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刪補名醫方論》~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刪補名醫方論(二)

補中益氣湯,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

肢困倦,懶於言語,無氣以動,動則氣高而喘。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治療陰虛內熱,伴隨頭痛、口渴、發熱容易出汗、怕風寒、脈搏有力且快、心煩意亂、四肢無力、懶得說話、體力不足、活動時呼吸急促等症狀。

黃耆,人參,云術,炙甘草,陳皮,當歸,升麻,柴胡

上八味,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白話文:

  • 黃耆
  • 人參
  • 白朮
  • 甘草 (已經烘烤過的)
  • 陳皮
  • 當歸
  • 升麻
  • 柴胡

【集註】柯琴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風木內干中氣,用甘草、飴、棗,培土以御木;薑、桂、芍藥,平木而驅風,故名曰建中。寒水內凝於中氣,用參、朮、甘草,補土以制水,佐乾薑而生土以禦寒,故名曰理中。

白話文:

柯琴說:仲景的藥方中有「建中」和「理中」兩種。

建中湯:

  • 作用:驅除內部的風邪和肝木之氣。
  • 組成:甘草、飴糖、大棗。這些藥材可以補益脾胃之土氣,抵禦肝木之氣的侵犯。薑、桂、芍藥可以平息肝木之氣,驅散風邪,因此取名為「建中」。

理中湯:

  • 作用:治療內部寒水之氣凝結。
  • 組成:人參、白術、甘草。這些藥材可以補益脾胃之土氣,制約水氣。加入乾薑可以溫陽生土氣,抵禦寒邪,因此取名為「理中」。

至若勞倦形衰,氣少陰虛而生內熱者,表證頗同外感,惟李杲知其為勞倦傷脾,穀氣不勝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制補中益氣之法,謂風寒外傷其形,為有餘;脾胃內傷其氣,為不足。遵《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之義,大忌苦寒之藥,選用甘溫之品升其陽,以達陽春升生之令。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護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

白話文:

如果過度勞累、身體衰弱,氣血不足、陰虛而產生內熱的人,表現出來的症狀很像感受外邪,但是李杲知道這是由於過度勞累導致脾胃受傷,穀氣(食物精華)不抵禦陽氣,下陷到陰中引起發熱。應採用溫補中氣的方法,認為感受風寒是外邪侵犯身體,屬於有餘;而脾胃受傷是氣血不足,屬於不足。遵循《內經》中「過度勞累要溫補,身體損傷要補益」的原則,忌用苦寒的藥物,選用甘溫的藥物提升陽氣,達到陽氣升發的狀態。所有脾胃虛弱的人,肺氣也先虛弱,因此使用黃耆來保護皮毛,閉合腠理,防止出汗。

元氣不足,懶言、氣喘,人參以補之。炙甘草之甘,以瀉心火而除煩,補脾胃而生氣。此三味,除煩熱之聖藥也,佐白朮以健脾,當歸以和血。氣亂於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胃中清氣下陷,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培,此用藥有相須之妙。

白話文:

身體虛弱,懶得說話、呼吸急促,可用人參來補氣。炙甘草甘甜,可以清除心火、消除煩躁,滋養脾胃、生陽。這三味藥材是清除煩熱的聖藥,再搭配白朮健脾,當歸和血。

氣血混亂在胸部,導致上下不通,可用陳皮來調理,還能化解其他甘藥的停滯。胃中清氣下陷,可用升麻、柴胡,這兩味藥材氣味清淡,可以引導胃氣上升,恢復正常位置,就能夠升騰而上,發揮生長的機能。

補虛的藥方,搭配疏散的藥材,身體就會自行安穩;補氣的藥方,依靠疏通氣血的藥材,氣血才能更加滋養。這就是中藥配伍相輔相成的妙用。

是方也,用以補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補心、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也。亦可以補肝木,鬱則達之也。惟不宜於腎,陰虛於下者不宜升,陽虛於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李杲治脾胃方,俱是益氣,去當歸、白朮,加蒼朮、木香便是調中,加麥冬、五味輩,便是清暑。此正是醫不執方,亦是醫必有方。

白話文:

這個藥方用來補脾,讓脾氣向上運行。它也能補心、肺,對於肺氣虛的人,可以增強其氣血,對於心氣虛的人,可以調節其營衛之氣。它還可以補肝氣,讓鬱結的肝氣得到宣通。

需要注意的是,腎陰虛下沉的人不適合使用這個藥方,因為可能會導致陰氣上升;腎陽虛下沉的人更不適合使用這個藥方,因為可能會加重陽氣下沉。

李杲治療脾胃病的藥方,都是以益氣為原則。如果加入當歸、白朮,再加入蒼朮、木香,就變成了調中益氣湯;如果加入麥冬、五味子等清熱藥物,就變成了清暑益氣湯。這說明醫家在用藥時,既要靈活運用,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趙獻可曰: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太陰,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耆,是方所以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矣。

白話文:

趙獻可說:後天的脾胃屬土,必須得到先天的氣才能運作,而這氣由於勞累而下降到太陰(脾胃),清氣無法上升,濁氣也無法下降,所以使用升陽藥材(如芪、參)和補氣藥材(如耆、參),這個方劑就是用來補益後天中蘊含的先天之氣。凡脾胃功能不足的人,通常喜歡甜味而討厭苦味,喜歡溫補而討厭攻伐,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喜歡通暢而討厭阻滯,喜歡上升而討厭下降,喜歡乾燥而討厭濕潤,這個方劑正好符合這些特點。

陸麗京曰:此為清陽下陷者言之,非為下虛而清陽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兩尺虛微者,或是腎中水竭,或是命門火衰,若再一升提,則如大木將搖而撥其本也。

白話文:

陸麗京說:這句話指的是清陽下降的人,而不是指下虛而清陽不升的人。如果人的兩尺脈位(腎俞穴和關元穴)虛弱,可能是腎中水液耗盡,或者命門之火衰弱。如果再採取升提的方法,就像將一棵大樹搖晃而動搖它的根基一樣。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

痛,口乾舌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不和。

白話文:

升陽益胃湯

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表現為疲倦嗜睡、四肢無力萎縮。適用於秋季乾燥天氣,濕熱剛退,體重減少的情況。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白芍,半夏,黃連,澤瀉,陳皮

水煎服。

白話文:

羌活:有助於祛濕散寒,緩解關節疼痛。 獨活:有助於祛風散寒,緩解關節疼痛。 防風:有助於祛風解表,預防感冒。 柴胡:有助於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 人參:有助於補氣固元,提高免疫力。 白朮:有助於健脾益氣,改善消化功能。 茯苓:有助於利水滲濕,健脾益腎。 甘草:有助於益氣健脾,調和藥性。 黃耆:有助於補氣益腎,增強免疫力。 白芍:有助於養陰和營,緩解疼痛。 半夏:有助於化痰止嘔,緩解噁心嘔吐。 黃連:有助於清熱瀉火,殺菌消炎。 澤瀉:有助於利水滲濕,消浮腫。 陳皮:有助於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集註】吳琨曰:脾土虛弱不能制濕,故體重節痛;不能運化精微,故口乾無味;中氣既弱,傳化失宜,故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也。灑淅惡寒,肺弱表虛也。面色不樂,陽氣不伸也。

白話文:

脾臟虛弱,無法抵抗濕氣,所以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脾臟也無法運化精華,所以口乾舌燥、味覺不佳;脾胃虛弱,導致消化吸收功能失調,因此大便不規律、小便頻尿。容易出汗怕冷,代表肺氣虛弱,體表虛寒;面色不好,則代表陽氣不足。

是方半夏、白朮能燥濕,茯苓、澤瀉滲之,二活,防風、柴胡能升舉清陽之氣,黃連療濕熱,陳皮平胃氣,參、耆、甘草以益胃,白芍酸收用以和營,而協羌活、柴胡辛散之性,蓋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竣厲,猶兵家之節制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中的半夏和白朮可以去除濕氣,茯苓和澤瀉可以幫助排濕,兩種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活血藥,防風和柴胡可以升舉清陽之氣,黃連可以治療濕熱,陳皮可以平胃氣,參、耆、甘草可以補益胃氣,白芍酸收可以調和營血,並配合羌活、柴胡辛散的特性。古人使用辛散藥物時一定會搭配酸收藥物,這樣可以防止辛散藥物過於刺激,就像軍隊需要節制一樣。

【按】人參屬補,不知君於枳、樸中,即為補中瀉也。羌、防輩為散,不知佐於參、耆中,即為補中升也。近世之醫,一見羌、防輩,即曰:發散不可輕用。亦不審佐於何藥之中,皆因讀書未明,不知造化別有妙理耳。

白話文:

《按語》:人參屬於補藥,但是不知道它與枳殼、厚朴搭配時,就變成了補益中氣又攻下通便的藥物。羌活、防風等藥材屬於發散藥,但是不知道它們與人參、黃耆搭配時,就變成了補益中氣又升氣的藥物。現在的醫家,一看到羌活、防風等藥材,就說發散藥不能輕易使用。但是他們卻不考慮這些藥物搭配哪些藥物使用,這都是因為讀書不透徹,不知道天地萬物都有其微妙的道理。

升陽散火湯,治脾陰血虛,胃陽氣弱,春寒不去,及過食冷物,抑遏少陽清氣,鬱於

脾土之中,四肢發睏熱、肌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並宜服之。

白話文:

升陽散火湯

適用症狀:

  • 脾陰血虛:脾氣虛弱,血液不足。
  • 胃陽氣弱:胃氣不足,無法正常運化食物。
  • 春寒不去:春天寒冷天氣遲遲不退。
  • 過食冷物:過度食用寒涼食物。

病理:

過食冷物或春寒天氣會抑制少陽經的清陽之氣,導致這股清陽之氣鬱積於體內。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人參(以上各五錢),甘草(炙,三錢),柴胡(三錢),防風(二錢),甘草(生,二錢)

上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大溫服,無時,忌寒涼之物。

白話文: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人參(以上各 50 克) 炙甘草(30 克) 柴胡(30 克) 防風(20 克) 生甘草(20 克)

