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刪補名醫方論》~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刪補名醫方論(八)

黃連湯,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三兩),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集註】程應旄曰:熱在胸中,有煩躁鬱悶之證可知。胃中反有邪氣,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證寒熱俱有,較之大青龍之寒熱,已向近里一層,故其證不見之表裡際,而只見之上下際。腹中痛者,陰邪在胃而寒乃獨治於下也。欲嘔吐者,陽邪在胸、而熱乃獨治於上也。此為上下相格治法,亦寒熱並施,而辛寒易以苦寒,辛熱加以苦熱,更以人參、半夏以補宣中氣,升降陰陽。自此條而互及瀉心諸湯,皆其法也。

成無己曰:濕家下後,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里而為下熱上寒也。此傷寒傳裡而為下寒上熱也。

喻昌曰:陰陽悖逆,皆當和解法。

黃連阿膠湯,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集註】柯琴曰:此少陰病之瀉心湯也。凡瀉心必藉連、芩,而導引有陰陽之別。病在三陽,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者,虛則加參。甘補之,實則加大黃下之。病在少陰,而心中煩不得臥者,既不得用參、甘以助陽,亦不得用大黃以傷胃矣。用芩、連以直折心火,用阿膠以補腎陰,雞子黃佐芩、連於瀉心中補心血,芍藥佐阿膠於補陰中斂陰氣,斯則心腎交合,水升火降。是以扶陰瀉陽之方,變而為滋陰和陽之劑也。

是則少陰之火,各歸其部,心中之煩不得臥可除矣。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斯方之謂歟!

理中湯丸,治中氣不運,腹中不實,口失滋味,病久不食,臟腑不調,與傷寒直中

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等證。

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三兩),乾薑(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枚,夜二枚;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多吐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衣被。

【集註】程應旄曰: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穀精運,穀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若胃陽虛,則中氣失宰,膻中無發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猶如釜薪失焰,故下致清穀,上失滋味,五臟凌奪,諸證所由來也。參、朮、炙草,所以守中州,乾薑辛以溫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騰陽氣,是以谷入於陰,長氣於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勝,即當脾腎雙溫,加以附子,則命門益土母溫矣。

白話文:

黃連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傷寒,症狀是胸口有熱,胃裡有邪氣,肚子痛想吐。

藥材有:黃連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三兩、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七種藥材,用水一斗(約十升)煮到剩六升,濾掉藥渣,溫熱服用,每次一升,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

【註解】

程應旄說:胸中有熱,會有煩躁鬱悶的症狀。胃裡有邪氣,是因為寒邪被阻擋在下,無法排出。這種情況是寒熱交雜,但比大青龍湯的寒熱更深入一層,所以症狀不是在表裡之間,而是在上下之間。肚子痛,是因為陰邪在胃,寒氣主要在下。想吐,是因為陽邪在胸,熱氣主要在上。這個方子的治療方法是上下兼顧,寒熱並用。把原本的辛寒藥換成苦寒藥,辛熱藥換成苦熱藥,再加入人參、半夏來補氣,調節陰陽。從這個方子開始,延伸到其他瀉心湯,都是這個原則。

成無己說:濕氣重的病人,排便後舌苔還是很厚,是因為丹田有熱,胸口有寒,這是邪氣入裡造成的下熱上寒。這個傷寒是病邪傳入體內,變成下寒上熱。

喻昌說:陰陽不協調,都要用調和的方法來治療。

黃連阿膠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少陰病,發病兩三天以上,出現心中煩躁、難以入睡的症狀。

藥材有: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用水五升,先煮黃連、黃芩、芍藥三種藥,煮到剩兩升,濾掉藥渣,加入阿膠融化,稍微冷卻後,加入雞子黃,攪拌均勻,溫熱服用,每次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註解】

柯琴說:這是治療少陰病的瀉心湯。凡是瀉心湯,都需要用到黃連、黃芩,但導引的方向有陰陽之別。如果病在三陽經,胃裡不舒服,心下痞硬,虛的要加人參來補,實的要用大黃來瀉。如果病在少陰經,出現心中煩躁、難以入睡的症狀,既不能用人參、甘草來助陽,也不能用大黃來傷胃。要用黃芩、黃連直接瀉心火,用阿膠來補腎陰,用雞子黃來輔助黃芩、黃連,在瀉心中補心血,用芍藥來輔助阿膠,在補陰中收斂陰氣。這樣就能讓心腎相交,水升火降。所以這個方子,從原本扶陰瀉陽,轉變成滋陰和陽。

這樣就能讓少陰的火回歸本位,心中的煩躁、難以入睡就能消除。《黃帝內經》說:陰陽平衡,精神才能康復。這個方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理中湯丸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中焦之氣運行不暢,腹中虛弱,口中沒有味道,久病不思飲食,臟腑功能失調,以及傷寒直接侵犯太陰經,出現腹瀉卻不口渴,怕冷想吐等症狀。

藥材有: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三兩、乾薑三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雞蛋黃,每次用幾合沸水沖泡一顆丸子,研碎後溫熱服用。一天服用三四顆,晚上服用兩顆;如果肚子還沒感到溫熱,可以增加到三四顆。但藥效不如湯劑,湯劑的煮法是把四種藥材按比例切好,用水八升煮到剩三升,濾掉藥渣,溫熱服用,每次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肚臍上方跳動,是腎氣在動,要去掉白朮,加入桂枝四兩。如果吐的很多,要去掉白朮,加入生薑三兩。如果腹瀉嚴重,要用回白朮。如果心悸,要加入茯苓二兩。如果口渴想喝水,要加白朮,加到四兩半。如果肚子痛,要加人參,加到四兩半。如果怕冷,要加乾薑,加到四兩半。如果肚子脹滿,要去掉白朮,加入附子一枚。服藥後,像吃完飯的樣子,喝一升左右的熱粥,身體微微發熱即可,不要掀開被子。

【註解】

程應旄說:陽氣的運行始於溫熱,溫熱之氣得到,穀物的精華才能運行,穀氣上升,中焦之氣才能充足,所以叫做理中,實際上是用來調理中焦的陽氣。如果胃陽虛弱,中焦之氣就失去主導,膻中沒有宣發的作用,六腑也沒有濡養的功能,就像爐灶沒有柴火,所以會出現腹瀉,口中沒有味道,五臟互相侵奪,各種症狀由此產生。人參、白朮、炙甘草,是用来守護中焦的,乾薑辛溫,是用来温中,一定要借助它来燃起灶火,使阳气升腾,这样谷物才能进入阴,生成阳气,输送到头部,向下摄取,五脏六腑都能得到滋养,这就是理中汤的精髓。如果水寒之气互相抗衡,就要同时温补脾肾,加入附子,就能使命门的土母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