其實。

大黃䗪蟲丸,治五勞七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大黃(酒蒸,十兩),桃仁(去皮尖,炒,四兩),杏仁(去皮尖,炒,四兩),黃芩(炒,二兩),甘草(三兩),芍藥(炒,四兩),地黃(十兩),乾漆(炒,一兩),虻蟲(去翅足,炒,一兩五錢),水蛭(炙黃,百枚),蠐螬(炒,一兩五錢),䗪蟲(去頭足,炒,一兩),

白話文:

大黃(用黃酒蒸,十兩),桃仁(去皮、尖,炒,四兩),杏仁(去皮、尖,炒,四兩),黃芩(炒,二兩),甘草(三兩),芍藥(炒,四兩),地黃(十兩),乾漆(炒,一兩),虻蟲(去翅、足,炒,一兩五錢),水蛭(炙黃,一百隻),蠐螬(炒,一兩五錢),䗪蟲(去頭、足,炒,一兩)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集註】李中梓曰:勞傷之證,肌膚甲錯,兩目黯黑,此內有瘀血者也。瘀之日久,則必發熱,熱涸其液,則血乾於經隧之間,愈干愈熱,愈熱愈干,而新血皆損。人之充養百骸,光華潤澤者,止藉此血,血傷則無以沃其膚,故甲錯也。目得血而能視,血枯則無以榮,其目故黯黑也。

白話文:

清代醫家李中梓說:勞累損傷時出現的症狀是:皮膚粗糙,面色青黑,這是體內有淤血的表現。淤血時間久了,必定會發熱,熱會消耗體液,導致經絡中的血液乾涸。血液越乾涸越發熱,越發熱越乾涸,新的血液也會越來越少。人體的五臟六腑靠血液滋養,才能光潤健康。血液受損,就無法滋潤皮膚,所以就會出現粗糙的情況。眼睛靠血液才能看東西,血液乾涸了,就無法滋養眼睛,所以眼睛會顯得昏暗。

仲景洞見此證,補之不可,涼之無益,而立此方。經曰:血主濡之,故以地黃為君。堅者削之,故以大黃為臣。統血者脾也,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又酸苦湧泄為陰,故以甘、芍、桃仁為佐。咸走血,苦勝血,故以乾漆之苦,四蟲之咸為使。夫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

白話文:

仲景深入瞭解此病症,發現補之無效,涼之無益,於是創立此方藥。醫經上說:血液有滋潤濡養的作用,因此以地黃為主藥。堅硬的東西要削弱之,所以以大黃為輔藥。統攝血液的是脾,脾喜緩和,服用甘味可以緩和脾。酸苦之品有行水之功,歸於陰,所以以甘草、芍藥、桃仁為佐藥。鹹味引血,苦味剋制血液,所以以乾漆的苦味、四蟲的鹹味作為引經藥。濁陰不下降,那麼清陽就無法上升,瘀血不散去,那麼新血就生不出來。

今人遇一勞證,便用滋陰之藥,服而不效,坐以待斃,術豈止此耶!

仙方活命飲(附:薛己治瘍通方),治一切瘡瘍,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止痛、

白話文:

仙方活命飲(附:薛己治療創傷的通用方法)

用途: 治療各種創傷,未化膿的能消散,已化膿的能破潰,還能止痛。

仙方活命飲是一種可以治療各種創傷的藥方。對於還沒有化膿的創傷,它可以幫助消散;對於已經化膿的創傷,它可以促使潰爛,同時還能止痛。

消毒之聖藥也。

穿山甲白芷,防風,皂角制,乳香沒藥,當歸尾,赤芍,花粉,貝母,陳皮,金銀花,甘草

白話文:

穿山甲、白芷、防風、皁角片、乳香、沒藥、當歸尾、赤芍藥、花粉、貝母、陳皮、金銀花、甘草

上十三味。用酒一碗。煎數沸服。

【集註】羅謙甫曰:此瘍門開手攻毒之第一方也。經云:營氣不從,逆於肉理。故癰疽之發,未有不從營氣之鬱滯,因而血結痰滯蘊崇熱毒為患。治之之法,妙在通經之結,行血之滯,佐之以豁痰理氣解毒。是方穿山甲以攻堅,皂刺以達毒所,白芷、防風、陳皮通經理氣而疏其滯,乳香定痛和血,沒藥破血散結,赤芍、歸尾以驅血熱而行之,以破其結。佐以貝母、金銀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鬱,一以散毒和血,其為潰堅止痛宜矣。

