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刪補名醫方論》~ 卷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八 (4)

1. 刪補名醫方論(八)

白朮補脾,得人參則壅氣,故臍下動氣;吐多腹滿者,去朮也。加桂以伐腎邪,加生薑以止嘔也。加附子以消陰也。下多者濕勝也,還用術燥濕也。渴欲飲水飲渴也,加朮使飲化津生也。心下悸停水也,加茯苓導水也。腹中痛倍人參,虛痛也。寒者加乾薑,寒甚也。

乾薑附子湯,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

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乾薑(一兩),附子(去皮,生用,破八片,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茯苓四逆湯,傷寒厥而心下悸,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一兩),乾薑(一兩),附子(生用,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注】凡太陽病治不如法,汗後復下,或下後復汗,誤而又誤,變成壞病。若其人陽盛而從熱化,則轉屬三陽,陽衰而從寒化,則系在三陰。此二湯所治之煩躁,皆壞病也。煩躁雖六經俱有,而多見於太陽、少陰者,太陽為真陰之標,少陰為真陽之本也。未經汗下而煩躁,多屬陽,其脈實大,其證渴熱,是煩為陽盛,躁為陰虛。

已經汗下而煩躁,多屬陰,其脈沉微,其證汗厥,是煩為陽虛,躁為陰極也。夫先下後汗,於法為逆,外無大熱,內不渴嘔,似乎陰陽自和,而實妄汗亡陽,所以虛陽擾亂於陽分,故晝日煩躁不得眠,盛陰偏安於陰分,故夜而安靜。脈沉微,是真陽將脫而煩躁也。用乾薑、附子壯陽以配陰。

薑、附者,陽中陽也,生用則力更銳,不加甘草則勢更猛,是方比四逆為峻,救其相離,故當急也。先汗後下,於法雖順,若病不解,厥悸仍然,驟增晝夜煩躁,似乎陰盛格陽,而實腎上凌心,皆因水不安其位,挾陰邪而上乘,是陽虛有水氣之煩躁也。用茯苓君四逆,抑陰以伐水。

人參佐四逆,生氣而益陽。參、苓君子也,兼調以甘草,比四逆為緩,陰陽不急,故當緩也。一去甘草,一加參、苓,而緩急自別,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附子湯,治少陰病,身痛手足寒,骨節痛,口中和,背惡寒,脈沉者。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少陰為寒水之臟,故傷寒之重者多入少陰,所以少陰一經最多死證。方中君附子二枚者,取其力之銳,且以重其任也。生用者,一以壯少火之陽,一以散中外之寒,則惡寒自止,身痛自除,手足自溫矣;所以固生氣之原,令五臟六腑有本,十二經脈有根,脈自不沉,骨節可和矣。更佐白朮以培土,芍藥以平木,茯苓以伐水。

白話文:

刪補名醫方論(八)

白朮補益脾胃,但若與人參同用,則易導致氣機壅滯,出現臍下脹氣。若病人嘔吐嚴重且腹脹,就要去掉白朮。可以加入桂枝來祛除腎臟的邪氣,加入生薑來止嘔,加入附子來溫補陽氣。若大便次數多,表示濕邪過盛,則需用白朮來燥濕。病人感到口渴想喝水,喝完水仍口渴,則需加入白術以促進津液的生成。心下悸動且有停水之感,則需加入茯苓來利水。若腹痛劇烈,並需用大量人參來緩解,則表示是虛寒引起的疼痛,若病人畏寒,則需加入乾薑,寒邪更甚則需加大劑量。

乾薑附子湯適用於:服用其他藥物後再次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睡不好,晚上卻能安靜入睡,沒有嘔吐、口渴等症狀,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體沒有明顯發熱的病人。

藥方:乾薑一兩,附子(去皮,生用,切成八片,一塊)

用法:以上二味藥材,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過濾藥渣,一次服用。

茯苓四逆湯適用於:傷寒導致厥逆,心下悸動,發汗後,即使服用瀉下藥,病情仍未好轉,且煩躁不安的病人。

藥方: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炙甘草)一兩,乾薑一兩,附子(生用,切成八片,一塊)

用法:以上五味藥材,用水五升,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註解】凡是治療太陽病時方法不當,先發汗後瀉下,或者先瀉下後發汗,一再錯誤,就會導致病情惡化。如果病人陽氣盛而從熱化,則病情會轉移到三陽經;如果病人陽氣衰弱而從寒化,則病情會停留於三陰經。這兩種湯劑治療的煩躁,都是病情惡化的表現。雖然六經病證都可能出現煩躁,但多見於太陽經和少陰經,因為太陽經是真陰的標誌,少陰經是真陽的根本。在未經發汗或瀉下之前就出現煩躁,多屬陽氣盛,脈象實大,症狀表現為口渴發熱,這是陽氣過盛導致的煩躁。

已經發汗或瀉下之後出現煩躁,多屬陰氣盛,脈象沉微,症狀表現為汗出厥逆,這是陽氣虛弱導致的煩躁。先瀉下後發汗,是違背治療原則的,如果沒有明顯發熱,也沒有口渴嘔吐,看起來好像陰陽平和,但實際上是妄汗傷陽,因此虛弱的陽氣在陽分擾亂,所以白天煩躁不安,睡不好;而盛陰則滯留於陰分,所以晚上才能安靜。脈象沉微,是真陽將要脫離的表現,因此出現煩躁。所以用乾薑、附子溫補陽氣以配合陰氣。

乾薑和附子是陽中之陽,生用藥力更強,不加甘草藥性更猛烈,此方比四逆湯更峻猛,用以急救陰陽相離的危急情況。先發汗後瀉下,雖然符合治療原則,但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厥逆、心悸仍然存在,晝夜煩躁加劇,看起來像是陰盛格陽,實際上是腎陽不足,寒邪上犯心臟,都是因為水液代謝失常,寒邪夾雜水氣上犯所致,這是陽虛兼有水氣的煩躁。因此用茯苓為主藥配伍四逆湯,抑制陰邪,以祛除水濕。

人參配伍四逆湯,能益氣生陽。人參、茯苓是君藥,再配合甘草調整藥性,比四逆湯溫和,陰陽調和,所以用藥應緩慢。一去甘草,一加人參、茯苓,緩急就有所區別,張仲景用藥之妙就在於此。

附子湯適用於:治療少陰病,症狀為身體疼痛、手足冰冷、骨節疼痛、口不幹、背部惡寒、脈象沉微的病人。

藥方:附子(生用,去皮,切成八片,兩塊),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用法: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八升,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註解】少陰是寒水的臟腑,所以傷寒病情嚴重者,多會侵犯少陰經,所以少陰經的病證,死亡率最高。方中用附子二塊,是為了增強藥力,並強調其重要作用。生用附子,一方面是為了溫補少陰的陽氣,另一方面是為了散寒,這樣惡寒的症狀就會消失,身體疼痛也會解除,手腳也會暖和起來;這樣就能鞏固元氣,使五臟六腑有依託,十二經脈有根基,脈象就不會沉弱,骨節疼痛也會緩解。再用白朮健脾益氣,芍藥養肝柔肝,茯苓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