【集註】吳琨曰:經云:少火生氣。大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揚之則光,遏之則滅。今為春寒不去,遏郁陽氣,飲食冷物,填塞至陰,以致升生之氣幾於息矣。故用升麻、柴胡、羌活、獨活、葛根,皆辛溫風藥,以鼓動少陽生氣。清陽既出上竅,則濁陰自歸下竅,而食物傳化,自無抑遏之患。

白話文:

吳琨解釋說:醫經上說:陽氣能產生生命力。沒有陽氣,生物就不能誕生,人也不能存活。陽氣受到激勵就會旺盛,被壓抑就會消滅。現在春天寒氣未散,陽氣被壓抑,飲食生冷,積聚在陰分,導致生發陽氣幾乎熄滅。因此,本方使用升麻、柴胡、羌活、獨活、葛根等辛溫發散的藥物,以激發少陽之氣。清陽之氣升達上部,濁陰之氣自然下降,食物的消化吸收自然不受阻礙。

芍藥,味酸,能瀉土中之木。人參味甘,能補中州之氣。生甘草能瀉鬱火於脾,從而炙之,則健脾胃而和中矣。李杲聖於脾胃者,其治之也,必主於升陽。俗醫知降而不知升,是撲其少火也,安望其衛生耶!若氣不虛,本方除人參、獨活加蔥白,名火鬱湯,治同。

白話文:

芍藥性酸,能瀉脾胃中的木元素。人參性甘,能補益脾胃之氣。生甘草能瀉脾胃中的鬱火,炙甘草則能健脾胃而調和中氣。李杲精通脾胃病的治療,他治病時必定以升陽為主要措施。一般庸醫只知道瀉降,卻不懂得升提,這是熄滅了人體的少陽之氣,怎麼能指望病人身體康復呢!如果氣不虛,本方中去掉人參、獨活,加蔥白,叫做火鬱湯,治療效果相同。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治飲食傷胃,勞倦傷脾,脾胃一虛,陽氣下陷,陰火乘之,時

值夏令,當從此治。

白話文: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用於治療因飲食不節傷胃、操勞過度傷脾,導致脾胃虛弱,陽氣下陷,陰火乘虛而上的症狀。

黃耆,蒼朮(泔浸,炒),甘草(炙),羌活(一兩),升麻(八錢),柴胡(兩半),黃連(酒炒,五錢),黃芩(炒),人參(七錢),石膏(少許,長夏微用,過時去之)

每服五錢,薑、棗煎服。

白話文:

黃耆、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製)、甘草(炙烤)、羌活(1兩)、升麻(8錢)、柴胡(2.5錢)、黃連(用酒炒,5錢)、黃芩(炒製)、人參(7錢)、石膏(少量,夏季使用,過季後去除)

【集註】汪昂曰:李杲云:脾胃一傷,陽氣日損,脾胃之清氣下陷,濁陰之火得以上乘,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也。惟以氣味薄之風藥,升發陽氣,佐以苦寒之品,瀉陰中火,則陰不病陽氣伸矣。是方參、耆、朮、草,以補脾胃也。佐羌活、升、柴,以助陽升;佐石膏、芩、連,以瀉陰火。

白話文:

註解:

汪昂說:李杲認為,脾胃一旦受傷,陽氣就會逐漸損失。脾胃的清氣會下陷,而濁陰之火就能上升,所以只有秋冬而沒有春夏。因此,要用氣味輕薄的風藥來升發陽氣,再用苦寒之品來瀉掉陰中的火,這樣陰氣就不會病變,而陽氣就能伸展。

這個方子用參、耆、朮、草來補脾胃;用羌活、升、柴來幫助陽氣升發;用石膏、芩、連來瀉掉陰火。

假令不能食而瘦,乃本病也。右關脈緩弱,乃本脈也。或本脈兼見弦脈,本證兼見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一二證,此肝之脾胃病也,當加風藥以瀉肝木。脈兼見洪大,證兼見肌熱、煩熱、面赤一二證,此心之脾胃病也,當加瀉心火之藥。脈兼見浮澀,證兼見短氣、氣上喘咳、痰盛、皮澀一二證,此肺之脾胃病也,當加瀉肺及補氣之藥。脈兼見沉細,證兼見善欠、善恐一二證,此腎之脾胃病也,當加瀉腎水及瀉陰火之藥。

所以言此者,欲人知百病皆從脾胃而生,處方者當從此法加時令藥也。

白話文:

假設一個人食慾不佳而消瘦,這是他的主要症狀。如果他的右關脈緩弱,這是他的脈象特徵。或者他的脈象特徵同時出現弦脈,並且他的症狀同時出現四肢水腫、關節閉塞、小便淋痛、大便困難、抽筋等一到兩種症狀,這表示肝氣影響了他的脾胃,應加用治療肝氣的藥物來瀉肝木。如果他的脈象特徵同時出現洪大,並且他的症狀同時出現肌肉發熱、煩躁發熱、臉色發紅等一到兩種症狀,這表示心火影響了他的脾胃,應加用瀉心火的藥物。如果他的脈象特徵同時出現浮澀,並且他的症狀同時出現氣短、氣喘咳嗽、痰液增多、皮膚粗糙等一到兩種症狀,這表示肺氣影響了他的脾胃,應加用瀉肺和益氣的藥物。如果他的脈象特徵同時出現沉細,並且他的症狀同時出現經常打呵欠、容易恐懼等一到兩種症狀,這表示腎水影響了他的脾胃,應加用瀉腎水和瀉陰火的藥物。

清暑益氣湯,長夏濕熱蒸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

脈虛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

在悶熱潮濕的夏季,身體容易感到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體溫升高,氣喘心煩,大便偏黃乾燥,口渴且自發流汗。

人參,黃耆,甘草,白朮,神麯,五味子,青皮,升麻,乾葛,麥冬,黃柏,澤瀉,廣橘皮,蒼朮(錢半),當歸

姜三片,棗二枚,去核,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黃耆、甘草、白朮、神麴、五味子、青皮、升麻、乾地瓜、麥冬、黃柏、澤瀉、廣陳皮、蒼朮(量少,半錢)、當歸

【集註】吳琨曰:暑令行於夏至,長夏則兼濕令矣。此方兼而治之。炎暑則表氣易泄,兼濕則中氣不固。黃耆所以實表,白朮、神麯、甘草所以調中,酷暑橫流,肺金受病,人參、五味、麥冬,所以補肺、斂肺、清肺,經所謂扶其所不勝也,火盛則水衰,故以黃柏、澤瀉,滋其化源。津液亡則口渴,故以當歸、乾葛,生其胃液。

清氣不升,升麻可升;濁氣不降,二皮可理。蒼朮之用,為兼長夏之濕也。

白話文:

吳琨說:暑氣在夏至時開始流行,而長夏時節則又會同時出現濕氣。這個方子就是同時治療暑氣和濕氣的。天氣炎熱,容易導致表氣耗散,如果再加上濕氣,中氣也會不穩固。黃耆是用來補身,白朮、神曲、甘草是用來調和中氣的。酷熱難耐時,肺部容易受到損傷,人參、五味子、麥冬的作用是滋補肺氣、收斂肺氣、清化肺熱,這也是醫經中提到的「扶其所不勝」。火氣盛就會導致水液減少,因此要使用黃柏、澤瀉來滋養水液的來源。體內津液耗損會導致口渴,因此要使用當歸、乾葛來滋生胃液。

程應旄曰:人知清暑,我兼益氣,以暑傷氣也。益氣不獨金能敵火,凡氣之上騰而為津、為液者,回下即為腎中之水。水氣足,火淫自卻也。

清燥湯,治痿厥之病,腰以下痿軟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

白話文:

程應旄說:人們只知道清熱消暑,我還要兼顧益氣,因為暑熱會傷氣。益氣不僅使用金能對抗火,所有氣上升而化為津液的,反過來就是腎中的水。水氣充足,就會遏制火熱的侵襲。

黃連,黃柏(酒炒),柴胡(以上各一分),麥冬,當歸身,生地,豬苓,炙甘草,神麯(以上各二分),人參,白茯苓,升麻(以上各三分),橘皮,白朮,澤瀉(以上各五分),蒼朮(一錢),黃耆(一錢五分),五味子(九枚)

上㕮咀,如麻豆大,水二盞半,煎一盞,去滓,空心溫服。

白話文:

黃連、黃柏(用酒炒過)、柴胡(以上各 1 錢) 麥冬、當歸身、生地、豬苓、炙甘草、神曲(以上各 2 錢) 人參、白茯苓、升麻(以上各 3 錢) 橘皮、白朮、澤瀉(以上各 5 錢) 蒼朮(1 錢) 黃耆(1.5 錢) 五味子(9 枚)

【注】清暑益氣湯與此方均治濕暑之劑。清暑益氣湯,治暑盛於濕,暑傷氣,所以四肢困倦,精神減少,煩渴身熱,自汗脈虛,故以補氣為主,清暑為兼,少佐去濕之品,從令氣也。此方治濕盛於暑,濕傷形,所以李杲曰: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濕助熱旺而刑燥金,絕其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作矣。故以清暑變為清燥,佐瀉熱利濕之藥,從邪氣也。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和這個方子都是治療濕熱的藥方。清暑益氣湯治療暑熱偏盛、濕氣傷氣,因此肢體倦怠、精神不振、口渴身熱、自汗脈虛,所以以補氣為主,輔以清熱,少加清濕的藥物,從而幫助氣機暢通。

而這個方子治療濕氣偏盛、暑熱次之,濕氣傷身,所以李杲說:六、七月間,濕氣盛行,水能克火,濕氣助長熱氣的旺盛,而金性屬燥,濕熱過盛會損害燥金,阻礙腎水生化的源頭。源頭斷絕,則腎氣虧損,萎縮和厥冷的病症就會發生。