白話文:

羅謙甫說:這帖藥方是治療瘡瘍初期攻破毒邪的第一方。經書上說:營氣不暢通,逆行於肌肉筋絡之間。因此,癰疽的發生,沒有哪個不是因為營氣鬱滯,從而導致血液凝結、痰濕停滯、熱毒蘊結所致。治療的方法,關鍵在於疏通經絡的結滯,促進血氣運行,輔助以化痰、理氣、解毒的藥物。

本方用穿山甲攻逐堅硬的腫塊,皁角刺引導毒邪,白芷、防風、陳皮疏通經絡、理順氣機,緩解鬱滯,乳香止痛和血,沒藥活血散結,赤芍、歸尾驅散血熱,促進血氣運行,以破除腫塊。輔助使用貝母、金銀花、甘草,一方面化痰消鬱,一方面散毒和血,這對於潰破堅腫、止痛有很好的效果。

然是方為營衛尚強,中氣不虧者設。若脾胃素弱,營衛不調,則有托裡消毒散之法,必須斟酌而用。此薛己所論千古不易之治也。因附治瘍用方之法於後,使學者服膺云。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針對營衛功能尚強、中氣沒有衰弱的人設計的。如果脾胃原本就比較虛弱,營衛失調,就必須採用託裡消毒散的方法,需要斟酌使用。這是薛己提出的千年不變的治療原則。因此在這裡附上治療傷口的用方原則,供學習者參考。

薛己曰:治瘍之法,若腫高焮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飲解之,後用托裡敗毒散。漫腫微痛者,用托裡散,如不應,加薑、桂。若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八珍散。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耆、肉桂。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四君加芍藥、木香。惡寒僧寒,陽氣虛也,十全大補加薑、桂。

白話文:

薛已說:治療瘡瘍的方法,如果腫脹、疼痛,先用仙方活命飲來解毒,再用託裡敗毒散。如果腫脹微痛,用託裡散,如果沒有效果,加用薑、桂。如果膿液流出,但反而疼痛,是氣血虛弱,可用八珍散。如果不化膿也不潰爛,是陽氣虛弱,可用四君子湯加歸、耆、肉桂。如果生肌收斂不佳,是脾氣虛弱,可用四君子湯加芍藥、木香。怕冷怕寒,是陽氣虛弱,可用十全大補湯加薑、桂。

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耆。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九料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湯加麥冬、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熱渴淋秘,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

白話文:

**下午感覺燥熱,身體內部發熱:**陰血虛弱,可以服用四物湯加上黨參、黃耆。

想吐或嘔吐: 胃氣虛弱,可以服用六君湯加上炮薑。

自發性出汗或盜汗: 五臟虛弱,可以服用六味九料湯加上五味子。

食慾不振、身體疲倦: 脾氣虛弱,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

喘息、咳嗽: 脾肺虛弱,可以將上述湯藥加上麥冬、五味。

想吐、食慾不振: 脾胃虛弱,可以服用人參理中湯。

腹痛、腹瀉: 脾胃虛寒,可以服用附子理中湯。

口渴、小便不暢: 腎虛陰火,可以服用加減八味丸。

大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腫潰,惟當先補胃氣。蓋瘡瘍之作,緣陰陽虧損,其膿既泄,氣血愈虛,豈有不宜補者哉!或疑參、耆滿中,間有用者,又加發散敗毒,所補不償所損。又或以有疾不服補劑,因而致誤者多矣。可勝惜哉!

白話文:

一般而言,體質虛弱的人,不論傷口是否潰爛,都應該先補養胃氣。因為瘡瘍的形成,是陰陽失衡所致,膿液流出後,氣血會更加虛弱,怎麼可能不用補藥呢?有人懷疑人參、黃耆等補藥,在化膿期間使用,會加重化膿,得不償失。又有人認為有病就不能吃補藥,因此誤事的案例很多。實在可惜!

托裡消毒散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金銀花,白芷,甘草,連翹

水煎服。

【注】參、耆、朮、苓、草以益氣分,歸、芎、芍以滋血分,銀花、白芷、連翹以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