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補名醫方論》~ 卷八 (2)
卷八 (2)
1. 刪補名醫方論(八)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柴胡證在,又復有里,故立少陽兩解法也。以小柴胡湯加枳實、芍藥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內也。去參、草者,以里不虛。少加大黃,以瀉結熱。倍生薑者,因嘔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薑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黃之少,攻半里之效徐,雖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劑也。
柴胡桂枝湯,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此太陽少陽並病
也,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四兩),桂枝(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洗,二合半),黃芩(一兩半),芍藥(一兩半),大棗(擘,六枚),生薑(切,一兩半),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
【集註】柯琴曰:仲景書中最重柴、桂二方。以桂枝解太陽肌表,又可以調諸經之肌表;小柴胡解少陽半表,亦可以和三陽之半表。故於六經病外,獨有桂枝證、柴胡證之稱,見二方之任重不拘於經也。如陽浮陰弱條是仲景自為桂枝證之註釋;血弱氣虛條亦仲景自為柴胡證之註釋。
桂枝有壞病,柴胡亦有壞病,桂枝有疑似證,柴胡亦有疑似證。病如桂枝證而實非,若腳攣急與胸中痞硬者是已。病如柴胡證而實非,本渴而飲水嘔食谷嘔,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是已。此條為傷寒六七日,正寒熱當退之時,反見發熱惡寒諸表證,更見心下支結諸里證,表裡不解,法當表裡雙解之。
然惡寒微,發熱亦微,可知肢節煩疼,則一身骨節不疼;可知微嘔,心下亦微結,故謂之支結。表證雖不去而已輕,里證雖已見而未甚。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陽未盡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陽微結之證。口不渴、身有微熱者,法當去人參;以六七日來,邪雖未解,而正已虛,故仍用之。
外證雖在,而病機已見於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上,為雙解兩陽之輕劑也。
黃芩湯,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若嘔者,加半夏、生薑。
黃芩,甘草,芍藥(各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集註】程應旄曰:此之合病者,頭痛,胸滿口苦,咽乾,目眩,或往來寒熱,或脈大而弦,半表之邪、不待太陽傳遞而即合。少陽裡氣失守,所以下利,陽熱漸盛,所以上嘔。故用黃芩湯清熱益陰,半里清而半表自解矣。
柯琴曰:太陽、少陽合病,是熱邪已入少陽之裡。膽火下攻於脾,故自下利,上逆於胃,故兼嘔也。與黃芩湯,酸苦相濟,調中以存陰也。熱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今熱已入半里,故黃芩主之。雖非胃實,亦非胃虛,故不須人參以補中。兼嘔者,故仍加半夏、生薑,以降逆也。
白話文:
[刪補名醫方論(八)]
將以上八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煮到剩下六升,濾掉藥渣後再煎煮一次,溫熱服用一升,一天三次。
【說明】
這個方子適用於有柴胡證(少陽病)的同時,又有裡證(體內疾病)的情況,所以採用了少陽表裡雙解的方法。它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了枳實和芍藥,目的是在解除外邪的同時,調理體內的狀況。去掉人參和甘草,是因為體內並非虛弱。加入少量的大黃,是為了瀉除體內的結熱。加倍生薑的用量,是因為有嘔吐不止的情況。這個方子中,柴胡的用量加倍,配合生薑可以快速解除表證;枳實和芍藥配合少量的大黃,可以緩和地攻下體內。雖然說是用「下」法,實際上是兼顧了攻邪和調和的中和劑。
柴胡桂枝湯,適用於傷寒病第六七天,出現發熱、輕微怕冷、四肢關節痠痛、輕微嘔吐、心下部有堵塞感的症狀,這是太陽和少陽兩經同時發病的表現。
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
藥材包括:柴胡(四兩)、桂枝(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洗過,二合半)、黃芩(一兩半)、芍藥(一兩半)、大棗(擘開,六枚)、生薑(切片,一兩半)。
將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七升煮到剩下三升,濾掉藥渣後,分次溫服。
【集註】
柯琴說:張仲景的書中,最看重柴胡和桂枝這兩個方子。桂枝可以解除太陽經的表邪,也可以調理各經的表邪;小柴胡可以解除少陽經的半表邪,也可以調和三陽經的半表邪。所以在六經病之外,獨有桂枝證和柴胡證的說法,可見這兩個方子的重要性,並不僅限於某個特定的經絡。例如,「陽浮陰弱」是張仲景自己對桂枝證的註解;「血弱氣虛」也是張仲景自己對柴胡證的註解。
桂枝證有容易誤判的情況,柴胡證也有容易誤判的情況。桂枝證有相似的症狀,柴胡證也有相似的症狀。如果症狀像桂枝證但實際上不是,像是腳抽筋以及胸部痞悶的狀況就是。如果症狀像柴胡證但實際上不是,像是本來口渴卻喝水後反而嘔吐,或者嘔吐食物、胸痛、輕微腹瀉等狀況就是。這條講的是傷寒病六七天,正當寒熱應該消退的時候,反而出現發熱、怕冷等表證,同時又出現心下堵塞等裡證,表裡都沒有解除,應該採用表裡雙解的方法。
然而,怕冷和發熱都比較輕微,可以推斷四肢關節痠痛並非全身骨頭都疼,嘔吐也很輕微,心下的堵塞感也比較輕,所以稱之為「支結」。表證雖然存在但已經減輕,裡證雖然出現但還不嚴重。所以選用一半桂枝的用量,來驅散太陽經未盡的邪氣;選用一半柴胡的用量,來解除少陽經輕微的鬱結。如果口不渴、身上有輕微發熱,應該去掉人參,因為六七天以來,邪氣雖然沒有解除,但正氣已經虛弱,所以仍然使用人參。
雖然外證還在,但病機已經轉向體內,所以方子中柴胡放在桂枝之前,作為表裡雙解的輕劑。
黃芩湯,適用於太陽和少陽兩經合併發病,出現腹瀉的狀況。如果有嘔吐的症狀,就加用半夏和生薑。
藥材包括:黃芩、甘草、芍藥(各三兩)、大棗(擘開,十二枚)。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到剩下三升,濾掉藥渣後,溫服一升,一天兩次,晚上一次。
如果有嘔吐,就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集註】
程應旄說:這裡說的「合病」,是指頭痛、胸悶、口苦、咽乾、眼花,或者時而發冷時而發熱,或者脈搏大而弦,這是半表的邪氣,不經過太陽經的傳遞就直接合併少陽經。少陽經的裡氣失守,所以會腹瀉,陽熱逐漸旺盛,所以會嘔吐。因此,使用黃芩湯來清熱、滋陰,這樣半裡的熱邪清除,半表的邪氣自然也就解除了。
柯琴說:太陽和少陽合病,說明熱邪已經進入少陽的內部。膽火向下侵犯脾,所以會腹瀉,向上侵犯胃,所以會兼有嘔吐。使用黃芩湯,用酸味和苦味的藥材來調和,來保護體內的陰液。熱邪並不在半表,所以不用柴胡,現在熱邪已經進入半裡,所以用黃芩為主藥。雖然不是胃實,也不是胃虛,所以不需要用人參來補中。兼有嘔吐,所以需要加入半夏和生薑來降逆止嘔。