因此,這個方子將清熱變為清燥,輔以瀉熱利濕的藥物,從邪氣入手。

是方即清暑益氣湯去葛根者,以無暑外侵之肌熱也。加二苓者,專去濕也。加黃連、生地,專瀉熱也。二苓佐二術,利水燥濕之力倍。連、地佐黃柏,救金生水之功多。中氣益,則陰火熄而肺清矣。濕熱除,則燥金肅而水生矣。肺清水生,則濕熱痿厥之病,未有不愈者也。

但此方藥味,性偏滲瀉,若施之於冬春,水竭髓枯骨痿,或非濕熱為病者,反劫津液,其病愈甚,則為謬治矣。

白話文:

這個藥方就是清暑益氣湯,只是去掉了葛根,因為沒有暑氣侵犯皮膚的熱症。加入茯苓和澤瀉,專門去除濕氣。加入黃連和生地,專門清熱。茯苓和澤瀉幫助白朮和砂仁,利水燥濕的效果加倍。黃連和生地幫助黃柏,生津的功效更強。中氣得到增益,體內的虛火就會熄滅,肺部就會清涼。濕熱去除,肺中的燥金就會得到滋潤,體內的水液就會生發。肺氣清涼,水液生發,那麼濕熱引起的痿證和厥證,一定會痊癒的。

白朮附子湯,治寒中腹脹滿,作涎作清涕;或多尿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

力,喜睡,兩丸多冷,時作陰陰而痛,或妄見鬼狀,夢亡人,腰背、腫眼、腰脊皆痛。

白話文:

白朮附子湯

主治: 寒邪在內,導致腹脹滿,流涎流清涕;或多尿、足下疼痛,身體虛弱無力,骨頭痠痛。

白朮,附子(炮,去皮臍),蒼朮,陳皮,厚朴(薑製),半夏(湯洗),茯苓,豬苓(去皮,半兩),澤瀉,肉桂(四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三盞,姜三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量虛實加減多少。

白話文:

白朮、附子(炮製、去皮、去臍)、蒼朮、陳皮、厚朴(薑汁製)、半夏(用熱水洗過)、茯苓、豬苓(去皮,半兩)、澤瀉、肉桂(四錢)

【注】李果云:脾胃之證,有熱中,有寒中。熱中者,是火乘土位之病,則當上舉清陽,下消陰火,故用補中益氣,瀉陰火升陽等湯。寒中者,水反侮土之病,則當下伐水邪,中燥脾濕,故用二苓、朮、澤、蒼、陳、樸、復,更用桂、附,壯陽勝寒,流通血脈,寒中之病自可愈也。

白話文:

李果說:脾胃的疾病,有熱證和寒證兩種。熱證是火氣攻入脾胃的病症,應當升舉清陽,瀉去陰火,因此使用補中益氣、瀉陰火升陽等湯劑。寒證是水氣反過侵犯脾胃的病症,應當下泄水邪,溫燥脾胃的濕氣,因此使用二苓、朮、澤、蒼、陳、樸、復等藥,再配合桂、附等藥,增強陽氣抵禦寒邪,疏通血脈,寒證的病症自然會痊癒。

【按】李杲制此方,施之於脾胃寒濕內盛,脹滿多尿,涎涕外盛,足軟,腰脊丸痛,而氣不虛者宜矣。若其人中氣已虛,內外寒濕又盛,水來侮土者,總不若理中湯加附子、蒼朮,茯苓為愈也。

葛花解醒湯,治酒客病。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李杲制定的,適用於脾胃寒濕內盛、腹脹、尿多、流涎流涕、足軟、腰背疼痛,但是氣血充足的人。

如果患者氣血虛弱,加上內外寒濕嚴重,導致水濕侵犯脾胃,這種情況總是不如服用理中湯加入附子、蒼朮和茯苓來治療效果好。

蓮花青皮(去穰,三分),木香(五分),橘皮(去白白),茯苓,人參,豬苓(以上各錢五分),神麯(炒),澤瀉,乾薑,白朮(以上各二錢),白豆蔻仁,葛花,砂仁(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和均,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不可恃此過飲,頻服取汗,損人天年。

白話文:

青蓮花皮(去除內瓤,三分),木香(五分),橘子皮(去除白色部分),茯苓,人參,豬苓(以上各五分),炒製過的神麴,澤瀉,乾薑,白術(以上各二錢),白豆蔻仁,葛花,砂仁(以上各五錢)

【注】酒為水穀精液所化,體濕性熱,少飲則能調和氣血,流暢陰陽,內助中氣,捍禦外邪。若過飲無度,輕則傷人脾胃,重則損人神氣。所以酒困之人,昏暈煩亂,乾嘔噁心,飲食即吐,百體痠軟,身熱頭疼,嘈雜吞酸,胸隔痞塞,口燥舌乾,手足顫搖,心神恍惚,不思飲食,小便渾濁,大便溏瀉,此皆濕熱傷形與氣也。

白話文:

酒是由穀類精華發酵而成的,性質濕熱。適量飲用可以調和氣血,流暢陰陽,幫助消化,抵禦外邪。但是過度飲用就會造成危害。輕則傷及脾胃,重則損傷精神。所以酒醉的人會出現頭暈目眩、心煩意亂、乾嘔噁心、吃東西就吐、全身痠痛、發熱頭痛、口乾舌燥、四肢顫抖、精神恍惚、不想吃東西、小便渾濁、大便溏瀉等症狀。這些都是濕熱損傷身體和氣所致。

【按】李杲曰:酒病者,往往以大熱、大寒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大熱則傷陰,大寒則傷胃,元氣消亡,七神無依,折人壽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故制此方,君葛花,佐以辛香之品;用神麯,佐以快氣之品;用苓澤,佐以甘溫之品。服後取汗,是謂外解肌肉,內清陽明令上下、內外,分消其患,使胃中穢為芳變濁為清化,泰然和矣。

白話文:

[說明] 李杲說:患有酒癮的人,往往用大熱或大寒的藥物來治療,這是錯誤的。因為元氣是一種無形的能量,而陰血是有形的物質。用這些藥物來治療,實際上是傷了陰血,這是非常不妥當的。大熱的藥物會損傷陰氣,大寒的藥物會損傷胃氣。元氣被消耗,神智就會失去依靠,縮短人的壽命,或者造成虛弱的疾病。因此,我制定了這個方子,以葛花為主藥,輔以辛香的藥物;以酵母為君藥,輔以通氣的藥物;以苓澤為佐藥,輔以甘溫的藥物。服用後出汗,可以排出體內的毒素,淨化陽明經,讓上下內外都清除病患。使胃中的濁氣變成清氣,達到和諧平穩的狀態。

平胃散,治濕淫於內,脾胃不能剋制,有積飲、痞膈、中滿者。

蒼朮(米泔浸七日,五斤),陳皮(去白),厚朴(薑汁炒,各三斤),甘草(炙,三十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湯下,日三服。或水煎,每服五錢。

白話文:

平胃散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濕氣入侵體內,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出現積聚水飲、胸膈痞悶、腹脹等症狀。

藥物組成:

  • 蒼朮(以米泔水浸泡七天,五斤):去除濕氣,健脾燥濕
  • 陳皮(去白):理氣化痰,燥濕健脾
  • 厚朴(用薑汁炒,三斤):燥濕化痰,行氣止痛
  • 甘草(炙,三十兩):調和藥性,補脾益氣

用法用量: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湯送服,每日三次。亦可將藥物用水煎服,每次服用五錢。

【集註】柯琴曰:《內經》以土運太過曰敦阜,其病腹滿;不及曰卑監,其病留滿痞塞。張仲景制三承氣湯,調胃土之敦阜。李杲制平胃散,平胃上之卑監。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謂。猶溫膽湯用涼劑,溫緩而使之和,非用溫之謂,後之注《本草》者曰:敦阜之土,宜蒼朮以平之;卑監之土,宜白朮以培之。若以濕土為敦阜,將以燥土為卑監耶?不審敦阜屬燥,卑監屬濕之義,因不知平胃之理矣。

白話文:

《內經》認為土運過盛稱為敦阜,會導致腹部脹滿;土運不足稱為卑監,則會造成消化不良、腹脹便秘。張仲景的承氣湯用於調節胃土的敦阜,李杲的平胃散則用於調理胃上部的卑監。培補卑監,使之平衡,並非要削减它;就像溫膽湯用涼性藥物,溫和緩解,而非用溫熱的藥物一樣。後世注釋《本草》的人說,敦阜的土應該用蒼朮來平調,卑監的土則應該用白朮來培補。但是,如果把濕土當作敦阜,那是否要用燥土來代表卑監呢?他們不明白敦阜屬燥、卑監屬濕的道理,自然也無法理解平胃的原理。

二術苦甘,皆燥濕健脾之用,脾燥則不滯,所以能健運而得其平。第二術白者柔而緩,蒼者猛而悍,此取其長於發汗,迅於除濕,故以蒼朮為君耳。不得以白補、赤瀉之說,為二術拘也。厚朴色赤苦溫,能助少火以生氣,故以為佐。濕因於氣之不行,氣行則愈,故更以陳皮佐之。

白話文:

白朮和蒼朮都帶有苦味和甜味,都有祛除濕氣、健脾的作用。脾氣健運,濕氣就不會積滯,於是脾臟能夠正常運作,身體就會恢復平衡。白朮性質比較平和緩和,蒼朮則比較猛烈強勁。之所以選擇蒼朮作為君藥,是因為它發汗作用強,祛除濕氣迅速有效。不要拘泥於白朮補益、赤朮瀉下的說法。

厚朴顏色發紅,帶有苦味和溫性,能夠幫助氣血運行,激發生氣,所以把它作為佐藥。濕氣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而產生的。只要氣血運行起來,濕氣就會消退。因此,再配以陳皮作為輔佐,更加強健運脾胃、化濕利氣的作用。

甘先入脾,脾得補而健運,故以炙甘草為使。名曰平胃,實調脾承氣之劑,與張潔古取《金匱》之枳朮湯以為丸,枳實之峻重於厚朴,且無甘草以和之,雖倍白朮,而消伐過於此方,昧者以術為補而久服之,不思枳實峻削而不宜多服也。

白話文:

甘草先進入脾胃,脾胃得到補養後功能強健,因此使用炙甘草作為引導藥。此方稱「平胃散」,實際上可以調節脾胃功能,緩解腹脹氣滯。

張潔古採用《金匱要略》中的枳朮丸,但枳實的藥性比厚朴更猛烈,且沒有甘草來緩和。雖然加倍了白朮,但此方消散的藥性仍然過於猛烈。不懂中醫的人認為枳術具有補益作用,而長期服用,卻不考慮枳實的藥性猛烈,不宜多服。

枳朮丸,治胃虛濕熱,飲食壅滯,心下痞悶。

白朮(土蒸,二兩),枳實(麩炒,一兩)

上為細末,荷葉煨陳米飯為丸,如椒目大,白湯下。

白話文:

「枳朮丸」_,用於治療胃虛濕熱,飲食阻滯,心下痞滿。

配方包括 「白朮」(土蒸,二兩)、「枳實」(麩炒,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 「荷葉」 煨製的陳米飯做成丸劑,大小如花椒籽,以開水送服。

【集註】李杲曰:白朮苦甘溫,其苦味除胃中之濕熱,其甘溫補脾家之元氣。多於枳實一倍。枳實味苦溫,泄心下痞悶,消胃中所傷。此藥下胃所傷不能即去,須一二時許,食乃消化。先補虛,而後化所傷,則不峻厲矣。荷葉狀如仰盂,於卦為震,正少陽甲膽之氣,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此氣也,取之以生胃氣。更以煨飯和藥,與術協力,滋養穀氣而補脾胃,其利大矣。

若用峻厲之藥下之,傳變諸證,不可勝數。

白話文:

李杲說:白朮味苦甘溫,它的苦味能去除胃中的濕熱,它的甘溫能補脾家的元氣。白朮的分量要比枳實多一倍。枳實味苦溫,能瀉解心下的痞悶,消除胃中受傷的情況。但是,枳實瀉下來的胃中受傷物質不能立刻去除,需要一兩個小時左右,才能讓食物消化。所以,我們先補虛,再化解受傷的物質,這樣就不會過於強烈了。荷葉的形狀像仰起的碗,在卦象中代表震卦,正是少陽甲膽之氣所在。飲食進入胃中,營氣向上運行,也就是這種氣。我們取荷葉來生發胃氣。再用煨飯和藥材一起服用,與白朮協力,滋養穀氣,補養脾胃,其好處非常大。

資生丸,治婦人妊娠三月,脾虛嘔吐,或胎滑不固。兼丈夫調中養胃,飢能使飽,飽

能使飢,神妙難述。

白話文:

資生丸,用於治療懷孕三個月的婦女,因脾氣虛弱而嘔吐,或胎兒不穩固。同時也可以調理丈夫的脾胃,讓飢餓時有飽足感,飽足時也能適度進食。

人參(三兩),茯苓(二兩),云術(二兩),山藥(二兩),薏苡仁(兩半),蓮肉(二兩),芡實(兩半),甘草(一兩),陳皮(二兩),麥糵(二兩),神麯(二兩),白豆蔻(八錢),桔梗(一兩),藿香(一兩),川黃連(四錢),砂仁(兩半),白扁豆(兩半),山楂(兩半)

上十八味,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二丸,米飲下。

白話文:

人參(150克),茯苓(100克),山藥(100克),雲苓(100克),薏苡仁(75克),蓮子肉(100克),芡實(75克),甘草(50克),陳皮(100克),麥芽(100克),神曲(100克),白豆蔻(40克),桔梗(50克),藿香(50克),川黃連(20克),砂仁(75克),扁豆(75克),山楂(75克)

【集註】羅謙甫曰:此方始於繆仲醇,以治妊娠脾虛及胎滑。蓋胎資始於足少陰,資生於足陽明。故陽明為胎生之本,一有不足,則元氣不足以養胎,又不足以自養,故當三月正陽明養胎之候,而見嘔逆。又其甚者,或三月、或五月而墮,此皆陽明氣虛不能固耳。古方安胎,類用芎、歸,不知此正不免於滑。

白話文:

羅謙甫注釋:這個藥方最早是由繆仲醇提出的,用於治療懷孕期間脾虛和胎動不安。

胎兒的最初營養來源於足少陰經,而後天營養來源於足陽明經。因此,足陽明經是胎兒生長的根本,如果陽明經氣不足,元氣就不足以養育胎兒,自身也不足以自我維持。所以,在懷孕三月陽明經養育胎兒時,就會出現嘔吐、反胃等症狀。

更嚴重時,胎兒可能在三月或五月時流產,這都是因為陽明經氣虛,不能固攝胎兒所致。

古代的安胎方大多使用川芎、當歸,但這些藥材容易導致流產。

是方以參、朮、茯、草、蓮、芡、山藥、扁豆、薏苡之甘平,以補脾元;陳皮、曲、柏、砂、藿、桔之香辛,以調胃氣,其有濕熱,以黃連清之、燥之。既無參苓白朮散之補滯,又無香砂枳朮丸之燥消,能補能運,臻於至和。於以固胎,永無滑墮。丈夫服之,調中養胃。名之資生,信不虛矣。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人參、茯苓、白朮、草果、蓮子、芡實、山藥、扁豆、薏苡仁等甘平藥材來補益脾胃元氣;用陳皮、曲、柏子仁、砂仁、藿香、橘皮等香辛藥材來調理胃氣。如果身體有濕熱,可以用黃連來清熱利濕、祛濕生津。

這個方子既沒有參苓白朮散那樣補益過剩的弊端,也沒有香砂枳朮丸那樣燥熱消瘦的缺點。它既能補益又能運化,達到陰陽調和的最佳狀態。用它來安胎固孕,可以有效防止滑胎流產。對於男性來說,服用此方也能調和脾胃,養護胃氣。

把它取名為「資生」,確實是名副其實的。

六味地黃丸,治腎精不足,虛火炎上,腰膝痿軟,骨熱痠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

禁,遺精夢泄,水泛為痰,自汗、盜汗,亡血消渴,頭目眩運,耳聾齒搖,尺脈虛大者。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

用途: 治療腎精不足,導致虛火上升,症狀包括腰膝無力、骨頭發熱痠痛、腳後跟疼痛、小便困難或尿量少。

熟地(八兩),山茱萸(四兩),白茯苓(三兩),乾山藥(四兩),牡丹皮(三兩),澤瀉(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鹽湯下。

白話文:

熟地黃:8 兩 山茱萸:4 兩 白茯苓:3 兩 乾山藥:4 兩 牡丹皮:3 兩 澤瀉:3 兩

【集註】柯琴曰:腎虛不能藏精,坎宮之火無所附而妄行,下無以奉肝木升生之令,上絕其肺金生化之源。地黃稟甘寒之性,制熟則味厚,是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腎陰,填精補髓,壯水之主。以澤瀉為使,世或惡其瀉腎而去之,不知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闔者,動靜之機。

白話文:

【注釋】柯琴說:腎虛不能藏住精元,腎水之火無處依靠而胡亂運行,下面不能奉承肝木生發的命令,上面截斷了肺金生化的源頭。地黃性味甘寒,經過熟製後味道醇厚,是用它來補精不足的,用它大大滋養腎陰,填補精元骨髓,壯大水之主宰。用澤瀉作為引經藥,過去有些人討厭它瀉腎就把它去掉,卻不知道陰陽是一對,是天地之道;開闔是一對,是動靜的樞紐。

精者屬癸,陰水也,靜而不走,為腎之體;尿者屬壬,陽水也,動而不居,為腎之用。是以腎主五液,若陰水不守,則真水不足,陽水不流,則邪水泛行。故君地黃以密封蟄之本,即佐澤瀉以疏水道之滯也。然腎虛不補其母,不導其上源,亦無以固封蟄之用。山藥涼補,以培癸水之上源,茯苓淡滲,以導壬水之上源。

白話文:

癸水屬陰,靜止不流,是腎的本體;壬水屬陽,流動不居,是腎的功能。所以腎主導人體的五液,如果陰水不守住,那麼腎精不足,陽水不流動,那麼邪水就會泛濫。所以以地黃作為君藥,來封閉蟄伏腎精的根源,再輔以澤瀉來疏通泌尿道的阻塞。但如果腎虛不補腎精的根本,不疏導腎陰的根源,就不能固封腎精。山藥性質涼補,可以用來培補癸水的根源,茯苓性質淡滲,可以用來疏導壬水的根源。

加以茱萸之酸溫,藉以收少陽之火,以滋厥陰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陰之火,還以奉少陽之氣也,滋化源,奉生氣,天癸居其所矣。壯水制火,特其一端耳。

白話文:

加上茱萸的酸溫,來收斂少陽之火,滋潤厥陰之液。丹皮辛寒,可以清瀉少陰之火,同時又能回補少陽之氣。這樣滋養源頭,奉養生氣,的天癸就會在適當的位置了。壯大水氣來制衡火氣,這只是其中一端罷了。

【按】五行皆一,惟火有二,君火、相火也。君火為心經之火,君主一身之火也。相火為腎中之火,宣布一身之火也。使君火無相火,則不能宣布諸火,以奉生身之本,相火無君火,則不能君主諸火,以制其妄行之災,故李杲立「內傷勞倦,火乘土位」之論,以心火有餘,用升陽氣、瀉陰火硃砂安神等藥,而未及心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已有歸脾、養心等方也。

白話文:

五行之中,每種元素都只有一種,唯有火有兩種,分別是君火和相火。君火是心經的火,是統領全身之火的主宰。相火是腎臟之火,負責傳達全身之火。如果君火沒有相火,就無法傳達全身的火氣,來滋養生命之本;如果相火沒有君火,就無法統領全身之火,來控制火氣的妄行災害。因此,李杲提出「內傷勞倦,火乘土位」的論點,認為心火過盛,需要用升陽氣、瀉陰火、安神等藥物來治療,但並沒有針對心火不足的情況,因為前人已經有歸脾、養心等方劑了。

震亨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以腎火有餘,用補陰、補天等藥,而未及腎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己有腎氣、桂附地黃湯丸也,依本方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地黃丸,治兩尺脈弱,相火不足,虛羸少氣,王冰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者是也。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地黃丸,治兩尺脈旺,陰虛火動,午熱骨痿,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是也。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白話文:

張景嶽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認為腎火旺盛,應該滋陰降火,但忽略了腎火不足的情況。前人已有「腎氣丸」和「桂附地黃湯」,加入附子、肉桂,稱為桂附地黃丸,用於治療脈象微弱、腎陽不足、體虛氣弱。

加入黃柏、知母,稱為知柏地黃丸,用於治療脈象旺盛、陰虛火旺、下午發熱、骨質疏鬆。

《黃帝內經》說:「陰平陽祕,精神乃治。」意思是隻有陰陽平衡,才能維持健康。

若陰陽偏勝,則疾病叢生。夫腎取象乎坎,陽藏於陰之藏也。不獨陰盛陽衰,陽畏其陰而不敢附,即陰衰陽盛,陰難藏陽亦無可依,雖同為火不歸原,而其為病則異也。故於腎藥中加桂、附,壯陽勝陰,使陽無所畏,而自歸原矣。加知柏補陰秘陽,使陽有所貯,而自歸藏矣。

白話文:

如果陰陽失衡,就會產生各種疾病。腎臟對應坎卦,代表陽氣藏於陰氣之中。不僅是陰盛陽衰時,陽氣會畏懼陰氣而不敢接近;即使陰衰陽盛時,陰氣也無法藏匿陽氣,陽氣無處依附。雖然都是「火不歸元」的情況,但導致的疾病不同。因此,在治療腎臟疾病時,可以加入桂枝、附子等補陽藥物,增強陽氣以勝過陰氣,讓陽氣無所畏懼,自然會歸於元氣之中。同時,加入知母、柏子仁等補陰藥物,讓陰氣有所儲藏,讓陽氣有所歸依。

世人但知以桂、附引火歸原,不知以知、柏平陰秘陽,舉世皆蒙其誤,故震亨特立補陰之論,以闢以火濟火之非。而未達其旨者,從而誹之,良可嘆也。

白話文:

一般人只知道用桂枝、附子將體內的火氣引回原處,卻不知道用知母、柏子仁平息陰氣,讓陽氣得以運行。世人普遍被這個誤區矇蔽,所以震亨才特別提出補陰的理論,用以揭示用火益火的錯誤。但是沒有明白他意圖的人,卻攻擊他,實在令人遺憾。

八味地黃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

衰憊,臍腹疼痛,夜多漩尿等證。

白話文:

八味地黃丸用於治療命門之火衰弱,導致無法溫養脾胃,進而造成脾胃虛寒,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或下半身虛寒。

熟地黃(九蒸為度,搗膏,八兩),乾山藥(四兩),山萸肉(四兩),白茯苓,丹皮,澤瀉(各三兩),肉桂,附子(各一兩)

上八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白話文:

**熟地黃:**九次蒸煮,搗成膏狀,八兩

**乾山藥:**四兩

**山萸肉:**四兩

**白茯苓:**三兩

**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肉桂:**一兩

**附子:**一兩

【集註】趙獻可曰:君子觀象於坎,而知腎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陽易舉者,陰虛火動也;陽事先痿者,命門火衰也。真水竭則隆冬不寒,真火熄則盛夏不熱。是方也,熟地、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山萸皆濡潤之品,所以能壯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潤之物,能於水中補火,所以能益火之原。水火得其養,則腎氣復矣。

白話文:

趙獻可說:有修為的人觀察自然界的水域,就能知道腎臟同時具有水和火的作用。現在的人容易勃起,是陰虛火旺造成的;陽痿是命門火氣衰弱造成的。真正的水液耗盡,到了隆冬也不會覺得寒冷;真正的元陽之火熄滅,盛夏也不會覺得炎熱。這個方子中,熟地、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山萸都是滋陰潤燥的藥物,能補腎水之精;肉桂、附子是溫熱滋潤的藥物,能在補腎水之外溫補腎火,因此能益腎火之原。水火得到滋養,腎氣就能恢復健康。

喻昌曰:《金匱》用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者。腳氣即陰氣,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漸,故用之以驅逐陰邪也。其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則因過勞其腎,陰氣逆於少腹,阻遏膀胱之氣化,小便不能通利,故用之溫養下焦,以收腎氣也。其短氣有微飲者,飲,亦陰類,陰其胸中之陽,自致短氣,故用之引飲下出,以安胸中也。

白話文:

喻昌說:「《金匱要略》使用八味丸來治療陰氣上逆到少腹導致麻木不仁的腳氣。腳氣就是陰氣,少腹麻木不仁則是心氣將受侵犯的徵兆,因此使用八味丸來驅除陰邪。如果出現虛弱疲勞、腰部疼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等症狀,則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腎氣虛弱,陰氣逆行到少腹,阻礙膀胱氣化,導致小便不暢,所以使用八味丸溫養下焦,恢復腎氣。如果出現氣短、有少量水飲的症狀,水飲也是陰氣的表現,會侵害胸中的陽氣,導致氣短,所以使用八味丸引水飲下行,安撫胸中。」

消渴病,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此腎氣不能攝水,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勢,故急用以逆折其水也。夫腎水下趨之消證,腎氣不上升之渴證,非用是以蟄護封藏,蒸動水氣,舍此曷從治哉!後人謂八味丸為治消渴之聖藥,得其旨矣。

白話文:

對於消渴症,患者喝一鬥水,小便也會排出同樣的一鬥,是因為腎氣無法控制水液,導致小便不受控地排出,就像水源隨時都有枯竭的危險一樣。所以,應立即使用藥物來阻止水液的流失。腎水下流導致消瘦,腎氣不上升導致口渴,如果不使用此藥來保護和封存腎氣,促進水氣的蒸發,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治療呢?後人稱八味丸為治療消渴症的聖藥,正是領悟了這個道理。

柯琴曰:命門之火,乃水中之陽。夫水體本靜,而川流不息者,氣之動、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火少則生氣,火壯則食氣,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腎家之少火遊行其問,以息相吹耳。若命門火衰,少火幾於熄矣。欲暖脾胃之陽,必先溫命門之火,此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斯知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也。

白話文:

柯琴說:命門之火,就像水中的陽氣。水性本來安靜,但河流川流不息,是因為氣的流動和火的作用,並不是指有形的火。但是,火少時可以生氣,火旺時就會耗氣,所以火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所謂的「火生土」,就是腎中的少火在土中運行,就像用氣息吹動一樣。如果命門火衰弱,少火幾乎要熄滅了。想要溫暖脾胃的陽氣,必須先溫暖命門之火。腎氣丸中加入桂枝和附子於滋陰劑中,比例為十分之一,目的不在於補火,而在於微微生火,即生腎氣。因此,不稱呼為溫腎,而是命名為腎氣,這表明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然生長。

且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則脾胃因虛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虛火不歸其原者,亦納之而歸封蟄之本矣。崔氏加減八味丸,以五味之酸收,易附子之辛熱,腎虛而不寒者宜之也。《千金方》於八味外,更加元參之鹹寒,以助熟地而滋腎;加芍藥之酸寒,助丹皮以滋肝。總之為桂附加鎖鑰耳。

白話文:

對於身體虛弱的人,用溫和的氣補足虛弱的部分,這樣脾胃因虛寒而引起的疾病就會康復,而虛浮的火氣也會歸於平靜。崔氏在八味丸中添加了藥材,用酸味收斂,平衡附子的辛熱,適用於腎虛但沒有寒性的情況。

《千金方》在八味丸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元參的鹹寒,幫助熟地滋補腎臟;增加了芍藥的酸寒,幫助丹皮滋養肝臟。總的來說,這些添加物就像鎖匙,幫助桂附發揮作用。

以之壯水則有餘,以之益火恐不足也。《濟生方》加牛膝、車前以治水腫,倍茯苓以輔地黃、山藥、茱萸,與澤、丹、車、牛等列,隨證加減,允為得法。益陰腎氣丸於六味外加當歸、五味、柴胡,以治目暗不見,化裁愈妙矣。

資生腎氣丸,治腎虛脾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腹脹喘急。痰盛,已成鼓證,其效如神。

白話文:

如果用它來補腎水,那麼腎水就會過剩;如果用它來益心火,恐怕會不足。在《濟生方》中,加入牛膝和車前子來治療水腫,再增加茯苓以幫助地黃、山藥、茱萸等藥物,根據不同的症狀加減用藥,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方法。在「益陰腎氣丸」中,除了六味藥之外,還添加了當歸、五味子、柴胡這三味藥,用於治療目暗不明,這個方子的調整非常巧妙。

熟地黃(四兩),白茯苓(三兩),牡丹皮(一兩),澤瀉(一兩),乾山藥(一兩),車前子(一兩),山茱萸(一兩),牛膝(一兩),肉桂(一兩),附子(五錢)

上十味,蜜和丸,每服八十九,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將熟地黃四兩、白茯苓三兩、牡丹皮一兩、澤瀉一兩、乾山藥一兩、車前子一兩、山茱萸一兩、牛膝一兩、肉桂一兩、附子五錢,混合在一起,用蜂蜜調成丸子,每次服用八九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集註】李中梓曰:經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腎者主水,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腫脹之病,諸經雖有,無不由於脾、肺、腎者,蓋脾主運行,肺主氣化,腎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於肺;轉輸二臟,以制水生金者,悉屬於脾。故腫脹不外此三經也。

白話文:

李中梓說:古籍中記載,各種濕氣腫脹的疾病都與脾有關。又說:腫脹的根本在於腎,最後的表現則在於肺,都是水液積聚所致。還說:腎主管水液,是胃的關口,如果關口不利,就會導致水液積聚並向脾肺等類同的臟腑流動。腫脹的疾病雖然存在於各經絡中,但無一不因於脾、肺、腎,因為脾主運行,肺主氣化,腎主五液。凡是五氣所化成的水液,都歸屬於腎;五液的運行,都歸屬於肺;轉運這兩個臟腑,以控制水生金的平衡,則歸屬於脾。因此,腫脹的疾病不外乎這三個經絡。

然其治法,有內、外、上、下、虛、實,不可不辨也。在外則腫,越婢湯、小青龍湯證也。在內則脹,十棗丸、神祐丸證也。在上則喘,葶藶大棗湯、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證也。在下則小便閉,沉香琥珀丸、疏鑿飲子證也。此皆治實之法,若夫虛者,實脾飲此方證也。

白話文:

在治療時,有內在、外在、上焦、下焦、虛症、實症之分,不可不加以區別。

在外在有腫脹的,可以用越婢湯、小青龍湯來治療。

在內在有脹氣的,可以用十棗丸、神祐丸來治療。

在上焦有喘息的,可以用葶藶大棗湯、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來治療。

在下焦有小便不通的,可以用沉香琥珀丸、疏鑿飲子來治療。

這些都是治療實症的方法。至於虛症,則可以用實脾飲來治療。

張介賓曰:地黃、山藥、丹皮,以養陰中之真水。山萸、桂、附,以化陰中之真氣。茯苓、澤瀉、車前、牛膝,以利陰中之滯。能使氣化於精,即所以治肺也;補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壯水利竅,即所以治腎也。補而不滯,利而不伐,治虛水方,更無有出其右者。然當因此擴充,隨證加減。

白話文:

張介賓說:生地黃、山藥、丹皮,用來滋養陰液中的真水。山茱萸、肉桂、附子,用來化解陰液中的真氣。茯苓、澤瀉、車前子、牛膝,用來利尿消滯。能夠讓氣化為精華,也就因此治療肺臟;補火生土,也就因此治療脾臟;壯水利竅,也就因此治療腎臟。補而不產生滯氣,利而不傷正氣,治療虛水病的藥方,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但是,要根據情況擴充應用,根據症狀加減用藥。

若其人因大病之後,脾氣大虛而病水脹者,服此雖無所礙,終不見效,每熟計之,脾氣大傷,誠非腎藥之所能治。專用理中湯一兩,加茯苓一兩。命火衰者,加附子;兩足冷者,加肉桂;腹脹甚者,加厚朴。三大劑而足脛漸消,十餘劑而腹脹退。凡治中年之後脾腎虛寒者,悉用此法。

白話文:

如果病人大病後,脾氣虛弱而導致水腫,服用這個方劑雖然沒有問題,但最終也看不到效果。每次考慮後,都會覺得脾氣受到嚴重損傷,這真不是腎臟藥物所能治療的。專用理中湯一兩,加上茯苓一兩。如果病人火氣減弱,就加附子;兩個腳冷的,就加肉桂;腹脹嚴重的,就加厚朴。服用三劑,腳脛部的水腫逐漸消退,十幾劑後,腹脹就消除了。凡是治療中年以後脾腎虛寒的人,都用這個方法。

蓋氣虛者,不可復行氣,腎虛者,不可專利水。溫補即所以化氣,塞因塞用之妙,顧在用之者何如耳。古法治腫,不用補劑,而用去水等藥,微則分利,甚則推逐。如五苓散、五淋散、五皮散、導水茯苓湯之類,皆所以利水也,如舟車神祐丸、浚川散、禹攻散、十棗湯之類,皆所以逐水也。但察其果系實邪,則此等治法,仍不可廢也。

白話文:

氣虛的人,不適合再用行氣的方法治療;腎虛的人,不適合專門利水。溫補就是促進氣血運作的方法,訣竅在於如何使用。古代治療水腫的方法,不用補藥,而使用利水等藥物,症狀輕微時分散水液,嚴重的則排出水液。像是五苓散、五淋散、五皮散、導水茯苓湯等,都是利水的方法;像是舟車神祐丸、浚川散、禹攻散、十棗湯等,都是排出水液的方法。但要確定是真正的水邪,這樣的治療方法還是不能廢棄不用。

大補陰丸,治陰虧火旺,肺痿咳血,骨蒸盜汗,虛勞之證。

黃柏(鹽酒炒),知母(鹽水炒,各四兩),熟地(酒蒸),敗龜版(酥炙,各六兩)

豬脊髓和煉蜜為小丸,日乾。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白話文:

[大補陰丸] 方劑說明:

此方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的症狀,表現為肺痿咳血、骨蒸盜汗、虛勞等。

藥物組成:

  • 黃柏(用鹽酒炒制) 四兩
  • 知母(用鹽水炒制) 四兩
  • 熟地黃(用酒蒸制) 六兩
  • 敗龜版(用酥油炙制) 六兩

製備方法:

將豬脊髓與煉蜜混合,製成小丸,曬乾。

用法用量:

每次服用三錢,用淡鹽湯送服。

【注】朱震亨云:陰常不足,陽常有餘,宜常養其陰,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斯無病矣。今時之人,過欲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真陰愈竭,孤陽妄行,而勞瘵、潮熱、盜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證悉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此疾者,百無二三。

白話文:

朱震亨說:陰氣通常不足,陽氣通常有餘,應該經常滋養陰氣。陰氣和陽氣平衡,則水能剋制火,因此就能沒有疾病。當代人過度縱慾的居多,精血消耗後,相火必定旺盛,真陰就更加衰竭,孤陽獨行,就會產生勞累、潮熱、盜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症狀。所以,因陽氣過旺而導致這些疾病的人,十個人中就有八九個,陽氣衰弱而得這些疾病的人,一百個人中只有兩三個。

震亨發明先聖千載未發之旨,其功偉哉!是方能驟補真陰,承製相火,較之六味功效尤捷。蓋因此時以六味補水,水不能遽生;以生脈保金,金不免猶燥,惟急以黃柏之苦以堅腎,則能制龍家之火;繼以知母之清以涼肺,則能全破傷之金。若不顧其本,即使病去猶恐復來,故又以熟地、龜版大補其陰,是謂培其本、清其源矣。

白話文:

張震亨發明瞭前人千年來未曾發現的要旨,他的功勞真是偉大啊!這個方子能快速補充真陰,維持相火,其效果比六味地黃丸更迅速。這是因為此時用六味地黃丸來補充腎陰,腎水不能立即產生;用生脈散來保住肺金,肺金仍免不了乾燥,只有緊急用黃柏的苦寒之性來堅固腎氣,才能制約相火的旺盛;接著用知母的清涼之性來滋潤肺金,就能完全消除肺金的燥熱。如果不顧及病情的根源,即使病情好了,也恐怕會再次發作,所以又用熟地、龜板大補腎陰,這就是培補根基、消除病源。

雖有是證,若食少便清,則為胃虛,不可輕用。

封髓丹,治夢遺、失精及與鬼交。

黃柏,砂仁,甘草

上蜜為丸,每服三錢。

白話文:

即使有這些症狀,但如果食慾不佳且大便清稀,則屬於胃虛,不可輕易使用。

「封髓丹」,用於治療夢遺、失精及與鬼交。

【集註】趙羽皇曰:經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蓋腎為堅臟,多虛少實,因肝木為子,偏喜疏泄母氣,厥陰之火一動,精即隨之外溢。況肝又藏魂,神魂不攝,宜其夜臥鬼交精泄之證作矣。封髓丹為固精之要藥,方用黃柏為君,以其味性苦寒,又能堅腎。

白話文:

[註解] 趙羽皇解釋:經文中說,腎臟掌管水液,接收五臟六腑的精氣並儲藏。又說,腎臟主宰潛藏,是封藏精氣的根本所在。腎臟是一種堅實的臟器,虛弱多於實證,因為肝屬木,是腎臟的兒子,肝氣偏好疏泄母親的腎氣,而厥陰之火(肝火)一旦活動,腎精就會隨之外洩。此外,肝臟還藏著魂,魂魄不穩,自然容易出現夜間夢遺的症狀。封髓丹是固精的要藥,方劑中以黃柏為君藥,這是因為黃柏性味苦寒,且能堅固腎臟。

腎職得堅,則陰水不虞其泛溢;寒能清肅,則龍火不至於奮揚。水火交攝,精有不安其位者乎?佐以甘草,以甘能緩急,瀉諸火與肝火之內擾,且能使水土合為一家,以妙封藏之固。若縮砂者,以其味辛性溫,善能入腎,腎之所惡在燥,而潤之者惟辛,縮砂通三焦達津液,能內五臟六腑之精而歸於腎,腎家之氣內,腎中之髓自藏矣。此有取於封髓之意也。

白話文:

當腎臟功能強健時,陰柔的水液就不會氾濫;寒涼之氣能清肅熱氣,就能防止陽性的腎火過於旺盛。水火交合,難道會有精氣不能安於自身的位置嗎?佐以甘草,因為甘味能緩解急症,瀉去內擾的腎火和肝火,而且能使水土交融,以巧妙的方式封閉精氣的倉庫。至於縮砂,因其味辛性溫,能很好地進入腎臟。腎臟所討厭的是乾燥,而潤澤它的只有辛味。縮砂能通暢三焦,調達津液,能使五臟六腑的精氣歸於腎臟。當腎臟之氣內斂,腎中的髓液就可以被收藏起來。這是有意封藏腎髓的意思。

汪昂曰:此方加天冬、地黃、人參,名三才封髓丹。用天冬補肺以生水,地黃補腎以益精,用人參補脾,從飲食中化生水精也。以藥有天、地、人之名,而補亦在上、下、中之分,使天地位育參贊居中,故曰三才也。喻昌曰:加黃柏以入腎滋陰,砂仁以入脾行滯,甘草以少變天冬、黃柏之苦,俾合人參建立中氣,以伸參兩之權,殊非好為增益成方之比也。

虎潛丸,治腎陰不足,筋骨痿軟,不能步履。

白話文:

汪昂說:這個藥方加入天冬、地黃、人參,叫做「三才封髓丹」。使用天冬補肺,生長體液;地黃補腎,滋養精氣;人參補脾,從飲食中轉化水精。因為這三味藥材的名稱包含「天」、「地」、「人」,補益作用也分為「上」、「下」、「中」,使天地位育居中調和,所以稱之為「三才」。喻昌說:加上黃柏,入腎滋陰;砂仁,入脾行滯;甘草,少量使用以緩解天冬、黃柏的苦味,幫助人參建立中氣,以加重人參的補益作用,這不同於隨意增加藥材來增強藥方的行為。

龜版,黃柏(各四兩),知母,熟地(各二兩),牛膝(三兩五錢),芍藥(一兩五錢),鎖陽(一兩),虎骨(一兩),當歸(一兩),陳皮(七錢五分)

上為末,煮羯羊肉,搗為丸,桐子大,淡鹽湯下。

白話文:

龜板、黃柏(各 160 克),知母、熟地(各 80 克),牛膝(140 克),芍藥(60 克),鎖陽(40 克),虎骨(40 克),當歸(40 克),陳皮(30 克)

【集註】王又原曰:腎為作強之官,有精血以為之強也。若腎虛精枯,而血必隨之,精血交敗,濕熱風毒遂乘而襲焉。此不能步履、腰痠筋縮之證作矣。且腎兼水火,火勝爍陰,濕熱相搏,筋骨不用宜也。方用黃柏清陰中之火,燥骨間之濕,且苦能堅腎,為治痿要藥,故以為君。

白話文:

王又原說:腎是主管強健的器官,有精血才能讓它強健。如果腎虛精液枯竭,那麼血也會跟著喪失。精血兩敗俱傷,濕熱風毒就會趁虛而入,導致不能走路、腰痠筋縮的症狀。

此外,腎臟同時掌管水火。如果火氣旺盛,會灼燒腎陰。加上濕熱相互作用,筋骨就會失用。

因此,此方使用黃柏來清降體內的陰火,並去除骨骼中的濕氣。黃柏味苦,能補腎固精,是治療麻痺症的要藥,故此方將黃柏列為君藥。

虎骨去風毒。健筋骨為臣。因高源之水不下,母虛而子亦虛,肝藏之血不歸,子病而母愈病,故用知母清肺原,歸芍養肝血,使歸於腎。龜稟天地之陰獨厚,茹而不吐,使之坐鎮北方。更以熟地、牛膝、鎖陽、羊肉群隊補水之品,使精血交補。若陳皮者,疏血行氣。茲又有氣化血行之妙,其為筋骨壯盛,有力如虎也必矣。

《道經》云:虎向水中生,以斯為潛之義焉夫!是以名之曰:虎潛丸

白話文:

虎骨能祛除風毒,強健筋骨,作為臣藥。因為上焦之水(肺氣)不足,不能滋養下焦(腎臟),導致腎陰虛弱(母虛)而骨頭也虛弱(子虛)。肝臟藏血的功能不正常,導致骨頭病痛(子病)而腎臟則恢復健康(母愈病)。因此,使用知母來清肺熱,歸芍養肝血,讓肝血歸於腎臟。

烏龜稟受天地之陰氣特別厚重,吃而不吐,讓他鎮守北方。再用熟地、牛膝、鎖陽、羊肉等藥材共同滋補腎水,讓精血相互補益。陳皮可以疏通氣血,還有氣化血行的妙用。這樣一來,筋骨壯盛,力量如虎,這是必然的。

葉仲堅曰:痿原雖分五臟,然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內經》云: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又曰:陽氣內伐,水不勝火,則骨痿髓虛,故足不任身。骨痿者生於大熱也,若視為虛寒而投以桂、附,多致不救。是方以虎名者,虎於獸中稟金氣之至剛,風生一嘯,特為肺金取象焉。

白話文:

葉仲堅說:痿症的根源雖然涉及五臟,但其根本在於腎,其表徵在於肺。《內經》上說:五臟因肺氣上逆導致肺葉焦枯,發為痿症,不能行走。又說:陽氣內攻,水液不勝火熱,就會導致骨骼痿弱,骨髓空虛,所以腳無法承載身體。骨骼痿弱是因大熱所致,如果誤以為是虛寒症,而使用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治療,往往會導致病情惡化,無法救治。這個方劑之所以用「虎」命名,是因為老虎在動物中稟受金氣,剛強無比,一聲吼叫,就像肺金的取象。

其潛之云者,金從水養,母隱子胎,故生金者必麗水,意在納氣歸腎也。龜應北方之象,稟陰最厚,首常向腹,善通任脈,能大補真陰,深得夫潛之意者。黃柏味厚,為陰中之陰,專補腎膀之陰不足,能使足膝中氣力湧出,故痿家必用二者為君,一以固本,一以治標,恐奇之不去,則偶之也。熟地填少陰之精,用以佐龜版、知母清太陰之氣;用以佐黃柏、牛膝入肝舒筋。

白話文:

潛藏於體內的精氣,就好像金子從水裡滋養而成一樣,母親在子宮裡隱藏著胎兒,所以能夠生出金子的,必定是有水的滋養,這其中的用意在於將氣歸於腎臟。龜的形態對應北方,陰性最為濃重,它的頭常常對著肚子,能很好地疏通任脈,有益於滋補真陰,深得潛藏之意的精髓。黃柏味道濃烈,是陰中之陰,專門滋補腎臟和膀胱的陰氣不足,能夠讓足部和膝蓋的中氣力湧現出來,所以治療痿弱症狀時必定會用龜版和黃柏作為君藥,一個用於固本,一個用於治標,如果症狀祛除不了,就用偶法治療。熟地黃能填充少陰的精氣,用它來輔助龜版和知母來清肅太陰的氣息;用它來輔助黃柏和牛膝來舒緩肝氣和通絡。

歸、芍佐之,肝血有歸;陳皮疏之,氣血以流,骨正筋柔矣。又慮熱則生風,逗留關節,用虎骨所以驅之;純陰無陽不能發生,佐鎖陽以溫之。羊肉為丸,補之以味。淡鹽湯下,急於入腎。斯皆潛之為義。

白話文:

在歸芍藥的基礎上輔加其他藥物,讓肝血得到歸補;用陳皮疏通氣血,使氣血暢通無阻,骨骼端正,筋脈柔軟。此外,考慮到熱性會產生風邪,停留於關節,因此使用虎骨祛除風邪;純陰體質缺乏陽氣,因此用鎖陽溫補。用羊肉製成丸劑,通過其味道起到補益作用。用淡鹽湯送服,使藥物迅速進入腎臟。這些都是「潛」的意思。

滋腎丸(又名通關丸),治熱在下焦,小便癃閉,而口不渴者。

白話文:

滋腎丸(又稱通關丸),用於治療下焦熱盛,導致小便不通暢,但沒有口渴的症狀。

黃柏(酒炒,二兩),知母(酒浸,炒,二兩),肉桂(一錢)

上為細末,熟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下。

白話文:

配方包括 「黃柏」「砂仁」「甘草」

以上藥材製成蜜丸,每次服用三錢。

另一配方為 「黃柏」(酒炒,二兩)、「知母」(酒浸,炒,二兩)、「肉桂」(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做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空腹服用五十粒。

_

【集註】李杲曰:小便者,足太陽膀胱所主,生於肺金。肺中伏熱,水不能生,是絕小便之源也;渴而小便不通者,肺氣不得降是也。故用清燥金之正化氣薄淡滲之藥,瀉火而清肺,滋水之化源也。若熱在下焦而不渴,是絕其流而尿不泄也。須用氣味俱厚,陰中之陰藥治之。

白話文:

李杲說:小便是由足太陽膀胱經主導,而產生於肺金。如果肺中熱氣過盛,水液就無法產生,這是導致小便不通的根本原因。而當口渴卻小便不通,則是肺氣下降受阻導致的。因此,要用有清熱燥金作用的淡滲利尿藥物,來清熱清肺,滋養水液的產生來源。如果熱在上焦而沒有口渴,這是因為小便的流出通路不通所導致的。此時需要使用氣味厚重、陰中之陰的藥物來治療。

《素問》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又云:膀骯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無液癃秘,是無陰則陽元以化也。須用知、柏大苦寒之劑,桂一錢為引,服之須臾,前陰若刀刺火燒,尿如湧泉而愈。此證一在上焦氣分而渴,一在下焦血分而不渴。兩者之殊,至易辨耳。

白話文:

《素問》中說:沒有陽氣,陰氣就不能產生;沒有陰氣,陽氣就不能轉化。又說:膀胱是身體的州都,津液貯藏在這裡,只要氣化正常,津液就能排出。如果沒有津液而出現小便不通,是因為沒有陰氣,導致陽氣無法轉化造成的。

治療時需要使用知母、黃柏等大苦大寒的藥物,再用一錢桂枝引導藥性。服用後很快,下體會像刀刺火燒一樣疼痛,小便會像泉水一樣湧出,疾病就能痊癒。

這種證狀分為兩種,一種出現在上焦的氣分,會感到口渴;另一種出現在下焦的血分,不會感到口渴。這兩種情況之間的區別非常容易辨別。

柯琴曰:水為腎之體,火為腎之用。人知腎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腎中有火,始能致水耳。蓋天一生水,一者,陽氣也,即火也,氣為水母,陽為陰根,必火有所歸,斯水有所主。故反佐以桂之甘溫,引知、柏入腎而奏其效。此相須之殷,亦相制之理也。

白話文:

柯琴說:水是腎臟的根本,火是腎臟的功能。人們知道腎臟中有水,才能控制火,卻不知道腎臟中有火,才能產生水。因為天生的水,一是指陽氣,也就是火;氣是水的母親,陽是陰的根源。火有了歸宿,水纔有了主宰。所以用水甘溫的桂枝,引導知母、柏子仁進入腎臟發揮作用。這是相互依賴的親密關係,也是相互制衡的道理。

瓊玉青,治虛勞乾咳。

虎潛丸(四斤),白茯苓(十三兩),白蜜(二斤),人參(六兩)

白話文:

「瓊玉膏」_,用於治療虛勞乾咳。

配方包括 「虎潛丸」(四斤)、「白茯苓」(十三兩)、「白蜜」(二斤)、「人參」(六兩)。

上以地黃汁同蜜熬沸,用絹濾過,將參、茯為細末,入前汁和勻,以瓷瓶用綿紙十數層,加箬葉封瓶口,入砂鍋內,以長流水沒瓶頸,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換紙紮口,以蠟封固,懸井中,一日取起,仍煮半日,湯調服。

白話文:

首先,將生地黃汁和蜂蜜一起煮沸。用絹布過濾後,將人參和茯苓研磨成細粉。將細粉加入過濾得到的藥汁中,攪拌均勻。

用瓷瓶盛裝,並用綿紙包裹十多層,再用箬葉封住瓶口。將瓷瓶放入砂鍋中,用桑柴煮沸,讓長流水浸沒瓶頸,煮上三天三夜。

取出瓷瓶,換上新的紙封住瓶口,用蠟封好。將瓷瓶懸掛在井中一天後取出,再煮上半天。最後,用湯劑送服藥物。

【集註】李中梓曰:乾咳者,有聲無痰,火來乘金,金極而鳴也。此本元之病,非漸漬難以成功;若誤用苦寒,只傷脾土,金反無母。故丹溪以地黃為君,令水盛則火自息。又損其肺者益其氣,故用人參以鼓生髮之元。虛則補其母,故用茯苓以培萬物之本。白蜜為百花之精,味甘歸脾,性潤悅肺,且緩燥急之火。

白話文:

李中梓說:乾咳的人,有咳嗽聲但沒有痰,是因為肺火旺盛,剋制了肺金,肺金極度虛弱而發出咳嗽聲。這是肺的本源疾病,不是逐漸累積形成的,很難治療;如果誤用苦寒藥物,只會損傷脾土,肺金反而失去滋養。

因此,丹溪用地黃為君藥,讓水氣充盈,肺火自然消退。還用人參補肺氣,幫助肺氣生髮。肺氣虛弱,就補益其根基,因此用茯苓培補肺腎。白蜜是百花的精華,味道甘甜歸脾,性質滋潤潤肺,還能緩解乾熱之火。

四者皆溫良和厚之品,誠堪寶重。郭機曰:起吾沉瘵,珍賽瓊瑤。故有瓊玉之名。

龜鹿二仙膠,大補精髓,益氣養神。

白話文:

以上四種材料都是溫和良性的成分,非常珍貴。據郭機所述,此方能治癒他的重病,因此稱為瓊玉。

「龜鹿二仙膠」,大力補充精髓,增強氣力養神。

鹿角(血者,十斤),龜版(自敗者,五斤),枸杞子(甘州者,三十兩),人參(十五兩)

上用鉛壇,如法熬膠,初服酒化一錢五分,漸加至三錢,空心下。

白話文:

鹿角(含鹿血,10斤),龜殼(原先就有裂痕的,5斤),枸杞子(產自甘肅,30兩),人參(15兩)

【集註】李中梓曰:人有三奇,精、氣、神,生生之本也。精傷無以生氣,氣傷無以生神。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陽氣最全,善通督脈,足於精者,故能多淫而壽;龜得天地之陰氣最具,善通任脈,足於氣者,故能伏息而壽。二物氣血之屬,味最純厚,又得造化之無微,異類有情,竹破竹補之法也。

白話文:

李中梓說:人體有三個重要的元素:精、氣、神,這是生命的根本。精氣受損,就會影響神的產生;氣受損,就會影響神的產生。精不足的人,可以用美味的食物來補益。鹿吸收了天地間最充足的陽氣,能很好地通暢督脈。精氣充沛的人,所以能縱欲而長壽;龜吸收了天地間最充足的陰氣,能很好地通暢任脈。氣血充沛的人,所以能屏息而長壽。鹿茸和龜板這兩種東西,它們的味道最純厚,又含有造化之氣,同類異種之間可以相互補充,就像竹子破裂可以用竹枝來修補一樣。

人參益氣,枸杞生精,佐龜、鹿補陰補陽,無偏勝之憂;入氣入血,有和平之美。由是精生而氣旺,氣旺而神昌,庶幾龜、鹿之年矣。故曰二仙。

四神丸,治脾腎雙虛,子後作瀉,不思食,不化食。

白話文:

人參能補氣,枸杞能滋生精華,再搭配龜、鹿有助於補陰補陽,不需要擔心哪一方過剩;人參能入氣血,枸杞能調和陰陽。這樣一來,精華滋生而氣血旺盛,氣血旺盛而精神煥發,便能像龜、鹿那樣長壽。所以說它們是養生中的兩個仙人。

肉果(二兩),補骨脂(炒,四兩),五味子(二兩),吳茱萸(炮,二兩)

白話文:

肉果:2兩 補骨脂:4兩(炒過) 五味子:2兩 吳茱萸:2兩(炮製過)

上為末,紅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水煮,棗熟去姜,取棗肉搗,和藥丸,桐子大。空心鹽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49粒紅棗、4兩切片的生薑,加水煮沸,等到紅棗熟透後撈出生薑,取紅棗肉搗碎,與藥材混合捏成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鹽水送服。

二神丸,去茱萸、五味。

五味子散,去肉果、補骨脂。

白話文:

「二神丸」,去掉了茱萸和五味子。

「五味子散」,去掉了肉果和補骨脂。

【集註】柯琴曰:瀉利為腹疾,而腹為三陰之都會,一臟不調,便能瀉利。故三陰下利,仲景各為立方以主之:太陰有理中、四逆,厥陰有烏梅、白頭翁,少陰有桃花、真武、豬苓、豬膚、四逆湯散、白通、通脈等劑,可謂曲盡病情,諸法備矣。然只為一臟立法,若三藏相關,久留不痊,如子後作瀉一證,猶未之及也。

白話文:

柯琴說:瀉肚子是一種腹部的疾病,而腹部位是三陰經的交匯處,任何一個臟器失調都可能會導致瀉肚子。因此,三陰經導致的下痢,仲景都制定了不同的方劑來治療:

  • 太陰經有理中湯、四逆湯。
  • 厥陰經有烏梅丸、白頭翁湯。
  • 少陰經有桃花扇、真武湯、豬苓湯、豬膚湯、四逆湯散、白通湯、通脈散等方劑。

可謂是考慮到了各種病情,方劑齊全。但是,這些方劑只針對單個臟器的失調,如果三個臟器都有關聯,治療時間長久還無法痊癒,例如小孩子腹瀉後又出現脫肛的症狀,這些方劑就無法顧及到了。

夫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因陽氣當至而不至,虛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瀉於黎明。其由有四:一為脾虛不能制水,一為腎虛不能行水,故二神丸君補骨脂之辛燥,補腎以行水,佐肉果之辛溫,補脾以制水,丸以薑、棗,又辛甘發生諸陽也;一為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一為少陽氣虛無以發陳,故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溫,以收坎宮耗散之火,使少火生氣以培土也,佐吳茱萸之辛溫,以順肝木欲散之勢,為水氣開滋生之路,以奉春生也。此四者,病因雖異,而見證則同,皆水亢為害。

白話文:

從雞鳴到黎明前,是天地間陰氣最盛的時候,也是陰中帶陽的時段。由於陽氣應該在這時升起,但卻沒有升起,虛弱的邪氣因此得以殘留不散,所以在黎明時分會出現瀉下現象。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四點:

一、脾虛不能控制水分,二、腎虛不能運化水分。因此,二神丸以辛燥的補骨脂為主藥,補腎以運化水分,輔以辛溫的肉果,補脾以控制水分;丸藥中加入薑和棗,又以辛甘之味生發諸陽之氣。

三、命門之火衰弱,不能生養脾胃,四、少陽之氣虛弱,無力推動氣血運行。因此,五味子散以酸溫的五味子為主藥,收斂坎宮(腎)中散失的火氣,使少火生氣以滋養脾胃;輔以辛溫的吳茱萸,順應肝木疏散之性,為水氣開通滋生之路,以助春生之氣。

這四種情況,雖然病因不同,但臨牀表現類似,都是因為水氣過盛造成的。

二神丸是承製之劑,五味子散是化生之劑也。二方理不同而用則同,故可互用以助效,亦可合用以建功。合為四神丸是制生之劑也,制則生化,久泄自瘳矣。稱曰四神,比理中、八味二丸較速歟!

白話文:

「二神丸」是治療上承製化不足的藥物,「五味子散」是治療上化生不足的藥物。這兩種方法理論上不同,但用途相同,所以可以互相搭配使用以增強效果,也可以合用發揮更明顯的作用。將兩者合稱為「四神丸」,是一種既能抑制又能生的藥物。製化和生化相互作用,久瀉的症狀自然就會痊癒。稱作「四神」,比起「理中丸」和「八味丸」這兩種藥物,效果來得更快!

【按】命門無火,不能為中宮腐熟水穀之用,腎氣不固,誰復司其閉藏之職。故木氣才萌,不疏泄而亦疏泄矣。雖是木邪乾土,亦實腎之侮脾也。此際當脾腎雙補,固澀平肝。故以補骨脂溫腎,肉果補脾,五味子收澀,吳茱萸瀉肝。腎暖而氣蒸,肝平而脾旺,關門閉而水穀腐矣。

白話文:

命門火衰,無法消化食物,腎氣不足,也無法守住精氣。春天陽氣萌發,但腎氣不足無法疏泄,反而被木氣所傷。雖然表面上是春天風邪傷了脾土,實際上是腎虛導致脾氣不足,才會被春天風邪所傷。因此需要同時補益脾腎,固澀平肝。用補骨脂溫腎、肉果補脾、五味子收斂固澀、吳茱萸瀉肝,來調理身體。腎氣充足,脾胃健旺,肝氣平靜,才能使氣血運行正常,食物消化吸收,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